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美玲
【摘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合理巧妙地使用生活素材,對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及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素材;巧用;高效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不同于語文、數(shù)學等課程教材,本課程教材中的案例雖然是精選的,但由于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各地民俗風情、文化等不盡相同,所以教材中呈現(xiàn)的部分案例并不一定適用當?shù)氐膶W生。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鮮活生活素材引入課堂并加以恰當運用,有助于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學從生活中來,再回歸到生活中去,彰顯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本質特征,真正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chǎn)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要關注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生活素材,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體驗中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內化為自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最終實現(xiàn)品德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那么,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何精選巧用生活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呢?
一、善于挖掘個性素材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兒童的品德源自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只有源自學生實際的生活,才能引發(fā)學生共鳴,進而引發(fā)學生對道德的認識、思考及感悟。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不同的社會閱歷造就了不同個性的學生。每一位學生就是一本鮮活的教科書。教師在日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課堂學習與學生個體的日常生活緊密關聯(lián),善于挖掘學生個體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體會。
(一)在生活問題中明理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經(jīng)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fā)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盵1]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談談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安全事故、交通違法典型案例,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1.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2.怎樣做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發(fā)生?”這些從學生生活中來的個性素材,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更容易使學生認知這些原以為無所謂的、不起眼的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直擊學生心靈,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后面學習應對危險的方法,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時,學生自然會盡心掌握。在課堂中,教師提出存在于學生群體中的不安全做法的反面案例,給學生以警示,讓學生認識到危險,明白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在學生認識到違反規(guī)則的危害后,出示遵守規(guī)則的文明圖片,為圖片中的文明行為點贊,給學生以正面示范,使學生將安全知識牢牢記在心上。
又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吃飯有講究”一課中,播放學生由于挑食造成營養(yǎng)不均衡而導致肥胖或過于瘦弱的體質的視頻,讓學生觀看視頻中肥胖孩子與瘦弱孩子一日三餐的飲食后談談自己的想法。在交流討論中,學生紛紛指出這兩位同學不對的做法,知道不可暴飲暴食,亦不可挑食,否則就容易造成肥胖或營養(yǎng)不良的不健康體質。在課堂中呈現(xiàn)生活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效地激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引導學生在辨析中明理。
(二)在生活情境中導行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小學生在真實的、熟悉的、親切的環(huán)境中會十分自在、放松,他們的思維也將變得更加活躍、積極。在課堂中模擬真實生活情境,能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達到導行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我們小點兒聲”一課時,學生知道在不同的場合對聲音的音量要求是不同的。由于每位學生平時的說話習慣不同,音量不同,具體在不同的場合該用多大的音量,學生并不明確。在課堂中,教師設計了四個生活情景:乘坐公交車、到醫(yī)院看望病人、影劇院里看電影、課堂小組討論,分別讓四個小組學生來演一演。在各組學生表演中,其他小組的學生對其音量的調控打分,并說說自己的理由。在模擬生活情境中,學生親身體驗音量自我調控,進一步感知了如何做,起到很好的導行作用。
又如在“吃飯有講究”一課中,對于如何合理搭配一日三餐以保證營養(yǎng)健康的問題,教師在學生了解各種食物的不同營養(yǎng)后,引導學生認識: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應注意均衡營養(yǎng),不挑食,不暴飲暴食。隨后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從備好的各類食物圖片中挑選設計出一份合乎營養(yǎng)健康的一日三餐的食譜。在各個活動小組展示食譜環(huán)節(jié),讓其他學生思考:“他們這樣的搭配達到均衡營養(yǎng)了嗎?你還有什么好的建議?”在設計一日食譜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深入感知食物均衡營養(yǎng)搭配,也知道今后應該怎樣對待各種食物,從而養(yǎng)成健康飲食的良好習慣。
二、適時融入時事熱點
在當今信息大爆炸時代,國際大環(huán)境瞬息萬變,培養(yǎng)新一代祖國的棟梁之材更需與時俱進。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時效性的教學素材十分重要,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了解國際社會,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關系中明辨是非,堅定立場,端正態(tài)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國家認同等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課堂與時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對社會熱點進行教學,適時把符合時代精神,特別是新鮮的時政素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因此,教師在挑選時效性素材時,除了考慮時效性問題外,還要考慮該素材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否有積極意義。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刻地認識我國國土遼闊,是個海陸兼?zhèn)涞膰?,中華民族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引入了文章《南沙群島的實際控制現(xiàn)狀開篇,中國雖大但一點也不能少》。學生對時政素材興趣濃厚,針對目前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在教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明確了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應有的愛國行為。在此生活素材的適時引領下,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碰撞,在潛移默化中明悟核心素養(yǎng)中的責任擔當,增強了國家認同感,明確了“屬于我們的神圣國土,我們必定寸土不讓”。
網(wǎng)絡視頻將清晰的文字、動感的聲音、多彩的畫面融為一體,豐富了課堂內容,使知識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能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2]。在學習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時,在講到如何將垃圾正確分類的問題時,教師先拋出問題:“你們會將垃圾正確分類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五花八門的垃圾,該如何分類?教師播放了一段在上海推行的關于垃圾分類的新聞視頻,從視頻短片中,學生清楚地了解了垃圾分類法。
三、巧妙運用鄉(xiāng)土資源
學生熟悉所在的校園,對于家鄉(xiāng)的歷史、人文、發(fā)展等有著特殊的、深厚的感情。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利用與歷史相關的文化古建筑、文化名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鄉(xiāng)土歷史資源,選擇來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及當?shù)剜l(xiāng)土素材,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帶給學生深刻的體驗。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涉及鄉(xiāng)土資源教育時,教師可以將本土的名人、古跡等生活素材、鄉(xiāng)土資源引入課堂,使學生獲得直接的體驗和感悟,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及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有積極意義。
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我愛家鄉(xiāng)的山和水”時,以三明家鄉(xiāng)為例,推送三明本土風光紀錄片,介紹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永安桃源洞、泰寧大金湖、三元格氏栲、陳大的瑞云山等。學生近距離認識自己熟悉的地方,見到自己見過或者曾經(jīng)去過甚至居住的地方,激動之情難以言表,學習熱情大大高漲。
又如學習二年級上冊“可親可敬的家鄉(xiāng)人”,學生年紀小,對本地的名人了解不多,很多學生只知其名,不知其事跡,有的甚至沒有聽說過本地的名人。為傳頌當?shù)氐拿?、能人,激起學生對家鄉(xiāng)人的贊美情懷,教師借著本課的學習機會,掀起“評一評身邊的大名人”熱潮,讓學生課前向家長及身邊的老一輩了解本地的名人,講名人故事,為名人點贊。在課堂中,學生熱烈交流,有效地加深了對家鄉(xiāng)人的認識,同時激起對家鄉(xiāng)人的熱愛之情。
鄉(xiāng)土資源進課堂,讓簡樸而又傳統(tǒng)的當?shù)亓曀?、動人而又傳奇的家鄉(xiāng)故事,隨著課堂的深入和學生的互動呈現(xiàn)出來,盡顯本土文化魅力,課堂活潑生動,學生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有效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生活素材資源給道德與法治課堂提供了源頭活水,教師要善于深入挖掘每個素材的潛力,做到物盡其用,從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自主思考,積極探索,在更多的實踐中收獲新知,培養(yǎng)情感價值觀。教師精心選擇生活素材,巧妙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充分發(fā)揮生活素材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的引領作用,發(fā)揮其獨特魅力,更好地服務課堂、服務學生,演繹道德與法治課堂精彩。
【參考文獻】
柯國玲.在解決“道德沖突”中升華小學生道德品質[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6):118.
朱德亮.論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活用時政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J].教育學,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