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瀟云 龔小萍
摘 要:本文在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的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四步驟翻譯理論的指導(dǎo)下,對《傲慢與偏見》第56章進行了漢譯,對其中的案例進行分析,指出譯者主體性對翻譯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傲慢與偏見》;四步驟;譯者主體性
《傲慢與偏見》構(gòu)思精巧,妙趣橫生,吸引了廣大學(xué)者對它進行翻譯研究。王科一先生的中譯本和孫致禮先生的譯本都受到人們的青睞。今天,懷著對翻譯和翻譯家們的敬仰,筆者嘗試著來翻譯了一下第56章,并有了些許拙見。本文將以喬治斯坦納的闡釋學(xué)理論中的四步驟理論為指導(dǎo)并以大量的實例來探討譯者主體性是如何在譯文中來體現(xiàn)的。
一、喬治·斯坦納闡釋翻譯理論
闡釋學(xué)(Hermeneutics)是一種關(guān)于理解文本意義的理論和哲學(xué),然而理解又具有一定的歷史性,也就是說,任何人對事物的理解都受到自己的文化意識,生活經(jīng)驗、知識傳統(tǒng)、道德倫理的影響,這些也會影響譯者的闡釋過程。[1]
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斯坦納將闡釋學(xué)運用于翻譯研究,以哲學(xué)闡釋學(xué)為理論基礎(chǔ),她將翻譯過程分為四個步驟: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2](Venuti,2000:313-319)信賴是指譯者認為他所選擇的翻譯目標有翻譯的價值,在這個信賴的基礎(chǔ)上,譯者也會受到其主觀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侵入”原文,以便更好的“吸收”。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更好的保留譯語本色,“補償”手段也就應(yīng)運而生。[3]
二、喬治·斯坦納翻譯理論下《傲慢與偏見》第56章翻譯所體現(xiàn)的譯者主體性
(一)信賴
如上所述,闡釋翻譯的第一步是信任,即譯者認為他所選擇的翻譯目標有翻譯的價值。譯者的信任選擇使譯文得以問世,任何翻譯都始于對文本的信賴。譯者首先要相信翻譯是基于譯者對原文價值的認同之上。作為譯者,翻譯的第一步就是選擇文本。選擇好的文本翻譯也有可能使譯者出名。[4]筆者選擇《傲慢與偏見》來翻譯,是因為其具有極高的文學(xué)地位,其56章的語言、情節(jié)魅力以及伊麗莎白的個性魅力,凱瑟琳夫人與伊麗莎白的對話非常精彩,也可能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但伊麗莎白不卑不亢,沉著冷靜,讓筆者大為佩服。試問在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有勇氣這樣對對方的親人說話,尤其是當(dāng)自己處于弱勢一方的時候。
(二)侵入
侵入指在信賴的基礎(chǔ)上,譯者對原文的理解。由于受到歷史性等各方面的制約,任何譯者都不可能完全客觀地再現(xiàn)原文或者窮盡對原文的理解,這也就形成了對原文的不同理解,進一步形成了對原文的侵入,在這個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性也就體現(xiàn)出來了。以下將主要從譯文中譯者語言能力的體現(xiàn)來分析譯者對原文的“侵入”。
(1)I am almost the nearest relation he has in the world,and am entitled to know all his dearest concerns.
我?guī)缀跏撬谶@個世界上最親的人了,我有權(quán)知道他的切身之事。
在此,筆者并沒有用直譯的手法,翻譯成“我和他有世界上最親的關(guān)系”,也沒有翻譯成“我是他是最親近的人”,而是翻譯成“我?guī)缀跏撬谶@個世界上最親的人了”,這一來符合漢語的說法,二來體現(xiàn)出這句話的諷刺意味,凱瑟琳夫人自認為是達西最親的人,但其實并不是,因為達西并沒有告訴過她他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后面的“dearest concerns”沒有翻譯成“他最親愛的擔(dān)憂”,因為面對伊麗莎白的質(zhì)疑,凱瑟琳前半句回答她是達西最親的人,就是想表明她有過問達西一切事情的權(quán)利。
(2)“This is not to be borne.Miss Bennet,I insist on being satisfied.Has he,has my nephew,made you an offer of marriage?”
“這是不能忍受的。班納特小姐,我堅持要使自己得到滿意的答案。我的侄子有沒有向你求過婚?
這里的原文“Has he,has my nephew”里面有一個同位語,my nephew就指代的前面的he.筆者將此處譯成“我的侄子有沒有向你求過婚?”,將he和my nephew一起譯成了我的侄子,避免了語句上的重復(fù)和冗雜。
(三)吸納
吸納作為闡釋翻譯的第三階段,其實是對不同語言和文化的表達階段。在對原作語言和原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理解的基礎(chǔ)上,譯者會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將自己的理解吸收到譯入語中去,但從宏觀上看主要是采取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策略。以下從俗語及四字短語的運用這兩個方面來說明譯者的主體性在這個階段的體現(xiàn)。
(1)俗語
俗語的使用,可以讓目標語讀者更好的理解原作。
“Your coming to Longbourn,to see me and my family,”said Elizabeth coolly,“will be rather a confirmation of it;if,indeed,such a report is in existence.”
伊麗莎白冷冷的說道:“如果真有這樣一則消息的話,您大老遠來朗博恩看我和我的家人,那就更像是此地?zé)o銀三百兩了?!?/p>
“Your coming to Longbourn”,筆者翻譯成“您大老遠來到朗博恩”,加上了大老遠,一方面符合了漢語的表達習(xí)慣,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伊麗莎白這句話的諷刺意味,就像漢語里面說無事不登三寶殿一樣?!皐ill be rather a confirmation of it”翻譯成“那就更像是此地?zé)o銀三百兩了”。此地?zé)o銀三百兩講的是古代有個叫張三的人,將300兩巨款埋在了屋后地下,為防止別人把錢挖走,故用一個牌子在上面寫上“此地?zé)o銀三百兩”,然后將這塊牌子插在了埋銀子的地方。后來隔壁王二把張三的銀子偷了,又擔(dān)心張三懷疑他,也立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隔壁王二不曾偷。前后兩句聯(lián)系起來的虛實之感傳達出其真正含義,沒有絕對的聰明人,聰明人反而可能做一些傻事,多此一舉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這里我覺得用來形容凱瑟琳夫人就很恰當(dāng)了。她既然不相信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的傳言,但跑來質(zhì)問伊麗莎白,卻反而證實了傳言。
(2)四字短語的使用。
成語是中國文化當(dāng)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國文化傳承信息的載體?!皬哪撤N程度上來說,從古代中國流傳下來的成語是中國人性特征的維他命?!盵5]在本章的翻譯中,筆者使用了一些四字短語來翻譯,是為了使文章顯得流暢并讓人印象深刻。
“If!Do you then pretend to be ignorant of it?Has it not been industriously circulated by yourselves?Do you not know that such a report is spread abroad”
“如果?你是想假裝不知道嗎?這難道不是你費勁心思的傳出去的嗎?難道你不知道這件事已經(jīng)傳開了,人盡皆知了嗎?”
“industriously”的意思是“in a way that uses a lot of effort”,勤奮的,努力的,在漢語里面表達正面、積極的含義,但是這里是凱瑟琳夫人說伊麗莎白故意把消息傳出去,所以筆者翻譯成了費勁心思的,含有一定的貶義,表達凱瑟琳夫人的諷刺。后面的“is spread abroad”字面意思是“傳到了國外”,但若將這句話直譯,會讓目標語讀者產(chǎn)生疑惑,因為這里想表達的是消息傳達之廣,凱瑟琳夫人這樣說是對伊麗莎白的一種責(zé)怪,批評,是強調(diào)她讓大家都知道了這個消息,所以譯者翻譯成“傳開了,人盡皆知了?!?/p>
(四)補償
正如斯坦納所提到的,完美的翻譯是不存在的。在前三個步驟中,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作者的理解,作者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和手段都可能會導(dǎo)致翻譯過程中一些信息的缺失,因此,補償在整個翻譯過程中非常必要。譯者可使用不同的翻譯手段來補償之前的損失。以下將舉一例進行闡釋。
(1)It ought to be so;it must be so,while he retains the use of his reason.
應(yīng)當(dāng)是不可能的,也必須是不可能的,只要他還保持理智。
這句話若直譯,是“應(yīng)當(dāng)是這樣,也必須是這樣”,但如果這樣翻就違背了原文傳達的意思。凱瑟琳夫人雖然嘴上說的是,達西不可能向伊麗莎白求婚,但其實內(nèi)心對這件事是不確定的。伊麗莎白上一句說夫人您已經(jīng)斷言這是不可能的,下面若翻成“應(yīng)當(dāng)是這樣,也必須是這樣”,會讓讀者產(chǎn)生疑惑,因此將言外之意的不可能補充出來,再次重復(fù)的表達凱瑟琳夫人的想法,譯成“應(yīng)當(dāng)是不可能的,也必須是不可能的”。
三、結(jié)語
在斯坦納的闡釋學(xué)翻譯四步驟理論的指導(dǎo)下,本文對筆者的《傲慢與偏見》第56章的翻譯進行了分析,希望以此來分析翻譯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譯者主體性。希望經(jīng)由以上分析,能讓讀者對原作有一個更好的了解,也期更好的進行譯本分析和翻譯批評研究。
參考文獻
[1]盧峰.淺析斯坦納的闡釋學(xué)翻譯理論.文教資料.2011.
[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ed.)[M].New York:Routledge,2000.
[3]梁文靜.斯坦納的闡釋學(xué)翻譯理論評介.大眾文藝.
[4]胡曉瑩.喬治·斯坦納闡釋學(xué)翻譯理論觀照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以葛浩文《紅高粱》英譯本為例.海外英語.2013.
[5]楊義.http://www.cn99.com/cgi-bin/get/sts-listcode= shuzhai.
作者簡介
黃瀟云(1995—),女,漢族,四川樂山,翻譯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龔小萍(1971—),女,四川綿陽,西華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及澳大利亞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