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新
【摘要】在中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對一些事物有了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自己的判斷標準,在學習上也不再像之前一樣過度的依賴教師,對于教師的言論也會產生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敢于批判自己和自己價值體系不一致的言行。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格外注意這個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一些特殊的教學手段,避免與學生在某些方面發(fā)生沖突。小組合作探究指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學生之間互相發(fā)表觀點,經過討論得出結論的學習模式。這種同齡人之間的互動,彼此之間的想法更加接近,溝通和交流起來也更加方便,也會產生出不一樣的思想火花。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多鼓勵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授課方式;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
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教育方面也在不斷改變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培養(yǎng)的目的也從單純的應試教育改變?yōu)樗刭|教育,尤其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在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形勢下,中學階段的德育課程在教學大綱和教育目的上增添了新的學習內容,思想品德變成了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由之前的道德品質擴充為道德與法律問題,這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掌握道德層面的問題,還要了解我國相關的法律知識,尤其是關于未成年人的法律問題。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授課內容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盡早為學生提高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礎。
一、明確小組成員分工,防止合作學習形式化
分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并不少見,但真正能通過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學到東西的同學并不多。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并不能很好的參與進去,可能是性格內向的原因,也可能是觀點或者任務已經有同學做了,所以自己就偷懶了,使合作學習的過程過于形式化,只能看到學生們圍坐在一起進行討論,但能得出結論的同學沒幾個,甚至有的學生在濫竽充數(shù),借著討論的機會說閑話。因此,教師在布置小組學習任務時就要分工明確,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有任務,都能參與到合作的過程中來。
例如,在講解《公民的基本義務》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將學生分組,然后根據(jù)教材將公民的基本義務分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納稅、依法服兵役和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小組成員中每一個學生領一個義務,然后根據(jù)自己所領的義務進行舉例,要使自己舉得例子能夠讓其他同學一聽就明白。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然后看哪個小組的例子最經典。這樣,既有合作又不缺乏獨立思考,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成長。
二、優(yōu)化小組合作結構,科學安排小組成員
教師在分學習小組時大多數(shù)考慮就近原則,一般都是按照學生的座位進行分組,讓學生之間既可以互相討論,又不影響課堂紀律,但有時按座位分組并不科學,有的小組在道德與法治課上人人都是好學生,但是有的小組成員都不擅長道德與法治,所以在分組時要考慮小組成員的內部結構,爭取以優(yōu)帶差,以動帶靜,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改革開放》這部分內容時,內容比較簡單,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沒有專業(yè)性知識的解讀,因此,在分組時就要考慮以動帶靜原則,將平時不愛表達的學生和喜歡表達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內,讓愛表達的學生引入話題,帶動不愛表達的學生表達,在學生的互相討論中,他們自己就能掌握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教師做總結就可以了,而且由于是學生自己討論出來的結果,所以對于知識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三、小組合作走出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還可以走向社會,將理論于實踐相結合。道德與法治本就是一門建立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的課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shù)牟贾靡恍┱n外作業(yè),讓學生走出課堂,感受社會,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有些教學作業(yè)需要學生親身經歷才能更有感觸,而在教師布置一些課外的作業(yè)時,學生可能會因為是自己一個人完成,會偷懶不去做,但如果教師將作業(yè)布置給小組完成,那么學生之間互相作伴也互相有個監(jiān)督作用,從而保證作業(yè)的順利完成。
例如,在講解《我國國家機構》這部分內容時,單靠教師口述,可能學生仍然無法理解其中的關系,那么教師就可以根據(jù)教材布置小組作業(yè),三個人為一個小組,利用假期或者周末時間,去當?shù)匚覈男姓C關、法院、檢察院和人大去參觀,并拍照證明,去觀察這些國家機構外面懸掛的是什么標志,代表著什么,經過學生的實地考察,對于不同的國家機構懸掛不同的標志就會很清楚,而且學生之間互相約著去完成任務,既有利于同學之間友好關系的建立,又能增添作業(yè)完成時的趣味性,不管是知識還是過程都留下深刻印象。
結語:
中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處處體現(xiàn)社會實踐的課程,是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運用最頻繁的科目,因此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無法讓學生更清楚的理解知識點,只有讓學生自己主動投入到學習中才能保證學習的效率。而小組合作式學習就是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自己去分析問題,通過與同學的交流從而得到答案,這樣得出的結論要比教師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印象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合理的使用小組合作式學習,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黃琴.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J].散文百家,2021(15):109.
[2]陳小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思考[J].新課程,2021(25):40.
[3]陳紫蓮.小組合作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應用[J].中外交流,2021,28(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