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琴
摘要:當高階思維能力成為英語教學的目標追求,營造疑問充塞的課堂氛圍便成為教學的應然之策。在實踐中,基于對教材語篇分析和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要充分抓住問題的鏈接性、啟發(fā)性、適合性、互助性、探究性等特性,設計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鏈,從而激發(fā)高階思維,提升學習水平。
關鍵詞:問題鏈;特性;高階思維能力
“學貴于思,思緣于疑”。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通過激疑、導疑、探疑、化疑等過程,激起學生探索的渴望和追求?!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別提倡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問題鏈”以其鏈接性、啟發(fā)性、適合性、互助性、探究性等特點,便成為訓練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問題鏈應具有鏈接性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分析解讀教材,深度挖掘教材文本的內(nèi)涵,確定教材文本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將教材知識轉(zhuǎn)換成層次鮮明、環(huán)環(huán)相扣、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的一連串問題,也就是問題鏈。而學生們在解答問題鏈上的問題時,其原有的知識得到激活,新舊認知得到很好的融合,進而建構(gòu)文本意義,使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最大程度地提升,達到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的目標。如三上 Unit 6 Happy birthday A Let’s talk.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鏈,把該語篇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結(jié)合背景圖所隱藏的信息整合在問題鏈中。
T:Who’s that woman?
S: She is a salesperson.
T: So where are they?
S: They are in a cake shop.
T: What are they doing there?
S: They are buying a cake.
T:Can you see cakes?
S: Yes, I can.
T: How many cakes can you see?
S: Four.
T: Which cake do they want to buy? How do you know?
S: The third one. (Sam point to the third cake.)
T: Do they need plates?
S: Yes, they do.
T: How many plates do they need?
S: Five.
層層遞進的問題鏈,鏈接了教材的文本知識與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
二、問題鏈應具有啟發(fā)性
問題鏈中的問題要考慮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且富啟發(fā)性。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關注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教學進度是否跟得上而腳步匆匆。這樣,設計再好的問題也白搭。提問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的感情變化,以啟發(fā)式提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從容應對問題。也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學生融入到問題的思考情境中,刺激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三、問題鏈應具有適合性
(一)適度
適度就是要把握問題的精度,需要教師明確教學目標,熟悉學生的已有學習水平,圍繞重點、難點、關鍵點設計問題鏈。學生需要跳一跳,才能獲取解題的鑰匙,打開疑問之門。
1.問題鏈的設計,要符合學生們的認知規(guī)律。問題鏈里面的問題要基于對教材的解讀的同時,要注意難易適當。太難了,學生回答不上,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太簡單了,學生沒興趣,覺得沒有回答的必要。提出的問題是學生所了解的事物、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及思維特征,才可能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才能真正表達自己的觀點。
2.問題鏈的設計,要由易到難,由淺層到深層。問題鏈的設計,要基于教材,更要超越教材。所設計的問題能夠使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掌握課文的重要信息。由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提高難度,自然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進而挖掘教材所隱藏的信息。
在引導學生解構(gòu)五上Unit 4 What can you do? 的Read and write部分時,通過What can Robin do?和What can’t Robin do?引出主角Robin,并復習本單元的重點語言知識后,自然轉(zhuǎn)入以下問題鏈。引導學生由易而難、由淺入深提取文本信息,在循序漸進的問題鏈中讓學生感受并體會思維的深化。
T:Can Robin write emails?
S: Yes, he can. (Scan and answer)
T: What is the email about?( C )
A. character B. favourite food
C. ability D. age
T: Why does he write it?
S: He wants a new friend.(引出本語篇的主題make friends)
T: If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ho can be your friends?
Why? (Think, discuss and answer)
S: I think Jane can be my friend. Because she likes playing guitar.
I like it, too.
T: So, who can be Robin’s friend? Can Amy and Peter be Robin’s
friend? Why?
最終,學生通過分析、綜合兩個新語篇的信息,推測Amy和 Peter成為Robin的朋友的可能性,進而歸納出交友的標準,要么志同道合,要么性格互補。
(二)適時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給予教師們莫大的啟示。意思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努力想弄清卻又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就應該去引導他;當學生心里已經(jīng)明白問題的答案,但又詞不達意時,教師可提示他、幫助他整理疏導。1提問時,教師要靈活應對,依據(jù)學生的反饋隨時調(diào)整策略。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導,教師的解惑則為輔助作用。對于教師所提問題,學生們還沒有足夠的認知時,教師不能把注釋強加給學生。正如我們常所說的: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
(三)適量
適量,即教師在提問時注意問題的數(shù)量及預估學生解答所需的時間的量。教師要時時站在學生的立場并關注學生的隨堂表現(xiàn),捕捉學生的變化,盡可能準確地使問題鏈中的提問提得適如其分、恰到好處。
1.問題鏈的設置應疏密相間,恰到好處地掌握提問的頻率。課堂教學中,問題鏈中的問題設計過多過密,會給學生帶來壓力,也會使學生感覺厭煩,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會受抑制,學習的積極性受影響。但是如果問題過少過疏,學生過少可以表達自我的機會,漸漸會養(yǎng)成上課而不思考的習慣,不利于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更加無從談起。
2.問題鏈的設置,要給學生預留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時間過短,主動回答的學生會很少,回答的正確率也會很低,學生積極性受打擊。長期以往,學生分析問題及綜合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便得不到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更無從談起。當然,時間過長也不好。學生會產(chǎn)生迷惑感和挫敗感,學習語言的興趣隨之銳減。
四、問題鏈應具有互助性
互助性教學強調(diào)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優(yōu)化課堂設計及提問機制,為學生搭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人機互動的平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提高學習教學效率。
(一)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問答,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最為基礎的形式。在利用問題鏈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靈活處理課堂的現(xiàn)場生成的問題,不能為了顧及問題鏈的環(huán)節(jié)而使提問流于表面,淺問輒止,這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向縱向深發(fā)展。為此,教師提問時要注重追問。拿在上文提及的五上Unit 4的Read and write部分來說,當提問If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ho can be your friends?時,課堂中可根據(jù)不同學生不同的思維模式,進行不一樣的追問,從而產(chǎn)生多樣的對話。如:
T:If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ho can be your friends?
S1: I guess John can be my friend.
T: Why do you think so?
S1: Because he is a smart and helpful boy.
T: Does he often help you?
S1: Yes. He often helps me with my math. And I can help him to learn English well.
T:Sounds interesting.
又如:
T:If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ho can be your friends?
S2:I think Cathy can be my friend.
T: Do you like staying with her?
S2: Of course. We have a lot of fun things to do.
T: What do you often do together?
S2: We play games. We share reading,too.
T: Where do you often read?
S2: In my study. I have a big shelf.
T: Which book do you like best?
S2: Harry Potter.
T: Cool! That’s my favourite, too.
這不僅是對前面的提問進行補充、深化,更是活躍學生的思維、推動學生綜合統(tǒng)籌所學知識的能力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二)生生互動
現(xiàn)階段,班級教學人數(shù)較多。生生互動的學習活動常常能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活躍的狀態(tài),也常常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獨創(chuàng)性的回答。在輕松愉悅、平等互助的生生互動關系中,有梯度、有深度、有廣度的問題鏈,更能引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身生活實際進行深度思考,進而提升高階思維能力。
(三)人機互動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shù)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2多媒體教學資源相當豐富,人機互動能增加教學的魅力,也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人機互動也將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真正能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今天,線上線下教學高度融合,利用微課程開展線上教育已成為常態(tài)。教師在制作微課時設計問題鏈進行提問,促使學生整合各式各樣的學習資源。久而久之,學生學習的獨立性更強,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也有會明顯提高。
五、問題鏈應具有探究性
基于學生提出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重要手段。因而,教師在利用問題鏈進行提問的過程中,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教學情景提出符合主題路線的問題或者跟所學知識相關的開放性問題。學生逐漸建立提問的意識,課堂互動將更生動、高效。這樣的提問,能使學生學習的熱情更高,最終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1]劉銀火.問題驅(qū)動式教學——《有關橢圓焦點三角形問題》的探究[J].文理導航(中旬),2011(10):71.
[2]嚴欣.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轉(zhuǎn)變[D].浙江師范大學,2010.
[3]趙文娟,江波.例談基于問題鏈設計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下冊Module 5 Unit 1 “It’s time to watch a cartoon.”教學設計及反思評價[J].英語學習,2019(08):46-49.
[4]陳曉強,徐秀兵.《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解——兼談啟發(fā)式教學思想[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77-79.
[5]夏秘.探究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上),2017(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