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要: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法治意識。體悟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不同于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它能夠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多樣的體驗感受,引導學生在體驗活動中促進自身價值觀、思想情感和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與發(fā)展。因此,本文針對體悟式教學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夠不斷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體悟式教學;應用措施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關注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和成長,強調學生從生活中實現情感的積累,了解相關道理,并踐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要求。新課改明確指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改變傳統死記硬背、接受式教學的模式,要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提升自身的各項能力。體悟式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其能夠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得到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在體驗中進行學習、獲得真知,實現知識的內化,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綜合發(fā)展。
一、體悟式教學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德育課程,對中學生而言,能夠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這也體現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主要是被動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并進行記憶,不利于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感受不被重視,致使學生無法實現思想道德品質內化與外化的有效結合,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fā)展。而體悟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能夠在自主實踐活動中獲得新的感受,實現自身的發(fā)展[1]。因此,體悟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運用符合教學規(guī)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更能夠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同時還具有更高的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
(二)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初中階段也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很多學生在中學期間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都更加強烈,渴望教師能夠給予自己足夠的尊重和理解,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對直接性的道理灌輸會出現不同的排斥心理。這一時期的學生更喜歡在自主實踐中獲得新的體驗和感受,對于別人給予的意見,往往秉持著懷疑或逆反性的心理,嚴重影響課程教學的效果,也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體悟式教學更符合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特性,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體驗機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2]。在體悟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發(fā)展并不是靠教師的講授獲得的,而是由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積累而來的,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教師以及學校的重視,這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初中階段作為學生思想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很有必要,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向學生傳輸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建立學生正確的三觀意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目標,就是為了要培養(yǎng)當代中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但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是和各種外界條件和因素有著緊密聯系的。在傳統講授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是被動接收相關知識的,這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影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吸收程度,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重難點的突破[3]。而體悟式的教學方式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的有效結合,通過直接和間接的體驗沖擊學生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更好地理解相關的知識,有效突破課程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
二、體悟式教學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體悟實踐
要想實現體悟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就要積極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確保教師能夠建立體悟式教學的思想,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進行體悟式學習。因此,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結合課程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體悟類型。對于適合運用直接體驗的教學內容,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直接體驗,如課外實踐、社會調查、動手操作等[4]。比如在“服務社會”這一課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開展體悟式教學,通過課外實踐和社會調查兩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在社區(qū)中進行服務,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日常生活的地方,對社區(qū)建立一定的認識。對不能進行直接體驗實踐的課程,也可以采用間接體驗實踐,通過情景模擬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從而從體驗實踐中獲得新知。
(二)整合課程資源,豐富體悟形式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其可運用的課程資源豐富且形式多樣,不僅有校內的,還有校外的;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因此,體悟式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需要教師能夠選擇有效的課程資源,不斷優(yōu)化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體悟形式。比如在“多彩的職業(yè)”這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案例,讓學生進行表演來間接體驗實踐,在體驗中明理。也可以引導學生多關注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此基礎上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另外 ,教師要充分整合運用校內外資源,學生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和實際生活,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能夠更好地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5]。教師在實際教學設計過程中,要緊密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效整合課程資源,豐富體悟形式,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完善評價機制,衡量體悟效果
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專業(yè)性和抽象性,很多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對于大段的文字和專業(yè)的法律知識等無法深刻理解。因此,教師在體悟式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學生學習的進步,還需要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這樣才能夠精準衡量體悟教學的效果[6]。在體悟式教學評價過程中,要以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為依據,結合學科的評價特性,從多個角度搜集學生的學習信息,對學生的道德判斷、認知、選擇和實踐能力進行客觀性的評價。在評價學習形式上,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自評,再由學生互評,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性的評價,在評論中讓學生認識自身的不足,了解自身的長處,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總而言之,體悟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是課程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體悟式教學的優(yōu)勢,將其和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有效結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芳.面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兼談信息技術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J].中小學電教:綜合,2020(06):46-47.
[2]毛志浩.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時事資源運用:以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教材為例[J].中國民族教育,2020(11):38-41.
[3]馬長順.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知識文庫,2020(20):110+112.
[4]張志良.后考綱時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及對策: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教師,2020(24):123-124.
[5]韋海珊.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主題式”課外作業(yè)的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7):165.
[6]琚文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以克拉瑪依明園學校為例[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4(19):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