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欣 李云文
【摘 要】本文以北京市郊區(qū)27所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師為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郊區(qū)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在開設年級與課時數量、教學內容、評價方式方面達到了要求,但存在課程目標設計不全面、教學方式單一、軟硬件設施短缺、評價主體單一等問題。為此,本文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現(xiàn)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1)06-039-03
北京市郊區(qū)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育教學與市區(qū)小學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為深入了解北京市郊區(qū)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現(xiàn)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高信息技術教育水平,促進小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開展本調查。
調查問卷設計及對象范圍
問卷題目以《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1](以下簡稱《綱要》)為主要依據,以《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版)》[2]為參考,共10題,分為開設年級與課時數量、目標達成情況、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數字化教學情況以及課程評價方式等六個維度進行調查。本調查選取北京市各郊區(qū)在信息技術教學方面有代表性的27所小學,以其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為對象,調查問卷發(fā)放27份,有效回收27份,有效率100%。
調查結果與分析
1.開設年級與課時數量
所有被調查的郊區(qū)小學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思維與心智發(fā)育尚未成熟,實踐能力弱,因此小學一至二年級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占比較小,均為7.4%。多數小學在三、四、五年級普遍開設本課程,這三個年級的學生在年齡、心智發(fā)展、情感需要及學習能力方面,都較適合學習此課程。六年級是畢業(yè)年級,一些學校會著重考慮升學問題,因此在六年級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略有減少,占比70.4%。這說明多數小學能夠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來設置課程的開設年級。
在課時數量調查中,每周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占比最多,為85.2%,同時也有個別學校每周兩節(jié)或每兩周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按每學期16周計算,若三、四、五年級開設課程,整個小學階段為96課時,大于《綱要》規(guī)定的68課時,符合教育部要求。這說明郊區(qū)小學認真執(zhí)行了教育部提出的信息技術課程開展的基本要求,使信息技術教學在時間上得到了支持與保障。
2.目標達成情況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分為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對《綱要》規(guī)定的小學階段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調查如圖1所示,其中1、2、3為信息意識,4、5為信息能力,6、7為信息道德。由圖1可以看出,學生的信息能力與信息意識達成情況較好,這說明教師教學注重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加工與應用以及操作技術的掌握;同時,學生的信息道德達成情況較差,說明教師在信息倫理道德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上有所忽略,導致學生在信息世界中對正確的道德行為沒有清晰的概念與認知,缺乏道德責任意識與辨析能力。
3.課程教學內容
三年級以信息技術初步、打字、畫圖、文件管理等內容為主,四年級以PPT制作、圖片編輯、Word、Excel、網絡查找資料等內容為主,五年級以編程、PPT制作為主,六年級以編程、電子雜志制作、音視頻制作、人工智能為主??梢娬n程教學內容全面、較為實用,難易程度合理,與《綱要》里小學階段的六大模塊基本相互對應,基本滿足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應用需求。在《綱要》要求的必修基礎上,小學高年級增添了編程、人工智能等熱點教學,這說明有些小學的教學內容能與時俱進,能夠根據社會發(fā)展與學生需求有所更新。(2)信息技術拓展內容。92.6%的被調查小學開展了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課外拓展活動,包括機器人、編程、攝影攝像、樂高、無人機、電腦美術、動畫、小小電視臺等內容,僅有7.4%的學校從未開展過相關課外活動。這說明多數小學認識到了信息技術作為載體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的優(yōu)勢,也認識到信息技術課外延伸教育可以給學生提供學習平臺, 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不再局限于課內45分鐘, 彌補了課堂內容相對滯后的不足。學校通過開展課外選修課或社團的形式,使學生的其他能力如創(chuàng)新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知識綜合能力、學科整合能力等都有所發(fā)展。
4.主要教學方式
小學信息技術課具有極強的操作實踐性與綜合性。調查發(fā)現(xiàn),63%的教師仍以較為機械性的傳統(tǒng)講授法授課為主,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缺乏自主探索意識,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與綜合能力。只有少部分教師考慮到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并能以這些教學方式為主開展教學。這說明多數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弱,沒有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深度和過程,未能充分認識到教學方式對學生素質、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5.數字化教學情況
數字化教學將成為常規(gu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查中僅有18.5%的學校有信息技術課程的線上教學平臺,81.5%的沒有線上教學平臺;7.4%的教師經常開展線上教學,25.9%的教師偶爾線上教學,66.7%的教師從未使用線上教學。無論是數字化平臺支持情況,還是線上教學情況,都反映出郊區(qū)小學信息技術課上數字化教學不夠理想,說明教師缺乏數字化教學意識。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學校網絡資源環(huán)境不完善和教師對數字化技術支持教學的理念還比較落后是主要原因。
6.課程評價情況
85.2%的教師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僅有14.8%的教師使用終結性評價。說明教師認識到了過程性評價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優(yōu)勢與科學性。但在評價主體的選擇上,“教師獨自打分”仍占比較大,為77.8%,其余22.2%的教師則以“教師+同學互評+本人自評”為評價主體。這說明多數教師未能將信息技術學習成果的開放性、主觀性、創(chuàng)新性等特點與評價相結合,仍以教師自己眼中的標準進行獨斷評價,雖保證了教師的權威性,卻忽視了學生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與主觀評價的公平性。
結論與建議
1.結論
北京市郊區(qū)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現(xiàn)狀的優(yōu)點:一是信息技術課程開設年級與課時數量合理,各小學能充分保證課時數量,并能綜合考慮各年級學生特點,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需求,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二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基礎全面,且課后活動豐富多樣,為培養(yǎng)適應信息社會發(fā)展的全面型人才打下了基礎。三是評價方式有所改善,由終結性評價改為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一刀切”式評價思維,符合新課標提倡的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現(xiàn)狀存在的不足之處:一是課程目標設計不全面,教學重點僅停留在技術操作層面,嚴重缺乏對學生信息責任與道德的培養(yǎng)。二是教學方式單一且不適合本課程,教師一貫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且思維與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三是硬件與軟件設施短缺,教師觀念未能與時俱進,致使數字化教學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無法開展。四是評價主體單一,仍以教師為主,學生沒有參與到評價中,無法清晰認知自己的學習效果及提升評價能力。
2.建議
(1)要注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課程應側重對學生思維與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改變“唯技術論”觀念,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課程,深入理解信息素養(yǎng)內涵,在制定培養(yǎng)目標時要全面涉及信息素養(yǎng),尤其要重視信息道德教育。
(2)教學方式要多樣化。應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特點、目標和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融合運用任務驅動法、游戲教學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新課改理念所提倡的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每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實現(xiàn)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3)教師要養(yǎng)成數字化教學習慣。學校應加大投入,豐富數字化資源設備,確保數字化創(chuàng)新智慧型信息技術課堂得以開展。教師要選擇或創(chuàng)建數字化教學系統(tǒng)與平臺,經常利用多媒體廣播系統(tǒng)、白板、線上評價平臺、線上教學網站、軟件等,實現(xiàn)數字化教學創(chuàng)新,養(yǎng)成數字化教學習慣。
(4)評價主體多元化。信息技術學科綜合實踐性與作品主觀性強,評價主體多元化更加公平合理。應打破教師壟斷評價的傳統(tǒng)現(xiàn)狀,讓學生親自參與到評價中,同時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教師要制定明確可測量的評價標準,給學生講解評價流程及重點,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自評與互評。
參考文獻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J]. 河北教育,2002(1): 13.
教育部.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