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施虐者還是受虐者
      ——《朗讀者》身份構(gòu)建再思考

      2020-09-29 01:48:44席曉青
      關(guān)鍵詞:朗讀者文盲漢娜

      席曉青

      (福建技術(shù)師范學院 文化傳媒與法律學院,福建 福清 350300)

      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1944)1955年出版的經(jīng)典長篇小說《朗讀者》[1]以莊重的言語、嚴肅的思考和深刻的主題內(nèi)涵引起廣泛關(guān)注,先后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沖破國界、跨越種族,在世界范圍內(nèi)獲得廣泛聲譽。該小說之所以備受關(guān)注和肯定,除了男女主人公之間奪人眼球的畸形戀外,更在于其以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引發(fā)讀者反思、審視戰(zhàn)爭以及德國二戰(zhàn)后的一代人與其父輩的關(guān)系。小說以第一人稱倒敘回憶方式講述米夏的人生經(jīng)歷并對所發(fā)生事進行評論與思考。許多學者從語言學、哲學、倫理學等多維角度透視作品內(nèi)涵,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該作品。本文以語用身份理論為依托,聚焦人物在具體語境中的語言選擇,探討主人公漢娜在不同時期所持有的不同身份對語言輸出的影響以及這些身份所揭示的更深層次內(nèi)涵和主題意義,即探討言語在表現(xiàn)和深化主題中所起的作用。

      一、理論基礎(chǔ)

      根據(jù)言語行為理論,說話就是做事[2],但研究發(fā)現(xiàn)并不是人們想說什么就能說什么。每個人的言語都受到社會規(guī)約、行為準則等的約束。根據(jù)語言順應(yīng)理論(1)見Verschueren, J著《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Antwerp: International Pramatics Association, 1987)與《Understanding Pragmatics》(London: Arnold, 1999)。,交際者不僅會順應(yīng)自身的交際意圖,而且會順應(yīng)交際語境。換句話說,為了實現(xiàn)交際目的,說話人在選擇具體話語時往往需要考慮其他一些因素,如身份、面子、語境等。語言與身份是密切相關(guān)的。學者陳新仁也認為“身份”和“語用身份”是不同的?!罢Z用身份是特定的社會身份在語言交際語境中的實際體現(xiàn)、運用甚至虛構(gòu)?!盵3]29文章重點關(guān)注的是語用身份,即關(guān)注語言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關(guān)注那種語境化的、所選擇的、用于現(xiàn)實交際的語言,并以理論反觀這些所選擇的語言為構(gòu)建語用身份所起的作用。

      社會建構(gòu)理論家認為語言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工具,是社會實踐的一種動態(tài)形式,它建構(gòu)社會身份、社會關(guān)系以及人們對世界的理解[4]。眾所周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言以及不同的話語方式,甚至同一件事、同一個人因所處語境不同,表達出來的語言所采用的方式也不相同。身份需要通過言語來實現(xiàn),因為每個人都用語言與他人溝通,同時構(gòu)建各自的身份。如社會學家Sacks認為“日常言語互動中充滿了各種身份”[5]。人們使用言語策略傳達、構(gòu)建自己想要的身份,隱瞞不想要的身份??梢哉f人們不但可以通過話語再現(xiàn)身份,而且還可以通過各種言語或非言語手段實施、體現(xiàn)、展示獨特的自我,從而實現(xiàn)其身份構(gòu)建。一方面,說話者以自我認定的身份說話;另一方面,聽話者又可以通過回應(yīng)等多種手段影響說話者的身份定位,從而使得身份變成動態(tài)的、不確定的[6]。通常情況下,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與不同的人交往使用完全不同的身份。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同時擁有多重身份。如小說中的漢娜是“小家伙”的情人,同時又是電車售票員、納粹女看守,最后又莫名其妙地成了遭人唾棄的納粹囚犯??梢姟吧矸莶皇枪潭ǖ摹⑾仍O(shè)的、單向的,而是交往中通過話語動態(tài)、積極、在線建構(gòu)的”[7]。說話人構(gòu)建不同的身份是因其某一具體階段的交際需要。并且身份的構(gòu)建有時還是外界強加的、被動的,不是自己想要的[8]。比如對于罪犯身份,漢娜自己也迷惑不解,不知道犯了什么錯要接受法庭的審判,無知的她被動地接受社會賦予她的這一身份。實際上,她對自己過去的工作沒有任何疑惑,按她自己的話說是“我從來沒有想過”,因為一切在她看來是那么的“合情合理”。所以,面對審判長的詰問,漢娜嚴肅而認真地反問審判長:“那么,要是您的話,您會怎么做呢?”[1]115漢娜的經(jīng)典一問絕非為了逃避罪責,而是她乞求指引、發(fā)自內(nèi)心的吶喊,發(fā)自內(nèi)心地抗議強加給她的罪犯身份。

      隨著身份(identity)研究開展,許多學者(如Tajfel[9]、Tajfel & Turner[10])從心理學、語言學、哲學、社會學等方面研究身份在話語中的建構(gòu)。學者普遍認為身份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環(huán)境與事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每個人都是社會人,人不可能離開社會群體而單獨生存,因此每個社會人都會選擇自己認為對的語言來與人溝通、行事和為人。正如順應(yīng)論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并且這些選擇可發(fā)生在語言的各個層次,如詞匯、語法、語音以及語言內(nèi)容的選擇等。從本質(zhì)上講,言語交際是一種話語實踐(discursive practice),而話語實踐的多樣性也導致了人們構(gòu)建身份方式的多樣性。實際上,交際中對言語的選擇或明或暗地體現(xiàn)著說者的身份。那么小說《朗讀者》中的主人公漢娜與人溝通的語言和溝通的方式又說明了什么呢?這些語言是如何體現(xiàn)自身的身份構(gòu)建呢?基于陳新仁對語用身份理論的歸納,本文認為可從語碼選擇、語體選擇、言語行為、語音等話語實踐方面進行考察(見表1)。

      表1 與身份建構(gòu)相關(guān)的話語實踐類型[3]31

      如表1,陳新仁[3]31認為身份建構(gòu)可以從語碼、語體、語篇、話語內(nèi)容、話語方式、言語行為、稱呼語、詞匯、語法、語音等各方面去著手。本文重點分析作者是如何通過話語內(nèi)容的選擇和話語方式的突顯構(gòu)建主人公漢娜的多重身份。

      二、身份突顯

      一般說來,每個社會人都會擁有多元身份。然而,某一具體階段的行為或話語可能特別突顯了作者對其中某一具體身份的構(gòu)建。如:

      例1.有一位婦女前來照護我了,她那動作卻不能說是很輕柔體貼。她抓住我的胳膊,把我拖著走過門樓……”“那女人旋開龍頭,一上來就給我洗手。然后,她窩著兩只手掌掬著清水,潑在我臉上算是給我洗臉……”“……她抓起一只水桶……,甩開胳膊把水潑出去,沖洗那滿是嘔吐物的石子路……”[1]4

      這個情景是中年米夏追憶初次遇到漢娜時的描述。從作者描述中,讀者看到了一個果斷、干練的婦女形象。她麻利地為嘔吐過的少年米夏擦臉、沖洗他的嘔吐物。當她發(fā)現(xiàn)小米夏啜泣不已時,親切地喚他“孩子”,并將他摟進懷里,為他擦拭臉上的淚水。這是一種無言的交際,此時無聲勝有聲。雖然此時此景并沒有產(chǎn)生特定的言語,但非言語交際有時更能傳情達意,同樣也建構(gòu)著交際者獨有的身份。小說作者對漢娜的一系列描述不僅顯出漢娜具有“粗獷”的一面,更具有母親般的溫柔。此處米夏帶著贊賞口吻的敘述,為后來漢娜“情人身份”的構(gòu)建埋下伏筆。

      例2. 我們壓根兒就不曉得該做什么。那一切來得那么快,……就剩下我們幾個,還有教堂里的那些女人了?!覀兙瓦@么幾個女的。我們哪守得住這么多女人呢?……接著,就開始聽到尖叫,叫得越來越厲害。倘使我們把大門打開,她們就會沖出來…[1]129

      審判長反問她:“您是否害怕,如果你們讓囚犯跑了的話,你們就會給抓起來,被判罪,被槍斃?”漢娜回答:我們就是不能讓她們給跑了!我們對她們有責任……我是說,我們一直在看守她們,在營里,在路上,這才是關(guān)鍵。我們不得不看著她們,不讓她們跑掉。這也就是我們蒙了,不知道怎么辦的原因……[1]130

      面對審判長一個接一個地提問,作為被告身份的漢娜純真率直的話語,讓在場的人驚訝,她和其余的看守似乎已淪為執(zhí)行上級命令的機器。因此,在選擇活活燒死女囚還是打開教堂大門讓她們獲得生機時,漢娜不是根據(jù)人類的基本道德,而是根據(jù)看守“維護秩序”的職責,把“對囚犯負責”義正言辭地理解成確保囚犯們不逃跑,把秩序凌駕于生命之上。那么,為什么漢娜會選擇這樣殘忍的行為呢?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2)見漢娜·阿倫特著《<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xiàn)代困境》(孫傳釗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認為:“人類的殘酷行為和人的個性相關(guān)不大,卻來自于服從權(quán)威的社會心理結(jié)構(gòu),當面臨權(quán)威發(fā)出殘酷的行為時,人們的個性并不能夠成為制止這種行為發(fā)生的要因?!贝_實如此,在德意志第三帝國中,有無數(shù)像漢娜一樣的德國人,他們放棄了個體的思考和判斷,盲目服從了納粹統(tǒng)治的倫理觀,成為作惡者的一員??梢哉f,漢娜的善惡不分、是非顛倒,是被納粹政府倫理洗腦而盲目服從的結(jié)果。從這一點來說,被告身份的漢娜是納粹統(tǒng)治對猶太人的“死刑執(zhí)行者”,十惡不赦的劊子手。事實上,作為一個普通人,在強大的納粹國家意識形態(tài)機器下漢娜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判斷力,只會無條件地服從錯誤命令,已經(jīng)沒有了自己的個人思想和判斷力。從這一點來說,她本身又是一個只會服從命令的可憐的被虐者,可見身份的多重性和被動性。

      例3. “我的筆跡?您是說要我的筆跡?……” ……漢娜幾次想要講什么話,或者問什么話,愈來愈坐立不安。最后,她說:“你們不用請什么筆跡專家了,我承認,報告是我寫的?!盵1]131

      “在交際中,選擇不同的身份會對交際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這是由身份的社會屬性決定的?!盵3]28當一名檢察官提議請一位筆跡專家來比照報告上的筆跡和被告漢娜的真實筆跡時,漢娜的第一反映是承認報告是自己寫的。漢娜不識字,是文盲,可她偏要隱瞞這一真實身份,選擇了非真實的身份交際。漢娜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這一選擇與德國的國情有關(guān)。德意志是個非常重視知識和教育的民族。普魯士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義務(wù)教育的國家。為了貫徹民族主義教育,他們從1717年就開始實施國民義務(wù)教育。1860年,普魯士兒童入學率高達97.5%。也就是說,文盲身份顯然使得漢娜與眾不同,她不能融入到社會中。身份的社會性使她深惡痛絕文盲身份,甚到恐懼,有深重羞恥感,害怕暴露真實身份。為此,她不惜撒謊、包攬所有的罪、拋棄更好的工作職位、拋棄自己所愛的人。她寧愿承認自己犯了殺人罪,并為此付出終身監(jiān)禁代價,也要守護她文盲身份的秘密,再次表明身份具有動態(tài)性和被強加性。

      例4.“您是否知道,你們是把囚犯送往死亡?”

      “當然曉得。但是新人要來,老人要給騰出地方?!盵1]115

      “語用身份來源于其社會身份,是從若干社會身份中選擇出來的一種。”[3]28此時只能選擇被告身份的漢娜,對于游戲規(guī)則,一概毫無感覺,似乎已經(jīng)麻木不仁。對審判長的質(zhì)問,她不知怎么回答,困惑不解和孤立無援,雖然對自己不利也只能照實回答。作者巧妙地突顯了漢娜只不過是強大納粹機器的一個小小螺絲釘?shù)纳矸荻?再次驗證了個體身份的無耐與被動特征。

      三、身份構(gòu)建再思考

      身份是變化的、動態(tài)的。在漢娜的多重身份中,“文盲身份”最為隱秘,推動著故事的發(fā)展,引發(fā)閱讀欲望。漢娜為什么要隱瞞文盲身份?這一切值得嗎?難道文盲身份真得比失去自由更重要嗎?這是困擾著米夏的問題,也是困擾著讀者的疑問。漢娜隱瞞真實身份,用虛假身份來交際,不是反而使得自己變成呆子、跛子和癱子了嗎?以下進一步深入思考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文盲”通常是指文化程度低。文盲身份通常代表一種受控于他人、無法替自己言說也難以與外界深入溝通的生存處境。工作中,她無法像其他同事那樣向上司寫報告;生活上,她無法像米夏那樣去陌生之地自由旅行。如,當她與米夏一起外出旅行時,一切安排,包括辦理酒店入住、點餐等簡單的日?;顒?,她都因是文盲而無法完成。所以,當米夏外出買早點留給她一張字條時,她以為米夏棄她而去,像個被父母拋棄的小孩一樣哭得歇斯底里。蒙受冤屈之后,她也不能像集中營幸存者之一的女孩那樣以寫書的方式進行言說。她被禁錮在一個很小的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里。無論什么情況,她保護自己的力量都是非常有限的。按命令行事、盡忠職守成了她展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尋求安全感的最佳方式。所以,不管是在西門子公司當女工,還是在納粹集中營當看守,抑或是戰(zhàn)后做有軌電車的售票員,她都小心翼翼地、一絲不茍地對待自己的崗位職責,以此來保護自己能繼續(xù)生存下去。這是漢娜守護文盲身份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一方面,希特勒的極權(quán)統(tǒng)治具有強大的思想和情感煽動性,他打著民族主義的大旗,蠱惑年輕人參與到他的行列,讓普通民眾產(chǎn)生一種自己正和偉大領(lǐng)袖站在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民族歷史的革命豪情和強烈歸屬感。另一方面,希特勒的極權(quán)統(tǒng)治通過極端暴力的方式迅速排除異己,那些無比殘忍的非人做法使得集團內(nèi)外的人都深感恐懼,而像漢娜這樣的普通人對付恐懼的常規(guī)辦法就是自我麻痹,封閉自己的情感,停止自己的思想,像機器一樣執(zhí)行集團的命令,從而獲得一定的安全感,避免集團的殘暴降臨到自己頭上。因此漢娜寧愿付出生命代價也要守護她的文盲身份。然而,也正因她與眾不同的文盲身份使得別人沒法理解她的語言和行為。如米夏就不理解漢娜為什么包攬所有的、本不屬于自己的罪。身份除了以上特性外,還是可以改變的。如:

      例5.“小家伙,上一個故事特別好!謝謝!漢娜?!?/p>

      “院子里的連翹花已經(jīng)開了。”

      “我希望今年夏天雷雨多點?!盵1]189-190

      朗讀是米夏與漢娜間的交流。漢娜在監(jiān)獄里借助米夏寄給她的朗誦磁帶慢慢地學會了閱讀。之后,她就不斷給米夏寄一些簡短的問候,或一紙祝福、一首詩歌、一個故事、一本小說人物的幾句品評。現(xiàn)在漢娜可以用文字跟米夏交流,令人驚訝的是,“漢娜對于文學的體驗和評論經(jīng)常十分準確……”[1]191。如,“施尼茨勒汪汪叫喚,茨威格是條死狗”[1]191等。這是漢娜對自己文盲身份的擺脫與覺醒?,F(xiàn)在的漢娜懂得正確地評價周邊的人、事、物。為此,她欣喜若狂,總想跟別人分享她的閱讀感受。盡管米夏從不給她回信,她還是堅持與他分享感受。她還閱讀了大量有關(guān)集中營的書籍,認清了納粹反人道的本質(zhì),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犯下的罪。從漢娜與米夏的書信交流可以看出漢娜對知識的渴望,她希望改變文盲身份,重新給自己定位。為此,米夏“內(nèi)心”也充滿喜悅和歡欣,情不自禁地喊出:“她會寫字了!她終于會寫字了!”可見身份的動態(tài)性、不確定性和可改變性。

      四、結(jié)語

      對漢娜來說,文盲身份是最隱秘、影響一生命運的身份。那么,這一身份給她所帶來的結(jié)果到底是施虐者還是受虐者呢?顯然,從客觀上來說,漢娜作為納粹機構(gòu)中的一員,直接參與了屠殺猶太人的流水線中,成了納粹的幫兇,是戰(zhàn)爭中間接的施虐者;然而,她善良、純真、樂于助人,沒有犯罪意識和罪惡感,她認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履行職責。她在無知的情況下成為了戰(zhàn)爭的參與者,成為納粹罪惡行徑的執(zhí)行者,最終受到法庭的審判。從這一點來說,她也是戰(zhàn)爭之后直接的受虐者。從她在法庭上與法官的對話可以清楚地看出,她的施虐是無意識的,她的被虐是確實存在的。她是施虐者,同時也是受虐者,兩者之間的轉(zhuǎn)折點在于她是文盲。這個秘密身份貫穿整個小說,而正是文盲這一暗線的設(shè)置,解釋了她許多令人不解的語言和殘忍的行為,也驗證了身份對語言的影響。實際上,她的悲劇不僅在于她的個人因素,更是社會因素導致。漢娜這一形象只是一個縮影,她的背后站立著一個民族。在面對納粹歷史時,每個人都有難以推脫的歷史責任。作者施林克說:“通過漢娜與米夏,我想表現(xiàn)的是,第三帝國是如何在那些一起參與了建設(shè)和維護它的人身上打上烙印,如何給世界和戰(zhàn)后一代留下印記,它又造成了什么樣的罪責感?!?3)專訪:人不因為曾做罪惡的事而完全是魔鬼,譯林出版社編輯袁楠專訪小說作者本哈德?施林克,2005年10月8日。如何對待過去的罪責是德國人當時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這恰恰是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在他的作品《朗讀者》中想要表達的主題。

      猜你喜歡
      朗讀者文盲漢娜
      《假文盲》的啟示
      “新文盲時代”
      雜文選刊(2021年12期)2021-12-13 05:20:41
      漢娜的驚喜
      學生天地(2019年3期)2019-03-05 08:21:32
      明證
      評小說《朗讀者》中《奧德賽》的隱喻
      文教資料(2016年28期)2017-02-23 23:24:38
      一封關(guān)于《朗讀者》的信
      《朗讀者》:冰冷的歷史沉思與深刻的人性寓言
      電影評介(2016年19期)2016-11-23 08:01:58
      第二場:品鑒《朗讀者》
      海燕(2016年4期)2016-07-05 17:09:58
      印度漢娜,一定要民俗風?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01:06:28
      少女漢娜的生死抉擇
      讀者(2014年22期)2014-12-24 02:49:20
      泸水县| 炉霍县| 康马县| 巫山县| 灵宝市| 武穴市| 保德县| 金山区| 溧阳市| 两当县| 林周县| 雷山县| 绥芬河市| 兴海县| 巢湖市| 新和县| 淅川县| 德昌县| 广灵县| 夏邑县| 那坡县| 甘孜县| 东安县| 乐昌市| 万安县| 南木林县| 苏尼特右旗| 牟定县| 齐齐哈尔市| 尚义县| 池州市| 广汉市| 阿克苏市| 石景山区| 孝感市| 宁国市| 阳信县| 庆安县| 绥滨县| 无为县| 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