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說能力是英語五大語言技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基于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結(jié)合人教版教材課例,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學設計等方面,例談如何在中學英語聽說課中開展教學活動設計。
【關鍵詞】聽說課;教學活動設計;英語學習活動觀
【作者簡介】李昂(1987.02-),男,漢族,廣東珠海人,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中學一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學。
聽說教學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往往處境尷尬:一方面,大多英語教師都清楚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為了擠出更多時間,出于應試考量,簡單粗暴地把聽說教學“濃縮”成“播放課本MP3+做聽力理解題”。這不僅違背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學生應“形成(聽、說、讀、寫語言技能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教育部,2012)的要求,更無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中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聽說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綜合鍛煉語言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以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2 聽說研討課為例,做深入剖析。
一、教學內(nèi)容、目標及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Volunteering and charity,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語境中的“公益事業(yè)與志愿服務”子主題。授課對象為一所普通初中的初二學生,聽說能力一般,大多對志愿服務有所了解但缺乏親身經(jīng)歷?!敖虒W目標是否明確直接影響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以及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陳芳,2006)。根據(jù)主題及學情,教師將教學目標設定為:
1.能聽懂歌曲Pray并理解歌詞含義;
2.能表達個人對世界問題的感受;
3.能闡述志愿服務的積極作用;
4.能使用本單元語法知識情態(tài)動詞could給出建議。
這節(jié)課為學生首次與任課老師接觸,他們有意愿學習但缺乏勇氣發(fā)言。如若按照通常做法直接使用 1a-2b中的語篇,不僅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1a中的卡通畫也不利于學生在社會真實語境中綜合鍛煉聽說讀看寫語言技能。因此,授課教師決定基于本單元的主題語境,大膽跳出教材,深度使用生活中的真實語篇——英文歌曲及英文視頻。教師選擇了學生們熟知的美國青年歌手Justin Bieber的歌曲Pray。選擇該曲作為本課的語篇之一,不僅可以活躍現(xiàn)場課堂氛圍,自然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與本單元主題完全吻合,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主題的認識和培養(yǎng)他們做志愿服務的文化意識。此外,教師從國外一個非營利志愿組織網(wǎng)站下載了題為“I Believe Volunteering Is an Opportunity”的短視頻,作為課堂中后階段的研究語篇。
二、教學設計及過程分析
1. 教學思路。圍繞上述教學目標,教師確定了以下教學思路:在熱身及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做完簡單自我介紹后,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單元主題及具體措施,使學生感知主題;在輸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分別深入兩個語篇,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及綜合語言技能等方面建構(gòu)語篇意義;在輸出環(huán)節(jié),通過個人思考及與組員同伴互動,積極思考問題的解決對策,在主題引領下自然而然地運用本單元的語法知識分享個人感受,并從中聆聽學習他人做法得到熏陶,最終形成對生活中志愿者行動的認可與行動渴望,實現(xiàn)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2. 教學過程。(1)導入。教師首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并提到自己長期做志愿者過程中認識了好朋友的美好經(jīng)歷。隨后請學生用一句話談談Volunteering的含義。教師特別引導學生關注做志愿服務只付出、不索取回報的特點。隨后教師請全班做頭腦風暴,談談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助到別人。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和提示下作答,教師在黑板上快速記錄,并請學生總結(jié)分類:①時間維度short-term help (money, food, service...); long-term help (training, jobs, non-profit companies...);②地點維度at home (online service, donate/raise money...); on-the-spot (clean the street, help old people...); ③有形無形tangible (wash old people's feet...); intangible (give care, love, suggestions...)等。
[教學分析]
教師通過分享個人的志愿者經(jīng)歷快速拉進了與學生的距離,切入主題。教師應準確把握學生的已知與未知知識,根據(jù)他們對知識的熟悉程度設計教學步驟與教師話語(程曉堂,2009)。因此,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考慮到學生已經(jīng)對主題有一定了解,但對將要學習的語篇不熟悉,利用問題使學生明確志愿服務的含義,引發(fā)學生思考幫助他人的不同方式并分類,鍛煉了學生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2)歌曲賞析與學生活動。教師通過國內(nèi)外不同民族祈禱的真實圖片解釋pray的含義。請學生欣賞歌曲并在學案的歌詞里補上7個難度不大但反復出現(xiàn)或最重要的關鍵詞(標黑畫線詞)。
I just can't sleep tonight.
Knowing the things ain't right.
It's in the papers.
It's on the TV.
It's everywhere that I go.
Children are crying
Soldiers are dying
Some people don't have a home
But I know there's sunshine behind that rain
I know there's good times behind that pain, hey
Can you tell me how I can make a change
I close my eyes and I can see a better day
I close my eyes and pray
I close my eyes and I can see a better day
I close my eyes and pray
I lose my appetite
No way could start tonight
Am I a sinner
Cause of my dinner
Still laying on my plate
Oh, I got a vision to make a difference
And I start it today
Cause I know there's sunshine behind that rain
I know there's good times behind that pain
Haven't you tell me how I can make a change... ...
學生先組內(nèi)討論歌詞含義,教師使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圖片解釋歌詞中困苦人們面對的問題。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唱誦一次。
討論分享,教師在PPT上提問:
Q1: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people who don't have a home?
Q2: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kids who starve?
Q3: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the broken-hearted?
Q4: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other people in need?
Q5: 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could help them?
Q6: Why do you feel differently? What changes your feeling?
學生在四人小組中討論,教師邀請同學們使用狀語從句回答,并在黑板上進行記錄,積累回答中的好詞,例如:disappointed, broken-hearted, sleepless和delighted, excited, proud等。
[教學分析]
歌手Justin Bieber是學生普遍喜愛的同齡歌手,此曲的歌詞展現(xiàn)了對需要幫助的人們的悲憫、愛憐和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及行動鞭策。教師讓學生充分理解歌詞及歌手的意圖,不但在多模態(tài)語篇提供的語境中輕松習得了諸如pray、starve、broken-hearted、make a change等語言知識,鍛煉了聽、說(唱)、讀、寫等語言技能,更在聽、讀、唱中感受到歌手作為同齡榜樣的召喚,讓志愿服務和關愛他人的想法深入心靈。
通過前四個問題,教師復習強化了歌詞中的語言表達,也為學生提供了真實具體的語境,鼓勵他們挖掘自己內(nèi)心感受。后兩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思考幫助他人前后個人感受的巨大反差,體會到做志愿者的意義與快樂。
(3)視頻與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視頻,記錄視頻主人公提到的做志愿服務的行為和原因有哪些,隨后在小組中分享答案,討論視頻中提到的志愿行為是否在國內(nèi)常見及原因。
[教學分析]
教師播放的短視頻里采訪了5個外國少年志愿者,語言難度適中,視頻中自帶關鍵詞的放大字幕,有助于學生抓住核心信息。通過對比中國與外國志愿服務的異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深度,提高他們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意識,為日后的跨文化交際打下基礎。
(4)情景再現(xiàn)與學生活動。教師在PPT中展示本市的街道上、校門口、醫(yī)院、老人院等場所需要幫助的人們的照片,請學生在組內(nèi)輪流說明他們看到了什么困難,自己看到時的感受,用we could...句型描述如何從不同維度提供各種幫助,這些人的處境有何變化以及自己的感受有何變化。
[教學分析]
通過該環(huán)節(jié),教師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回到自己身邊,利用之前分解環(huán)節(jié)所做的積累與鋪墊,將面對真實語境的個人思考完整地表達出來。
三、結(jié)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育部,2018)在課程內(nèi)容部分明確提出,學生要在主題意義引領下,“基于已有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fā)展、文化內(nèi)涵理解、多元思維發(fā)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聽說課整合了新課標課程內(nèi)容六要素: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中的“公益事業(yè)與志愿服務”子主題。在這個主題的引領下,基于英文歌曲及視頻的多模態(tài)語篇,開展了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綜合運用的活動,將語言能力的提高融入主題、語篇、語境中,使得語言、文化與思維緊密交融。在語篇的研讀中,基于師生、生生、生篇(學生與語篇)的互動與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識別、理解、判斷的通用思維能力,也有利于形成英語使用者獨有的思維方式與思維能力(程曉堂、趙思奇,2016),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芳.英語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6(8):12-14.
[2]程曉堂.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3]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zhì)內(nèi)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4]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