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琳 高春燕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中小說是教學的重點,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思辨能力,但目前學生對閱讀方法及掌握閱讀的目的缺乏有效策略。文章通過對五讀法的優(yōu)勢進行分析,將其應用于高中語文小說的教學中,并以魯迅小說《祝?!窞槔治隽藨脙?yōu)勢,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及思辨力,同時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五讀法” 小說教學 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F16.3;I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199-02
小說在高中語文文學體裁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對小說的掌握情況不僅影響著閱讀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形成,還對提高學生應具備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小說篇幅較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較低并且很難掌握閱讀的目的與重點,本文將閱讀作為教學重點,以不同的閱讀目的為指引,將小說分為五個步驟進行教學實踐,通過“五讀法”,即粗讀、賞讀、思讀、品讀、悟讀,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小說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從而促進高中生的語文閱讀力及思辨力?!拔遄x法”通過有針對性的閱讀目的,分層次并由表及里地引領學生體會小說的人物關系、人物性格特征、寫作表現(xiàn)手法、主題思想內涵以及對社會內涵的深度思辨能力,使學生更為清晰明了地掌握小說教學的目的,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與辯證思維能力、審美與創(chuàng)造能力做出教學貢獻?!蹲8!芬晃倪x自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小說,本文借助此篇文章將“五讀法”具體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以期為高中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一、粗讀——掌握人物關系
粗讀是閱讀的一種常見手法,是閱讀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通過快速閱讀文章對文本進行整體的理解與掌握。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的文學體裁,人物形象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是讀懂并欣賞小說的基礎條件。通過粗讀小說內容理順人物關系,對于人物形象的掌握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授小說前,可提前將粗讀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通過粗讀找出主要人物及其相關聯(lián)系并進行及時標注,通過反復的粗讀練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會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與質量,通過有目的、有重點地閱讀使學生逐步掌握閱讀方法與技巧。
在教授《祝?!芬晃臅r,教師可提前布置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通過粗讀文章的方式理清祥林嫂、魯四老爺、魯四嬸、柳媽和“我”的關系,并將初步形象進行及時的勾畫與記錄,在上課時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考察,將人物關系以思維導圖形式繪制于黑板或教學課件上,通過簡明扼要的思維導圖理順小說中的人物關系圖,不僅加強學生對人物關系的掌握,與此同時增強了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粗讀小說內容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之上,還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使課堂教學效率得以進一步的提升。通過課前粗讀、課上考核的小說教學方式,不僅會提高小說教學的質量,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習慣,改善學生的閱讀陋習,使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既有思路又有方法,并為整個小說教學打下良好的教學基礎,是小說教學的前提。
二、賞讀——體會人物性格
賞讀是指欣賞閱讀,通過細致地賞析文章的重點內容,對文本內容更為精確地掌握與吸收。小說中人物的性格是決定人物命運的關鍵,也是推進故事進程的重要一環(huán),對小說中人物性格的掌握不僅提高閱讀深度,還為學生自身的為人處世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借鑒與參照。教師在課堂中引領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賞讀,由于文章篇幅較長,為提升教學進度,教師可適時進行分小組賞析關鍵人物性格特征,通過詳盡的閱讀與賞析可令學生更為具體地把握人物性格。通過小組輪換講述,在提高學生賞析與總結能力的基礎之上,加強了學生的表達與思辨能力,使小說閱讀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授《祝?!芬晃臅r,教師可以將班級分為四組,分別以“祥林嫂”、魯四老爺、柳媽和“我”作為賞讀的重點,要求學生找出可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詳盡線索,通過細致并有針對性的閱讀,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一顰一蹙,使以祥林嫂為例的舊中國勞動婦女形象、以魯四老爺?shù)牡刂麟A級知識分子形象等典型形象盡收眼底。通過小組間的配合,在增進團隊意識的基礎之上縮短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差異,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更大收益。通過賞讀小說,學生更為細致地把握小說中的關鍵人物,為掌握文章總體方向及主題打下良好根基。學生分析人物性格,也提升了其思維能力的高度與廣度,在粗讀的基礎之上進行賞讀是小說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
三、思讀——品味表現(xiàn)手法
思讀是指思考閱讀,通過細致地思考文章內容,從而較為全面地掌握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小說文體中故事的精彩程度取決于獨特巧妙的表現(xiàn)手法,學生對其表現(xiàn)手法的掌握不僅充實自身的表達與交流的技巧,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并促進其邏輯思維的養(yǎng)成與提高。教師在課堂中引領學生通過思讀的方式,細細品味小說中所運用到的表現(xiàn)手法,在相應位置進行標注并按表現(xiàn)手法的重要程度進行歸納整理與總結,學生通過自己的鑒賞能力掌握相關知識,再進一步地鞏固練習之后,學生自身對于小說中表現(xiàn)手法的掌握得心應手,同時也提高了其思辨與歸納能力。
在教授《祝?!芬晃臅r,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思讀活動,以文中具體表現(xiàn)手法為中心進行有目的的集體朗讀,學生在出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手法的位置進行勾畫標注、齊讀后,留給學生10~15分鐘時間對其分析與注評,將其特色與優(yōu)勢分析得透徹與清晰,教師在最后進行總結并將文中使用到的白描、倒敘等表現(xiàn)手法的概念及藝術特色通過課件展示給學生,學生進行補充記錄。通過分析、總結與升華的方式,鞭辟入里地讓學生掌握小說中使用的表現(xiàn)手法,思讀在學生學習基礎知識之上提高了其表達與鑒賞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是小說教學的關鍵一步。
四、品讀——感悟主題思想
品讀是指品味閱讀,通過深入地品味文章整體,從而較為完整的掌握文章的內涵與關鍵。小說的主題思想是其最為重要的情感內核,只有在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之后,才能做到真正的讀懂與欣賞。學生對于主題思想的把握在提高學生情感內涵的同時,使其品德思想得以升華,并使學生掌握學習小說文體的關鍵。教師在教學時,給足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對于小說的掌握情況對文章的主題進行概括與總結,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豐富自己對于主題思想的感悟,通過不斷的練習,從而提高學生的交流與總結能力、賞析與思辨能力。
在教授《祝?!芬晃臅r,學生通過默讀的方式再讀全文,以主題思想為核心感悟文章主題思想,學生提出自己對于主題思想的看法,如:揭示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等。在充分表達后進行集中討論,學生對其他同學的答案進行述評,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與升華。通過默讀與辯論的方式,學生的閱讀速度與批判能力得以顯著提高,品讀在思讀后復讀全文既使全文內容印象深刻,又可把握文章主旨,是小說教學的核心。
五、悟讀——思辨社會內涵
悟讀是指感悟閱讀,通過感悟作者的情感內涵與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發(fā)散思維,以更為客觀的角度分析問題實質。小說是反映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文學形式,學生在掌握其內涵的基礎之上反思當今的社會現(xiàn)象,從而便于思辨的感悟小說與現(xiàn)實生活的內外聯(lián)系,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辨力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在課堂中教授學生以小說人物的情感世界為內核的深入閱讀方式,并結合當今社會現(xiàn)象有所感悟地閱讀文章細節(jié),以宏觀角度解讀人物的情感內涵,并掌握現(xiàn)實的精神實質。通過悟讀以培養(yǎng)學生通感與理解力,從而將學生的精神內核得以升華。
在教授《祝?!芬晃臅r,學生通過小范圍“細讀”的方式進行第五次閱讀,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聯(lián)系當今社會現(xiàn)象進行深入悟讀,在課堂中,學生可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利用學生獨特的關注點將小說與現(xiàn)實進行巧妙的鏈接,使學生在提高表達與邏輯能力的基礎之上又提升了批判能力,在課后教師以學生感悟到的社會內涵為主題布置作業(yè)內容,寫作一篇800字文章,使學生對小說與社會內涵掌握得更加深刻。通過細讀、品析與撰寫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學生的情感體悟使教學內容得以升華,悟讀是對文章主體與社會現(xiàn)實的深入閱讀,是小說教學的有效舉措。
以上以《祝?!芬晃臑槔?,運用粗讀,在幫助學生理順人物關系的同時,提高了邏輯與思考能力;運用賞讀,在幫助學生體悟人物性格的同時,加強了表達與思辨能力;運用思讀,在幫助學生掌握表現(xiàn)手法的同時,加深了鑒賞與歸納能力;運用品讀,在幫助學生領會主題思想的同時,促進了交流與總結能力;運用悟讀,在幫助學生思考社會內涵的同時,提升了批判與撰寫能力。通過粗讀、賞讀、思讀、品讀、悟讀,五步閱讀的小說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之上,對小說內容進行細致全面的掌握,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逐步培養(yǎng)學生成為五育并舉的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正猛.“五讀法”促進詩詞教學別樣天地[J].貴州教育,2020(21):30-32.
[2] 曾艷青.本味課堂:“五讀法”的妙用[J].新課程(綜合版),2016(11):43.
[3] 黃友芹.用“五讀法”引領學生深度閱讀名著[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11):48.
[4] 李皞.“五讀法”與閱讀技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8):98-99.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簡介:柳琳(1996—),女,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通訊作者:高春燕(1974—),女,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責編:若佳)
369850190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