劉妍
摘要:數(shù)學后進生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不可避免的群體,后進生的存在,影響教學效果的高低。要提高數(shù)學教學質量,首先應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也是新課改的“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總體要求。如何做好后進生的轉化,是文章探討的主題。文章主要從多元策略的運用的角度,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數(shù)學教學;后進生轉化;轉化策略
《義務教育數(shù)學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要促進不同的學生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边@與“為了一切學生”的理念完全吻合。后進生是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群體,轉化后進生成為教師們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是值得探討的課題。那么,怎樣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筆者認為注重興趣激發(fā),從而喚起學習的動機,觸動其靈感,促其自主參與到學習中,不斷收獲自信和成功的感受,最終讓其擺脫后進之列。下面,筆者就如何關注并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帶領他們走出學習困境的問題,談幾點實踐性的認識。
1.注重興趣激發(fā),調動后進生學習熱情
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fā)起來?!睘榇?,教學中,教授應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放在首位,為學生后進生的轉變奠定基礎。
激發(fā)后進生的興趣,首先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參與的樂趣。如提出較為簡單、趣味的問題,讓其積極參與。以《10的分合》教學為例,讓每一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十根小木棒,并提出要求:把十根木棒分成兩部分,有幾種分法?你會怎么分?讓每一個學生親自分一分之后,讓幾個后進生走上講臺,分別展示自己的分法,并對每一種分法的結果說出來。如把10根木棒分成1根和9根,并說出10可以分為1和9,以此類推。這個活動,對于每一個學生都不陌生,因為都有分2、3、4……8和9的基礎,后進生參與這個活動難度也不大,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
興趣的激發(fā),除了給出較為簡單的問題,引發(fā)他們主動參與,增加展示自我的機會之外,還可以設計趣味性、實踐性、操作性的活動,以活動的開展,促他們動起來?;顒拥拈_展,滿足學生愛玩、好動的需求。如“元角分”的教學時,開展“模擬超市購物”的活動,讓后進生扮演“顧客”、“收銀員”等,融入到活動中,通過活動,提高參與率。《小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的教學時,模擬歌手大賽的情境,指定兩個后進生,分別當兩名選手,其他學生給兩個選手打分,然后,分別計算出兩名選手的平均成績,作為比賽成績,這樣通過比賽成績的計算,計算小數(shù)的加減運算,調動參與的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從而促進后進生的轉化。
2.營建和諧氛圍,克服后進生心理障礙
后進生對數(shù)學普遍存在畏懼心理,對老師也敬畏有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對數(shù)學的熱情,應首先幫助學生克服這個心理障礙,讓學生對老師有好感,只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喜歡老師,從心理上認可老師、認同老師,才會遷移到數(shù)學的學習中。這就要求教師營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并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素養(yǎng),提高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讓數(shù)學知識具象化,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發(fā)展技能。
如《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于《西游記》中的豬八戒、孫悟空的形象,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發(fā)每一個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如教師講述故事: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途中,走進一塊西瓜地,摘了一個西瓜,孫悟空分西瓜,說“八戒能吃,吃西瓜的三分之一,我吃四分之一,剩下的師傅和沙師弟平均吃沙師弟吃剩下的”可以,悟空的話音未落,八戒不樂意了,“不行,我吃得多,我得吃四分之一,你吃三分之一”,悟空說“呆子,不許反悔,行,你吃四分之一,我吃三分之一”……聽到這兒,教室里哄堂大笑,其中,笑聲最燦爛的是幾個后進生,顯然,他們對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數(shù)據(jù)的大小比較以及分數(shù)的意義也初步感知,他們在聽故事中既學習和理解知識,也減輕了學習恐懼障礙,再提出相關的問題,他們會積極思考、主動參與。
3.分析后進成因,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實踐觀察和分析證明,多數(shù)后進生表現(xiàn)為對學習興趣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yǎng)成,學習水平較低,思維能力差,應用能力也較弱,更不能觸類旁通,導致有的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獲也甚微的不良后果,逐漸淪為學困生。
數(shù)學是一門思維性強、邏輯嚴謹?shù)膶W科,做好數(shù)學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應針對學生的不良習慣為突破口,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擺脫學困,逐漸提升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水平。
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重心應是良好的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課堂聽課習慣、課后及時復習的習慣以及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的習慣等。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以概念、公式、實踐等的為主要預習的任務,以激發(fā)學生預習的興趣。如《圓柱和圓錐》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制作圓柱體,根據(jù)自制的圓柱體而初步感知頂點、棱和底面等基礎知識;教學《時分秒》時,布置他們制作時鐘,通過制作,感知時分秒的換算。
課堂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包括積極思考、主動發(fā)言等。教師可以提出簡單、趣味的問題,設計以操作為主的活動,讓動手動腦成為習慣。如“三角形的面積”的教學時,讓他們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以及通過將平行四邊形進行割補、分割等方式,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從而收獲學習的快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樂趣。
總之,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以生為本”、“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理念的體現(xiàn)。教學中,教師應認真分析后進生的成因,以使轉化工作能有的放矢,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喚醒他們的求知欲望,給以方法的指導,注重習慣的養(yǎng)成,再注重家校合一,通過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努力,擔負起轉化的重任,只要教師有耐心、學生有興趣有信心,每一朵鮮花將會美麗綻放。
參考文獻:
[1] 梁興順.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轉化后進生[J].學周刊,2019(36):65.
[2] 丁寧.小學數(shù)學后進生轉化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