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
摘要:本文針對當今青少年厭學心理評估與干預存在的問題,提出厭學心理問題評估與干預的應對策略,采用文獻研究法對青少年厭學心理問題評估與干預的現(xiàn)狀分析,明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策略。一方面針對厭學心理問題的評估,就厭學心理評估方式和編制適宜厭學心理問題評價量表提出了相應對策。另一方面,為破解厭學心理問題干預困境,就團體、個體干預及其方法提出了具體應對策略,對未來有效解決厭學心理問題評估與干預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厭學;心理;評估;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1-0148-03
青少年學生的厭學問題是社會熱點問題。2009年天津市中小學生厭學狀況的調查顯示:天津市中小學生厭學總體檢出率為27.7%[1]。近年來,厭學問題備受家庭、學校、社會廣泛關注,學界對厭學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然而,從國內厭學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從社會、教育、家庭等角度研究其現(xiàn)狀、成因的較多,而從厭學問題評估與系統(tǒng)干預方面探究的較少,且深度不夠。為此,本文就厭學心理問題的評估與干預策略述一己之見。
一、厭學心理問題評估
(一)厭學心理問題評估現(xiàn)狀
解決厭學心理問題,首要應對厭學心理問題的青少年進行有效評估。這一問題國內外的研究差異很大。國外對厭學問題研究較早,有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如美國出版的《孩童厭學治療師指南》,通過專題系統(tǒng)地介紹了孩童厭學的評估。介紹了評估會談和推薦評估方式、評估行為問題的程序等。并在評估行為問題的程序中,具體介紹了訪談、兒童自評量表、父母和教師測評量表[2]等內容。這些有據(jù)可循的評估程序與方案,對準確判斷青少年厭學及后期進行有效干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我國在此研究領域起步較晚,至今還沒有統(tǒng)一的厭學問題評價量表。如孟四清等對天津市中小學厭學狀況的調查,將中小學厭學問題概括為缺乏學習動力、厭倦、冷漠、逃避、違抗等五個因素,形成中小學生厭學問題的理論架構,并確定其操作性定義。編制了一份包括38個項目的中小學生學習狀況問卷。問卷采用五級評定,從不、輕度、中度、偏重、嚴重對厭學問題進行評估。如,陳靜、張珊云對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1204名中學生厭學心理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學習、考試、人際關系、睡眠情況、父母管教等心理方面40個問題[3];傅安球等對中學生厭學心理調查則是以自編的中學生厭學心理問卷,由15個題目組成[4]。還有其他學者從某個主體或某個方面進行探究,如李紅偉、孫成文指出大學生逃課曠課,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原因在于厭學心理,因此把上網(wǎng)作為大學生生活的主要部分[5]。
(二)厭學心理問題評估策略
1.選擇適宜的厭學心理問題評估方式
若從社會、教育、家庭等角度宏觀研究厭學問題,可以采用類似“天津市中小學厭學狀況的調查”模式進行評估,這對指導社會和教育工作者開展整體研究意義重大。而對于初步篩選出的中、重度厭學青少年,應由專業(yè)心理咨詢治療師從心理學角度用相應評價量表結合訪談方式進行深入評估,以便為下一步厭學心理問題干預提供依據(jù)[5]。
2.編制適宜的厭學心理問題評價量表
基于厭學心理問題的復雜性,除宏觀評估內容外,編制其量表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展工作。一是借鑒國外成熟的厭學心理問題評價框架,結合我國國情,選擇適宜我國文化內涵及語言表達方式,編制相應的厭學問卷。并針對不同年齡段厭學心理問題學生,編制能評估其外在表現(xiàn)與特征的負面情緒自陳問卷或癥狀自評量表,以獲取青少年厭學心理問題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礎上,對中、重度厭學心理問題學生進行深度評估,編制與之相應的如家庭養(yǎng)育方式、人格評鑒等相應量表,以便從心理學角度深入了解學生厭學心理問題的本源。二是編制評估內容時,除了注重把控厭學心理問題的針對性、本源性外,應切實把控其內容的科學性、客觀性、簡明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厭學心理問題干預
(一)厭學心理問題干預現(xiàn)狀
國外對厭學心理問題有比較系統(tǒng)的干預標準與規(guī)范,且不同流派有不同標準。如美國出版的《孩童厭學治療師指南》,系統(tǒng)介紹了孩童厭學治療會談的一般程序;并針對孩童厭學問題的不同成因提出了諸如孩子為了逃避引發(fā)負面情緒的學校相關刺激而拒絕上學,孩子為了逃避令人苦惱的社交或評價情景而拒絕上學,孩子為了獲得關注而拒絕上學,孩子為了獲得校外實質利益而拒絕上學,預防倒退和復發(fā)等具體咨詢治療內容,對有效干預厭學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我國由于心理研究時間尚短,至今沒有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系統(tǒng)的干預厭學問題的理論指導。我國的厭學問題干預方式主要有:團體干預、個體干預、團體與個體結合干預等。團體干預方面,如陳晨采用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體驗式生涯輔導干預方案[6]來解決厭學問題;張夫偉、蘇春景提出學生厭學的改善之道———基于威廉·格拉瑟的選擇理論,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為旨歸,實施學習團隊模式,改變教師角色干預厭學問題等[7]。個體干預方面,如針對學生個體厭學問題的心理咨詢而形成相應的個體干預報告[8]。整體與個體結合干預方面,如傅安球等運用個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咨詢等手段干預厭學問題。有以藥物為主干預厭學問題的,如洪寶瑟采用百憂解對中小學生厭學的作用的報道;還有陳聰水等綜合干預治療學習困難兒童的療效分析,采用家庭干預、行為矯治、藥物治療、減少鉛攝入和排鉛治療結合[9],來破解厭學問題。
(二)“厭學”心理問題的干預策略
厭學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若想把它解決好,就必須從理清成因、科學擬定干預方案,選擇有效干預策略來開展工作。
1.“厭學”心理問題成因
厭學心理問題成因大多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著眼的:宏觀方面,多數(shù)學者研究認為,青少年厭學的成因,是由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自我因素所引發(fā)。就社會因素而言,不外乎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學生,進入網(wǎng)吧等娛樂場后,因管控缺失而上網(wǎng)成癮,或由游戲內容不健康、黃賭毒行為,或受所謂“讀書無用論”言論影響等引發(fā);學校因素,主要與學校的管理規(guī)則失當,尤其是教師教育教學方法失當,導致師生關系失衡、規(guī)則背離等引發(fā);家庭因素,則與家庭學習環(huán)境差,家長素質低、教育理念背離及不良行為與事件等相關;自身因素,主要與學習無興趣,無信心、無目標,尤其是學生的不良信念等心理因素所致。微觀方面,如王萍根據(jù)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為工具研究厭學問題[10];嚴光文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入手探究厭學問題等。上述厭學心理問題成因具體到個體學生,可能是單方面,也可能是多方面的。基于其復雜性,擬定與之相適應且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案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也是厭學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的主要緣由。
2.依據(jù)厭學心理問題成因進行干預
由于厭學心理問題成因的復雜性,干預也應從多方面著手開展。如團體干預、個體干預、團體與個體聯(lián)合干預等諸多方式。
(1)依據(jù)厭學問題成因進行團體干預
團體干預是圍繞社會、學校、家庭、自身因素,從宏觀角度來解決厭學問題,主要針對不同的厭學問題成因,制定與之相應的實施方案,并認真加以落實。針對青少年學生入網(wǎng)吧等娛樂場所,基于管理失控、游戲內容不健康及黃賭毒行為等的誘發(fā)問題,盡管我國早有相應的明文規(guī)定,但由于執(zhí)行尚不到位,至今仍未能很好解決。為此,未來相關的社會管理部門應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在進行干預時,重引導、嚴管控、強落實、堵源頭,從社會角度將影響青少年厭學問題減少到最低水平。
針對學校因素引發(fā)的問題,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者應有目的地進行研究,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如屬于相應的教育教學管理規(guī)則不妥引發(fā)的,應通過修訂相應的教育教學管理規(guī)則來破解;屬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方法不當引發(fā)的,應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充分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在運用好學校資源,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學生公平生存環(huán)境,解決師生關系失衡、規(guī)則背離方面開展好工作。同時,還應充分利用積極心理學等理論,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學生樹立正確觀念,促進學生厭學問題的解決。
針對家庭因素引發(fā)的,應先充分評估原因。如是家庭創(chuàng)傷引發(fā),需積極介入家庭治療或社會幫扶;如是現(xiàn)實因素誘發(fā),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等平臺,通過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學生的有機結合,建立起教師、家長、學生相互間的有效溝通平臺,以促進厭學問題的解決。
針對自身因素引發(fā)的厭學問題,社會、學校、家庭應該形成合力,首先,充分理解并積極關注厭學學生;其次,建立良好溝通機制,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有針對性開展工作;次之,嘗試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從團體輔導等從不同角度進行正確引導,擬定學習目標,提高學習信心。在進行團體干預時,一要注意學生的主體層次,圍繞不同年齡段厭學情況的外在表現(xiàn)與思想認識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開展干預工作;二要注意厭學問題的程度,輕度厭學與中、重度厭學問題學生干預時應加以區(qū)別對待,特別對中、重度厭學問題學生應細核其誘因,采取個體化干預。
(2)依據(jù)厭學問題成因采取個體干預
第一,編制適宜我國厭學問題的個體類干預方案。開展個體干預時,對國外厭學問題干預程序與預防倒退和復發(fā)的成熟經(jīng)驗可予以借鑒。而對于厭學問題個體干預方案的擬定,應結合我國國情和文化,圍繞引發(fā)厭學的內外因素來確立,即結合我國國情,借鑒國外經(jīng)驗,初步建立起適宜我國青少年厭學個體干預的標準與規(guī)范。具體來講,一是擬定因學生負面情緒拒絕上學的干預方案;二是擬定因逃避苦惱社交拒絕上學的干預方案;三是擬定因逃避家庭問題(家庭學習環(huán)境,或家長行為、不良事件,或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因素)拒絕上學的干預方案;四是針對嚴重的抑郁、焦慮、恐懼等情緒問題引發(fā)的拒絕上學干預方案。
第二,擬定適宜的厭學問題個體干預方法。對于解決中、重度學生個體厭學學生心理問題,必須選擇適宜的個體干預方法。具體來講,應根據(jù)其具體情況選擇認知行為療法、家庭治療、藥物療法、綜合療法干預等加以解決。一是認知行為療法干預。認知行為療法對青少年厭學者的干預有效性得到了較多循證支持。該療法主要基于青少年厭學問題的主因大多由自身心理因素所致。當一個人受外在刺激或內在語言和一些非理性信念影響后,就會支配他產(chǎn)生相應的不良行為。心理療法能有效改變厭學者產(chǎn)生的不合理信念,減輕厭學者的情緒困擾,消除自我挫敗心理,有利于幫助其用理性方式看待問題,以正念抵御邪念,以積極心理解除消極情緒,通過認知重建來矯正厭學者失調情緒和行為。
二是家庭治療干預。針對部分因不良養(yǎng)育導致的厭學者,應選用家庭治療干預。不良養(yǎng)育常會誘發(fā)青少年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及行為問題。每個個體都是家庭系統(tǒng)中的一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每個個體的人格塑造,對穩(wěn)定健康心理行為模式形成起著關鍵作用。家庭治療可助其養(yǎng)育者覺察以往糟糕的養(yǎng)育和互動模式,并就其養(yǎng)育和互動模式的進行有益的探索與重建,有助于青少年內心創(chuàng)傷的修復并重新獲得滋養(yǎng),從而解決厭學問題。
三是藥物療法干預。對合并軀體化癥狀、情緒障礙及精神障礙的青少年厭學者,應選擇藥物療法。對于嚴重的抑郁、焦慮、恐懼等情緒因素或精神因素等引發(fā)的厭學,其痛苦程度高,干預上可與醫(yī)院精神、心理科醫(yī)生結合,選擇適當?shù)目挂钟?、焦慮藥物等進行治療,以減輕患者痛苦。然而因長時間用藥副作用的問題,直接影響了藥物療法的廣泛及長期使用。因此,對于必須服藥的青少年厭學者,應對家長及本人做好宣教,幫助他們理解藥物干預的重要作用,增強藥物治療的依從性。
四是綜合療法干預。如進行認知行為加藥物治療的綜合干預等。這主要基于藥物雖能緩和抑郁、焦慮、恐懼之痛苦的“生理”感受,但無法減輕“思維”和“行為”所引發(fā)的痛苦。因此,對于此類患者最佳的方式就是采用心理療法結合藥物治療進行干預。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圍繞當下厭學心理評估與干預的研究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就厭學心理評估方式和編制適宜厭學心理問題評價量表和破解厭學心理問題的干預困境,提出了具體的應對策略。這些策略對未來有效解決厭學心理問題評估與干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更重要的是,厭學問題多成因復雜,常是個體、家庭、學校、社會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外化表現(xiàn)。故需要發(fā)展整合性的評估及干預理念,形成有機整合,兼顧多種影響因素的厭學評估及干預模型。
參考文獻:
[1]孟四清,陳志科,李強,等.天津市中小學生厭學狀況的調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03):46-49.
[2]克里斯托弗·A·科尼,安妮·瑪麗·阿爾巴諾.孩童厭學治療師指南:第1版[M].彭勃,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6-51.
[3]陳靜,張珊云.中學生厭學心理及原因調查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01,17(08):66-67.
[4]傅安球,聶晶,李艷萍,等.中學生厭學心理及其干預與學習效率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1,25(01):22-23.
[5]李紅偉,孫成文.大學生厭學心理新探[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06):78-80.
[6]陳晨.體驗式生涯輔導對高中生厭學心理的干預研究[J].江蘇教育,2018(01):45-47.
[7]張夫偉,蘇春景.學生厭學的根源及改善之道———基于威廉·格拉瑟的選擇理論[J].中國特殊教育,2014(08):93-96.
[8]陶然,寧麗.一例厭學問題的心理咨詢[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1,20(01):73-76.
[9]洪寶瑟.百憂解對中小學生厭學的作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6(04):216.
[10]王萍.學生厭學心理成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3(10):21-25.
(薦稿人:姬旺華,河南中醫(yī)藥大學副教授)(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