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丙娜
摘要:滿族的薩滿祭神歌是滿族音樂的重要藝術(shù)形式,薩滿祭神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祭神歌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其祭拜形式也是多種多樣,薩滿在祭拜神明時有很多的表演形式,本文闡述了薩滿祭神過程中祭神歌的存在形式及特點。
關(guān)鍵詞:滿族音樂? 薩滿? 祭神歌? 祭祀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0-0013-03
滿族的忌神歌是由薩滿祭鑄祝詞、薩滿教儀式歌舞、滿族古老傳說、英雄史詩故事組成的,在所有的薩滿歌曲中,祭鑄祝詞是最早形成的,歷史非常悠久,滿族的薩滿忌神歌在文化音樂傳承上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這與滿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有密切的關(guān)系;滿族忌神歌是民族語言和節(jié)奏韻律美的統(tǒng)一體,它的詞調(diào)很有格律化,由于滿族民族語言有一定特殊規(guī)律性特點,所以聽起來唱詞有一定規(guī)律性,其旋律自由而簡便,鏗鏘優(yōu)美而朗朗上口,便于人們記憶;薩滿忌神歌表演形式符合滿族音樂的最基本的句式結(jié)構(gòu)特征,具有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功能,節(jié)奏的使用,也是為敘事詩和英雄史詩的人物塑造和情感服務(wù)的;薩滿祭神歌曲包含著滿族的精神文化,影響著滿族的民風(fēng)、民俗;薩滿用音樂、歌唱和舞蹈引導(dǎo)靈魂成為人與神之間的媒介。滿族是一個具有4000年歷史文化的民族,滿族的祭神民俗活動也是薩滿音樂發(fā)展的歷史,在眾多薩滿音樂藝術(shù)中,薩滿祭神歌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傳統(tǒng)祭神歌成為了滿族傳統(tǒng)民族音樂寶貴的財富。
一、薩滿祭神歌的存在形式
“薩滿”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巫術(shù)“薩滿”一詞而來,為“不安、躁動、興奮的人、巫師”的意思,其儀式為“跳大神”;巫師領(lǐng)神人燒香主持整個祭祀活動,領(lǐng)神人稱為薩滿,助神人為栽立子,領(lǐng)神人為主跳祭祀,助神人為輔助跳神人,引領(lǐng)祭神之人身穿炫麗多彩的法衣,頭戴飄帶神帽,右手拿手鼓,身系腰鈴小鼓、晃玲、神鏡、哈馬刀、西沙、依瑪欽、轟勿、哈兒瑪力、托力、擦啦器、單鼓、抬鼓、扎板等道具;祭祀過程是在樂器的伴奏下,一邊敲打鼓點,一邊歌唱祭神的歌曲,同時通過薩滿的身體搖擺、晃動,神鼓、腰鈴、銅鏡與歌曲的韻律相呼應(yīng);所唱的歌曲內(nèi)容都是頌贊神明的,這種唱歌、跳舞、祭拜,身體做旋轉(zhuǎn)、進退、跳躍、搖擺等動作,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表演形式。
薩滿的祭神歌是滿族薩滿在祭拜神明時專門演唱的歌曲,其內(nèi)容多涉及神靈、祖先、祭拜和靈魂等,從民俗角度講,演唱祭神歌是滿族人民的一種祈愿方式;薩滿的祭祀方式是一種原始的宗教方式,祭神歌也屬宗教歌曲;薩滿祭神歌主要有兩種表演形式:一是以跳神人為主體,通過歌唱、跳躍、擊鼓等活動“帶領(lǐng)靈魂”,使靈魂超脫進入精神世界的新天地,超度薩滿的靈魂脫離現(xiàn)實世界交予神靈;二是以神靈為主體,通過歌唱的形式引領(lǐng)神靈與人溝通,讓神靈“附體”到薩滿身上,借助薩滿的身體和語言與活人進行交流。
二、薩滿祭神歌表演形式及特點
滿族的祭神歌有兩種表演形式:一是薩滿祝神人又稱“家薩滿”,常代表凡人給神靈唱歌,其演唱多為祈求神靈保佑生活平順、企盼、愿望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寓意,主要用于拜祭天神的儀式中;二是在野外拜祭活動中代神發(fā)言,與神靈溝通的形式,薩滿與祝神人互相呼應(yīng)、配合,形成問答、輪唱的形式,形成有轉(zhuǎn)呈起合的演唱。
滿族祭神歌曲特點:一般的祭神歌曲音域狹窄,旋律整體很平穩(wěn),便于領(lǐng)神人、助神人跟唱、配唱;祭神歌的音調(diào)比較平穩(wěn),這受滿族薩滿語音協(xié)和的規(guī)律制約(常見滿語習(xí)慣無四音、陰陽音兩個分聲道互相不交叉),同時滿族歌曲大都不是很高亢、嘹亮,滿族祭神歌的音調(diào)多比較平直、大小音層大跨度跳躍不多、常見音調(diào)旋律五度內(nèi)級進上下行,很少有超過八度的旋律大跳進;祭神歌的音程也多選用二度、三度、純四度的和諧音程;薩滿忌神歌演唱處理形式:有大量的“板式型”說唱體或“一曲多詞”的情況,在曲調(diào)的不斷變化中,不同的場合采用各種裝飾音處理來增強歌曲的表演效果,使忌神歌更加優(yōu)美動聽;薩滿祭神歌的節(jié)奏:分為規(guī)則節(jié)奏和自由節(jié)奏這兩種形式;滿族薩滿歌表演形式:采用以鼓伴歌、以樂配歌、載歌載舞的祭拜形式,同時還有拜神人一起跟唱的熱鬧祭拜場景。
滿族祭神歌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輪唱、坐唱、分唱、站唱、走唱、跪唱、混唱、一領(lǐng)眾合等形式,滿族的祭神歌多為自由民歌體,演唱語言別具一格,旋律隨意自由,不會十分規(guī)整,沒有固定模式,常脫口而出,隨薩滿的情緒起伏變化而唱;滿語演唱注重元音和諧,唱詞也有所變化,其演唱的唱詞大多來自于百姓生活和民間習(xí)俗,是人民集體的智慧結(jié)晶。祭神歌的演唱蘊含豐富、絢麗多彩、風(fēng)格各異、內(nèi)涵深遠,內(nèi)容豐富且有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價值;薩滿祭神歌有很高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是滿族歷代祭祀表演的“音樂文本”民間藝術(shù)形式,它起初源于人們的口頭創(chuàng)作,借以抒發(fā)情感;滿族薩滿忌神歌代表作品:《狩獵神祭詞》《乳牛神靈祭詞》《族神靈祭詞》《駱神祭詞》《鏢天地日月神祭詞》《山河牧野神祭詞》等。
三、薩滿祭神歌的程式化
隨著滿族音樂歷史和文化的演變,作為薩滿忌神歌祭奠程式的逐漸定型,無論是野祭和家祭,都已經(jīng)形成嚴密的表演程式,滿族薩滿祭神歌曲演唱有固定的流程及程式。首先,要先唱“請神辭”,先把所有要請的神靈邀請之誠意唱出來,禮請神靈歸神位,并請神靈悅納薩滿的獻祭;然后再唱出祭拜請求的具體內(nèi)容、求神靈要幫助的事,如:祈求平安、疾病醫(yī)治、祭拜先祖、請先祖庇佑等內(nèi)容,要提出請求神靈解救或幫助的迫切愿望,其祭拜過程通過歌唱、舞蹈、音樂、吟誦等綜合藝術(shù)形式進行獻祭活動;最后是送神,通過贊神、謝神、燒香等儀式感謝神明的幫助,并請神明歸位,并許諾以后會再來祭拜神明。
四、薩滿祭神歌常見的儀式
(一)換索
“換索”是滿族人民對始母的一種祭祀活動,換索指的是換掉身上的舊索,換上被祝福的新索,這一形式主要是為了對祖先的崇拜和對生殖的崇拜,換索活動使用場合很廣泛,換索是跳大神時必須使用的形式之一;在“換索”祭祀中有專門的祭祀歌曲,在平時的祈求活動也可使用,祭神歌的內(nèi)容是祈禱風(fēng)調(diào)雨順、多子多孫、后嗣旺盛、家庭平安的寓意。
(二)跳家神
滿族“跳家神”是薩滿教最隆重也最具有神秘原始色彩的祭祀儀式,是一種慶功活動和祭祀祖先的活動;在祭祀中人們燒香祈福,通常由薩滿主持,在表演時邊說唱祭祀歌詞,邊跳舞,薩滿還會做一些噴鉆冰窟、噴火、上刀山等高難度的特技動作表演,薩滿通過歌、舞、樂表演形式展現(xiàn)對神靈的企盼、向往、崇敬、追求的心情;“跳家神”儀式是在拜家神的案子前進行表演,薩滿和助神人身穿多彩裙,薩滿身上系有30多斤重的腰鈴,右手拿抓鼓,在眾位助神人的齊力配合下,眾人一起擊鼓,跳神者晃動腰鈴,鈴聲與鼓樂聲交織在一起;跳家神多用滿語演唱祭神歌,演唱內(nèi)容為贊美祖先的堅韌、歷經(jīng)磨難建立一個氏族的內(nèi)容,薩滿隨音樂載歌載舞,唱固定祭拜家神的歌曲,所以叫“跳家神”;除了以家族為單位祭拜祖先神靈,薩滿還跳神祭祀野神,其音樂形式多是大型套曲,是對金代女真祭祀樂歌的繼承。
(三)放大神
“放大神”多為燒香祭祀的第二大程序,在放神的時候,薩滿希望各神靈降臨在他的身上,在助神人的幫助下共同進行祭祀表演活動;放大神的內(nèi)容豐富多變,形式也多種多樣,如:表現(xiàn)英雄主義的巴圖魯、有上刀山、下火海、磚冰眼、跳火圈、舞金花、趕大神、擄鎖鏈、吹火炭等活動;首先,祭祀的是本氏族的部落祖先,尊稱“太爺”,本氏族的部落英雄首領(lǐng),尊稱“瞞尼神”;其次,祭祀的是“動物神”也就是野神,是薩滿對圖騰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充分展示;滿族放大神的祭神歌屬于大型套曲的形式,有固定的曲目與唱詞;演唱祭神歌的形式是薩滿唱歌,一領(lǐng)眾和的祭拜形式,屬于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風(fēng)格。
(四)燒太平香
“燒太平香”的形成大概在明朝初期,興盛于民國時期,可見其發(fā)展于明清兩個朝代,大概有400年的歷史;太平指的五谷豐登、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的意思,燒太平香就是為祈求生活幸福、生活太平;燒太平香就是民間所說的“燒香還愿”,人們通過燒香、拜神的活動來祭拜祖先和神靈,通過燒香請來先祖、神靈,人們把燒香祭拜的儀式當(dāng)成喜事來辦,在燒太平香時所演唱的歌稱為太平歌;人們在燒香到達高潮時,拍手互相道喜和祝福、歌唱,在燒香過程中洋溢著莊重、歡樂、熱烈的氣氛;其表演形式為歌舞結(jié)合,主要的伴奏樂器為單鼓,所以又叫“跳單鼓”,隨著鼓聲還有簡單的舞蹈配合,甚至加入武術(shù)、戲曲、舞蹈、雜耍等技巧,形成了邊唱、邊跳、邊鼓、邊走;還帶各種情景表演的說唱音樂形式,加上宗教色彩,使這種音樂表演帶上了濃郁的神秘色彩。
(五)跳肉神
“豬”是滿族人民比較喜歡的獻祭動物,因為要供神靈享用被稱為“豬神”,使用的豬必須是處理過的黑毛公豬,并需要格外精料飼養(yǎng)以達到150斤以上的重量。在滿族人民的習(xí)俗里,滿族人民的祖先靈魂能依附于豬的身上,從豬的耳朵回到家里見家人,所以要進行“領(lǐng)牲”的儀式活動,人們將白酒灌進豬的耳朵,神靈的仙人就允許人們領(lǐng)受貢品,“領(lǐng)牲”結(jié)束后為“擺鍵子”的活動,人們把豬肉煮好并分成八塊,擺成一個整豬的形狀,這就是俗稱的“擺鍵子”。最后人們把豬肉分吃,吃到豬肉的人為受到祖先祝福的人,叫“吃喜興肉”,寓意為年年有好運相伴,后來吃“擺鍵子”的習(xí)俗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吃白肉血腸的習(xí)俗,成為了滿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飲食,所祭神靈多是喜神、福神以及祖先神等,這種燒香祭神、祭神的“領(lǐng)牲”“擺鍵子”的形式,俗稱“跳肉神”;“跳肉神”是在祭拜過程中載歌載舞、熱情歌唱已取悅豬的神靈。
(六)祭天神
滿族薩滿祭天神的活動指的是滿族對神靈的燒香祭拜活動,神靈在滿語稱為“阿布卡恩都哩”,為全宇宙神靈的統(tǒng)稱,滿族人們因地域和語言的不同,信仰的神靈各有不同,形式不一、神靈眾多,有的地方少則神靈十多位,喜歡祭祀的地方神靈達百位,所以每年的祭祀活動異常頻繁、多樣;滿族人民保證眾神之間和諧相處,在拜神時盡量保證眾神之間平等、公正;在祭祀時祭拜方式也是多樣、喜慶、隆重的,盡顯對神靈的愛護與尊重;滿族對神明的祭拜不光在形式上,還有著裝上的要求,表演服裝要艷麗、盛裝,新媳婦要求著紅色、美麗、華貴的裝束;女子要求梳京頭、穿滿族旗袍,穿著滿族獨有的寸子鞋; 男子戴帽子、著馬褂、梳洗干凈,處處顯示出對神明的尊重;祭拜過程有唱歌、跳舞、吟誦、打擊樂等音樂形式,使祭拜活動看起來很是熱鬧、隆重。
(七)跳單鼓
“燒香”民間稱為“跳單鼓”,是由薩滿跳神演化過來的民間祭祀儀式,漢族稱為“民香”,漢族的“旗人”所用的被稱為“旗香”,屬于滿族薩滿祭祀范疇;祭拜者許愿要先燒香,祭拜者要在前一晚在院內(nèi)懸掛祖宗畫像、神位及各位祖宗的家譜,并在庭前設(shè)香案,陳設(shè)各種貢品,“跳單鼓”者要頭戴“神帽”“身著跳神長裙”“手執(zhí)皮鼓”,邊跳邊唱;薩滿通過歡快的歌唱、跳舞、擊鼓、旋轉(zhuǎn),實現(xiàn)對祖宗神靈的邀請,通過薩滿的軀體完成與凡人的交流;通過薩滿的祭祀活動,薩滿在香案前擊鼓跳舞,以博得祖先的歡心,引領(lǐng)祖先的亡靈與薩滿交流,忌神完畢后,薩滿移動神像到室內(nèi)祭之。
(八)跑火池
“跑火池”滿語為“愛新禿布勒合恩都里”,主要流行于滿族“稀客特里哈拉”家族中,是滿族祭拜先民的火種而存留的傳統(tǒng)祭拜儀式;近代時期的“跑火池”儀式,仍然保留著祭拜先祖的內(nèi)容;在祭拜儀式中,人們演唱祭拜祖先神明的傳統(tǒng)歌曲,薩滿演唱祭神歌以招領(lǐng)亡靈,歌唱的音調(diào)舒緩、悠揚;在儀式中薩滿通過赤腳趟火、擊鼓舞槍、演唱、與神靈溝通等環(huán)節(jié),達到與神靈溝通的目的;“跑火池”是對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最常見的儀式,也反映了薩滿的高超表演能力,人們在祭拜儀式中能看到精彩的音樂、槍棒表演,還能看到薩滿與神靈溝通的奇異場面。
滿族的薩滿通過各種做法事、祭神明、跳大神、唱歌、跳舞、音樂伴奏的形式祭拜祖先或神明;而滿族的祭神歌是滿族人民祭神燒香、拜神的祭拜儀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薩滿根據(jù)祭拜不同神明而演唱不同的祝神、頌神的歌曲;在各種與神明溝通的儀式中,祭拜表演中常見似說非說、似唱不唱、載歌載舞、人神互動,拜神的跟唱等祭拜形式;薩滿的祭神歌特點是即興成分很大,有時還會邊唱、邊念,通過歌、舞、樂、念等綜合形式來贊美各神明;同時薩滿的祭神歌幾乎每個神都專有自己獨特的祭拜歌曲,這使薩滿神歌在形式上多種多樣、豐富多彩;滿族薩滿神歌的內(nèi)容也是追求今生的幸福、來生的福運、遠離災(zāi)禍、諸神保佑的美好心愿;薩滿神歌通過祭祀的儀式把人和神明連接起來,架起了人神溝通的橋梁,在這個過程中薩滿祭神明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