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英隱喻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研究

      2020-12-24 07:55:40黃曼
      中州學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習語文化內(nèi)涵文化差異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信息載體,更是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媒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作為民族語言的精華,習語既以豐富的民族文化為表達內(nèi)容,又以文化為造詞理據(jù)和重要的社會背景。習語是人們對客觀外界認知體驗和加工的產(chǎn)物,具有隱喻性。漢英語言中都有大量的隱喻習語,它們蘊藏了豐富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個性,體現(xiàn)了重要的民族文化差異,包括自然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寓言神話等。

      關鍵詞:習語;隱喻;文化內(nèi)涵;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0)11-0151-05

      眾所周知,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就其本質(zhì)而言,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當它作用于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和容器”①。語言具有明顯的文化特征,既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奧義與內(nèi)涵,同時又反過來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因此,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有機統(tǒng)一體。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語言直接了解文獻所記錄的民族文化,這是研究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又對語言產(chǎn)生不容忽略的深遠影響,最直接、明顯的影響就表現(xiàn)于詞語的運用。詞匯中體現(xiàn)的是某一民族的人們對客觀外界的認知體驗,記錄了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程。許國璋認為詞語具有“文化負荷”(culturally loaded)②;張彥昌和張而立則建議將文化負荷與語言學的標記理論統(tǒng)一,并提出“文化標記”(culturally marked)的概念③。由此可見,詞語的意義顯然具有民族和文化的雙重特質(zhì)。不同民族語言中的詞語承載著相應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

      漢語和英語都是詞匯豐富的語言。這兩種語言中都存在數(shù)量繁多的習語,它們源遠流長、形態(tài)各異、意義精辟,并且應用廣泛。習語是民族語言的精華,是歷經(jīng)長期沉淀由人們沿用和提煉而來的短語或短句,是語言中的特殊成員和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習語,因此習語與人及其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是多維民族特征在語言上的體現(xiàn),可以反射出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將從探尋漢英隱喻習語的差異出發(fā),探討這種語言差異背后深層的不同民族之間文化內(nèi)涵的差別。

      一、漢英隱喻習語對比

      習語本身具有隱喻性,因為它們是人們對客觀外界認知體驗和加工的產(chǎn)物。④習語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nèi)涵,是多種比喻手段的集中體現(xiàn)。⑤同時,習語是人們從勞動中創(chuàng)造而來,其產(chǎn)生離不開人生活的環(huán)境,因此習語具有民族性,可以反映出某一民族的相關文化。世界各族人們雖然語言和文化不同,但仍同處于一個地球,自然擁有某些相同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意識。這種同質(zhì)性在語言層面的表征就是不同語言中的習語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喻體、相同或相似喻義的情況。下文中,我們將根據(jù)喻體和喻義的異同,輔以實際漢英語料來探討兩種語言中隱喻習語的異同。

      1.喻體相同,喻義相同

      如上文所言,不同民族的人們盡管語言不同,但畢竟共享一個客觀大自然,因此對于事物的理解還是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再加上語言本身存在的共性,漢英習語中也有很多喻體相同、喻義也相同的例子。比如,漢語中的“打退堂鼓”,對應的英文表達為beat a retreat;漢語中的“腳踏實地”,對應的英文表達為be down-to-earth;漢語中的“活到老,學到老”,對應的英文表達為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2.喻體相同,喻義不同

      不同民族的人們因所處地理位置和人文環(huán)境的差異,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思維定式和社會形態(tài),即便是對同一事物,也會有不同的視角和心態(tài)。比如:漢語中有“骨鯁在喉”,英語中使用同一喻體的用法have a bone in ones throat則表示“難以啟齒”;漢語中有“拉后腿”,英語中使用同一喻體的用法pull ones leg則表示“開玩笑”;漢語中有“放煙幕彈”,英語中使用同一喻體的用法blow smoke則表示“虛張聲勢”。

      從認知的角度而言,漢英習語中相同的喻體之所以會產(chǎn)生不同喻義,其原因還是在于兩個民族將源自相同源域的經(jīng)驗映射到不同的靶域中。漢語習語“骨鯁在喉”主要是強調(diào)沒說出心里話而堵得難受,重點在“堵得難受、不吐不快”;英語習語“have a bone in ones throat”則是強調(diào)心里有話說不出口、難以啟齒之意。此外,不同民族中人們對于同一事體或事件采用不同的識解方式,如視角、突顯、背景等的不同選擇,也是產(chǎn)生不同喻義的原因。

      3.喻體不同,喻義相同

      雖然在思維形式和看待事物的視角方面有很多差異,但漢英民族在意義的表達上也經(jīng)常異曲同工。比如:“攔路虎”(a lion in the way),“黔驢技窮”(to be at the end of ones rope),“魚米之鄉(xiāng)”(land of milk and honey),“掛羊頭賣狗肉”(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顯而易見,源自不同源域的經(jīng)驗信息基于相同的隱喻映射途徑投射到相同的靶域中,便產(chǎn)生了相同的喻義。由此可知,不同民族語言中,源域與靶域的來源并非一對一的簡單對應,而可能是更加復雜、多元的聯(lián)系。

      4.同一喻體的不同喻義

      漢英習語中都存在同一喻體可對應不同喻義的現(xiàn)象,比如,漢語中存在大量與“心”相關的習語。在“雄心壯志、推心置腹、心不在焉”等成語中,“心”的意義所指各不相同。同樣,英語中也存在這一現(xiàn)象,如flog a willing horse和flog a dead horse中的“horse”就分別喻人和喻事。

      當然,這一現(xiàn)象還與認知主體的不同認知能力或識解方式密切相關。同一個喻體可激活一系列的認知域,其中包含關于該喻體不同方面的信息或成分,認知主體通過突顯不同的信息或成分,或者通過選擇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同一喻體,自然就產(chǎn)生不同的認知加工結果,產(chǎn)生出不同的喻義。

      基于前述討論,漢英隱喻習語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相異性。不同民族的人們因共享一個客觀的大自然,必然有些共同的生活經(jīng)歷及對事物共同的感受,加上語言本身也具備的共性,在習語尤其是習語中的隱喻表達方面自然有重合之處,用相同的源域來隱喻靶域,即出現(xiàn)喻體相同、喻義相同的情況。然而,習語不可避免地會帶有民族文化的烙印。漢英習語中隱喻的不同,主要還是歸因于漢英民族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漢民族習慣于形象思維,英民族則習慣于抽象思維。漢民族注重平衡與和諧;英民族則“明確區(qū)分主體與客體,排除主觀因素,‘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二分”⑥。此外,漢英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還表現(xiàn)為,漢語習語對稱偶化明顯,通常設雙象而喻;英語習語則不拘長短,通常以單象而喻。比如漢語成語“狼吞虎咽”以狼、虎為喻;英語里有wolf something down,單以狼為喻。

      二、漢英隱喻習語蘊含的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語言的豐富和完善。”⑦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當屬詞匯。文化詞匯學就是通過研究某個語言中的詞匯來探尋該語言文化主體看待客觀事體的視角和方式。習語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而來,并非一成不變,社會文化是習語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背景與理據(jù)。文化與人休戚相關,因為它始終由人所創(chuàng)造、為人類社會所獨有。漢英民族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因此很多事體和現(xiàn)象都是共有的,如春去秋來、日升月落等,但也有很多是不同民族文化所特有的。這種情況下,不同的文化就對人們交際過程中的語義所指具有很大的影響。生活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的語言使用者,對于詞匯語義的理解當然也是不同的。從某種角度而言,這也是為什么漢英隱喻習語具有前述異質(zhì)性的原因所在。

      就習語來說,文化對其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文化是習語表達的內(nèi)容。通過理解某個習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相應文化,比如宗教、風俗、節(jié)日等。另一方面,文化為習語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社會背景。習語承載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其整體意義不能簡單地由其組成成分推斷出來,常常含有言外之意。下文我們將討論漢英隱喻習語中體現(xiàn)的幾種重要的民族文化差異,包括自然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寓言神話等。

      1.生活環(huán)境

      根據(jù)文化生態(tài)學的觀點,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首先會造成文化的差異。這里提及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包括氣候、地理、人口和生物環(huán)境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能力也隨之提高,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制約也在逐步減少。一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為人們提供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zhì)基礎。漢英兩族所處地理環(huán)境差異巨大,必然會造成文化的千差萬別。當然,這種差別也在兩種語言的習語中得以體現(xiàn)。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地形多樣,其地形分布為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多元的條件。漢文化就發(fā)祥于黃河流域遼闊的大地上。中國古代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重農(nóng)輕商,因此漢語中有許多與農(nóng)耕和土地有關的習語,比如“五谷豐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斬草除根”等。另外,漢語中還有很多習語的描述對象或構詞來源是特殊地理位置或氣候特點,如“黃河九曲十八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得隴望蜀”“合浦珠還”等。

      英國則是一個位于西歐的島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雖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英語中有大量與航海業(yè)、漁業(yè)相關的習語。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blue sea意為進退維谷、左右為難。在17世紀的英國,船只兩邊常附有木板,船員時常需要站于其上進行修繕工作。木板之外就是大海,因此船員有落水溺斃之險,所以這個木板就被稱為devil(魔鬼)。又如,from stem to stern(從頭到尾、完全)、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batten down the hatches(訂上板條以封牢艙口,喻指防備困難局面)等,其中的stem(船首)、stern(船尾)與hatch(艙口)都與船只有關。此外,英國漁業(yè)發(fā)達,也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語言使用。在一些英語習語中,fish常用來指某種人,比如small/big fish、strange fish、 cool fish和shy fish等,多為貶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在隱喻習語中也能窺見一斑。中國各大江河湖泊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淡水魚資源,因此,漢語習語中的“魚”多指淡水魚,相應語義內(nèi)涵往往偏向于貶義,比如“魚目混珠”“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條魚滿鍋腥”等。

      2.風俗習慣

      索緒爾認為,“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⑧。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或民俗事象逐漸烙印在各種民俗語言表達中,形成了風格各異、形態(tài)多樣的習(俗)語。習(俗)語也是民族風俗文化的外在表征和重要載體,為我們了解風俗文化打通了一條捷徑。

      漢語和英語中都有大量表達民俗民風的習語,其中一些習語因人類共通的認知和思維方式而體現(xiàn)出一定的共性。比如,兩族人民對“家”的概念具有相似的體驗認知。從物質(zhì)上說,家是一個為個人、家庭或部落成員提供棲身之所的居住空間,也是一個可供個人或家庭在其中飲食、睡眠以及存儲財產(chǎn)之處,更是人們精神、情感寄托的中心。漢語和英語中都有許多關于“家”或“家庭”概念的習語。比如,漢語中的“家和萬事興”“破家值萬貫”“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英語中有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 Home sweet home.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等。

      漢英兩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其風俗習慣等必然也會有所不同。以飲食為例,中華美食多種多樣、聲名遠揚,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東漢班固《漢書·酈食其傳》中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敝袊缘竟葹橹饕r(nóng)作物,米飯一直是漢民族的主食。漢語中有許多與“米”“飯”等相關的習語,如“粗茶淡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賣米不帶升——居心不良(量)”等。另外,漢語中還常以飲食比喻貧富,如“缺衣少食、鐘鳴鼎食、金齏玉鲙”等;或以飲食比喻德行,如“食言而肥、不為五斗米折腰、水米無交”等;或以飲食比喻道理,如“眾口難調(diào)、瓜熟蒂落、貪多嚼不爛”等。當然還有許多習語反映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和哲學,如“生姜老的辣”“七月菱角八月藕”“立冬白菜賽羊肉”“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等,不勝枚舉。

      英民族生活地區(qū)緯度較高、平原較少,不適合種植稻谷,面包是其主食,黃油、芝士、牛奶等也是主要食物。這種飲食習慣和文化也體現(xiàn)在英語習語中。比如,人們用面包、黃油喻指具體生活所需,如earn ones bread and butter意為賺錢養(yǎng)家。又如,bakers dozen(13個)、as easy as pie(小事一樁)、be (like) chalk and cheese(截然不同)等。漢英兩族的飲食風俗與習慣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并創(chuàng)造了大量與飲食相關的習語。這些習語言簡意賅,內(nèi)蘊深厚,為飲食文化添磚加瓦,使其更加絢爛多彩。

      除飲食文化外,不同民族還有風格各異、具有特殊社會文化意義的年節(jié)時令。漢民族歷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進程中留下一系列的年時節(jié)令文化,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年俗節(jié)日傳統(tǒng)活動。這些節(jié)日傳統(tǒng)和經(jīng)驗也折射在語言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生動形象的習語。比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有錢沒錢、團聚過年,初一餃子初二面”等,體現(xiàn)的是過年的風俗。還有反映其他重要節(jié)日的習語,如端午節(jié)是漢民族三大重要節(jié)日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節(jié)日活動豐富多樣。該節(jié)日的各種主題也在習語表達中有所反映。比如,“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來”“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惟有兒時不能忘,持艾簪蒲額頭王”等。其他還有諸如“八月十五月正圓”“八月十五云遮月,來年十五雪打燈”“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等。

      英民族文化中,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宗教為主,如萬圣節(jié)、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等。英語中也有不少與節(jié)日文化有關的習語,如fools errands/ trick or treat/ thumb-the-door night/ Marry in lent, and youll live to repent./ to ring in the new year等。

      3.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文化的重要成員。宗教也可以是文化的表征,不同的宗教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特色,從而體現(xiàn)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漢語和英語中都有大量與宗教有關的習語,反映出宗教對語言的深遠影響。從這些習語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兩個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漢族人民受佛教、道教和儒學影響較多。佛教由印度傳入我國,自東漢時西域僧人將佛經(jīng)帶到洛陽后,佛教開始在我國逐漸興盛,最興盛的時期當屬南朝和北魏。杜牧《江南春》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法興盛,可見一斑。千百年來,佛教文化如同涓涓細流,滲透在傳統(tǒng)民族文化中,也為民族語言的發(fā)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漢語里有大量與佛教有關的習語。這些習語,部分來自佛經(jīng)并保持意義不變,比如“不可言傳、得未曾有、波羅蜜多”等;還有部分來自佛經(jīng),但意義發(fā)生了改變。這部分習語中,有一些詞義得到擴大。如“大千世界”原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略稱,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觀,《大智度論》有云:“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余佛,實一釋迦牟尼佛。”這一習語如今泛指廣大無邊、紛紜復雜的世界。還有一些習語的語義發(fā)生明顯轉移,如“渡河香象”原指悟道精深,后喻指文字精辟透徹。此外,更有一些習語的語義色彩發(fā)生明顯改變,如“吹大法螺”原比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后用來諷刺吹牛皮、說大話。當然,還有很多受佛教影響而產(chǎn)生的習語,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等不勝枚舉。

      不同于佛教由異域傳入,道教則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內(nèi)容包羅萬象,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道教以“道”為最根本信仰,一切教理教義都是由此衍化而來。道教因其宗教影響力對漢語習語產(chǎn)生的作用亦可謂深遠。漢語中有許多與道教有關的習語,比如“參星拜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張果老倒騎驢子——見勿得人面”等。

      英語中也有不可勝計的宗教詞匯或起源于宗教的詞匯。對英語文化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是基督教?!盎浇淌浅绶钜d基督為救世主的各種教派的統(tǒng)稱……起源于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在羅馬帝國后期流傳于帝國全境,并于4世紀被定為帝國國教,從而奠定了它成為西方世界之主要宗教的地位。”⑨自歐洲封建社會起,基督教在英語文化中就發(fā)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在羅馬帝國后期被傳播至世界各地,其經(jīng)典是《圣經(jīng)》?!妒ソ?jīng)》不僅是一部宗教巨著,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對英民族的文化與思想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英語中有許多與基督教有關的習語,其中一部分源自《圣經(jīng)》,比如Adams apple(喉結)、on all fours(匍匐而行)、baptism of fire(嚴峻考驗)、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還有一部分習語來源于基督教故事或其宗教思想,比如the salt of earth(社會中堅)、eat the fruit of ones own doings(自食其果)等。此外,《圣經(jīng)》中的典故還豐富了漢語習語,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披著羊皮的狼”等。

      4.寓言神話

      從古至今,人們始終為天地和萬物從哪里來、宇宙和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如何變成現(xiàn)在的模樣等問題所困擾。中國先民從神話的角度,認為自盤古開天辟地后才有了人類歷史。什么是神話呢?馬克思認為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⑩。魯迅先生將神話定義為:“昔之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xiàn)象,又出于人力之所能以上,則自然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盵B11]神話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中,可以造就一個民族的品質(zhì)??ㄎ鳡栒J為“神話和語言受著相同的,至少是相似的演化規(guī)律的制約……不論語言和神話在內(nèi)容上有多么大的差異,同樣一種心智概念的形式卻在兩者中相同地作用著”[B12]。這種心智概念就是卡西爾所謂的隱喻式思維(metaphorical thinking)。神話的隱喻思維被認為是一種先于邏輯的概念和表達方式,體現(xiàn)了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思維方式。

      漢民族的寓言神話反映了中國先人對自然現(xiàn)象、社會生活等的天真想象或解釋,體現(xiàn)了古代人類的精神文明,顯示了原始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體驗,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無論哪個民族,神話與民間寓言都是該民族的精神瑰寶,帶有強烈、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寓言神話講述的動人故事往往在歷史長河中被人們凝練為一個個命詞遣意、曲盡其妙的習語。漢語中,此類習語往往以成語的形式出現(xiàn),比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鄭人買履、揠苗助長”等。

      在英語文化中,具有深遠影響的神話傳說則主要源自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和伊索寓言。古希臘神話是歐洲最早的文學形式,也是氏族社會的精神文明產(chǎn)物,對西方文化藝術、語言文學等都有顯著、深刻的影響。隨著希臘人開始移居意大利,希臘文化藝術也隨之傳入羅馬,希臘神話也很快被移接至羅馬神話,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沉淀出寓意深遠、栩栩如生的習語表達,比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挠蠵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喻指災難的根源)、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喻指致命弱點)、the sword of Damocles(達摩克利斯之劍,喻指時刻存在的危險)等。還有許多英語習語與神話故事中出現(xiàn)的人或事有關,比如海倫(Helen)是希臘神話中著名的美人。特洛伊王子出使希臘,趁其夫外出之際誘走海倫,為此引發(fā)了戰(zhàn)爭,導致特洛伊城淪陷。據(jù)此,Helen of Troy就喻指紅顏禍水或傾國尤物,as fair as Helen意為絕世美人。

      當然,漢英隱喻習語中反映的文化內(nèi)涵遠非上文討論的四種可以概括,還體現(xiàn)了兩個民族歷史發(fā)展、文學藝術、體育娛樂等多維元素的影響。漢語隱喻習語中還反映了古代科舉文化、古代軍事文化以及中醫(yī)養(yǎng)生文化等,因本文篇幅所限不做闡述。

      三、重視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李大釗在《東西文明之根本異點》一文中提出,東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在于“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B13]。東方文化以社會為基礎,注重精神;西方文化則以個人為基礎,注重物質(zhì)。中華(東方)文化和英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還在于其信奉的哲學理念有所不同。前者追尋天人合一、以和為貴;后者則持天人兩分的觀念。文化上的差異最終在民族語言表達,尤其是多姿多態(tài)的隱喻習語中得以生動地體現(xiàn)。這些習語以文化為表達內(nèi)容,同時又依賴于文化給予的造詞理據(jù),呈現(xiàn)了語言和文化有機體相輔相成、互相依賴的辯證能動關系。

      語言是一個民族最直接、最具有特色的代表元素。民族的歷史文化、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處世哲學,甚至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質(zhì)等,都能在語言中得以體現(xiàn)。語言并不是獨立于文化之外的、封閉的符號系統(tǒng)。認知語言學家Langacker也認為,語言是文化的重要工具和組成部分,文化在語言結構中的反映無處不在,且意義重大。[B14]不同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自然會帶來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困難。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語言表象,即在語言層面理解漢英隱喻習語的差異,來透視更深層的文化差異。只有真正了解不同民族文化間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學習和使用語言。另一方面,語言不僅承載了文化信息,更是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背景下,如何促進異質(zhì)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如何為世界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傳播和交流提供更廣闊的平臺,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通過對比漢英隱喻習語的差異,我們可以管窺不同語言表達背后的文化深意,了解不同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欣賞世界上絢爛多彩的民族文化,并能夠對這些差異進行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理解與闡釋。這不僅是語言學研究的問題,也是跨文化交際的議題,更是中華文化有效輸出的一種重要途徑。

      注釋

      ①許國璋:《許國璋論語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年,第1頁。

      ②許國璋: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現(xiàn)代外語》1980年第4期。

      ③張彥昌、張而立:《一份英漢詞匯對比調(diào)查報告》,《英漢語比較與翻譯1》,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7頁。

      ④黃曼、廖美珍:《漢英習語變異構式的理據(jù)研究:隱喻—轉喻連續(xù)統(tǒng)新釋》,《外語教學》2020年第3期。

      ⑤黃曼、肖灑:《論英漢習語中的設喻連續(xù)體》,《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⑥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2期。

      ⑦平洪、張國楊:《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4頁。

      ⑧[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43頁。

      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基督教文化面面觀》,齊魯書社,1996年,第33—35頁。

      ⑩[德]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3頁。

      [B1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年,第7頁。

      [B12][德]恩斯特·卡西爾:《語言與神話》,于曉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第102—103頁。

      [B13]李大釗:《向著新的理想社會——李大釗文選》,高瑞泉編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年,第150—151頁。

      [B14]Langacker, Ronald W.: Assessing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Enterpri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 Scope, and Methodology, Theo Janssen & Gisela Redeker(eds), pp.13-59,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9, page 16.

      責任編輯:綠 葉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ical Idioms

      Huang Man

      Abstract:Language carries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erves as important medium fo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inseparable and interdependent. A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idioms not only express lavish and various content of culture, but also take culture as important motivation and social background for word formation. Idioms are the product of cognitive experience and processing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y are metaphorical. There are abundant metaphoric idiom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hey contain rich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y are of both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Idioms reflect ethnic cultural differences, such as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and fables and myths.

      Key words:idioms; metaphor; cultural connot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猜你喜歡
      習語文化內(nèi)涵文化差異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對比分析
      中美合資企業(yè)的跨文化管理研究
      文化差異對初入國際市場的法國中小企業(yè)影響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4:09:48
      淺談法語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16
      淺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7:26
      對外漢語教材出版的文化差異沖突與融通策略
      出版廣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26:28
      實用習語 話“鳥”
      海外英語(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話“鳥”
      海外英語(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
      習語自有WAR
      海外英語(2013年2期)2013-08-27 09:36:27
      张家港市| 公主岭市| 贵德县| 太仓市| 林芝县| 昌宁县| 黔西| 寿宁县| 阳谷县| 阳城县| 肥城市| 岐山县| 鲜城| 汉阴县| 彰化县| 沙雅县| 民勤县| 弥渡县| 水富县| 武定县| 汾阳市| 宜川县| 清新县| 北碚区| 蒙阴县| 巩义市| 德保县| 永寿县| 北流市| 舞阳县| 德庆县| 松滋市| 罗田县| 长沙县| 海阳市| 吉木萨尔县| 麻江县| 恩施市| 辽阳市| 濮阳市|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