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翰晴 洪方煜
摘要:本節(jié)課目的是由仰視經(jīng)典到平視經(jīng)典,對《拿來主義》進行邏輯診斷,養(yǎng)成學生大膽質(zhì)疑的能力和不迷信經(jīng)典、權威的批判性思維。本課立足于“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分析《拿來主義》的行文邏輯,找出行文邏輯中與“矛盾律”“同一律”有出入的地方,通過小組討論、辯論等方法,最終得出“要用批判性思維閱讀”的結論。整節(jié)課由“理脈絡”“診邏輯”“辨主題”三大任務構成,以“拿來”為核心,從邏輯思維角度入手,通過“為何拿”“怎么拿”“何處拿”三個問題串聯(lián),在探討和辯論中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在思考和運用中真正領會“拿來主義”精神。
關鍵詞:拿來主義;邏輯診斷;矛盾律;同一律
【教學構想】
2020年,統(tǒng)編教材正式取代浙江長期使用的蘇教版語文必修教材。這兩種教材都選入了魯迅的《赤拿來主義》。其中,蘇教版將《拿來主義》編入必修三第三單元“文明的對話”中,在單元學習提升中強調(diào):“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縱向的積累與創(chuàng)新,同時也離不開橫向的溝通與借鑒?!倍诮y(tǒng)編版教材中,將《拿來主義》編入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學習之道”中,尤其強調(diào)本文的“破而后立”和“比喻論證”??梢?,教學側重點發(fā)生了變化,從原本的更注重對“拿來主義”作用的理解轉向?qū)ψh論文本身的把握。本次任教的學生為臨海市大田中學高一學生,他們并未學習過此文。在導學案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先理清“破而后立”和“比喻論證”的手法,再引入“矛盾律”和“同一律”這兩大邏輯基本規(guī)律,立足于“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核心素養(yǎng),通過活動驅(qū)動方式,讓學生對此文進行邏輯診斷,鞏固已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從選文上看,《拿來主義》是蘇教版與部編版均選入的文章,并且是經(jīng)典篇目,這對于把握新老教材教學理念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與論述文寫作,很有代表性。從單元目標上看,本單元強調(diào)學習中的思辨性,《拿來主義》文本能很好地落實“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核心素養(yǎng)。梁老師選擇這篇文章作上課篇目,助于學生提升認識,形成思考能力與高級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導學案,梳理與整合《拿來主義》的文章結構,掌握“破而后立”的駁論文結構和“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2.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解讀文本,在邏輯“矛盾律”和“同一律”的關照下,平視經(jīng)典,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中的邏輯紕漏,使學生在思考中提升批判性思維品質(zhì)。
[以預習導案的形式,很好地打通了課內(nèi)外,幫助學生疏理課文內(nèi)容,使教學目標更加集中;運用邏輯思維解讀文本,以平視的眼光觀照經(jīng)典,為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品質(zhì)奠定基礎,很好地貫徹了新課標理念。]
一、課題導入
1998年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片段。
師:我們先來欣賞一小段動畫電影。有沒有同學之前看過?這是一部1998年的電影《花木蘭》,上映后,在全球席卷了3億美元的票房,這在當年可是天文數(shù)字。于是十年后,美國夢工廠如法炮制,《功夫熊貓》誕生了,它在北美播映的第一個周末,就以6000萬美元的票房奪冠。你認為,這兩部電影的成功有何相同之處?
生:花木蘭來自中國民間故事,熊貓是中國獨有的。都是美國人將中國獨特的形象運用于電影。
師:你的剖析很具體,有沒有同學能講得更簡潔?
生:都是美國借鑒了中國的文化元素。
師:你為第一位同學作了概括,在多年前,魯迅先生站在中國的立場上,針對這種文化上的借鑒,已經(jīng)有了詳實的論述,這就是“拿來主義”。我們高中語文老師之間一直流傳著幾句諺語——高中學生“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今天我們不但要走近你們害怕的周樹人,還要平視他的作品,運用導學案中的邏輯學知識,對這篇《拿來主義》進行邏輯診斷。
[本次研討課為借班上課,對象為高一學生,選擇的文本是較為嚴肅的論述文本,這些都需要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要有所考慮。如何破解學生的拘束感,拉近師生關系,營造課堂寬松氣氛,引導學生更好地走近文本,進而走進文本?梁老師以學生喜歡的動畫形式,以師生中流傳的諺語,自然地引導學生進入了教學情境,并巧妙地地引入了課題,為接下師生毫無違和的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任務一:理脈絡(導學案講評)
師:文中哪句話是解釋“拿來主義”的?
明確: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此問題來自導學案,是導學案的第一題。《拿來主義》中,對關鍵論點的呈現(xiàn)并不是開門見山的,而是在開頭先依次批駁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和“送來主義”,直到第七段才解釋“拿來主義”的具體內(nèi)涵。以第七段為界,將文章切分為1—6段和7—10段兩個部分,有助于學生把握全文,理清脈絡。)
[借助導學案,引出“拿來主義”概念,課堂不枝不蔓,不拖泥帶水,直入主題,干脆簡潔。]
師:請大家齊讀這句話。
(生齊讀,語氣平淡,語速較慢。)
師:大家的語氣相對平靜。聯(lián)系導學案中的寫作背景,請試想,在那個風雨飄搖、內(nèi)憂外患并存的年代,看著國內(nèi)文化界的分歧,魯迅先生的心情應當是怎么樣的?請你再來讀一讀。
(一生讀,聲音洪亮,語速加快。)
師:謝謝你的朗讀,我注意到你在讀的時候,語速加快了。請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處理。
生:我從寫作背景中讀到了魯迅先生的焦急。因為國內(nèi)文化界的分歧,無論是“全盤西化”還是“全盤否定”,都很極端。魯迅先生很想迅速撥亂反正,所以語速是很快的。
生:我覺得還可以再補充。我們是文明古國,但是在文化上已經(jīng)沒落了,魯迅先生在焦急的同時,應該還是心痛的。所以應該讀得低沉一點。
師:非常深入的見解!你們倆可以說是魯迅先生的知音了。大家體會到了沒有?請再次回想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這時候你就是魯迅,請投入你的情感——焦急、迫切之中帶著一點心痛。請再次齊讀。
(生再讀,很有感情。)
[四大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是基礎,也是核心的核心,梁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深入理解,變靜態(tài)的文字為有血有肉的思想,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養(yǎng)成。]
師:把這句話讀出味道后,我們就離魯迅更近了一步。我注意到大家在讀的時候,把“所以”兩個字咬得很重,既然第七段是由“所以”引啟的,那么1—6段寫的是?8—10段呢?
生:1—6段是“為什么”。8—10段是“怎么辦”。
師:很對。我們以第七段為分界線,將文章分成了兩個部分,接下來我們先梳理第一部分的內(nèi)容。在課前,我已經(jīng)對大家的預習情況進行過檢查,我將同學們的答案綜合了一下,請看(PPT呈現(xiàn)):
因為(閉關主義)的實質(zhì)是(明清以來奉行的閉關鎖國),會導致(大門被槍炮打破)。
因為(送去主義)的實質(zhì)是(對外國列強諂媚討好),會導致(子孫淪為乞丐)。
因為(送來主義)的實質(zhì)是(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導致(對外國文化一概排斥)。
師:正因為“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產(chǎn)生了那么多的不良后果,所以魯迅才會喊出“拿來主義”的口號。先批駁,再提出論點,這種結構叫做?
生齊答:先破后立。(師板書。)
師:沒錯,這是駁論文的寫法。依次批駁了那么多“主義”,終于把“拿來主義”口號喊出來了,究竟如何拿來?在8—10段,魯迅先生用比喻論證為我們解釋了這一問題。同樣是大家的作業(yè)展示(PPT呈現(xiàn)):
第8段批判了哪幾種錯誤做法?
第9段闡述了“拿來主義”者應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
師:得益于大家的認真預習,我們迅速將文章的脈絡梳理清晰了。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重頭戲:診邏輯。
[用最精簡的時間,借助學生的預習,打通課內(nèi)外,梳理清楚了文章的脈絡,使導學案發(fā)揮出了最大的功效。]
三、任務二:診邏輯
師:默讀7—10段,請大家邊讀邊勾畫“怎么拿”相關的句子。
生: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生: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
生:他占有、挑選。
生: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師:請大家獨立思考3分鐘,這四句話的表述是否一致?或者說,有沒有哪句話讓你覺得是格格不入的?
生:第三句和其他幾句不一致。這句話顯得特別霸道,不加思考,其他幾句話都是在思考之后再行動。
生:我不同意。應該是第二句和其他三句不一致。理由和他一樣,這句才是不加思考。
生:我認為是第四句。前面四句是錯誤的。因為第四句才是真正對拿來的東西進行思考和篩選,前面幾句都在蠻干。
生:我覺得應該分成兩類,第一句和第四句都對。二、三句“占有”排在第一位,沒有腦子。第一句是先思考再拿,第四句針對不同東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也是充分思考后作出的決定。
(大部分學生開始贊同這種觀點)
師:按大家的思維,如果第四句正確。你去飯店,是到那里去什么都不管,每份菜都點上一桌子,自己喜歡的當場吃掉,老婆孩子喜歡的打包存放,準備帶走,都不喜歡的當場倒掉嗎?
(學生笑,搖頭。)
[學生的答案不一致時,需要設立一個支架,梁老師以點菜為喻,將四句的關系說得清清楚楚,讓學生在會心一笑中明白了道理,盡顯教學睿智。]
師:大家發(fā)現(xiàn)了嗎,老師剛剛也用了比喻論證。有時候,抽象的道理想不明白,可以換成生活中的案例,和大宅子、鴉片、姨太太的比喻一樣,我們將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了。認為(4)正確的同學們,你們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拿來”可不是白白拿來,是要付出代價的。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這里有一個小細節(jié)很有意思。將第二、三、四句話放在一起,你能不能看出這里面的邏輯是很順暢的呢?
生:確實,第二句話先不顧一切地拿來,第三句話是拿到手之后開始挑選,第四句話是在挑選的過程中,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所以應該是(1)不同。
師:可見(2)(3)(4)在一個頻道,先行動,再分析,而第一句是先分析后行動。四個句子向兩個方向說,這就違反了什么邏輯規(guī)律?
生:矛盾律。
(有關矛盾律的知識已經(jīng)在導學案中詳細講述,此時在PPT中簡要展示: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不能同時作出兩個矛盾的判斷。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師:可見,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給我們留下了討論的空間。平視經(jīng)典,剖析經(jīng)典,用邏輯的規(guī)律去診斷經(jīng)典。這或許是大家第一次感覺到,魯迅先生的文章也有紕漏。再接再厲,讓我們進入本節(jié)課的第三個活動——辨主題。
[先品讀語言,再設立支架,進而引入邏輯概念,讓學生的思維在文本的品讀與老師的引導中逐步走向深入,逐步形成了批判性思維,于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能力。]
四、任務三:辨主題
師:圍繞“何處拿”的問題,學者們做了細致的研究,但在學術界卻產(chǎn)生了分歧,請大家看PPT,這兩篇論文都發(fā)表在《中學語文教學》上,這是級別很高的權威期刊,二者的題目也很有意思,一篇叫做《〈拿來主義〉“邏輯”診斷》,另一篇叫做《〈拿來主義〉“邏輯”診斷的邏輯診斷》。他們的觀點也很有意思,一者更偏向從外國文化中“拿來”:
PPT:稍有理性思維與判斷力的人,讀完《拿來主義》都會很自然地得出本文談的是“對外交流”問題的結論。
一者更側重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拿來”:
PPT:……類似于“互文見義”,但是有關對待外國文化的態(tài)度和做法同樣適用于中國文化遺產(chǎn)。
你認為本文的主題是什么?是從外國拿,還是從傳統(tǒng)文化中拿?請大家跳讀全文,找到依據(jù),分組討論5分鐘,進行辯論。
(學生討論,教師走進學生組內(nèi),引發(fā)爭議——若他們覺得是從外國拿,則問為什么在比喻論證中用祖?zhèn)鞔笳幼鞅?,若他們認為是從傳統(tǒng)文化中拿,則問1—6段為什么都舉外國例子。)
組1代表:從外國文化中拿。前幾段批判的“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等都是針對外國文化來說的,魯迅提到我們送去的對象是法國、蘇聯(lián)等,但送出去太多了,要拿來,當然是從外國文化中拿精品。
組2代表:我們也認為主題是外國文化。理由跟上組一樣。
組3代表:文章第八段明明拿傳統(tǒng)文化舉例子,我認為1—6段是列舉幾個不好的“主義”,是為了引出“拿來主義”,之前分析過,有關“怎么辦”的7—10段,所以主題是本國文化。
組2代表:大宅子可以是從外國拿來的,因為這是比喻論證。文章寫給國人看,所以拿本國的東西作比,讀者才看得更清晰。
組3組員補充:第八段說了“陰功”,大宅子就是從先輩那里繼承的,不可能是外國的。而且里面的“鴉片”“姨太太”之類的都是中國特產(chǎn)。
組1組員補充:鴉片明明就是國外傳進來的。就是拿大宅子比喻外國文化。
組4代表:我們認為既從外國,也從本國。前一半是針對外國文化拿來,后一半是針對中國古代文化繼承。這兩個不沖突。上面那篇文章也說了,是“互文見義”。主題都是“文化”。
(生開始思考,大家都開始認為是兩者都拿。)
組1組員補充:我認為還應該是外國文化。因為標題是“拿來主義”,如果是從本國拿,根本不需要說“拿來”。
師:你的想法非常有見地,已經(jīng)站在邏輯的層面思考問題了!大家想想,如果真的是從本國文化里面拿,需要說“拿來主義”嗎?本國文化已經(jīng)在那里了,已經(jīng)是我們的固有財產(chǎn)了。我覺得,說是“挑選主義”或是“繼承主義”才對。所以,當魯迅將這篇雜文取名為《拿來主義》的時候,其實寫作的基調(diào)就已經(jīng)定了,只有從國外“拿來”,才叫“拿來主義”。所以,舉傳統(tǒng)文化的例子欠妥。他違背了矛盾的什么規(guī)律?
生:同一律,他犯了偷換主題的錯誤。
師總結:其實,《拿來主義》是雜文而非議論文。雜文本身顯得更靈活,對于邏輯的要求也并沒有那么高。但是我們至少明白,魯迅先生的文章并不可怕,這篇文章給了我們辯論的空間。學會運用邏輯知識平視經(jīng)典,我們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我們需要學會分析和質(zhì)疑,用批判性思維閱讀與思考,與文本進行真正平等的對話。權威人士是可以挑戰(zhàn)的,經(jīng)典也可能有錯誤,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教材,這才是學習的方法。同學們,下課!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整節(jié)課的高潮部分,各組學生你來我往,互相辯駁,互相質(zhì)疑,整個課堂都是學生的討論、思考、發(fā)言,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在這過程中,老師的理答與追問恰到好處,師生共同完成了一節(jié)思維激蕩、思想碰撞的好課。下課鈴響,學生仍意猶未盡。我們相信,學生的收獲不僅僅是對本課的理解,更是一種習慣、能力、思維等方面的養(yǎng)成。]
【總評】
新課標落地已一年多,新教材也陸續(xù)在全國范圍鋪開。但不可否認,很多地方仍然是新瓶裝舊酒,穿上新鞋走老路。如何讓新理念真正扎根于課堂,很多老師都在進行著有益的償試,梁老師的課堂很地實現(xiàn)了這種探索。
首先,從課標理念看,梁老師真正踐行了“學習任務群”的理念:課堂以任務為導向,驅(qū)動學生開展語文各種學習,組織各項活動,學生的學習效能得到最為充分的關注;課堂教學從強調(diào)“教”轉向強調(diào)“學”,關注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所有學習活動指向語文,關注言語實踐;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進行了自主的實踐活動,有效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理脈絡、診邏輯、辨主題三個任務很好地構建了一個群,形成聽、說、讀、寫四種學習方式的聯(lián)動,能有效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
其次,從單元主題看,第六單元的主題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要求學生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關注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學習他們有針對性地表達觀點的方法的同時,能夠?qū)ψ髡叩挠^點作辯證的思考,甚至進行質(zhì)疑與批判,形成自己的思考,從而真正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這方面,恰是梁老師課堂最為突出的優(yōu)點。梁老師不迷信偉人,提倡學生平視經(jīng)典,并適時補充一些邏輯學知識,讓學生的學習熱情極大地得到釋放,思維能力得到明顯培養(yǎng)。
再者,從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上,梁老師不是架空文本談思維,而是將語言作為生發(fā)點、落腳點,不斷引導學生自己去實踐,去探究,去品味,去挖掘,老師對學生給予了盡可能的鼓勵,呵護,只在關鍵的地方作些引導,激發(fā),并適時做一些點撥、追問、激疑、拓展、深挖、小結的工作。其目的是讓不想說的學生想說,讓不會說的學生會說,讓說不好的學生說得好。整個課堂,學生的思維由零散到系統(tǒng),由模糊到清晰,由跳躍到連貫,由幼稚到成熟。從這個角度而言,這節(jié)課可以說又是典范的思維訓練課。
綜上,梁老師的這種探索是有價值的,無論是對新課標理念的落地,還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都是一種值得繼續(xù)的嘗試。
(作者:梁翰晴,浙江省臨海市雙林南路臺州中學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