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蓉
【摘 要】在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比較閱讀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它不僅能引發(fā)讀者思考,還能發(fā)現(xiàn)寫作規(guī)律,從而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guān)鍵詞】比較閱讀 寫作思維 寫作能力
比較閱讀,可以讀出文章之間的相同點或規(guī)律,也能讀出不同點,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目前全國使用的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在單元提示中都呈現(xiàn)了所要達到的閱讀要求和寫作要求,這種明確了要求,再對一篇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的策略運用,能讓學生迅速把握關(guān)鍵信息,提高閱讀能力。閱讀是“獲取”,而寫作是在“獲取”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兩者密不可分。有意識地進行寫作上的比較閱讀,能大大提升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
一、從“唯一”到“多元”的思維轉(zhuǎn)變
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中,闡述了語言的三個用途:其一為實際用途,用以影響他人;其二為社會用途,用以交際交往;其三為理智用途,用以產(chǎn)生思維。杜威強調(diào)教育的主要任務(wù)是發(fā)展語言的第三種用途——發(fā)展思維。按照杜威的建議,我們發(fā)現(xiàn)思維教學應(yīng)在寫作教學全過程中相伴而行。
在小學生的寫作中,有些固化的思維,需要我們?nèi)ゴ蚱啤O旅嬉詫嵺`中的兩個打破固化思維例子進行說明。
1.打破“提示語在前”的固化思維
在沒有進行提示語位置變化教學的情況下,學生在寫作中,往往只用“在前”這一種模式。即使在教學后,學生也還是習慣于“在前”的模式。
通過比較閱讀,將會打破學生的這一慣性思維。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為例,在學習《不懂就要問》這篇課文時,其提示語在后。讓學生比較閱讀《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課文,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提示語在后的情況大量出現(xiàn)。再讓學生比較閱讀《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其中三處出現(xiàn)了相同的話,提示語在中間。在這一篇篇課文的“例證”下,學生摒棄了“提示語在前”的單一模式。
當學生在寫作中掌握了提示語在前、中、后的三種情況后,讓學生比較閱讀《小狗學叫》,學生又發(fā)現(xiàn)了新的情況——省略提示語。
教師除了指導(dǎo)學生用教材比較閱讀,還可推薦學生利用課外讀物進行比較閱讀,如“淘氣包馬小跳系列”。
通過一系列的比較閱讀,學生對提示語的位置有了新的思考:提示語在前、中、后的三種情況比較常用,省略提示語、提示語單獨成段的情況偶爾用到。
2.打破“外貌寫開頭”的固化思維
學生作文常常將外貌描寫作為開頭,“外貌寫開頭”已經(jīng)成為他們的慣性思維??梢宰寣W生比較閱讀《橋》《金色的魚鉤》《慈母情深》,打破他們的慣性思維?!稑颉芬晃模饷裁鑼懼挥小扒迨荨币辉~,但出現(xiàn)在文章中間,學生知道了外貌還可以寫在文中。《金色的魚鉤》有兩處外貌描寫,第一處寫了“炊事班長”的個子、背、臉、顴骨、臉,第二處寫了眼睛,打破學生“外貌寫一次”的慣性思維。《慈母情深》有三處外貌描寫,第一處寫“背”,第二處寫“眼睛”,第三處寫“手”,學生知道了外貌還可以寫三次。
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的思維發(fā)散開來:外貌描寫可以寫在開頭,也可以寫在中間,那么,能不能寫在文章結(jié)尾?課文出現(xiàn)一處、兩處、三處外貌描寫的,可不可以有四處、五處?出現(xiàn)幾處外貌描寫,抓的是不同的“五官”,可不可以抓同一個“五官”進行描寫呢……
二、從“讀者”到“作者”的思維轉(zhuǎn)變
閱讀是“吸收”行為,小學生在“吸收”過程中,常常扮演好“讀者”中“讀”的身份,更多地關(guān)注內(nèi)容,而忽略了“讀者”也可以扮演“作者”的角色,比如在寫作上的思考:作者是怎么安排素材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讓讀者感動的?如果我來寫這個主題會怎么樣?……
假如,我們常常引導(dǎo)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寫作,這樣的“吸收”一定會讓學生的寫作思維得到發(fā)展。
下面以兩個實踐事例進行說明,說說如何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寫作。
1.素材的多少不是關(guān)鍵,關(guān)鍵是怎么處理
將課內(nèi)文章《父愛之舟》和課外文章《拐彎處的回頭》進行比較閱讀。這兩篇文章都表達了父愛,《父愛之舟》選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用八個場景寫出了父親深沉的愛子之情。而《拐彎處的回頭》只用了一個動作——“回頭”,就將父愛濃烈地表達了出來。
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寫“父愛”“母愛”等主題時,不再因為腦中的素材“太簡單”而無從下手,一個“回頭”動作都能寫出一篇美文,有什么比這還簡單的?也不會因為素材“太多”而無從取舍,八個場景能組織起來,還有什么不能寫的?
2.“實際語言”不是關(guān)鍵,關(guān)鍵是“決定性語言”
學生作文以寫人寫事居多,在寫作文時,常常把“實際語言”寫下來,顯得多而雜,沒有重點。當然,也有學生完全忽略“實際語言”,寫作時采用敘述方式,文章缺乏生動性。
讓學生比較閱讀《橋》《青山不老》《十六年前的回憶》,學習作者如何選擇出“決定性語言”?!稑颉芬晃闹?,面對洪水的到來,人們亂哄哄的,這時人們肯定說話了,但作者沒寫?!包h員也是人。”“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這組對話為什么要寫出來?為后文老支書揪出黨員兒子,讓他排到后面去埋下伏筆,這就是“關(guān)鍵性語言”?!肚嗌讲焕稀芬晃?,“我們”與老人在屋里說話,說了什么,作者一句也沒有寫。老人陪“我們”看樹林,肯定也說了不少話吧,但作者只寫了一句:“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 边@句話概況了老人的堅守:他要用樹護住這片土地。表達人物的主要情感,就是“關(guān)鍵性語言”?!妒昵暗幕貞洝芬晃慕Y(jié)尾處有段對話:“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薄皨專蛱焓?月28日?!边@話照應(yīng)開頭,又突出了文章主題,是“關(guān)鍵性語言”。
這樣的比較閱讀,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繼續(xù)進行下去,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從而真實可感地加以運用。
三、從“現(xiàn)實”到“想象”的思維轉(zhuǎn)變
葉圣陶先生說過,寫作,就是我手寫我心。寫作強調(diào)的是作者的心理感受。而學生常常在寫作中過于強調(diào)“現(xiàn)實”,真實地記錄一次活動、一個游戲、一節(jié)課……如果碰到寫同一內(nèi)容時,他們甚至還會爭論某個細節(jié)誰寫的是對的。如果,寫作是真實記錄“現(xiàn)實”,那么,一個班的學生寫同一活動的文章,就會是一模一樣的。這樣,寫作還有什么樂趣可言?文章還有什么精彩可講?
我們需要引導(dǎo)學生通過比較閱讀,發(fā)展寫作想象思維,讓學生在相同的“現(xiàn)實”下,加入“想象”,寫出精彩紛呈的作文來。
1.加入“想象”,景色變美了
寫景類的文章加入想象,會讓景色變美。下面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眼睛所看到的“現(xiàn)實”是——梧桐葉落在了濕漉漉的水泥道上,沒有美感可言。課文中,作者將粘了葉子的水泥道想象成了一塊彩色的地毯,將梧桐落葉想象成金色小巴掌,將棕紅小雨靴想象成蹦跳的小鳥……一系列的想象,水泥道美極了,心情也美極了。
《秋天的雨》中眼睛所看到的“現(xiàn)實”是——秋天的顏色很多,僅此而已。課文中,作者想象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這些顏料給了銀杏樹、楓樹、田野、果樹、菊花,裝點出一個多彩的秋天。并且,把銀杏樹葉想象成小扇子,把楓葉想象成郵票,這樣想象的美,帶著濃濃的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2.加入“想象”,人物寫活了
作文離不開“想象”,文章中寫到人的時候,有了“想象”,人會鮮活起來。比較閱讀《月光曲》《少年閏土》,采用的都是想象畫面的方式。
《月光曲》中想象皮鞋匠看到的畫面:大海由波光粼粼到狂風大作。這一想象,在表現(xiàn)月光曲的美妙的同時,將他陶醉的樣子寫活了。《少年閏土》開篇就是想象的一個美好畫面:閏土在瓜地刺瓜。這一想象,將機智勇敢的少年閏土寫活了。
在閱讀教學中點撥啟發(fā),使學生學會比較,在比較閱讀中引導(dǎo)思考,從而激活寫作思維。讓學生自主比較閱讀、主動探究發(fā)現(xiàn),不斷提升思維水平和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M].伍中友,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呂映.比較閱讀的實踐智慧[J].小學語文教與學,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