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穎
摘要:班級小團體是由學生自發(fā)組成、組織起來的學生群體,這給班級管理和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必須盡快解決。身為班主任,有必要根據(jù)不同情況,積極解決“小團體”問題,仔細分析、歸類、支持、信任,并轉(zhuǎn)變班級中的“小團體”,積極引導,正確地把“小團體”巧妙分解,使班級管理工作正常開展。班內(nèi)加強文化和體育活動,構(gòu)建全面的實踐活動,有益的競賽活動的實施,對各類型學生都積極引導,才能有效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平臺,為班級的良好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關(guān)鍵詞:“小團體”;引導;瓦解;融入;策略分析
引言:「物按種聚,人以群分?!箤W生們常常在課內(nèi)外的角落里再次以小組的形式見面,討論感興趣的問題,自由地玩耍、比賽。這些朋友團體逐漸演變成了活躍的小團體。這類「小團體」,也叫「非正式團體」,是由同一類人、相同的愛好、相同的習慣、或相同的需求的同學自發(fā)形成的學生團體。
小團體一般由3~6人組成,屬于非正式群體。空間因素、興趣愛好、班級核心人物的魅力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另外,班級中小群體的存在受到參考群體的影響,學生同伴二次文化的影響,以及群體成員的社會化背景影響。第二文化是學生的價值與行為。也就是同齡人特有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這一文化對班級中的小群體影響最大。有時候會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貢獻,有時也會對學習成績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小團體不同于正式團體,沒有嚴密的組織和規(guī)范的行為,只是在學生相互認同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緊密而松散的交往。怎樣發(fā)揮小群體的積極作用,加強小團體的正確的引導,是班級風格建設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也是班級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與階級分離的“小圈子”,猶如相對獨立的“小部族”和“小國”一樣。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圓圈,它往往具有權(quán)威性,同時也具有滲透、隱蔽、排他等功能。此外,“小團體”的成員關(guān)系密切,彼此擁抱,因此很容易擰成“一根繩子”,還會影響課堂的正?;顒樱魅跸蛐牧桶嗉壞哿?。所以,作為班主任,我們必須正視班級中的“小群體”現(xiàn)象,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一難題。
但是事實上,也有教師不認真研究班級“小圈子”的特點,在對待此類問題時倉促行動,坐立不安,匆忙行動,猛烈攻擊,強迫解散等等。而這種缺乏教育策略和藝術(shù)的“手段”只會“導致小群體成員越來越頑固,越來越不好管理,在師生之間引發(fā)嚴重的矛盾”。其實,班上“小圈子”的存在是正?,F(xiàn)象?!白晕医M織系統(tǒng)”這一概念在心理學中是指所有人所屬、參與某一特定群體的心理舒適度、平衡、希望和相信,這些心理活動導致了班級“小團體”的出現(xiàn)和存在。身為老師,不能將班級“小群體”問題概括起來,更不能以一種極其強硬的態(tài)度來對待所有問題,要調(diào)整心態(tài),冷靜應對,平復心情,要學會仔細地調(diào)查、分類、分析“小群體”,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靈活運用,尋找優(yōu)點,回避缺點,形成一種良好地管理趨勢。
一、支持和信任活躍的“小團體”
在課堂上,一種能活躍課堂氣氛的積極的“小團體”對班級有很大的好處。班主任應充分支持、信任他們,為他們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帶頭行動,提供支援,以加強班級非正式團體的參與。班主任還能將這樣的小團體進行進一步的整合,使他們成為班上學習的帶頭者以及各類團體活動的策劃者,充分發(fā)揮這類小團體的優(yōu)勢。從教學效果來看,這樣的管理方式對班級體的進步還是起著很大的作用,共同的向心力使它朝著更好的集體目標前進。
二、主動引導中層“小圈子”
在班上,“中等小組”是不可忽視的小組,是介于正反兩面之間的“小團體”。要充分發(fā)揮小組成員的優(yōu)勢,讓他們積極參與班級活動,融入和諧班級大家庭。還要對部分學生進行轉(zhuǎn)變觀念的工作,轉(zhuǎn)變立場,走進學生內(nèi)心,引導學生將個體的情感整合為集合體,引導“小群體”步入健康成長的軌道。
三、要巧妙地瓦解消極的“小團體”
他們與班級處于嚴重的對立狀態(tài),往往不團結(jié),損害班級向心力和凝聚力,直接影響班級的穩(wěn)定與健康發(fā)展。班主任應充分認識到這種“小圈子”的危害,冷靜對待,抓住總體機遇,運用教育智慧和策略,巧解其害。
1.認真調(diào)查,控制情緒,等待整合時機。
班主任在對待這類小團體的時候,要用“巧勁”,充分調(diào)查找他們的喜好、意見,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形成對班級風格的完整、準確的了解,了解“小團體”的狀況。要善于捕捉和運用“小集團”成員之間的分歧、爭論和矛盾,并注意它們的變化。還有一些較小的意志群體。對于這類小團體,教師可以先不用過多的干預,往往很多時候,團隊成員因瑣事陷入困境,“小圈子”必然解體,迅速瓦解,自行解散,就像未戰(zhàn)而敗的士兵,同時也可以打消他們再次成群的念頭。
2.捕捉成員間的可塑性因素
這一小部分人看上去就像不可摧毀的“鐵塊”。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習慣和特點,大多數(shù)成員都是盲目的。這部分學生存在思想上有變動,思想觀念改變的傾向。老師要善于抓住“小圈子”的弱點和突破口,靈活運用課余時間,讓其在能力范圍內(nèi)完成光榮的任務,感受在服務中所付出的快樂。由此削減“小集團”的成員數(shù)量,逐漸減小團體規(guī)模,從根本上削弱“小集團”的影響。
3.控制該組織結(jié)構(gòu)
大部分小團體中,往往會有自己有所主見的學生,他們是“小團體”的核心,具有一定的威信、魅力和影響力。因此教師應該抓住這一點,俗話說“擒賊先擒王”,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去了解誰是他們的“老板”?然后抓住小團體的領(lǐng)頭羊進行改變,從人物性格出發(fā),抓住機遇,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增加情感投入,加強思想教育,創(chuàng)造成功經(jīng)驗,深化家校聯(lián)系,達到逐步瓦解“小團體”的目的。
班級內(nèi)班主任強化班級組成、優(yōu)勢地位,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興趣點,具體的文化體育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各種機會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班級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行動,吸引學生參與班級的團結(jié)和中心力的強化。各種團體活動必將向班級的健康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學生的幸福、健康和成長。
結(jié)語:
教師作為小團體的參照組,作用不可低估。在課堂或小團體中,教師在課堂或小團體中發(fā)揮其重要作用,是教師的職責。一些消極階層的形成可能是由一個群體或者一個個體造成的。目前階段,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避免小團體「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使小團體逐漸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直到逐漸融入集體。顯然,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使用強制手段迫使小群體放棄他們已經(jīng)深刻接受的價值觀是荒謬的。在學生和他們的小組做出選擇,并通過標準化的個別指導加以補充時,學生和群體的思想可能因班級制度的限制而受到動搖。
班級小群體應引起班主任足夠的重視,班主任要在教育中發(fā)揮積極作用,避免負面影響的出現(xiàn),使班集體走上正軌,為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方.現(xiàn)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