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芳
【摘要】小學語文文本中有引人深遂的意境,簡練形象生動的優(yōu)美用語,對于農村的學生要提升審美素質。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帶著一雙“審美的眼睛”,去引領學生感受文本的深處不再是索然無味,而是興趣盎然的。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挖掘美,學生的審美素質得到了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提升;審美
小學語文文本中有引人深遂的意境,簡練形象生動的優(yōu)美用語,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蘊藏著極大的審美價值,凈化著學生的心靈。作為語文老師,除讓學生體會體驗那些以文本為本的審美情節(jié)及形式外,還要依照學生審美的規(guī)律,循序漸進,由感性到悟性的規(guī)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由了解到設想,由體驗到評價,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一、創(chuàng)設意境領略美
多媒體技術集“音、彩、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鏡頭、生動可感的聲響均有利開創(chuàng)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物、其景、其人觸手可及,激發(fā)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積極求真的過程。學生在美的境界中激發(fā)的情感與作者寄予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如教《丁香結》一課,學生在自學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白丁香、紫丁香的畫面,配上音樂,如帶學生走進丁香樹林的情境,讓從沒見過丁香的學生感受到月下白丁香的瀟灑、紫丁香的朦朧。這時,學生如臨其境,心弦被撥動了,油然而生的情感就是對丁香的贊嘆。課文描寫的“檐前積雪”“一片瑩白”,教師不再需要聲嘶力竭地去講解,而是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一個個特定情境的畫面出示,達到了圖文并茂的情景教學效果,讓學生感受到丁香的自然美。
二、品味語言感悟美
小學語文文本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其語言是千錘百煉的,蘊藏著多彩的韻律美,還富有極為深刻的意蘊,它們都是一顆顆晶瑩的珍珠,給人以美感,給人以啟發(fā)。但對于閱歷尚淺的小學生,面對抽象的語言顯得極為枯燥,這時運用多媒體將文字變成了聲、圖、文并茂的情景,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思維、喚起情感的共鳴,將這些美的因素更為直接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意識,產(chǎn)生對美的感知。如教《盼》一課,課文最后一段描寫“我”如愿穿上雨衣走在街上的情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我”穿上雨衣的喜悅,先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這段話,使學生初次領會“我”的喜悅,然后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變?yōu)橹庇^、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用多媒體展現(xiàn)雨中穿著雨衣的“我”的畫面,然后讓學生看著畫面品味“甩著”“愛往我的雨衣上落”“起勁地跳躍”這些詞語,并學一學文中作者怎樣“甩”的動作,勾起平時自己上學時的雨點也會落在身上,會有“起勁地跳躍”的感覺嗎?這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用詞的準確,體會到“我”能穿上雨衣的喜悅和興奮。
三、鑒賞形象感受美
小學語文文本中敘述了許多的優(yōu)秀人物,他們不只行為美,同時心靈也美。他們的事跡是那樣震撼人心,他們的形象是那么魁偉。講授中要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剖解他們的性格特征,這樣除了能喚起學生思想感情的共鳴外,還能引發(fā)他們蓬勃上進的熱情和探究正義的情感,引領學生體驗真善美,辨明偽惡丑,自覺豐盈人格魅力。例如,教《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為讓學生在了解五壯士那時的思想感情和偉大的精神,先出具文本中一幅“五壯士屹立在頂峰”的圖片,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句字,仔細體會五壯士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活動等,使學生理解了五壯士在勝利完成掩護任務之后的喜悅和面對死亡毫不懼怕,以及對人民無比熱愛、對祖國無限的依戀之情。然后,播放壯士英勇跳崖的片斷,學生的情感就與作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使文中的人物形象真實地進入到學生的情感領域,得到美的享受。
四、創(chuàng)造想象升華美
學生進入美讀的殿堂,細細揣摩、慢慢品味,把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讓學生擎起想象的風帆,去尋找、感受、欣賞美,令美的形象得到升華。例如教《在柏林》這一課,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的心靈又一次受到沾染,感受到戰(zhàn)爭給平民百姓帶來的深重,然后抓住這一契機,出示文段:“‘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又重復數(shù)著。”問生:“這個老婦人為什么會神志不清?她為什么重復數(shù)‘一、二、三’?”生搶著回答:“因為老婦人失去了三個兒子,所以變得神志不清?!薄八龜?shù)一、二、三,其實是想著她三個兒子。”跟著問:“這個老婦人將要被送去哪里?”并要求學生細讀第三自然段,體會老婦人、老兵的形象,感受老兵家的悲慘;再出示文段“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眴柹骸败噹餅槭裁醋兊渺o了?”學生你一句他一句地搶著說:“被老兵的話感動了”“感到老兵很偉大,他的家很悲慘”“他們明白了老婦人因為這樣而瘋的,而現(xiàn)在僅剩的親人卻又要上戰(zhàn)場,孤哭伶仃的老婦人將在瘋人院度過余生,心感可悲。”學生的想象被激發(fā)了,接著問生:“你們想對兩個小姑娘說什么呢?你們想對社會說些什么?”其中有一生說:“小姑娘,你們快向老兵夫婦道歉吧,不要這樣笑她,沒有像她的三個兒子一樣的士兵,你們有這樣安穩(wěn)的生活嗎?”有學生這樣對社會說:“請不要再摧殘我們平民百姓吧,停止戰(zhàn)爭,希望和平!”
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過:“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币虼?,教師在教學中應帶著一雙“審美的眼睛”,去引領學生感受文本的深處不再是索然無味,而是興趣盎然的。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挖掘美,學生的審美素質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胡春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J].新課程(上),2014(6).
[2]孔福祥.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語文建設,201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