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tǒng)編教材以序列化、體系化的方式設置語文要素。單元語文要素之間有著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诮滩牡木幣庞靡?,教師教學時要避免對語文要素進行逐一關注和落實,應對其進行統(tǒng)整處理,結合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將其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文要素;統(tǒng)編教材;融通
統(tǒng)編教材中的語文要素一般分為閱讀和表達兩個維度,分布在不同的學段和單元中,自成體系。單元語文要素彼此之間互相聯(lián)系,因此教學時不能機械地、逐一地落實,而要以統(tǒng)整融合的方式,將其轉化為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一、厘清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
語文要素之間的關系非常鮮明。理解這些關系,對于教師整體把握語文要素的內(nèi)涵,以融通的思維落實語文要素,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循環(huán)往復式
編者在設定語文要素時,會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借助要素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為學生開辟廣闊的能力發(fā)展空間。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閱讀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要素的前半句是起點,重在引導學生理解和品析語言,與后半句相輔相成?!案惺堋焙汀胺e累”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必選動作,更是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基礎。從思維角度看,兩者一氣呵成;從操作角度看,可謂順勢而下?!案惺堋笔恰胺e累”的前提,“積累”是對“感受”的反芻。學生先感受語言的精妙,熟悉語言,在順勢積累的過程中再度品味語言,展開辨析和甄別,由此在循環(huán)往復之中,經(jīng)歷涵泳、評價和內(nèi)化語言的過程。
(二)承接而下式
讀和寫從來都不是割裂的。統(tǒng)編教材設置語文要素時,就鮮明地體現(xiàn)了兩者之間承接的關系:閱讀要素旨在聚焦方法,促進理解和內(nèi)化,而表達要素側重于運用方法,為學生構建了從讀到寫的遷移路徑。以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為例,閱讀要素是“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zhì)”,表達要素是“學習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先引導學生利用課文中描寫人物的細節(jié),提煉、概括人物形象——這是吸收、內(nèi)化的過程,再遷移運用文本中的寫作手法,嘗試刻畫、描摹人物的特點——這是傾吐、外顯的過程?!伴喿x”和“表達”一脈相承,形成了從讀到寫的一體化路徑。
(三)交融分叉式
由讀習得方法,繼而寫;由寫認識不足,繼續(xù)讀……如此,才貼合學生讀寫思維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反映了語文“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屬性。比如,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閱讀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表達要素是“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閱讀要素指向明確,表達要素卻從兩個維度展開。為什么會這樣?本單元中,《夏天里的成長》從“不同方面”來凸顯中心思想,《盼》則選擇用不同事例來表達中心意思。圍繞同一個閱讀要素,衍生出“殊途同歸”兩種表達要素,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文本特點嘗試“寫寫”,再緊扣習作暴露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讀讀”,從而將語文要素落到實處。
二、認清逐一落實要素的弊端
雖然語文要素之間聯(lián)系緊密,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忽視這些關系,進行不恰當?shù)奶幚?,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一)從緊密到分離
如果教師無視要素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人為地逐一關注和落實,就會在無形之中割裂學生原本連貫的思維。以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教學《大自然的聲音》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時,一位青年教師依托語文要素“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引導學生緊扣“輕輕柔柔”“呢喃細語”“激動起來”“合奏出一首雄偉的樂曲”等關鍵語句,感受“風”這位“大自然的音樂家”帶來的美妙的聲音。借助聯(lián)系生活想象、前后聯(lián)系對比等策略,學生的身心都沉浸在生動語言所營造的情境之中。在對課文中所有“生動的語言”進行了“感受”之后,教師回過頭來組織學生“積累喜歡的語句”,然而此時之前品味所形成的感受早已煙消云散,學生從欣賞品味到積累內(nèi)化的自然之態(tài)不復存在。他們積累語言時需要重新尋找之前的思維痕跡,得不償失。如果在感受語言之后趁熱打鐵,相機積累,效果豈不好哉?
(二)從承接到斷裂
如果先關注閱讀要素,再在習作板塊中落實表達要素,讀與寫就會處于“讀歸讀,寫歸寫”的狀態(tài),從本質(zhì)上看兩者是斷裂的。比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時,重點在于落實閱讀要素,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zhì)”。直到教學單元習作《我的“自畫像”》時,才引出表達要素“學習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岸鄠€方面”究竟有哪些方面?這個單元中的課文又是怎樣發(fā)揮范例的價值的?光靠之前的學習,學生無法激活閱讀經(jīng)驗為本次習作助力,最終面面相覷,無處著手。教師錯誤地認為學生習得了方法,就能直接運用,使得讀寫之間斷層。事實上,提煉出方法,不等于理解了方法,更不等于能夠運用方法。教師要依托課文內(nèi)容對學生的認知加以完善,一旦分開落實要素,能力的轉化就在機械轉接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問題。
(三)從融合到切割
習作單元中所有的板塊和內(nèi)容都集中指向最后的習作訓練。這就決定了單元閱讀要素和表達要素必定相互融合,一旦陷入逐一落實的泥潭,必將處于兩者各自為政的尷尬境地。從精讀課文到“交流平臺”,再到“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直至最后的習作,各個部分看似是獨立的個體,其實有著鮮明的進階次序。以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精讀課文重在閱讀品味中獲取、理解方法;“交流平臺”重在分享互動中梳理、內(nèi)化方法;“初試身手”重在實踐嘗試中遷移方法;“習作例文”重在借鑒感知中拓展方法,直至最后“習作”板塊中運用方法。整體來看,層層遞進,讀寫相融。一旦人為地將原本交織在一起的要素生硬地撕扯開來,逐個落實,就會使教學回到先讀再寫的老路上,更為嚴重的是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完全處于斷裂的狀態(tài)。
三、掌握要素融通落實的方法
了解了語文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分開落實的弊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怎樣正確處理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找準聯(lián)系,思維“伸一伸”
落實語文要素就必須找準彼此之間的連接點,緊扣學生的思維趨勢,把握最近發(fā)展區(qū)。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閱讀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從“感受”到“積累”,兩者的連接點就是“背誦”。但這絕不是死記硬背,教師要緊扣語言表達的特質(zhì),進行相應的引導。仍舊以《大自然的聲音》一文的第二自然段為例。
首先,借助語言感知的余韻,匹配相應的文字。在感受語言表達的生動性時,學生已經(jīng)緊扣關鍵詞語,了解了大自然中風的特點,在腦海中也形成了對聲音的初步印記。此時,教師可以順水推舟:“風帶給大自然的聲音究竟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嘗試用語言加以再現(xiàn),與作者所描述的語言形成對比。當畫面、感受與文本中的語言形成有效鏈接時,背誦就變得順理成章,從“感受”到“積累”也就自然形成了。
其次,借助典型獨特的句式,搭建積累的框架。作者通過“微風拂過”“狂風吹起”兩種完全不同狀態(tài)的對比,展現(xiàn)了聲音的多元化,描述的句式和語言也呈現(xiàn)出一一對應之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統(tǒng)一的言語結構,借助“輕輕柔柔”和“呢喃細語”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對應“激動起來”和“雄偉的樂曲”,在找準語言表達規(guī)律的過程中,實現(xiàn)“感受”與“積累”這兩個語文要素的融合。
最后,借助豐富多樣的朗讀,打開積累的通道。在“感受語言的生動”時,學生完全浸潤在具體的情境之中。此時,教師通過自由練習讀、指名反饋讀、指導反思讀、小組比賽讀等多種形式,趁熱打鐵,強化“感受語言”的成果,讓“感受語言”和“積累語句”一體建構。
“感受生動的語言”為“積累喜歡的語句”提供了支撐和動力,“積累喜歡的語句”則強化了學生對“生動語言”的感受。從“感受”到“積累”,教師借助想象還原、提煉句式和多樣朗讀,實現(xiàn)了語文要素之間的融合,鍛煉了學生品析語言和內(nèi)化語言的能力。
(二)順勢推進,認知“緩一緩”
閱讀要素和表達要素一脈相承。教師不能到習作板塊才開始關注表達要素,而要以課文為節(jié)點,發(fā)揮其作為范例的作用,提煉出典型的寫作方法,在方法的鞏固和強化中幫助學生孕育出相應的能力,在學生閱讀過程中為其搭建邁向習作的階梯。
仍舊以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為例,閱讀要素為“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zhì)”,表達要素為“學習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教師需要從單元課文入手,相機提煉出契合學生認知能力的習作方法?!丁爸Z曼底號”遇難記》作為單元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精讀課文,在語文要素的訓練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體悟哈爾威船長的形象之外,還要讓學生從作者寫作的角度,感受這些語言和動作在展現(xiàn)人物特點方面所起的作用,比如船長與船員之間那一段節(jié)奏鮮明、沒有提示語的對話,讓人認識到在情況危急之時,對話語言應當簡潔,以便契合當時的情境,展現(xiàn)船長臨危不亂的精神品質(zhì)。此外,學生還需要關注作者“夾敘夾議”的語言,洞察其直擊人物內(nèi)心、揭示內(nèi)在品質(zhì)的作用,并將其與人物的動作、語言描寫相結合,感受作者“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特點”的創(chuàng)作思路。學習略讀課文《黃繼光》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體會作者是如何將任務的艱巨、形勢的急迫與人物的語言、動作整合起來,形成表達合力的,洞察氣氛的渲染對于凸顯人物特點起到的作用,彰顯課文“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特點”的范例價值。學習第二篇略讀課文《挑山工》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其繼續(xù)體悟語言、動作等直接描寫對于展現(xiàn)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促發(fā)學生思考:既然寫挑山工,為什么還要寫“我們”在爬山時的表現(xiàn)?讓學生認識到“我們”與挑山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學生提供了另一種“寫出人物特點”的角度,發(fā)散了學生的寫作思維,為落實“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提供了支撐。
這些課文都蘊藏著不同的語用價值點,都能提煉出描寫人物的“多個方面”。為此,針對不同的課文,教師需要緊扣其最典型的寫作角度,在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進行深入體悟之后,不要急于追趕進度,而是順勢而下,找準讀寫之間的落差,通過遷移訓練,讓學生有機會“小試牛刀”,在邊學邊練中內(nèi)化方法、獲取經(jīng)驗,讓寫作角度積少成多,為最后習作“寫出人物的特點”而奠基。
(三)習作先行,實踐“融一融”
雖然習作板塊安排在習作單元的最后,但表達要素的關注和落實絕不能放在最后,而要融入閱讀要素的落地過程之中。
語文教學以學情為基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服務。落實語文要素自然也是如此。教師不妨習作先行,讓學生在毫無指導的狀態(tài)下,自主完成單元習作,借助原生態(tài)的習作,將學生的能力狀態(tài)和習作問題充分暴露出來。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正是教師要著力訓練的點,同時也是單元整體教學需要重點解決的。
以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閱讀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表達要素是“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學生在沒有接受教師任何指導的情況下,完成單元習作,暴露出來的問題包括:(1)缺乏鮮明的中心;(2)選擇的素材典型性不足,無法真正有效地表達中心;(3)選取的不同維度不嚴謹,有重疊和缺漏,在順序上也毫無章法。上述問題在教學單元課文時都可以得到解決。
以《夏天里的成長》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洞察文章從“生物”到“事物”,最后到“人物”的寫作布局。作者從三個方面將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融入文中,且三者之間逐層遞進,不斷升華主題,有效印證了“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這一中心意思,回應了學生寫作中出現(xiàn)的第三個問題。
教學《盼》,可以先梳理出作者所選擇的相關事例:沒有雨衣盼雨衣,有了雨衣盼下雨,下雨不能外出盼雨?!贿B串的事例都指向文本的情感主題“盼”,所有的事例都與主題密切相關,且作者對人物言行等細節(jié)的描寫,也積極展現(xiàn)了“盼”的狀態(tài),回應了學生寫作中出現(xiàn)的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
以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作為起點,借助不同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和展現(xiàn)出來的寫作特點,教師引領學生在深入感知、精讀課文的基礎上,對原始習作進行修改,巧妙地將表達要素融入閱讀要素的落實過程中,構建了“課文未動,習作先行,動態(tài)調(diào)整”的教學模式。
要想有效落實語文要素,需要精準解讀要素的內(nèi)涵和對應的能力維度,更需要把握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對于不同的要素,融合時有著不同的策略,教師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軍.“學”之視角下語文要素真實轉化的基本路徑:以統(tǒng)編三下習作單元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21(16).
[3]王浩.指向觀察能力培養(yǎng)的單元整體教學解構與設計:以四上第三單元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20(25).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景城學校?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