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科平
【教學目標】
1.唱響經(jīng)典,導入新課,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有針對性地回顧已學的有關“詞”的知識,通過多種形式,讀通整首詞,理解“小序”,自然形成“詞”的知識體系。
2.通過補充寫作背景資料,激起疑問,引發(fā)思辨。通過逆向思維自主讀懂物境,讀出意境;通過思辨討論、朗讀交流來反證心境,提升思辨能力,深入體會蘇軾老當益壯、豁達奮發(fā)、積極樂觀的人生境界。
3.通過閱讀體現(xiàn)蘇軾豁達樂觀的資料,深化認識。鏈接自我,創(chuàng)意表達,自然經(jīng)歷從讀進去到讀出來的學習過程。鏈接文化節(jié)目和書法作品,豐富藝術欣賞內(nèi)容,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教學流程】
一、鏈接經(jīng)典,營造氛圍
1.鏈接文化節(jié)目,唱響經(jīng)典。
(1)師生一起觀看中央電視臺《經(jīng)典詠流傳》的視頻片段,聽歌曲《浣溪沙》,從中感受詩詞之美。
(2)補充知識: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也叫長短句,每一首詞都有曲調(diào),都是可以演唱的。
2.復習回顧詞牌,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回顧已經(jīng)學過的詞牌名,比如《憶江南》《清平樂》《漁歌子》《長相思》《西江月》《卜算子》等。
(2)補充知識:每一首詞都有詞牌名,但不一定有題目。比如今天要學的《浣溪沙》就只有詞牌名,沒有題目。
3.提供相關資料,了解作者。
出示“自主學習輔導資料一”,向?qū)W生簡單介紹蘇軾。
自主學習輔導資料一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鏈接朗讀,激起疑問
1.多種形式朗讀,通讀課文。
(1)自由朗讀這首詞兩遍,爭取讀準字音,讀通詞句。
(2)指名學生讀課文,有讀不流暢處一起糾正、練習。
(3)變著花樣讀上闋、下闋,清楚詞的結構,同時讀通課文。
2.前后比較發(fā)現(xiàn),理解小序。
(1)與以前學過的詞相比,這首詞在結構上有點不一樣,多了一部分內(nèi)容:“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2)引導學生讀通、讀懂,并了解多出來的部分叫“小序”。
3.提供輔助資料,激起疑問。
提問:這首詞是在怎樣的大背景下寫就的?請快速默讀“自主學習輔導資料二”。
自主學習輔導資料二
公元1079年,因詩中有所謂的“譏諷朝廷”之語,蘇軾被羅織罪名冤枉入獄,受牽連者達數(shù)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被關在獄中整整四個多月,他受盡了非人的折磨,當時比鄰關押的蘇頌聽到獄吏審訊東坡,寫下了“詬辱通宵不忍聞”的詩句,可見通宵侮辱、摧殘到了其他犯人都聽不下去的地步。蘇軾以為自己會死在獄中,甚至寫下了絕筆詩。
公元1080年初,蘇軾被貶到偏僻的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ⅲ也辉S“簽書公事”。蘇軾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貶謫,這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是一次重大的打擊。
作為一介貶官,他并無官舍可以居住,正常的俸祿早被剝奪,官府只給他按時發(fā)一點微薄的物資。這對于蘇軾一大家子二十多口人而言,實在是杯水車薪,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窘困之境。
交流:一般人面對如此的遭遇,會怎么樣?
預設:消沉悲觀。
三、鏈接詞境,展開思辨
1.獨學:開啟逆向思辨。
出示學習要求:蘇軾是這樣的人嗎?讓我們借助注釋,試著讀懂《浣溪沙》,圈畫文中的重點詞(或標點),想想讀出的關鍵詞,去這首詞中尋找一個又一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想法。
保證時間,讓學生充分開展自主學習,爭取讀懂課文,逆向思辨,讀出感受。
2.對學:豐富思辨含量。
請學生和同伴展開對學,把自己讀懂的內(nèi)容講給同伴聽。平常不太發(fā)言的學生先講,另外一個學生補充。
3.群學:培養(yǎng)思辨能力。
在群學的過程中,隨著討論的展開,讓學生及時將感受融入朗讀中,同時要求學生把證明理由的關鍵詞寫到黑板上。
◇預設思辨討論之一:一切景語皆情語!
學生結合任何一個畫面言之有理即可。思考:蘇軾把情感融入了具體的景物之中,上闋寫的是怎樣的景?蘇軾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預設思辨討論之二:誰道人生無再少?
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關注問號,明白無疑而問,表示語氣非常強烈。深入理解人生之“再少”,想想這是不是真的“返老還童”。
◇預設思辨討論之三:門前流水尚能西!
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關注感嘆號,知曉作者的感情非常強烈。前后聯(lián)系,深入理解:門前的流水尚且能夠向西流淌,那么人生自然也可以再回少年時代。
◇預設思辨討論之四: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補充鏈接白居易詩句“黃雞催曉丑時鳴”,引導學生深思:蘇軾反其意而用之,是想呼吁什么?
思辨后,引導學生根據(jù)板書小結:這首詞上闋在寫景,寫的是……下闋抒發(fā)了蘇軾的感受,即抒懷。面對極其糟糕的境地,蘇軾沒有悲觀,沒有失落。我們在這首詞中讀出了一個又一個理由……
四、多方鏈接,傳承文化
1.鏈接資料,深化認識。
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輔導資料三”,請學生默讀,并前后聯(lián)系著想一想,又可以讀出什么。
自主學習輔導資料三
①這首《浣溪沙》寫于公元1082年3月,也就是蘇軾被貶后的第三年。
②公元1082年3月7日,蘇軾與朋友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蘇軾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他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詞《定風波》。其中最后一句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意思是: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③清代著名詞家陳廷焯(zhuō)這樣評價蘇軾的這首《浣溪沙》:“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p>
④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蘇軾的詞做了一個總體的評價:“蘇軾之詞曠?!保ā皶纭钡囊馑际情_朗,心境開闊)
讀完后,引領學生聯(lián)系《浣溪沙》和輔助資料展開交流,讓學生的認識更上一個臺階。交流過程中,請學生繼續(xù)板書關鍵詞。
2.鏈接自我,凈化心境。
(1)出示自主表達要求:今天,我們讀《浣溪沙》,讀出了很多感動,也受到了不少啟發(fā)?,F(xiàn)在請你拿起筆,把自己受到的最大的啟發(fā)用文字表達出來。
(2)學生練筆后開展交流。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信表達的機會。
3.鏈接書法,內(nèi)化成誦。
(1)請學生欣賞青年書法家丁炯濤的書法作品《浣溪沙》。
(2)讓學生看著書法作品,有感情地朗誦《浣溪沙》。
(3)布置任務:課后,學著書法家的樣子創(chuàng)作一幅硬筆書法作品,讓蘇軾的精神隨著書寫刻進我們的心里,照亮我們的世界。
【教學思考】
王國維認為“蘇軾之詞曠”。這首《浣溪沙》便是極好的代表作。
本節(jié)課旨在讓學生通過自主真學,深入體會蘇軾老當益壯、豁達奮發(fā)、積極樂觀的思想境界,落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學生要讀進去,讀懂《浣溪沙》,在逆向思辨中讀出蘇軾的豁達積極;讀出來,聯(lián)系自身,寫下得到的啟發(fā),進行真正的生成性閱讀。
一、補充輔導資料,搭建自主真學的支架
“自主學習輔導資料一”展示了蘇軾的生平。有關蘇軾的介紹有很多,但這里截取了最重要的內(nèi)容提供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蘇軾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全才,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小學階段學生學過5首蘇軾的詩,現(xiàn)在第一次學他的詞。
“自主學習輔導資料二”提供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蘇軾極其壓抑的人生境遇。通過這個資料,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一般人面對這樣的遭遇,會怎么樣?那么蘇軾呢?蘇軾是這樣的人嗎?借此激起學生的疑問,引發(fā)逆向思辨。
“自主學習輔導資料三”用于體現(xiàn)蘇軾的豁達樂觀。借此,學生深入理解蘇軾的人格魅力,從這首詞到那首詞,再到蘇軾的所有詞,深化認識,加強思辨。
二、提出思辨節(jié)點,指明自主真學的路徑
如何展開真學?這節(jié)課指明了真學的路徑。蘇軾是消沉悲觀的人嗎?蘇軾自然不是這樣的人。學生必須展開逆向思辨來證明:首先要借助注釋,試著讀懂《浣溪沙》,其次圈畫文中的重點詞(或標點),同時想想讀出的關鍵詞,去詞中尋找理由來證明。
學生沿著這條路徑展開充分的自學。教師要保證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懂。自己沒讀懂怎么辦?學生可以通過和同伴“對學”,豐富認識,嘗試解決問題,然后通過“群學”,展開思辨和討論,逐步提升認識。
三、提供更多可能,展開自主真學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xiàn)全員參與。從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從讀懂物境到讀出意境,再到反證心境,放手讓學生自己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可能,讓學生把握住每一個學習的機會,真正實現(xiàn)全程參與。
教學設計中所有的自主學習輔導資料都在為學生真學提供幫助。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資料來輔助理解,進一步促進思辨。
更重要的是,這個設計可以讓學生自然經(jīng)歷一個真實的自主學習的過程。讀懂這首詞,讀出蘇軾積極的人生境界;聯(lián)系自身,創(chuàng)意表達,傳遞真實的人生感悟。
四、鏈接文化作品,提升自主真學的效果
學生以前也學過詞,但本節(jié)課有意識地帶著學生回顧有關“詞”的知識,如詞牌名、上闋、下闋,還學習了新出現(xiàn)的“小序”。這樣,學生就能自然地形成有關“詞”的知識體系,通過多種形式去讀通、讀懂整首詞,在誦讀中實現(xiàn)文化傳承。
課始鏈接中央電視臺文化節(jié)目《經(jīng)典詠流傳》,唱響歌曲《浣溪沙》,一開課就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整節(jié)課,學生在《浣溪沙》里“摸爬滾打”,讀進去又讀出來,浸潤在古詩詞文化里。課尾鏈接書法作品,讓學生在欣賞藝術的同時,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漓渚鎮(zhèn)中心小學? ?31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