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校共育,不應忽略班級文化的建設。家校共育的起點是信任,班主任要成為家庭教育的同行者,家長要成為學校教育的合伙人。唯有如此,班級文化建設才能為學生成長助力,為班集體注入活力。
[關鍵詞] 家校共育;八大文化;班級文化建設
教育,是協(xié)同性非常強的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家庭、學校、社會無不參與其間,并承擔著立德樹人的共同責任。家庭教育,是一種科學的、理智的教育行為,需要進行合情合理地規(guī)劃。班級文化建設,離不開家校共育,讓學校主導,讓社會參與,也讓每一位家長真正成為教育合伙人。
一、互信文化——相看兩不厭
互信文化,是家校兩方協(xié)同一致、彼此支持、相互信任的合作文化?;バ攀羌倚9灿幕A,而目前仍存在著一些令人憂慮的家校不合作現(xiàn)象:部分家長認為學校沒有承擔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責任;學校認為部分家長輕易否定老師的教學,對孩子的教育有明顯的托付心態(tài)。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豈能是水火不容的關系?
教師與家長之間教育理念不同,產(chǎn)生思想的碰撞,實屬正常,這就需要引導老師、家長們說出來,共同關注孩子的格局和未來。家長要相信班主任的專業(yè)力,班主任要相信家長的支持力,共迎家校共育的春天。
二、書香文化——至真須讀書
書香文化,是親子相伴共讀,一起成長的家庭悅讀文化。家庭教育容易缺乏專業(yè)性,部分父母的教育理念還停留于憑感覺、隨大流的搖擺狀態(tài),缺乏穩(wěn)定的教育思想與方法,缺少一貫性和長遠眼光。另外,不少父母提供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有安全感,但這并不能讓孩子的成長一切順利。
孩子出現(xiàn)問題,可能不是因為態(tài)度,而是其他原因。家長不要一味責怪孩子,要想辦法和孩子一起進行時間管理,規(guī)劃學習和生活。共創(chuàng)幸福的學習型家庭,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
筆者設計了“新手家長親子共讀每日打卡表”,要求家長每天和孩子一起閱讀15分鐘,并堅持一學年;讀書時不玩手機,不看電視,把閱讀時長記錄在表格中,有心的家長還可以記錄閱讀的書目及頁碼。另外,筆者不定期地舉辦家庭教育在線微講座,要求全家一起收看,集體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家長和孩子接收的信息是一致的,信息對稱了,教育就少了內(nèi)耗,避免了因父母意見不一致導致的子女無所適從。
三、愿景文化——君子當自強
愿景文化,是家校共同設計的、告訴孩子“將走向哪里”的遠景文化。班級建設之初,要進行目標管理,家校步調一致,才能化解教育矛盾,形成教育共識。為此,筆者為每個年級制定了家校共育的措施。一二年級:誦讀經(jīng)典和讀整本書成為常態(tài),每個孩子讀書不少于50冊;勞動、運動成為家庭作業(yè)的一部分。三年級:舉辦一次親子“育德運動會”,感受親情,學會互助;舉行集體十周歲成長儀式,感受生長,學會感恩。四年級:人人會洗衣、做飯,能燒出四菜一湯。五年級:開展一次班級旅學活動;人均讀書累計不少于200冊,編輯一本學生習作集。六年級:舉辦一場與經(jīng)典誦讀相關的展示活動,制作一本畢業(yè)紀念冊。
通過建立目標的愿景文化,讓學生、家長和教師都有目標可循,每個人都為學生成長而共同努力。
四、展示文化——勤耕方寸間
展示文化,是開辟親子活動陣地,匯學識、展才藝的自我展示文化。班級文化建設以提高學生生活質量、幸福指數(shù)為出發(fā)點,而展示文化是打造班級軟文化的核心陣地,制度的形成、文化的熏陶、心靈的共鳴,都是在此陣地營造的。
筆者在班級設置“課前3分鐘”“班級講壇”,讓學生說說成語、講講詩詞、談談名著等,給學生自信表達的機會。(1)有主題?!罢n前3分鐘”,學生結合所讀書目、個人經(jīng)歷等設計內(nèi)容,進行3分鐘的演講;“班級講壇”,一個學期一個主題,如一年級的“我來講成語故事”,二年級的“我說唐詩宋詞”等,人人參與。(2)有準備。內(nèi)容的選擇、課件的演示、臺詞的撰寫、聲音的控制,乃至與學生間的互動,都要做充分的準備。(3)形式多樣化。除了口述,還有視頻、文藝表演、詩歌朗誦、知識競答等,形式不單一,學生的創(chuàng)意不斷。
家校共育最見成效的是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這樣的展示文化,從學生的展示發(fā)展到家長的論壇。家長論壇每兩年輪流一次,既發(fā)揮家長的專長,又讓他們體諒學校教育的不易。
五、獎懲文化——潤物細無聲
獎懲文化,是依據(jù)班規(guī),以持續(xù)改善、比學趕幫為獎懲機制的班級管理文化。據(jù)心理學分析,一種行為只有讓人得到好處,這種行為才能得到強化,并保存下來;沒有好處的行為是很難保持的。建設班級文化,讓學生展現(xiàn)才華,需要發(fā)揮班級獎懲文化的魅力。
筆者特意刻制了班章,印制了獎狀,對學生的優(yōu)秀表現(xiàn)予以肯定。給認真聽課的學生頒發(fā)“學會傾聽”證書,給愛發(fā)言的孩子頒發(fā)“學會表達”證書,背古詩詞、古文、讀書達到一定數(shù)量,也會頒發(fā)相應的證書。另外,對學業(yè)出色的學生,頒發(fā)獨家制作的“學習之星”獎牌,并寫上一段頒獎詞。
想獲得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孩子的成長最具說服力。當學生在某一階段達成目標時,除了頒發(fā)相應的證書,還會邀請家長參與頒獎儀式,見證孩子的成長。這個學生、老師和家長三方建立情感鏈接的儀式,是班級文化構建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孩子成長所必需的。
班級還制定了《學生校內(nèi)懲戒規(guī)則》:“開具錯誤行為告知單→靜坐反思5分鐘→取消一次課間活動→背誦古詩詞一首→收回獎狀一張”等,在征求家長的意見后實行,頗有成效。
六、評語文化——賢才添雅趣
評語文化,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記錄學生每一個高光時刻,形成私人定制特色的評價文化。同樣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文化,養(yǎng)出來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筆者創(chuàng)作的班歌《鳳棲梧》,將每一個學生的姓名及日常,寫成歌詞評語,用班歌的曲譜唱,以此激勵士氣。
用評語描寫出學生彼此間的不同,會激起學生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這樣的新型評語,就是換一種方式與學生、家長交流。一個班,6年,12個學期,12種方式,600余則評語,宋詞、相聲、藏頭詩、山東快書、小古文等,這樣的評語文化,能讓學生記一輩子。
七、督學文化——正己以化人
督學文化,是家長與老師以平等的身份溝通探討,共同破解班級教育難題的家校協(xié)同文化。最好的教育方法,不是說給孩子聽的,而是做給孩子看的。家長督學,成為家校共育成效新的增長點,也是班級文化深化的切入點。
每月,家長和班主任交流兩次班級學習狀態(tài)、家長教育狀態(tài),家長參與學生活動一次,聽老師開課一節(jié),和學困生家長交流一次,檢查學生行為規(guī)范一次,給班級提出建議一條等。這樣的督學,家長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參與班級管理,充分發(fā)揮各自特長,為班級獻計獻策,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
發(fā)現(xiàn)學困生苗頭后,老師首要的就是找家長。第一次找家長一定要有儀式感,班主任和“督學們”一起準備好孩子的作業(yè)本、課堂表現(xiàn)照片等,約好時間,請家長到校。正式的邀約、準確的表達、有效的策略,家長自然十分信任班主任。
班級秩序的建立、班級運行規(guī)則的構建、班級獎懲制度的建設,因為有了“督學們”的參與,成功為班級價值認同和品質提升做好了環(huán)境鋪墊。
八、愛心文化——厚德以載物
愛心文化,是以愛為核心,以“日行一善”“月行一事”等為行動準則的學生育德文化。愛天下,方為大愛?!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睈坌奈幕?,一是愛語,語言上不說傷害別人的話;二是給予,行為上真誠付出。
如“日行一善”,要求學生每天做一件好事。排課桌、撿紙屑、勸阻奔跑的孩子,這種舉手之勞的感覺一定是知足而美好的?!霸缟虾?!媽媽,一天開心喲!”“晚上好!爸爸,您辛苦了!”這種晨省昏定的儀式感,就是最好的家庭文化。吃飯時,孩子的第一塊菜夾給家中的長者;一名學生的腿受傷了,班級成立互助小組,扶助她上下樓;將廢紙一張一張積攢起來,變賣后購置一些書本,捐給留守兒童。諸如此類,一點一滴的善,使博愛之心在班級文化的熏陶下悄然滋生。
在拍學生集體照時,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孩子不會笑,面部肌肉不會向上運動。于是,愛心教育的第一課——“笑起來真好看”應運而生。一周的時間,不用講任何道理,家長和孩子一起做,一起裂唇露牙,為人處世的觀念變了,行為也就慢慢隨之改變。
總之,家校共育不只是好看的花瓶,班級文化不再只有光鮮的外衣,它們會內(nèi)化為每一名學生的信仰,并逐漸沉淀為一種集體人格。這將是一個班級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苗寧,宮琳.給您一只金手指——父母教子百問百答[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04).
[2]劉良華.新父母學校:劉良華家庭教育講演錄[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7).
夏光清 ? 江蘇省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教師。曾獲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省班主任國培計劃培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