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編版語文教材選入《愚公移山》這篇文章,文中注釋部分,如“吾與汝畢力平險”“隱土之北”“跳往助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無攏斷焉”等仍需完善,特提出幾條建議供學界參考。
關(guān)鍵詞:險;隱土;跳;一毛;攏斷
部編版語文教材在很多地方進行了調(diào)整,但還是存在問題,需要不斷改進?!队薰粕健芬晃牡淖⑨屵€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現(xiàn)提出來供學界參考。
一、吾與汝畢力平險
“畢力平險”課本注釋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將“險”翻譯為“險峻的大山”不恰當。上文說愚公“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塞是阻塞的意思。因為愚公苦于大山阻隔,所以召集全家商量,說“吾與汝畢力平險”,顯然“險”應是與“塞”對應的?!墩f文解字》說:“險,阻難也?!彪U,就是阻礙的意思?!爱吜ζ诫U”應是“盡全力鏟除這個阻礙”。
二、隱土之北
課本注釋:“隱土,古地名?!弊⑨屨Z焉不詳。楊伯峻《列子集釋》說:
《淮南》云:“東北得州曰隱土?!辈福航癖尽痘茨献印さ匦斡枴纷鳌皷|北薄州曰隱土”,疑注文“得”乃誤字。
我們可以把隱土注釋得詳細一點:“東北方的薄州叫隱土?!?/p>
三、跳往助之
“跳”,課本沒有注釋,很多人認為是跳躍的意思。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對此解釋說:
任大椿曰:《漢書·高帝紀》:“漢王跳?!睍x灼曰,“跳,獨出意也”,即下文“獨與滕公出成臯王門”是也?!读凶印反斯?jié)述愚公移山無與為助,而遺男獨往助之,故云跳往助之也。跳往之跳與晉灼之訓可以互證。洪頤煊曰:《漢書·高帝紀》:“漢王跳?!比绱驹唬骸疤籼?,謂走也?!薄妒酚洝纷鳌疤印?。晉灼曰:“跳,獨出意也。”《燕王譯傳》:“遂跳驅(qū)至長安?!币嘀^逃驅(qū)也。
跳是“走”的意思,故“走”在今天是跑的意思,在《漢書·高帝紀》可以解釋為“獨出意也”。于是,我們可以增加一條注釋:“跳,跑的意思,在這里可以解釋為一個人去的意思。跳往,即前往?!?/p>
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毛”,注釋說“指草木”。《韓非子·顯學》有“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司馬遷《報任安書》有“若九牛亡一毛”,《漢紀》有“如去漢牛一毛耳”。也許注釋者認為,“一毛”在這些句子里可以說是“一根毛”,移到“山”上,“毛”就是指草木了。如果“毛”是指草木,那么“山之一毛”不就是山的一棵樹(一根草)了嗎?愚公力量雖然微弱,也不至于連山的一根草木都不能毀壞吧?實際上,上面的句子已經(jīng)告訴我們“一毛”是一個固定的詞語,就是指細微的事物。朱熹的詩有“鴻蒙巨艦一毛輕”,夏燮《明通鑒》有“受一臠一毛者,各獻金帛為謝”。“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最好將“一毛”合在一起解釋,就是連山極小的部分都不能毀壞的意思。
五、無攏斷焉
“攏斷”這個詞的注釋已經(jīng)爭議很久了。有人認為“攏斷”是慢聲,就是“巒”字。有人說“攏”是高山,“斷”是攔截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山丘在中間截斷”的意思。課本注釋“攏斷”說:“山岡阻絕。攏,同‘壟,高地。斷,隔絕?!边@只是根據(jù)字義猜測并不準確。
《孟子》有“必求龍斷而登之”,焦循注:
《音義》出“龍斷”,云:“丁云:‘案龍與隆,聲相近。隆,高也。蓋古人之言耳,如胥須之類也。張云:‘斷如字,或讀如斷割之斷,非也。陸云:‘龍斷,謂岡壟斷而高者。如陸之釋,則龍音壟?!钡允蠟籍愒疲骸傲凶訙珕柶f愚公移山事云:‘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可為陸善經(jīng)說‘龍斷之確證?!墩f文》‘買字下引下文,直作‘登壟斷。三家之釋,要惟陸氏為長。”
如果將“山丘在中間截斷”這個解釋放到《孟子》這句話里,顯然不能讓文意暢通。據(jù)注,“攏斷”是“岡壟斷而高者”,是一個名詞性短語,不能解釋為主謂短語“山岡阻隔”,應該解釋為“阻隔的高山”?!皵n斷”又被寫為“壟斷”或“龍斷”,顯然是一個詞或短語,而不能被分開解釋。聯(lián)系《愚公移山》上文,就是說:當夸娥氏二子將太行、王屋山背走之后,冀州的南邊,漢水的南邊,都沒有阻隔的高山了。因為高山被搬走了,所以這里就沒有高山了。原來的課本把“攏斷”解釋為“高而不相連的山丘”,顯然更合理。部編版的注釋應該改寫或者恢復為原來的解釋。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夏燮.沈仲九標點.明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焦循.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4]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作者簡介:代天才(1991— ),男,廣東省深圳市翠園東曉中學教師,主研方向為傳統(tǒng)文獻、文化與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