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雯娜
摘 ?要:過失犯罪的本質在于注意義務的違反,注意義務包括結果預見義務與結果回避義務,在此基礎上對判斷注意義務的違反是重中之重。對我國判斷違反注意義務的學說進行分析,以行為人標準與個體標準相結合的雙重判斷標準為判斷途徑,對違反注意義務進行判斷。
關鍵詞:注意義務;客觀說;主觀說;雙重標準說
在日常生活中,過失犯的發(fā)生遠高于故意犯,而且過失犯所造成的損害也絕不比故意犯小。猶記上海外灘踩踏事件,正是具有防患責任的公務員防備不足、應變不及,釀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的嚴重后果。貝克曾援引吉登斯的“人為制造的不確定性”的概念來詮釋風險的內涵。正如駕駛汽車,存在人為制造的不確定性,風險是伴隨著行為發(fā)生的。過失犯的結果發(fā)生,在過失犯的結果發(fā)生之前,行為是存在風險的,如果過失犯的構成要件結果發(fā)生,行為人應該為其未及時規(guī)避風險的發(fā)生承擔責任。因此,在過失犯中,重要的不是理論上能預見什么,而是人們在法律上有義務預見什么和避免什么。
一、注意義務的概念
注意義務是過失的核心概念。德國的《刑法典》中沒有對過失的概念作出定義。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刑法》第十四條第一項規(guī)定:“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jié)應注意,并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睂崉丈蠈τ谒^注意,實際上大部分是指采取一定的防果措施的意思,也有一部分是指行為人應該考量事實所存在之危險的意思。
注意義務的內容包含結果預見義務與結果回避義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概括注意義務的概念應更為合理。因此,對注意義務作出以下界定:注意義務是客觀行為義務與主觀心理義務的統(tǒng)一,即成立過失犯罪所具備的,法律規(guī)范或者社會規(guī)范所要求的,行為人應該預見或者避免危害結果發(fā)生所需具備的責任。
二、我國刑法中注意義務的判斷標準理論學說
(1)客觀說
客觀說從刑法的普遍適用角度出發(fā),根據一般人的注意能力進行判斷。該觀點從抽象層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具體的個案中,這種抽象的平等適用抹殺了個體能力的不均等,一味追求形式平等而忽略了實質平等。
(2)主觀說
主觀說認為注意義務的判斷應以行為人本人的能力為標準。該觀點認為個人的能力在過失犯成立中起決定性作用,否認客觀注意義務的必要性。主觀說立足于道義責任論,認為對行為人進行處罰應該以行為人本身作為判斷標準。但主觀說否定構成要件中的違反性,否定客觀判斷,這樣就混淆犯罪體系階層的區(qū)分,致使不再區(qū)分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與有責性。
(3)雙重標準說
雙重標準說認為,首先判斷是否在構成要件上違反了客觀注意義務,其次在罪責階層判斷行為人能否正確評價這些客觀標準。該觀點融合了前兩者的內容,具有適用上的合理性。
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是基于個體之間互相信任的行為基準,在抽象的互動模型中,互動雙方采取行動必須以對方的行為為前提,如果對方的行為不穩(wěn)定,就難以給對方穩(wěn)定的預期,那么對方也難以采取行動。因此,社會中眾多基準的存在,為構建穩(wěn)定的社會信任機制所必須,以此降低人們之間相處與社會發(fā)展的成本。行為基準承擔的便是這種功能,因此它必須是一般的、客觀的。他可以表現為社會生活中的日常準則,也可以表現為特殊行業(yè)中的注意規(guī)范等。因而,過失犯罪的判斷必然包含著社會行為基準與行為人個人之間的比較。
“為達到預防的目的,刑法加重了個體的注意義務負擔,由此引起罪責概念的客觀化和社會化”,這就意味著在過失的認定上還是應注重客觀標準,一方面,法院往往會結合生活經驗或者行為人的特殊業(yè)務要求,先以一個標準行為人進行衡量。另一方面,這是一種絕對觀察角度與相對觀察角度的結合,我們基于自然世界發(fā)展的規(guī)律總結出自然規(guī)律,以此來對未來事物的發(fā)展做出推測。但我們考慮到個案情況時,需要考慮行為人的認知能力。這種先客觀后主觀的推論方法有利于司法案件的解決,具有實效性;從不法上判斷客觀注意義務,罪責上判斷主觀注意義務,這種先客觀后主觀的步驟符合犯罪構成的判斷邏輯,在邏輯上能夠保持前后一致性。
三、本文的立場與我國《刑法》15條
綜上,本文贊成雙重標準說。我國《刑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guī)定的才負刑事責任?!睆姆l中,我們可以分析出我國刑法對過失的規(guī)定已經包含了注意義務的內容,即結果預見義務與結果避免義務,無論是疏忽大意的過失還是過于自信的過失,刑法對行為人的最終要求是回避危害結果的發(fā)生。
從犯罪階層上分析,在構成要件階段,首先判斷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或行為人本應實施的但未實施,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成立,即作為一個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人,為了避免構成要件結果的發(fā)生時,他必須具有避免結果發(fā)生的能力,他必須認識和避免那些可能會使其行為引發(fā)構成要件的實現的前提條件;在構成要件判斷的基礎上,我們要如何確定一個人的認知狀態(tài)或認知能力狀態(tài)?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對行為人進行具體判斷,因此,在罪責階段繼續(xù)審查,判斷具體的行為人是否在保持所期待的謹慎情況下有能力認識到會導致結果發(fā)生的危險以及采取合乎謹慎的舉止以避免這種危險。有學者指出,注意義務的標準之爭,“實際上是在過失犯的處罰范圍問題上,刑罰的保護法益機能和責任原則該如何協調的問題?!苯Y論一定是責任原則需要向法益保護機能做出相對妥協。刑法在過失犯中設定行為的注意義務,相對犧牲部分自由的代價,是值得的。
四、結論
注意義務是過失犯罪的核心要素,注意義務的判斷對過失犯的成立與否至關重要,對注意義務的有效判斷可以防止過失犯認定的不當擴大。本文針對注意義務判斷標準的學說進行整理分析,贊成把注意義務區(qū)分為客觀注意義務與主觀注意義務、分別在構成要件階段與責任階段進行判斷的雙重標準說。
參考文獻
[1] ?陳家林.外國刑法理論的思潮與流變[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7年.
[2] ?[德]金德霍伊澤爾.刑法總論教科書[M].蔡桂生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3] ?溫小燕.過失犯罪中的注意義務問題[D].華東政法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