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閱讀;信息加工;讀者;閱讀效果
摘 要:文章介紹了閱讀以及信息加工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閱讀中信息加工的過程,以期為讀者有效閱讀提供參考,為學術研究提供新視角。
中圖分類號:G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4-0090-03
近年來,隨著全民閱讀成為國家戰(zhàn)略,閱讀也成為圖書情報界研究的熱點議題。就研究內容看,主要集中在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讀者閱讀方式變化、數字閱讀、碎片化閱讀等方面,而對于讀者在閱讀中如何進行信息加工缺乏研究。在實踐中,不少人的閱讀并沒有獲得相應的閱讀效果,其閱讀行為更多的是“路過”知識,并沒有讓知識進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筆者將信息加工理論引入閱讀研究中,結合閱讀概念的本質屬性分析了閱讀中信息加工的過程,指出了閱讀過程中信息流向發(fā)生和演進的特征,以期為讀者有效閱讀提供參考,為學術研究提供新視角。
1 理論基礎
1.1 閱讀的含義
關于閱讀的概念,目前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王余光認為,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言和符號中獲得意義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和心理過程,是讀者與文本相互影響的過程[1]。張懷濤認為,閱讀就是人們利用一定環(huán)境認知記錄信息的過程與活動[2]。綜上,本研究認為,閱讀是讀者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根據自我需求從文本語言和符號中獲得知識信息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和心理過程。該定義包括六層含義:一是閱讀主體(讀者),包含讀者信息需求、主動性、行為選擇、閱讀能力等。二是閱讀客體或閱讀對象,即文本語言和符號及知識量的大小。三是閱讀環(huán)境,即閱讀活動發(fā)生的外部客觀條件,包括閱讀資源、閱讀媒介、閱讀時間和地點等。四是閱讀效果,即獲取的知識和信息以及對于知識信息內容的把握程度,如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的閱讀效果。五是社會屬性。閱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信息行為,是在特定時空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實踐活動。六是心理過程。閱讀不僅是讀者的一種外在行為方式,同時也是讀者大腦內在的參與過程(心理過程),表現(xiàn)為閱讀過程中的理解、思考深度以及大腦參與度的高低。
閱讀深度是閱讀效果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通過閱讀理解才能呈現(xiàn)有效的閱讀結果[3]。Birkerts提出深閱讀(Deep Reading)的概念[4];周亞從“深”與“淺”的角度對深閱讀和淺閱讀的概念進行了界定:深閱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大腦的參與度很高,讀者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達到了較高的程度。而淺閱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大腦參與程度并不高,讀者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高,一般停留在了解或知其大概的層面[5]。李桂華認為,深閱讀的本質是閱讀過程中思維的參與度和力度,通過認知參與、行為參與、情感參與的共同作用,呈現(xiàn)出與淺閱讀不同的狀態(tài)和收獲[6];陳志慧提出圖書館應該倡導深度閱讀[7]??梢姡瑥拈喿x深度層面研究閱讀具有一定的意義。
1.2 信息加工理論
信息加工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是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該理論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的有機體,把人腦看作類似于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認為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主動進行感知、領悟、吸收等復雜、抽象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過程,也就是人的認知過程[8]。這個過程涉及人如何注意、選擇和接收信息,如何對信息進行編碼、內在化和組織,以及如何利用這些信息等[9]。
2 閱讀中的信息加工過程構建與解析
根據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10]并結合閱讀的本質屬性可知,閱讀是讀者依靠頭腦中的原有知識與認知能力,將書面的文字信息與頭腦中的知識經驗相結合,積極主動地認知、理解、吸收記錄信息的信息加工過程。該過程包括激發(fā)動機、篩選信息、編碼儲存、提取應用四個階段,分為預期和執(zhí)行控制兩個有機部分,詳見圖1。
2.1 激發(fā)動機
動機是產生閱讀行為的動力,是信息加工過程的準備階段。動機來自需要和環(huán)境的刺激,是讀者在閱讀開始之前就期望達到的目標,是讀者采取相應閱讀行為的內在驅動力。閱讀行為的強度與讀者動機存在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讀者閱讀必然有其動機,這是閱讀行為發(fā)生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決定的,而動機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讀者的閱讀行為是由其閱讀動機決定的,而閱讀動機是由讀者的某種信息需要引起的,可見需要是激發(fā)動機的根源。
需要是客觀的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腦所引起的個體缺乏某種東西的狀態(tài),是個體對某種事物或目標的渴求和欲望,而動機是誘發(fā)、推動、引導行為指向目標的一種內在狀態(tài),總是和具體的目標以及一定的行為方式相聯(lián)系[11]。個體對某類信息的功能和性能等方面需要的客觀性和較為明確的目的性,如求知、解惑、完成工作任務等的學習性閱讀,或為尋求心理滿足、精神慰藉的閱讀[12],都會激起個體選擇閱讀滿足其需要的動機,如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人們花費腦力和視力活動進行閱讀,都是圍繞著問題有意識地搜集并篩選有用的信息,并以適當的方式將這些信息組織起來,形成可以解決問題的知識與智慧[13]。外部環(huán)境如便利的時間、地點、信息資源、閱讀媒介以及環(huán)境氛圍的刺激(誘因),可以強化閱讀動機。
2.2 篩選信息
篩選信息依賴于閱讀主體的感官活動??陀^信息需要和外部環(huán)境刺激激發(fā)的動機,通過主體感受器轉變?yōu)樯窠浶畔?,進入感覺記錄器被記錄,這一過程是信息加工理論的選擇性知覺階段,是閱讀中信息加工過程中的篩選信息階段。也就是說,當讀者有了閱讀動機后,就會產生積極的感官活動行為,即閱讀主體與適合其條件的閱讀對象相遇(紙質書刊閱讀或手機、電子閱讀器等電子媒介閱讀),并通過視覺注意(感受器)、認知選擇(感覺記錄器)對相關信息進行搜集和篩選。在該階段,閱讀主體的大腦進行了較高層次的感知、判斷和評價等認知思維活動。
2.3 編碼儲存
編碼存儲就是對篩選的信息在大腦中進行記憶存儲和知識構建。被視覺、感覺篩選出的信息很快會進入短時記憶中被編碼,編碼就是對進入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加工和積極轉換,也是對大腦中原有的信息結構進行重組或改建[14],即與已有的相關信息建立關聯(lián)并轉化為有語義特征的言語單元或綜合性的句子等以便短暫保存。由于短時記憶容量有限,進入大腦短時記憶的信息還需要在短時間內轉入長時記憶。從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時,信息又要經歷一次編碼加工轉換的過程,即用復述方式或根據已經習得的概念把信息組織起來進行分類,再次編碼是為了將信息永久地儲存在長時記憶中,以備日后提取(回憶),一般認為長時記憶是個永久的信息儲存庫。在該階段,閱讀主體對信息進行了系統(tǒng)整合和記憶,或者說信息知識組織將顯性知識轉化為系統(tǒng)化的隱性知識。由于大腦高度參與,閱讀主體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了較高的程度。
2.4 提取應用
提取信息的過程就是讀者回憶和再現(xiàn)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的過程[15]。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的信息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可以直接通向反應發(fā)生器和效應器并作用于環(huán)境,滿足需要;有的會再回到短時記憶中,與已有的相關知識建立聯(lián)系,然后再回到長時記憶中,也可能通過反應器做出反應[16]。
當閱讀進入提取階段,可能會出現(xiàn)“回憶、提取”信息困難的現(xiàn)象。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讀者很有可能出現(xiàn)記憶錯位、記憶中斷以及記憶混雜現(xiàn)象。記憶錯位是指進入長時記憶的知識單元被讀者記錯含義,在記憶中造成“移花接木”的現(xiàn)象;記憶中斷是指當讀者回憶所讀知識、提取所需知識時,由于記憶不牢固導致知識鏈接中斷、知識之間邏輯結構連接不上;記憶混雜是指由于信息量過大或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受到無關信息的刺激轉移了注意力,導致其記憶時混淆重點,造成知識記憶的無序性和低效率的重復記憶。因此,讀者需要對習得的信息進行復述、強化記憶,才能達到提取應用的目的。該過程也是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的過程。
2.5 預期與執(zhí)行控制
預期與執(zhí)行控制雖然不屬于信息加工過程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但二者對閱讀中的信息加工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其中,預期是讀者期望達到的目標,具有目標定向的作用;執(zhí)行控制是保證目標實現(xiàn)的手段和認知策略,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決定了哪些信息從感覺登記器進入短時記憶,如何進行編碼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目的調控信息加工速度等,可以使信息加工過程朝著目標方向進行[17]。美國國家閱讀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Reading Research Center,NRRC)指出,在閱讀活動中動機和認知策略同時存在,讀者如果使用高水平的策略對待閱讀對象,就可以在深化理解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排除干擾,積極完成閱讀[18],因此二者是信息加工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3 研究結論
3.1 閱讀是系統(tǒng)的信息加工過程
該過程包括動機刺激、篩選信息、記憶儲存、提取應用四個階段,各階段之間是鏈式連接,期望和認知策略與之構成一個有機體系。從讀者有動機開始,通過一系列的知識信息的感受、篩選、理解、記憶存儲和提取利用等信息加工過程,才能完成每次有意義的閱讀。
3.2 閱讀中的信息加工過程是復雜的心理過程
閱讀中的信息加工過程主要發(fā)生于閱讀主體認知層面,需要大腦感官的深度參與,閱讀狀態(tài)不取決于閱讀的文本和載體,而取決于閱讀主體的認知理解。在閱讀中,閱讀主體的感知、吸收、記憶、應用等環(huán)節(jié)都伴隨著復雜的心理過程。
3.3 信息加工式閱讀能獲得期望的閱讀效果
閱讀是讀者圍繞其需求對相關信息進行搜集、篩選、分析存儲與利用的自我信息加工活動,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對閱讀效果產生影響。閱讀預期是發(fā)展積極行為的動力,讀者認知是促成信息加工過程的關鍵。閱讀主體通過信息加工過程實現(xiàn)了“顯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的轉化,從而達到閱讀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余光,汪琴.世紀之交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J].圖書情報知識,2005(4):5-8.
[2] 張懷濤.“閱讀”概念的詞源含義、學術定義及其闡釋[J].圖書情報研究,2013(4):32-35.
[3] 段莉莉,施笑畏,萇道方.數字閱讀中界面布局對閱讀效果的影響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0(5):105-109.
[4] Birkerts S.The Gutenberg elegies:The Fate of Reading in an Electronic age [M].Boston:Faber and Faber,1994:105-106.
[5] 周亞.“淺閱讀”概念界定及相關辨析[J].圖書館雜志,2013(8):18-22.
[6][18] 李桂華.深閱讀:概念構建與路徑探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6):50-62.
[7] 陳志慧.大學生移動網絡閱讀行為實證研究:以廣東省大學生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4(9):54-57.
[8][12] 張懷濤.閱讀的本質屬性與主要特征[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3(3):26-29.
[9] 加涅.學習的條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2-61.
[10][14] 加涅.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M].皮連生,王映學,鄭葳,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6-21.
[11] 徐國華,張德,趙平.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171.
[13] 范蔚,趙凌瀾.結構分析:碎片化閱讀概念界定及影響因素[J].編輯之友,2019(4):31-35.
[15] 崔秀芬,王雪峰.加涅學習理論述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6(4):24-25.
[16] 張攀,仲玉英.基于加涅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框架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0(5):32-34.
[17] 申克.學習理論(第六版)[M].何一希,譯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59.
(編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21-03-21
作者簡介:李木子(1990—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