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飛
摘要:在高中音樂學科教學改革中,探索勞動實踐教育的滲透,能將音樂教育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讓學生在音樂中認識到勞動,在勞動中感受音樂,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勞動能力。本文從音樂學科教育入手,對勞動實踐教育的組織實施進行了探究,旨在能全面提高音樂學科教育質量,促進勞動教育的科學推進。
關鍵詞:高中;音樂學科;勞動實踐教育
音樂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高中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育的過程中,系統(tǒng)解讀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并從勞動實踐教育改革的角度對音樂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和分析,能夠構建更加科學的教育指導工作體系,促進勞動實踐教育的科學化發(fā)展。因此新時期在對音樂學科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可以踐行課程融合的思想,以音樂學科教育為基礎對勞動實踐教育進行設計和開發(fā),有效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和良好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切實優(yōu)化教學組織成效。
一、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感知音樂情感
勞動實踐教育在高中音樂學科教學活動中的滲透從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出來,音樂教師在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嘗試根據勞動實踐教育融合滲透的具體要求,創(chuàng)設相應的勞動實踐情境,讓學生能透過勞動實踐情境感知音樂,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整體水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綜合分析音樂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對勞動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從勞動實踐情境體驗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情感。
例如:在《草原放牧》歌曲欣賞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歌曲所表現(xiàn)的內容以及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電影《草原小姐妹》中的蒙古族小姐妹參與草原放牧勞動的情境進行展現(xiàn),以真實的勞動實踐場景讓學生能認識到暴風雪中草原放牧的艱辛勞動生活,從而能重新認識《草原放牧》歌曲背后的勞動教育內容,激發(fā)學生對《草原放牧》歌曲所表現(xiàn)內容的理解。以此為基礎讓學生欣賞《草原放牧》中表現(xiàn)姐妹放牧歡快活潑的情感,這樣能在場景的沖突和情感的對比中,讓學生對歌曲的情感形成更加準確的認識和把握,也能適當?shù)募ぐl(fā)學生重視勞動和尊重勞動的意識,切實提高勞動教育的綜合效果[1]。
二、模擬音樂場景,體會勞動精神
在音樂學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勞動場景進行模擬,能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精神和勞動的魅力,有助于促進勞動教育在音樂學科教學活動中的合理化滲透。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歌曲的主要內容對勞動場景進行模擬和還原,構建勞動精神滲透方面的教學組織環(huán)境空間,有效促進學生對勞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優(yōu)化勞動教育效果,提升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
例如:在基于《刨洋芋》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音樂內容以及音樂中涉及到的具體勞動場景開展音樂教育與勞動融合的教學活動。一方面先組織學生對《刨洋芋》西北民歌進行學習,感受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形成對西北地區(qū)民歌藝術發(fā)展的基本審美認識[2]。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學生對音樂藝術風格的理解和認識,可以設計模擬刨洋芋勞動場景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勞動實踐教育中基于《刨洋芋》音樂的節(jié)奏按照教師的指導對刨洋芋的勞動動作進行模擬,將動作與節(jié)奏融合,讓學生能在模擬勞動動作的過程中對勞動人民的艱辛勞動產生全新的認識,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在此過程中,借助勞動環(huán)境的模擬和設計,能夠促進勞動精神與音樂教育的有機融合,也能為高中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勞動精神體驗空間,有助于促進音樂學科教學內涵的深度挖掘和教學質量的科學提升。
三、開發(fā)音樂實踐,激活勞動體驗
勞動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勞動體驗感和感知力的重要教學手段和方法,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開發(fā)與音樂相關的勞動實踐活動,在音樂實踐體驗中促進勞動教育的科學滲透,使學生對勞動知識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有效促進學生對勞動知識內容的系統(tǒng)學習,也進一步豐富音樂教育的內容,促進音樂學科教育教學活動高效化發(fā)展。因此新時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高中音樂學科教學需求,對音樂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進行系統(tǒng)的開發(fā)設計,為學生參與音樂聆聽和勞動體驗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條件[3]。
例如:在《黃河大合唱》欣賞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以先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對《黃河大合唱》作品進行鑒賞和學習,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系統(tǒng)感知。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能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深入的理解和認識,促進學生勞動體驗的形成,在實際組織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還可以嘗試設計以音樂為基礎的勞動實踐體驗活動,構建實踐性的音樂學習空間。在教學活動中,音樂教師結合《黃河船夫曲》的主要內容,就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黃河船夫的實踐體驗活動,可以嘗試構建黃河船夫虛擬仿真場景方便學生對他們的勞動情況進行體驗,也可以通過場景的設計對黃河船夫勞動場景進行還原,讓學生能在黃河船夫勞動動作中對音樂進行學習和演唱,從而在感知音樂和勞動之間的關系,通過音樂與勞動的結合加深對音樂情感的理解,使學生在勞動訓練中能逐步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為高中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勞動意識的強化奠定基礎[4]。
結語:
綜上所述,在音樂學科的教育實踐中,科學的組織開展勞動實踐教育能促進勞動教育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有助于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感知學習和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訓練,在學科融合教育的基礎上使教育的功能得到進一步彰顯。因此新時期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要重點針對學科融合教育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進行分析,爭取能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教育體系,支撐音樂學科教育的發(fā)展和促進勞動實踐教育的有機落實,夯實素質教育基礎。
參考文獻:
[1]孫秋華,王剛.學生勞動素養(yǎng)下的學校音樂教育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1,17(10):65-66.
[2]宋曉珍.課程融合理念下勞動教育與科學課程的整合[J].新課程,2021,36(30):12.
[3]浦美華.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措施探究[J].北方音樂,2020,25(17):199-200.
[4]文萃.淺析多元文化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應用[J].科普童話,2020,33(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