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散文閱讀;入格作文;寫作;融合;出格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1-122-03
【本文著錄格式】席斐.散文閱讀與入格作文衍生寫作有效融合[J].課外語文,2022,21(01):122-124.
一、何謂作文“入格”
在作文訓練中,“入格”是較常出現的內容,就概念而言,“格”是指文章的章法;就學生的作文寫作而言,“格”主要由寫作的規(guī)范性和技巧性兩方面組成。但同時“格”的內容又遠不止這些,可以包括學生的寫作內容是否文從字順;學生的想象是否有跡可循;學生的觀察是否嚴謹細致;學生的表達方式是否條理清晰等。這些要求恰恰證明了作文寫作是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技巧的,也就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格來寫。作文的入格訓練能夠有效讓學生抓住作文寫作的“格”,從而既能夠保證作文的科學性,還能夠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技巧,糾正學生在寫作時常出現的問題。
二、自“出格”到“入格”
(一)“格”是“逼”出來的
就教學經驗而言,不難發(fā)現學生作文水平差距是非常大的,有的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在短時間內完成一份質量上乘的作文,而有的學生作文仍然是“流水賬”,毫無章法和規(guī)律可言。但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作文的分值較高,學生想要得高分勢必要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在此背景下,教師可以大膽地采用“出格”的方式,所謂“出格”,并不是不管學生作文的寫作情況,而是賦予這部分寫作文困難的學生一定的“寫作自由”,對他們的作文不提出比較明確的格式要求和內容要求,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寫出一篇作文。相較于“入格”作文課而言,這種作文教學更能夠獲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成效。
當然,學生在剛開始寫作時,仍然慘不忍睹,如前言不搭后語、邏輯表達能力較差、作文整體結構東拼西湊等,甚至還不如明確要求題目和內容寫出來的作文。但這時教師要做的并不是戛然而止,而是仔細觀察學生的寫作特點和想法,從而找出寫作困難的主要原因,經過不斷實踐,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學生平時不善于表達,自然無法在作文中表達;二是缺乏平時的積累,在遣詞造句上讓人“難以忍受”;三是缺乏整體的思維和大局觀,作文就是想到什么寫什么,沒有整體布局,從而導致作文較為散亂。只有摸清了學生寫作困難的原因,才能夠“對癥下藥”。
(二)“格”是“誘”出來的
“出格”只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手段,學生的作文最終仍然要回歸到“入格”的要求上,要接受應試考試的作文評價,這就需要這些學生的作文達到“入格”的表格。例如議論文教學中,學生在寫“出格”作文時,往往會出現論據不足,論證無力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以寫作困難學生的作文作為范本,進行講解和點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作文“入格”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想要突破這種局限性,就需要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以及相互批改和評價的方式來進行賞析和修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反復閱讀別人的作品,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可以促進學生將別人的作文和自己的作文進行對比,能夠更明顯地發(fā)現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
作文“入格”的關鍵點在于學生寫作的主動性,主動思考、主動創(chuàng)新、主動加工、主動積累等,只有不斷在文字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整體思考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一過程就像織網,必須先找出線頭,才能一步一步加工,也許在加工的過程中,并不能保證每一步都是正確的,但是一定可以看出別人的錯誤,能夠發(fā)現自身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使不善于表達的學生開始表達,使不喜歡積累的學生想要讀書,于是在經歷了多次的作文評價和修改之后,自然就能寫出一篇“看得過去”的文章。
(三)“出格”和“入格”的關系
通過“出格”的訓練,學生能夠基本達到“入格”的要求,至少學生不怕寫作文了,表達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由此可見,學生的寫作能力其實并不低,即使是寫作最差的學生,仍然有很多話要“講”。對教師而言,如果學生不能寫出一篇“入格”的作文,就讓他“出格”而后再“入格”,“置之死地而后生”。除此之外,作文“出格”和“入格”之間,其實并不只是作文是否合格的問題,也存在著“破”和“立”的關系,只有順利找到“破”的方式,才能夠過渡到“立”中。而“立”才是學生真正學習寫作的過程,也是學生對作文的重新認識,這就需要教師重新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走好“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問題:一是教師不能急躁,不能想著“一口吃成大胖子”,必須按部就班,讓學生充分掌握基礎方法,寫出最真實的作文;二是要不斷付出。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這一漫長過程中,教師需要付出相當的精力和時間,幫助學生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作文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
三、散文的“結構格”
相較于議論文和記敘文而言,散文的基本特點是行云流水,隨物賦形。從古今散文名篇中不難發(fā)現,散文的格式是靈活多變的,并且散文和散文之間的差距較大,看似無跡可循,但實際上卻有一條嚴密的邏輯線,這條線可以是思維發(fā)展的順序,也可以是貫穿全文的情感。散文不同于記敘文和議論文的根本地方在于,散文是由“點”“線”“面”“體”來構成的,即需要學生抓住一個比較新穎的點子或者抓住一個比較清晰的線索,來描寫多個生動的畫面,從而構成文章整體的和諧美。
四、散文作文的教學方法
(一)用想象為作文開路
在訓練學生作文寫作能力時,教師需要在散文作文中先對學生進行片段性訓練,即讓學生先學會寫片段,通過合理的想象和多樣的修辭來使這一個片段內容變得豐富有趣,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練習的過程中很容易發(fā)現,學生大多會運用比喻、擬人以及排比等常見修辭,但實際上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學生對比喻的修辭還停留在什么像什么的階段,從而導致作文雖然運用了大量的修辭,但整體質量不高的情況。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修辭能力時,避免出現過于基礎的修辭方式。例如在訓練擬人修辭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將外物人格化的方式,融入合理的想象,充分挖掘出其中可能含有的人性,提高修辭手法運用質量,達到散文寫作的最佳狀態(tài)。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對不同的描寫進行范讀,讓學生評價和賞析,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擬人修辭手法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以“云”為主體,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來進行描寫,在學生完成后教師隨機抽取學生的寫作內容進行范讀,最后進行評價和修改,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擬人修辭的多種應用方式。
(二)用仿寫為作文開路
仿寫作為教學手段之一,在大部分時間都能起到比較良好的作用,而散文作文的練習同樣如此,通過對范文的閱讀和仿寫來逐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觀察能力,從而提高其寫作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仿寫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學生在仿寫過程中切記不能“換湯不換藥”,要能夠形成自己的散文風格,才能夠避免出現“照貓畫虎”,甚至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因此在練習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在語言仿寫上,可以選擇名篇,但不能風格過于相近,因為千篇一律的風格會使學生的作文仿寫毫無個性可言,反而失去了學生作文最真實的一面。
二是在結構的仿寫上,主要是以范文結構為主,把握范文的主體結構,辨別文章的主次和寫作順序,尤其是事物之間的聯系,要能夠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fā)一定的感情。
三是仿寫之后及時進行修改。修改是學生完善自己作品的重要過程,想要把仿寫內容變成自己的風格,就要不斷地進行修改,在反復修改中進行創(chuàng)新。修改可以分為長期修改和短期修改。長期修改是不定期將寫好的作文進行修改,可以是逐字逐句地修改,也可以是大范圍地修改。通過在原文中加入或刪除新的語言來形成新的文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合理安排學生的修改時間,注重對作文內容的創(chuàng)新,使自己的作品不斷完善,以此來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發(fā)揮散文教學的課堂優(yōu)勢
在語文課堂中,有許多優(yōu)秀的散文篇目,需要學生熟讀甚至部分需要背誦,這就需要教師利用現成的教學資源講好每一堂散文課,讓學生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感受到散文的魅力和韻味,從而將語文課堂之美推向極致,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鑒別能力,陶冶學生情操,通過感受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并嘗試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努力做到語言優(yōu)美、條理清晰、情景交融??傊⑽牡膶W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洞察生活、體驗情感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真正走上求真務實的創(chuàng)作之路,教師也需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切不可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來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能夠愛上寫作,愛上語文。
五、作文“入格”訓練的主要方式
作文的“入格”訓練方式在上文中已經有所涉及,就教學方式來看,作文的“入格”教學就像教學生游泳或者打籃球一樣,要先進行詳細的理論知識講解,并且實踐訓練中要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不能偷工減料,更不能敷衍了事??梢哉f,這一過程才是決定學生是否能夠學會這些技能的根本原因。對作文的“入格”訓練也是如此。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寫作是一種技能,不能看作知識”。對學生進行“入格”訓練,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指導—實踐—評選”的方式來形成一種作文“入格”訓練的基本方式,讓學生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使作文趨于完善,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打破過去學生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法下筆的窘境,讓學生由討厭作文、害怕作文到喜歡作文。
六、結論
“入格”作文的培養(yǎng)和習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一步登天,結果只能是鏡花水月,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想要提高寫作能力,就必須重視基本功的訓練,要能夠把握作文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注重規(guī)范作文的文體與格式,尤其是行文的規(guī)范和條例。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把握住作文的“格”,想要“入格”必先“出格”。
參考文獻
[1]戴曉政.試論中學作文入格訓練[J].語文教學通訊,1996(5).
[2]劉建新.先入格 再出格[J].語文學習,2006(1).
[3]許曉平.“出格”先須“入格”——也談文體意識[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6(1).
[4]劉啟艷.論作文教學的微格訓練[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5]劉德福.“仿格作文”教學模式的建構[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09(Z2).
[6]萬永翔.作文新八股結構批判[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19).
[7]張路路.試論高中生寫作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8]劉洋.高中生作文立意能力的生成[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0.
[9]劉春文.細節(jié),讓人物鮮活起來[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18(3).
[10]張?zhí)m芳.當語文優(yōu)等生的寫作出了問題[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16).
[11]萬永翔.廓清中學作文教學認識的迷霧[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25).
[12]洪馬生.構建高中議論文作文教學訓練系列[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
[13]余志明.有效作文教學的憑借在哪里[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14(4).
[14]張凱莉.王鼎鈞散文愛的哲學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
附 ?注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散文閱讀與入格作文衍生寫作有效融合的研究》(批準號為C-c/2018/02/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席斐,女,1980年生,江蘇無錫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