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宇
【摘要】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就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眱和翘焐脑娙?,為了喚醒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潛能,我們可以拋磚引玉,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樹立榜樣,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作信心;一視同仁,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作激情;及時強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為學生搭建一個綻放光芒的舞臺。
【關鍵詞】詩歌創(chuàng)作? 興趣? ?激勵
一、案例背景——相信兒童是天生的詩人
如果有人問我,“在你心中,誰是天生的詩人”?我可能會把“雪萊、泰戈爾、普希金、余光中、徐志摩等人”作為答案回答他??墒?,在我實習期間,我的導師劉老師卻告訴我們,“兒童,才是天生的詩人。”劉老師的班上人才濟濟,但最讓我們這些即將步入學校的實習生羨慕的,還是他班上學生那行云流水般的寫作水平,尤其是現(xiàn)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更是別具一格,引人入勝。當時,我們都想知道劉老師是怎么做到的,能把一個個普通的初中生變成一個個大詩人。劉老師只是說:“要相信,給孩子一個舞臺,他定能還你一片精彩……”
懷揣著期待,我正式步入校園,成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多么希望我班里的學生都能夠成為一個個小詩人,盡管他們只是五年級學生。但對于剛步入小學校園,還不了解學生具體學習情況的我來說,這也僅僅是一個立項。清醒的現(xiàn)實給我了沉重一擊,學生們連基本的寫人、寫事、寫景的作文都寫不好,怎么可能還會寫詩?五年級的學生和初一的學生畢竟還是有差距的,等他們再大點就會作詩了。我這樣自我安慰著。于是我本能地“拋棄”了我的初衷。在小學寫作教學的大流中鬼鬼積極地指導著他們的作文。但是,不久之后的一場“詩歌創(chuàng)作大賽”震蕩了我的心靈,燃燒了我的希望。原來兒童真的是天生的詩人,只要教師肯給予他們一個舞臺,他們就能大放光彩。
二、情景描述——搭建舞臺讓學生妙筆生花
那一天,突然接到通知,下周三班上每個學生都要參加“第11屆江蘇省中小學生詩歌競賽(南京賽區(qū))”。當我得知消息,頓感晴天霹靂,學生從未接觸過詩歌創(chuàng)作這類活動,他們怎么會寫呢?這時腦海中突然想起了劉老師的話“給孩子一個舞臺,他定能還你一片精彩”。兒童本身不就是最好的詩人嗎?他們有無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只不過被“正?!钡慕虒W壓抑了詩歌創(chuàng)作天賦,那怎么喚醒這一天賦就是我現(xiàn)在應該做的事了。
于是,第二天中午的閱讀課,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下周要參加詩歌競賽,而是談及上周每個學生些的周記情況。我平靜地說:“這次大家寫的周記,老師都看過了,總體評價就是‘流水賬居多,所以這周的優(yōu)秀周記就不請人來讀了?!甭犃宋业脑捄螅瑢W生都非常失望??吹竭@樣的情況后,我急忙接著又說:“今天老師帶了幾篇‘隨筆想和你們一同欣賞,你們來評評看,覺得寫得怎么樣?”接著讀一篇“阿三打電話”,這篇“隨筆”風趣幽默,一下子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學生聽完后都哈哈大笑。然后我又帶領學生欣賞了其他幾篇風格迥異的隨筆,如“黑燈瞎火”、“飛蛾撲火”等等??赐旰?,我讓他們說說感受。開始時,鴉雀無聲,后來我告訴他們,這些文章都是老師之前實習學校中初一的一個班級里學生們寫的。他們大為吃驚。覺得這些小哥哥、小姐姐真是太牛了,文筆太好了。“其實,他們不僅隨筆寫得好,詩歌寫得更好,你們想不想再看看他們寫的詩歌呢?”我乘機問道。學生們都異口同聲地說“要”??墒怯捎跁r間的關系,我遺憾地說:“下次有機會再看吧!”
周四的早讀課結(jié)束了,下面是10分鐘的晨會課,我本想著說說黑板報不止的事情,哪知還沒開口,就聽見學生一起在下面提議,“老師,你誰給我們看他們的詩歌嘛就拿晨會課給我們看吧!”我聽了心里挺高興的,原來他們對詩歌的興趣還挺大的嘛!于是,我就打開了文件,陪學生一起行賞了初一學生張佳慧同學寫的現(xiàn)代詩歌“等”(略)。
首先我朗讀了這首詩,然后請學生朗讀,之后共同賞析詩歌的精彩部分。我本來以為學生們說不出什么東西,哪知道他們還挺有敏銳的語感,無論是詩歌的情感,還是詩歌的語言、格式,大家都能講點東西出來。就這樣,我們班只要有空閑的時間,無論是晨會課,還是中午的閱讀課,我們都會欣賞一兩首詩歌。
漸漸地,班上一些文采較好的女生按耐不住自己創(chuàng)作的激情,私下里寫了一些小詩,拿來給我看。我一看,嚇了一跳,原來我們班藏著這么多的小詩人呀!比如嚴銳捷寫的“友誼”,朱思羽寫的“夢想”,我都覺得很有韻味。
友誼
友誼,
一朵美麗的花兒,
有時盛開,嬌魅如火,
有時凋零,僵硬似冰。
友誼,
一本充滿知識的書,
有時嶄新,需要你時時翻動,
有時破舊,需要你處處補修。
友誼,
你若安好,便是永遠,
你若開心,便是晴天,
你若無心,便是天邊。
我把她們的詩朗讀給大家聽,又當著全班人表揚了她們。我跟學生們這樣說道:“我很欣慰,五年級的你們可以創(chuàng)作出這么精彩的詩歌。我相信不僅僅是這幾位女同學可以做到,其他人一定也能寫出來。要知道,詩歌創(chuàng)作跟年齡沒有關系,跟性別也沒有關系,跟平時的考試成績更沒有關系。憑什么人家初一學生可以寫得出來,我們五年級學生就寫不出來嗎?雖然我們的識字量是比他們少,但我相信我們的想象創(chuàng)作能力肯定比他們強?!睂W生們個個端坐在位子上,教室悄無聲息,通過學生的雙眼,我看了他們的激動、他們的堅定、他們的信心。
果然,他們沒讓我失望,就連班上的“九大金剛”們,平時不認真學習的他們也抓緊時間不停地寫作,一次又一次地拿他們的作品給我看。其中侯一凡的“大街與小巷”、杜何洋的“我的未來”寫得都很不錯。我把他們的詩讀給大家聽,大家都忍不住對他們另眼相看。
就這樣,在“讀詩”“賞詩”“寫詩”的一周中,“詩歌競賽”的那天如期而至,這次詩歌的題目是“我要變變變”。學生們個各個摩拳擦掌,準備大伸拳腳,一展風采。最后經(jīng)過評比,我們班三分之一的學生都獲得了獎。比如我班的顏禎廷同學,平時語文成績平平,一個被教師評價為具有“理科思維”的學生,但是卻獲得了“一等獎”。她寫的詩歌“我想變變變”內(nèi)涵深刻,語言富有渲染力,也十分押韻,真想給她大大的“贊”!
三、案例反思——創(chuàng)作成功背后的思考
1.拋磚引玉,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
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一直都是困擾許多教師的一個老難題。結(jié)合上述案例,我覺得還是學生寫作的興趣不夠濃厚造成的。正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對寫作不感興趣,即使教師強逼著學生去動筆,寫下的也是一團“糟粕”。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任何事如果沒有了興趣,那也就像失去馬達的游艇一樣,只會迷失在茫茫的大海中。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呢?我們可以采用“拋磚引玉”之法,為他們找到一個相似或相關的、會引起學生興趣的“磚”,在此基礎上去觸發(fā)學生的興趣點。如上述案例中,我首先讓學生讀初一學生寫的隨筆,第一篇“阿三打電話”風趣幽默,語言簡單樸實,學生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樣的文章。再經(jīng)過教師的點撥,他們就會對寫出這些文章的人產(chǎn)生好奇。因此這時再引出他們寫的詩歌,學生們則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求興趣。如果你直接讓學生看一些晦澀的詩歌,學生大多會產(chǎn)生抵觸心理,覺得這又是教師讓我們寫作的套路。
2.樹立榜樣,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作信心
莎士比亞曾說過“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學生的創(chuàng)作信心的增加,不是靠我們天天喊口號就能解決的。我們都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如果你見到別人通過某種方式獲得了成功,那么你也模仿著這么做,這是為什么?因為別人的行為為你這樣做增強了信心,這就是榜樣的力量。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就特別強調(diào)榜樣的作用,認為通過對榜樣行為的學習,可以直接強化自身的學習,所以說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樹立怎樣的榜樣,什么時候樹立榜樣都是需要一定的考量。對于小學生來說,榜樣的選擇范圍最好不要太高遠,要選一些貼近學生的榜樣人物或榜樣行為。正所謂“跳一跳,摘桃子”,如果這“桃子”長在大樹的頂端,那么誰還會跳著去摘這個“桃子”呢?就拿上述案例來說,我呈現(xiàn)給大家看的都是初一學生創(chuàng)作的詩歌,而不是像泰戈爾、余光中這樣的名家寫的詩,這樣會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作信心,讓他們明白詩歌創(chuàng)作并不是那些著名詩人的“專利權”,我們學生照樣可以創(chuàng)作出好詩。
3.一視同仁,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作激情
素質(zhì)教育開展以來,一直倡導教師要樹立發(fā)展的學生觀,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不能對一些后進生存有偏見。每個班都有后進生,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們或多或少會給這些學生一些“你是差生”“你是拖后腿的”這樣的心理暗示。時間一久,這些后進生就會自己給自己定格在這樣的“標簽”下,越來越堅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更加地不思進取了。所以,教師在任何時候,都要一視同仁,為學生搭建一個平等的舞臺,要經(jīng)常在言語上或者行為上向這些“后進生”表明,教師沒有放棄你,教師很看好你,教師覺得你能行。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提到,詩歌創(chuàng)作是一個全新的舞臺,這跟每個人的成績無關,只要你有想象力,就可以綻放光彩。所以,這極大地喚醒了我班后進生的創(chuàng)作激情,讓他們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4.及時強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
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認為,具體的行為后如果能提供令人滿意的結(jié)果,會提升這種行為發(fā)生的頻率。這也是為什么學生做完一道題目后要及時地點評,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強化學生的認知和行為。那語文中的寫作和數(shù)學中的做題一樣需要及時地反饋與強化嗎?答案是肯定的。上述案例中,我就提倡這種及時的強化意識,當學生讀完一首詩后,我們要賞析它的語言、格式、主旨等方面,每一首詩的賞析,都是一次學習過程、一次強化過程、一次創(chuàng)作過程,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例如,上面朱思羽寫的那首“夢想”中“噠、噠、噠”的排列形式,就是我們在欣賞初一學生王小龍的詩歌“說”里面的“跳、跳、跳”的強化產(chǎn)物,她有意識地借鑒了這種語言的排列形式,為自己的詩歌錦上添花。
一位哲人說過:播下一個行為,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我想說的是:搭建一個舞臺,你將收獲一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