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遲帆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鶴上仙街小學 福建 福州 350200)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及對語言的深入理解和感知能力,這一點對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整體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探究多樣化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其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1.1 引領學生形成良好閱讀習慣。閱讀是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對于現在學生的語文學習而言,閱讀功底的好壞往往代表著學生的語文學習程度,站在小學語文教材的角度上進行分析,閱讀內容占據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通過每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因此要求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一方面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會促使學生們更加喜愛語文知識的學習,為學生今后投身于閱讀學習中打下良好基礎。
1.2 不斷擴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在語文閱讀篇目中往往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在小學階段的閱讀篇目除了可以讓學生們了解到更多的語文知識之外,還可以通過語文閱讀內容的掌握,有效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學生的語文閱讀思想與思想境界的提升。
1.3 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與寫作往往是分不開的,也是學生語文知識學習中的兩大重要板塊,閱讀對于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的提升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學生們可以通過閱讀更多的內容,其篇目中所蘊含的寫作方法對于學生的作文寫作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另外學生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可能會需要大量的素材,這些素材除了學生自身的親身經歷之外,更多也是通過有效的閱讀所獲得的,學生們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將所閱讀的素材應用其中,為學生的語文寫作增添光彩,那么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都獲得了有效的提升。
2.1 結合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興趣。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錄了古今中外優(yōu)秀且題材廣泛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兼具了語言的優(yōu)美凝煉及思想的深邃,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拓展其知識視野及優(yōu)化其思想內涵有著良好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單調、枯燥的教學模式,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學習需求,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以調動其自主閱讀的積極性。如,在《祖父的園子》一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畫出文中關于“我”在祖父面前所說的話、所表現出的行為動作、表情、語氣等方面的描寫的擬人與排比句,并大聲誦讀體會語言的韻律之美,同時悉心體會作者通過使用擬人與排比的修辭手法,在字里行間所體現出的童趣與童真。啟發(fā)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與作者的表述形成共鳴,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隨后,可為學生介紹作者蕭紅的生平及她所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調動學生的閱讀欲望,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這本書,以更深入地領會作者與祖父間的深厚感情,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2 結合教學內容強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理解能力來自于長期、正確的閱讀訓練,并通過訓練,促使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詞匯,形成良好的語感,以準確體驗、感知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及思想情感,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師:本課題目是守株待兔,請同學們說一下種田人是如何守株待兔?生: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師:他在等什么呢?生: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師:他為什么要將鋤頭丟掉而不是放在一邊呢?生:因為他想不勞而獲,不愿意再拿起鋤頭勞動了。師:大家認為一個農民他應該怎么做?生:在農田中勤勞地播種收獲。師:那種田人最后還能等到兔子嗎?生:不能,因為生活不能靠碰運氣,更不能想著不勞而獲。通過這種教學導問的方式,使學生理解了種田人的內心活動及行為結果,并從寓言中獲得深刻的啟示。
2.3 結合教學內容豐富拓展閱讀素材資源。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離不開大量、有效的閱讀,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僅讓學生的閱讀范圍局限于教材中的文本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需要教師做好對學生閱讀素材資源及內容的豐富,通過網絡搜集教學相關資源供學生閱讀,以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增進他們對教學內容的深度理解。通過長期的深度、廣度閱讀積累,為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其增長見識,豐富體驗,提高閱讀技巧,為其深入、正確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創(chuàng)作主旨奠定扎實的基礎。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紙的發(fā)明》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由紙的發(fā)明,對教材內容進行豐富和拓展,以增進學生對教學文本的深刻認知。包括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自主查找中國古代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活字印刷術四大發(fā)明及對世界上所產生的影響力,認識到四大發(fā)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chuàng)造。同時,搜集造紙術的發(fā)明者蔡倫(約62-121)的生平及簡歷,以及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于制成了“蔡侯紙”,對革新造紙工藝的重要貢獻。以及在元興元年漢和帝下令在民間推廣他的造紙法等內容。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拓展,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對人類文化的傳播以及促進世界文明的進步所產生的積極推動作用,增進學生對祖國燦爛文明的認知,使其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
2.4 開展語文閱讀活動強化學生閱讀能力。當語文教師在完成語文課堂閱讀任務之后,還應當注重不斷的創(chuàng)新語文閱讀教學的形式,可以采取學生們比較喜歡的課外閱讀活動的形式,將閱讀內容融入其中,有利于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比如在《司馬光》教學中,學生們不僅學習了課本中的司馬光,還進行了課外知識的學習,那么教師可以在閱讀課堂上開展閱讀演講活動,讓學生們根據自己所閱讀的篇目進行演講。再比如,《海底世界》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還可以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語文閱讀《海底世界》為主題的交流會,將學生們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并將每個小組最近的閱讀《海底世界》內容進行分享與交流,通過多樣化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們對于語文閱讀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有效強化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們在以后的語文閱讀學習中,可以高效完成閱讀任務。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表達、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及思考能力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并在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