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霞
摘? 要: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小學是學習漢語文字的初始階段,重視小學語文教學是奠定今后和將來語文學習和寫作的關鍵時期,讓小學生不要輸在語文文化學習的起跑線上,是小學語文教師是核心思想。
關鍵詞:重視;觀點;正常積累;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6-0145-02
Pay attention to the "normal accumulation" point of view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ONG Shuxia? (Sifangwu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Huining County,Baiyin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Writing is a tool for recording language. Primary school is the initial stage of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Paying attention to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s a crucial period for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and future Chinese learning and writing,so that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hould not lose on the starting line of Chinese and cultural learning. The teacher is the core idea.
【Keywords】Attention;Viewpoint;"Normal accumulation";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1.漢語拼音與漢字標準讀音關系
漢字筆畫順序與書寫規(guī)范、字義與詞義的認知、課程課文閱讀與背誦、課外書籍閱讀的正確選擇:小學語文學習是對小學生“文化”的啟蒙教育教學,存在著“入門難”的問題,初步接觸語文課程的小學生不能得到小學教師的正確引導就會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厭煩語文課程,造成學生永遠學不好語文課程。
(1)語文教師教學的“專業(yè)化”教學和“專業(yè)”教學水平:根據(jù)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比較說明,專業(yè)師范院校中漢語言專業(yè)畢業(yè)的教師,語文文化學習具有“系統(tǒng)化、標準化和豐富化”,具有語文文化、歷史文化和其它學科(以語文和歷史文化最為豐富)更多的了解,包括口詞清楚、閱讀標準和語速合理的優(yōu)勢(經(jīng)歷過普通話標準培養(yǎng)和朗誦標準化培養(yǎng)),能夠讓學生聽出韻律和思想感情,能夠促成學生從小熱愛語文課程。
(2)漢語拼音的標準拼讀(特別是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發(fā)音區(qū)別)直接影響對漢字的標準閱讀(漢字的讀音標準還有普通話標準與否的問題),認識生字的“念”準確從小就能夠使小學生的口型發(fā)音和舌根“運動”達到逐步“標準化”的形成,熟練地運用標準的漢語拼音和與普通話的準確,直接關系到小學生今后閱讀語文課文的“準確性、正確性和使用性”,對于自小學習標準的拼音學生成為朗誦家、閱讀家和演講家具有重要意義。
(3)有了標準的閱讀“語音”和對語文課程的喜歡程度,就能夠對語文常識十分的興趣,就能夠使小學生自覺地閱讀課本或者課外書籍。
(4)由于小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是初步的接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小學生書寫漢字的筆畫順序和規(guī)范化的寫字習慣,漢字必須是“方塊”形狀的,根據(jù)漢字筆畫點、橫、豎、撇、拉、橫勾、豎勾、斜勾(先左斜勾后右斜勾),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內按順序進行,而且是按照小學生最初寫字的“田字格”把字“放”在中心,根據(jù)漢字的結構就有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和內外結構,每一個字都有其“合理”的結構和形狀,標準的規(guī)范的漢字書寫能夠造就新一代書法家的產(chǎn)生。
2.小學語文文化的“正常積累”方式和途徑
小學生語文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主要是在黑板上“示范性”指導,在“示范”的過程中提醒小學生牢記由簡單到繁瑣的書寫原則和過程,由單字到單詞的認知過程、由短語到長言的過程、由課本到課外閱讀的過程,課堂閱讀、課外閱讀、在校閱讀、校外閱讀,把“正常積累”貫穿于“習慣學習”并且時不時地指導和培養(yǎng)。
(1)精心備課促成小學生“正常積累”的愛好:小學學生的課堂教學必須是一字一頓、一筆一劃、一言一句的講課,那么備課也就必須有規(guī)律、有順序、有成效地進行,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把小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用紅筆標注出來,引起講課過程中的高度重視。
(2)在小學學生年級逐漸升高的時候,主要以積累字和詞語為主,讓學生學會查字典認識生字、提前預習課文(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必須具備一本字典和詞典),對于培養(yǎng)小學學生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很有作用。
(3)借助多媒體教學儀器幫助小學學生從畫圖里認識和了解漢字(或者詞語)的意義(有一種小學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是圖片和文字配套的,主要是動物、植物和制造出來的物品),能夠吸引小學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
(4)提倡課堂教學對話機制,以“教師講小學學生聽的方式一問一答”,這種方式能夠起到驚醒學生使學生受到重視的效果。
(5)在批改作業(y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小學學生對于漢字和閱讀的認知程度而進行及時的指導(或者糾正),促進“正常積累”教學的“正常發(fā)展”.
(6)課后單獨了解小學學生對于認字(包括詞語認識和理解)、閱讀和理解的程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既能夠掌握小學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又能夠加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
3.學語文“正常積累”教學中的“深層教學”與寫作能力培養(yǎng)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以來的課本編輯了更多的“深層文化元素”,比如近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包括中國和外國的),還有中國古代的“古文化”,比如古詩和古詞,把“古老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相配套、相結合,隨著小學學生年級的逐漸升高也循序漸進地、相應地“提高難度”,也隨著小學學生年級的升高加入了閱讀與寫作的課題和練習,那么如何引導小學學生“適應”逐漸“加深”的語文文化學習和加強小學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呢?
第一部分:“深層次語文文化學習”的“正常積累”
(1)傳統(tǒng)文化教學和引導的“正常積累”(引言):小學語文“正常積累”教學中的“深層教學”包括傳統(tǒng)文化教學和古代文化教學兩大部分(有些書籍沒有區(qū)分古代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而是總共歸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謂“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文化經(jīng)歷和演化過程中能夠反映民族風俗、民族實現(xiàn)和民族特征的文化,主要指民族音樂、戲劇、對聯(lián)、歇后語、以及傳統(tǒng)節(jié)日等等;所謂“古代文化”就是古文、詩、詞、賦和流傳下來的古代舞蹈、音樂、和神話傳說等等。
(2)傳統(tǒng)文化教學和引導的“正常積累”(課堂):按照小學學生年級的逐漸升高和語文課本的循序漸進與科學安排的不斷“加深”,小學語文課本里加入國內外著名作家的文章屬于“深層次語文文化學習”的“正常積累”,是符合新時代培養(yǎng)新人才所需要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的需要(當然也符合當前語文試題考試,當前考核語文的試題內容包括寫作和閱讀)。①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對于古詩詞和傳統(tǒng)文化比較感興趣,能夠通過課堂教學和參與民俗活動得到這方面的文化收獲;②在小學語文課堂對于古詩詞的學習應當高度重視,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部分十分難學難懂的課程,很有必要借助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給予解釋和補充說明,現(xiàn)在更多的家長或者教師先讓小學學生對古詩詞背誦記憶(大量的背誦記憶),有利于小學學生“深層教學”過程中的“正常積累”。
(3)傳統(tǒng)文化教學和引導的“正常積累”(課外):傳統(tǒng)文化包含著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的內容,能夠增大小學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豐富小學學生日常生活的了解、強化閱讀和認知視野,是一種使小學學生覺得簡單易學、輕松愉快、喜聞樂見的文化收獲方式和學習途徑。①古詩詞和傳統(tǒng)文化風俗文化了解過程中是十分有趣的,能夠喚起小學學生閱讀和背誦的興趣,是一種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正常積累”方式;②讓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幫助和加深小學學生對古詩詞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視野和了解興趣,多媒體教學設備里儲藏著豐富的古今中外傳統(tǒng)文化內容,是超越課程課堂教學內容和紙質書籍無法比較的更多的內容,教師(或者家長)要讓小學學生有目的、有方向、有選擇的在多媒體(電腦)里尋找閱讀(長期在電腦里閱讀會影響視力疲倦和視力下降)。
第二部分:“深層教學”與寫作能力培養(yǎng)
(4)仿寫:小學生寫作應該從仿寫開始,仿寫應該從一句話、一段話、一篇文章(小篇幅、小學學生熟悉的事情,比如父母、姐姐、自己家的院子)一步一步地朝前走,最后達到“脫離”仿寫的“模式”用觀察和思考去寫,教師在寫作上以引導的方式對小學學生寫作傳授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從簡單入手、從順序入手、從熟悉入手,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什么寫什么、聽到什么寫什么,做到“隨意”而有目的、“任性”而有邏輯、“夸張”而有標準。
(5)“正常積累”中的“寫作積累”:教師在寫作課堂教學,教師指導學生把“正常積累”到的素材如何“分門別類”運用到“寫作積累”中,包括課文內容中的詞語和語句屬于寫在哪一類文章里、課外閱讀中的摘抄和背誦內容歸納、野外景物的觀察獲得的實物影響和感想。1、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包括閱讀一段(或者一篇)經(jīng)典文字、評獎優(yōu)秀學生的作文、學生之間互相閱讀(評獎)作文,加強學習與交流的速度和興趣;2、野外旅游活動的參加激發(fā)興趣:組織小學學生到野外(本地區(qū)區(qū)域)觀看少年活動中心、紀念館、旅游景點和圖書館等,讓小學學生寬闊視野、多方面認知和了解以及思考;3、參加故事會和故事講述激發(fā)寫作興趣: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或者課間時間講很多古今中外的有趣故事、讓小學學生閱讀書籍的過程中“提取”故事、把聽到的讀到的想到的故事寫下來共同分享,讓小學學生具有寫作的“成就感”。
(6)命題寫作和非命題寫作:每一個人(包括在校學生)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而每一個“個體”都有獨立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對事物和社會的認識具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就學生來說,對學生確定寫作的“命題作文”就是確定寫作題目,一定對學生具有“約束性”,讓學生感到不適應或者無所適從,不知道從那里下手去寫;而非命題作文就是不確定題目,只要寫作的內容健康家居向上,這樣的情況學生就會選擇自己最熟悉的事情或者內容去寫。⑴讓學生堅持寫日記,積累寫作的素材,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思考的良好習慣,日記寫作的內容包括看見的事情、遇到的事情、聽見的事情、閱讀到的書籍內容、思想起來的事情等等,這些素材的積累都能夠運用于命題寫作和非命題寫作之中,也是屬于“正常積累”過程中的寫作素材積累,是能夠儲備學生寫作的豐富資源;⑵在要求學生寫作命題作文的時候,教師一定要給學生講清楚命題寫作的內容、范圍和關鍵,比如“我的爸爸(或者媽媽)”“我的母校(或者家庭)”“我的爺爺(或者外公)”等,切記把命題作文的寫作范圍“命”的太死太小,讓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有些小學學生缺乏某一個熟悉的對象);⑶訓練學生寫作不同景物、方式、體裁的作文,使寫作顯得“復雜多樣”而那個適應各種場合的寫作和應用寫作。
參考文獻
[1]李曼.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積累,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5
[2]朱立娜.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方法[J].文理導航(下旬),2012.
[3]趙艷.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J].新課程,2017.
[4]陳香英.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文字的積累[J].人間,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