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玲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和教學體系的完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在當今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顯而易見。德育水平的高低對學校高質(zhì)量教育氛圍的營造,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和適當價值觀的發(fā)展具有關(guān)鍵意義。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將結(jié)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在小學教育中貫徹德育理念的方法和對策。
關(guān)鍵詞:小學;育人為本;德育走向
現(xiàn)階段,中國大力提倡體育和美育,重視學生身體和智商的發(fā)展。因此,德育是小學生教育教學過程中非常關(guān)鍵的階段。小學需要充分關(guān)注學前教育現(xiàn)狀,探索學前教育和德育的有效對策,從學前教育和德育的角度提高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促進小學德育的發(fā)展。
一、當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的觀念有待優(yōu)化
目前,許多小學都認識到德育在小學生教育中的主導地位,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卻缺乏對德育的認識,忽視了德育的心理素質(zhì)和生命價值觀教育領(lǐng)域。然而,部分小學教師素質(zhì)不高,小學生教育的實際效果不顯著。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生德育的具體教學效果,必須提高小學生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使小學生教師充分認識德育的本質(zhì),幫助小學生教師提高德育能力。學前教育的主體是教師。如果教師對社會道德教育的認知能力不夠,學生的道德教育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和實踐效果。
(二)小學生教育中的德育方式相對單一
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雖然今天的小學早已認識到學生社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大多數(shù)學前教師使用批判性思維來教孩子知識。老師沒有充分展示課堂的預期目標。在小學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理解能力,這對孩子培養(yǎng)自己的具體能力無法開展。因此,學生德育的實際教學效果也達不到預期。目前,大多數(shù)小學的德育現(xiàn)狀是教師在課堂上盲目跟風,究其原因,這只是一種形式,完全達不到真正的教學效果。
(三)教師教育方式單一
學生正處于獨特的發(fā)展階段,他們的心理狀況和身體素質(zhì)都處于發(fā)展中。因此,學生道德教育的過程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在接受社會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必須進入社會和自然。由于社會道德教育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定義,它對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幫助孩子理解社會道德教育中的實際行為。但是,大多數(shù)小學在實現(xiàn)德育的過程中,沒有把核心放在課堂上,忽視了活動等教育對學生德育的影響,導致德育與學生的生活之間只是一種形式,最終降低了小學德育的教學質(zhì)量。
二、提高小學德育能力的對策
(一)拓展學生德育的教學空間
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教師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失時機地把品德教育滲透在小學生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隨機性。因為日常生活對小學生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響,并且為小學生提供了行為練習與實踐的機會。在學生社會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了解社會道德教育的本質(zhì),因為社會道德教育涉及面很廣。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結(jié)合小學小學生活動時間長、內(nèi)容豐富的特點,確保小學生德育從課堂教學擴展到課后實踐教學。同時,教師利用飲食搭配、互動游戲、手工游戲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社會道德教育。
(二)教師促進學生的主體性
小學小學生正處于自身個性化、自主發(fā)展的快速階段,教師必須重視小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小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學生在家中受到父母和長輩的關(guān)心和照顧,缺乏自我意識和獨立發(fā)展。因此,小學是教師幫助學生發(fā)展意識和主體性的最佳場所。在小學生活中,教師必須幫助孩子掌握與他人溝通的方式。例如,當孩子被別人拒絕時,他們需要走出困境,選擇談判和交流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同時學會分享。在每次講完故事后,我都會請小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講一講,說一說,通過故事情節(jié)對小學生的德育熏陶,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實踐行動,這樣既幫助小學生走出故事角色又非常巧妙的教給了他們?nèi)粘I钪性鯓咏尤舜?、與人相處,也是對小學生進行了道德啟蒙教育。
(三)家庭共存中的社會道德教育
家庭環(huán)境是學生社會道德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開展小學生社會道德教育既是小學的任務,也是家庭與社會的合作。今天的獨生子女,父母愛孩子,習慣孩子,家庭中沒有小伙伴。孩子們都是“以我為中心”。在他們眼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然后變得越來越傲慢、自私、無禮和冷漠。有些孩子不愿意與他人分享,因為他們覺得分享會帶走他們所擁有的。通過“家庭互動與溝通”,我們可以向家長宣傳孩子家庭行為的必要性,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在培養(yǎng)孩子熱愛勞動的層面上,父母應該有勇氣讓孩子嘗試,讓孩子做自己的事情,不要代替孩子做一切,這樣會剝奪孩子實踐的機會。從長遠來看,小學生將越來越依賴他人。建議家長利用生日和其他機會讓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教育孩子分享他們感興趣的玩具、書籍和零食。在家里,父母應該教孩子給親戚朋友分發(fā)食物。
三、總結(jié)
學生德育教育是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小學的一天生活和各種活動是實施小學行為教育的主要途徑??傊?,社會道德教育要從學生做起,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夠把孩子培養(yǎng)成健康、開朗、勇敢和自信的接班人。小學生德育,教師要把握好各種教育資源,從情感入手,創(chuàng)設各種德育環(huán)境,通過一點一滴的身教言行,培養(yǎng)小學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礎(chǔ)上在小學生的一日生活中進行德育養(yǎng)成教育,最終使小學生“文明樂群,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玉玲.幼兒園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75):165-166.
[2]張蓉.福建省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歷史進程[J].海峽教育研究,2013(03):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