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地位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過母系氏族原始社會的輝煌時期,也遭受過封建社會帶來的壓迫和摧殘,最終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巨大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女性社會地位的變化時刻影響著婦女在民間信仰和宗族祭祀方面地位的變化,二者一表一內(nèi)反映了女性地位及其社會角色的變化過程。
【關鍵詞】女性;社會地位;民間信仰;祭祀
【中圖分類號】A81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5-0051-02
《易經(jīng)》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薄叭祟惖恼繗v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由兩性串演的劇本。” ① 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發(fā)展,女性地位的變化不僅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家庭、政治等方面,民間傳統(tǒng)信仰和祭祀活動中女性角色的變化更是蘊含著深刻意味。
一、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女性地位
在原始母系氏族社會中,全體氏族成員按自然分工進行勞動,男性負責狩獵、捕魚和防御野獸等工作,女性則主要負責采集野果。原始社會的婦女不僅承擔著社會分工中的責任,并且還為人類的繁衍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婦女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采集果實、管理和分配食物、燒烤食物、照顧老幼等等。從分工角色中不難看出,女性多從事的采集工作通常收入更加穩(wěn)定,對于氏族部落來說生活上更有保障。她們是氏族組織中的重要成員,她們的活動是為了氏族集體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對維系氏族的生存和繁殖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當時,婦女往往擔負著比男性更為重要的責任。
在原始社會受認知能力的約束和限制,人類在自然界面前時常處于弱勢的狀態(tài)。婦女的“多職多能”意味著她們要面對比男性更為復雜的情況。當無法解決所遇到的困難時,她們便會不自覺地向人類自身以外的力量尋求幫助。比如對自然的崇拜、圖騰崇拜以及對祖先的崇拜。其基本特點都包括了對食物、繁殖、祖先死亡、自然萬物的神秘觀念和禱告敬拜,在產(chǎn)生祖先崇拜的同時,還出現(xiàn)了專職的祭司。這些祭司被看作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而在原始氏族時期,祭司一職大都由女性擔任,這與女性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關系密不可分,甚至在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以后,女性擔任祭司的情況仍不在少數(shù)。除此之外,女性地位在民間風俗信仰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在我國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中,漢族神話中的女媧,人頭蛇身,摶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風俗演義》中還把女媧列為三皇中的地皇,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恰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人們對女性的尊崇。“布努瑤的創(chuàng)世女神密洛陀,開天辟地,用蜂蠟造人……侗族的薩天巴靠她神奇的生產(chǎn)能力,生育萬物,從而成為侗族至高無上的女性大神。” ② 馬克思指出:“女神的地位乃是關于婦女以前更自由和更有勢力的地位的回憶。”通過這些神話傳說足以窺見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婦女在物質(zhì)生產(chǎn)、人類繁衍以及文化和信仰方面的偉大貢獻,這也是女性地位的黃金時期。
二、封建社會時期的女性地位
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人類不再單純地依靠打獵和采集為生,生產(chǎn)工具的創(chuàng)造和改進,使男性的優(yōu)勢逐漸明顯,石器的使用敲開了“刀耕火種”時期的大門,青銅器和鐵器的相繼創(chuàng)造與使用把歷史帶入了封建社會。悄無聲息的,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逐漸被男性所體現(xiàn)出的生理優(yōu)勢所替代。失去了家庭經(jīng)濟頂梁柱角色的女性們同時失去了與社會接觸的大部分機會,女性的社會角色也逐漸消失,唯一能展現(xiàn)自己才能的舞臺就是家庭。
女性在祭禮中的角色也與當時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有關。“有學者認為婦女的社會地位,在古代中國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宋代亦如此。” ③ 宋、元、明、清時期,宋明理學占據(jù)了中國哲學思想的主流地位,“三綱五?!薄按嫣炖?,滅人欲”這些學說思想無一不是對女性的身心造成了嚴重束縛?!白诜ㄉ鐣杏幸环N最不平等的觀念,便是婦人非‘子’?!印亲躺L養(yǎng)之意,是男子的專稱,是能夠傳宗接代的。婦人,不過是伏于人罷了;夫人,不過是扶人罷了?!?④ 可以說自宋明理學至鴉片戰(zhàn)爭前后,理學使中國女性一步步走向了深淵。社會地位呈現(xiàn)逐漸下降趨勢的背后則寓意著在民間風俗信仰和宗族、家庭祭祀地位中的衰落,女性在宗法祭祀中由主婦邊緣化為了“廚娘”。宗祠祭禮是傳統(tǒng)宗族深化血緣認同、維護生活秩序的重要儀式?!皬南惹亍秲x禮》的士人祭禮模式初創(chuàng),到宋明宗族對《家禮》祭禮的繼承、變革實踐,女性在宗祠祭禮中的角色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婦逐步被邊緣化為專司祭品的廚娘?!?⑤女性祭祀角色的歷史變遷表明歲時祠祭的舉行是對宗族生活中性別秩序與倫常關系的維護與強化。
自秦漢至宋時期,婦女在宗族祭祀和風俗信仰中還以主婦身份參與其中,到了明清之時,則被完全趕進了廚房,大量減少了婦女在祭祀環(huán)節(jié)中的作用。女性不用親自到祠堂參祭,但并不意味著女性不用參與祭禮的相關事務。實際上,祭禮所需要的祭品通常都是由女性負責烹制的,并且還要負責祭祀前食物和器具上的準備工作,廚娘是女性的重要角色。從春秋的《儀禮》到南宋的《家禮》,再到明清祭禮實踐,祭品的烹制一直都是女性的重要工作。一旦女性不烹制祭品,就會被批判失禮。魯迅在《祝?!分忻鑼戶旀?zhèn)終年大典的時候講道:“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著‘祝?!?,這是魯鎮(zhèn)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中一年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有的還戴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后,橫七豎八地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并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⑥ 由這段文字足以窺見,在當時,拜求一年好運,為全家人祈福的事情女人是碰也碰不得的,至于祭祀所用的祭禮卻是需要女性來做的。甚至在現(xiàn)代,仍有部分地區(qū)承襲著除夕當天只允許男性請拜祖先回家過年,而女性需要留在家里準備供拜先人祭禮的習俗。
在關于祀禮與女性地位的關系,朱鳳瀚進行了經(jīng)典論述:“能用來說明女性在家族內(nèi)地位高低的標志之一,就是女性在家族祭祀活動中所處的位置。因為祭祀祖先等神靈無疑是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員顯示其身份的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也正因此,女性參與祭祀的程度亦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族內(nèi)部宗法形態(tài)的差異與父權的強弱?!?⑦
三、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女性地位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女性們終于從封建文化壓迫中解放出來了。新中國廢除了之前一切歧視、壓迫婦女的法律條令,女性的存在受到正視,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曾經(jīng)說過的那句話:“一人為大,二人為天,婦女能頂半邊天?!?/p>
女性的獨立解放首先表現(xiàn)為女性在經(jīng)濟上很大程度地擺脫了對男性的完全依賴狀態(tài),能夠通過勞動為自己贏得經(jīng)濟地位。在建國初期,由于男性數(shù)量在戰(zhàn)爭中損耗較大,婦女們不得不挑起生產(chǎn)建設的重任,甚至很多繁重的勞動工作都由女性來完成。正是新中國女性自身所散發(fā)的這種不屈不撓,敢于突破自身限制的精神,為日后婦女地位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基礎。
此后,195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和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均明確規(guī)定婦女與男子享有同等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賦予了女性同男性同等的法律地位。
新中國的成立讓廣大婦女換了天地,她們摒棄了以往對自身性別的“自卑”,反而認為既然女性在法律上和男性具有同樣的權利,那么婦女也應該體現(xiàn)自己的力量和價值,一時涌現(xiàn)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崗位模范,成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中堅力量。
尤其在改革開放以后,西方思想的涌入給女性的自我認知帶來了更進一步的影響,女性逐漸涉足各種領域:經(jīng)濟、政治、慈善、教育等等,社會和經(jīng)濟地位呈現(xiàn)日趨上升的態(tài)勢,甚至在傳統(tǒng)民間信仰和宗族祭祀活動方面,婦女也逐漸擺脫“廚娘”的角色回歸到一家之主婦的地位。
在我國中原地區(qū),婦女在民間傳統(tǒng)信仰和宗族祭祀中的地位轉(zhuǎn)變尤為明顯,比如每逢除夕、新年、清明等帶有消災祈福、緬懷先人性質(zhì)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節(jié)日時,女主人通常會通過疊元寶、燒香、擺放供品的方式,再加以虔誠的禱告,代表全家人祈求未來一年的好運氣,驅(qū)走晦氣。這在封建社會尤其是明清時期女性的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總的來說,中國女性經(jīng)歷了歷史發(fā)展的輝煌與衰落,最終走向了獨立和解放,女性獲得了與男性同樣的社會屬性。隨著現(xiàn)代化生活方式對女性的不斷影響,婦女們可以免去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繁瑣的家務方面,而有了更多自主的、積極選擇的機會。在信仰的問題上她們無須受制于男性的壓制,不必受到家族的束縛,她們可以根據(jù)自我的意愿進行選擇,女性也由此成了民間信仰隊伍中的主要成員,同時也是許多民間傳統(tǒng)信仰的熱愛者和傳承者。在極大程度上,實現(xiàn)著自我主體性的發(fā)揮。
注釋:
①②劉士圣:《中國古代婦女史》,青島出版社1991年版,第1頁,第13頁。
③⑤⑦邵鳳麗、蕭放:《從主婦到廚娘——傳統(tǒng)宗祠祭禮中女性角色的歷史變遷》,《民俗研究》2017年第03期,第66-75+158頁,第66-75+158頁,第66-75+158頁。
④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5頁。
⑥魯迅:《祝?!?,《魯迅全集(第一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頁。
參考文獻:
[1]邵鳳麗,蕭放.從主婦到廚娘——傳統(tǒng)宗祠祭禮中女性角色的歷史變遷[J].民俗研究,2017,(03):66-75+158.
[2]彭智敏.淺論女性地位的演變與對女性作用發(fā)揮的影響[J].長江叢刊,2016,(36):141.
作者簡介:
劉曉萌,寧夏大學法學院19級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教哲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