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新教育的相遇、相守和相伴,成就了屬于湖塘橋中心小學的傳奇:因為與書為伴,一批“書香教師”和“書香名師”從湖塘橋中心小學起航,飛向更廣闊的天空;因為堅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嘗到了“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帶來的巨大紅利;因為堅守,不斷對“辦什么樣的學校”進行再定位,實現(xiàn)了化繭成蝶的蛻變。
關(guān)鍵詞:新教育;湖塘橋中心小學;閱讀;書香校園
1998年,師生流失嚴重的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湖塘橋中心小學迎來了一位志向勃勃的新校長。半年后,“湖小人”又遇見了新教育。從此,有“新教育井岡山”之稱的湖塘橋中心小學開啟了與新教育相遇、相守和相伴的日子。與新教育的美好相遇,給這所凋零的老校注入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如今蓬勃發(fā)展成為3個教育集團,書寫了屬于我們自己的傳奇。
一、 相遇:相信種子
23年前,奚亞英校長接手湖塘橋中心小學時,面對的不僅僅是老校舍,還有那嚴重的學生流失和教師出走。校舍舊了可以想方設(shè)法改造,但教育人的心板結(jié)了,又靠什么去松土、澆灌、施肥、開花?
偶然的機會,奚校長在蘇州聆聽了朱永新先生的一次講座,堅信這就是她要尋找的好教育的樣子。于是,便有了每周一次的電話邀請,有了一次次赴蘇州匯報學校變革思路的奔走。就這樣,像一只犟龜上路了。
藥方拿回來了,怎么熬?怎么對癥下藥?
新教育認為,閱讀可以改變一所學校。于是,奚校長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撤掉學校的圖書館,把所有的書籍都搬到校園的角角落落。很多人都在焦慮:圖書借走了,要是學生不還回來怎么辦?可奚校長說,圖書少掉總比鎖在那兒強。第一個學期下來,還真少了200多本;第二學期,少了40多本;一年后,不但沒少反而增加了。原來,愛閱讀的學生越來越多了,喜歡把家里的書拿來分享的學生越來越多了。
把書搬到師生觸手可及之處,充其量只是“書的校園”,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書香校園。最有味的“書香”,是教師在書海中行走的姿態(tài)。于是,奚校長將重心放在打造一批有“書香味”的教師群體上。從最初的“周末下午茶”到后來的“閱讀俱樂部”,每逢周末學校免費提供的茶點、水果、咖啡,為愛閱讀的教師營造了溫馨的“下午茶”環(huán)境?;ê苌俚腻X,吸引了一批愛閱讀的教師參與閱讀沙龍。莊惠芬來了,王小波來了,王嵐來了……一批有著相同尺碼的閱讀者,聚成一團火。二十幾年來,這些習慣和做法一直沒有改變。因為與書為伴,一批“書香教師”“書香名師”從湖塘橋中心小學起航,飛向更廣闊的天空,成為全省、全國知名的教師。
二、 相知:相信歲月
朱永新先生曾經(jīng)開了一個大家熟知的教師“成功保險公司”。面對成功的誘惑,“湖小人”在奚校長的鼓勵下半信半疑地上路了?!俺晒ΡkU公司”收的第一個入股者,是如今在江蘇教育界頗有名氣的武進區(qū)星河教育集團的莊惠芬校長。朱永新先生鼓勵她,只要按照新教育提倡的教師“三?!毙袆?,堅持10年,一定可以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只過了8年,莊惠芬就成了湖塘橋中心小學土壤里成長起來的第一個特級教師,幾年后又成為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
近幾年,全國各地的校長團隊來湖塘橋中心小學學習時提得最多的問題就是:“學校教師的教育激情為什么如此飽滿?”是什么讓我們的教師如此朝向美好?唯一的答案就是:閱讀。我們的教師把課余別人話家常、嘮長短的時間,用在了閱讀和寫作上,嘗到了“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帶來的巨大紅利。
這二十幾年來,我們純粹地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堅持不懈地推進書香校園和“完美教室”建設(shè),誕生了王小波老師的“貓行天下”、張中權(quán)老師的“喜悅說寫”、徐梅老師的“永遠的C班”等享有盛名的“完美教室”。專心做、靜心做,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得到了額外的獎賞。從莊惠芬成為特級教師,到王嵐北上成為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廣華學校掌舵人,到第6名特級教師面世,只用了9年的時間。這二十多年間,這里還孵化出了2名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54位校級管理干部。在本來貧瘠的城鄉(xiāng)接合部的農(nóng)村小學,呈現(xiàn)出名教師成長的“井噴現(xiàn)象”,有什么秘訣?我們的答案只有一個:堅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要上路,就能遇到慶典”。
每當有人問我該如何去做新教育,我的回答很簡潔:做新教育,其實就是做“心”教育。我們堅信,一群相同尺碼的人在一起,一定可以撬動未來。
三、 相守:相信未來
湖塘橋中心小學從1所學校變成有7所學校的集團,用了10年;又經(jīng)歷了13年,從1個集團衍生為3個教育集團。這23年的蛻變之路,其實就是一路相守的力量。
這些年,我們一直堅守“書香校園行動”。倡導“晨誦、午讀、暮省”的生活方式,將學校圖書館變成教材博物館,將樓梯變成開放閱讀廊,讓校園內(nèi)隨處可見移動小書箱,還有投入巨資購置的超星閱讀機、朗讀亭,甚至在學校門口布點了無線網(wǎng)絡(luò),讓等待的家長可以隨時碎片化閱讀。每學期用一個月時間舉行校園讀書節(jié),組織閱讀推廣日、真人圖書俱樂部、星閱讀俱樂部、喜悅說寫會、閱讀坊、好書推薦、斗書大會等活動,引領(lǐng)學生的閱讀。
我們還說服周邊企業(yè)把即將淘汰的大巴捐給學校做“七號書吧”,把企業(yè)捐贈的小貨車改造成“書式列車”,每天安排“閱讀小明星”坐車游覽校園。我們的校園里還配置了“星巴克”咖啡圖書館,讓每一個閱讀者在陽光下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姿勢。我們還率先與鄉(xiāng)村學校結(jié)對,建立新教育“鄉(xiāng)村閱讀站”,開展“21天故事田”行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在集團所屬的清英外國語小學,學校成立“千尋出版社”,要求六年中學生人人都出一本“書”。
這些年,我們一直堅守對“培養(yǎng)什么人”和“怎么培養(yǎng)人”這兩個核心問題的再思考,不斷對“辦什么樣的學?!边M行再定位。學校以去行政化為管理根本導向,建構(gòu)“三會一院”整體組織機構(gòu),成立“家委會”“新父母學?!钡燃倚B?lián)合體,以“項目管理制”實現(xiàn)管理下沉。開發(fā)一系列基于校情的特色課程:“七號教室”倡導“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郵局”課程被《中國教師報》評為“2018年最具創(chuàng)意的28個課程”之一,“領(lǐng)秀演講”課程被評為新教育“十大卓越課程”之一,“兒童地球村”語言文化課程基地建設(shè)項目獲評江蘇省優(yōu)秀等次。著力締造“完美教室”,摒棄了傳統(tǒng)的班主任模式,推進班級共同體建設(shè),提升師生國際知識儲備,培養(yǎng)國際交流能力,實現(xiàn)“學校在世界里,世界在學校中”的教育格局。
2014年,我們設(shè)置了家校合作部,研究家校共育新途徑。每天,都有家長走進學校合作共育,推進“家長講堂”;每月20日,是固定的“新父母日”;成立了三支家長義工隊;家長顧問團會議,不斷創(chuàng)新形式,讓學校、家庭教育同頻共振;依托“媽媽課堂”“媽媽育兒經(jīng)”“多彩教育臉譜”“最溫暖的瞬間”“家庭教育鏡頭”“學爸行動”和“炫父行動”等活動的開展,推進家長培養(yǎng)工程,建構(gòu)家校合作共育的良好生態(tài);2020年10月28日,“星羽·青果父母學堂”正式開講,通過修學分的方式,不斷提升家長能力……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相信未來。湖塘橋中心小學式的新教育傳奇,屬于堅守者。
(馬曙輝,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清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