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百年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親歷者,鄭敏(1920—2022)的現(xiàn)代詩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首先在美國被翻譯為英語,后逐漸被譯為法、荷、瑞典、日、韓等多種語言,入選《蘭舟:中國女詩人集》《哥倫比亞現(xiàn)代中國文學作品選集》等權威的世界文學經典選集。這得益于許芥昱、張明暉、葉維廉、也斯、鐘玲、奚密、漢樂逸、杜博妮、赫伯特·巴特、謝爾頓·齊特納、艾哈邁德·阿里、何麗明、秋吉久紀夫、黃智裕等翻譯家、詩人、學者的大力譯介與推崇。由鄭敏詩歌在海內外的譯介語境、譯者身份、學術評價、傳播機構的研究可窺見,華裔漢學家、翻譯家與各國詩人或學者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傳播角色,詩人的自我傳播也有助于提升其國際聲譽。此外,自由寬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與友好的出版環(huán)境,具有影響力的文學獎項與語文教科書,作者、譯者、學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對話機制等等,都有助于提高中國作家在世界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同時加強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國際文壇的譯介、接受與傳播效果。
關鍵詞:鄭敏;中國現(xiàn)代詩歌;“九葉派”;詩歌翻譯;現(xiàn)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
在20世紀現(xiàn)代漢語詩歌發(fā)展史上,鄭敏(1920—2022)是一位享譽國際詩壇的詩人和批評家,也是新詩從20世紀40年代現(xiàn)代主義走向80年代后現(xiàn)代主義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在半個多世紀的文學耕耘中,鄭敏出版了《詩集:1942—1947》(1949)、《尋覓集》(1986)、《心象》(1991)、《早晨,我在雨里采花》(1991)、《鄭敏詩選1979—1999》(2000)等多部詩集,譯著《美國當代詩選》(1987),以及批評論著《英美詩歌戲劇研究》(1982)、《結構—解構視角:語言·文化·評論》(1998)、《詩歌與哲學是近鄰——結構—解構詩論》(1999)、《思維·文化·詩學》(2004)等。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了6卷本《鄭敏文集》,這是其一生集大成之作。
鄭敏曾就讀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以下簡稱“聯(lián)大”)哲學系(1939—1943)、布朗大學英語系(1948—1952),獲得英國文學碩士學位。自1955年回國后,鄭敏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1955—1960),后調入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1960—2003)工作,直至退休。鄭敏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于聯(lián)大讀書期間,在《明日文藝》(桂林)、《大公報·星期文藝》(天津)、《詩創(chuàng)造》與《中國新詩》(上海)等報刊發(fā)表詩作。巴金主編出版了鄭敏的《詩集:1942—1947》(上海,1949),收錄其現(xiàn)代詩62首,標志著鄭敏成為一位自覺的現(xiàn)代主義者。唐湜認為在“聯(lián)大”三詩人中,“杜運燮比較清俊,穆旦比較雄健,而鄭敏最渾厚,也最豐富。她仿佛是朵開放在暴風雨前歷史性的寧靜里的時間之花,時時在微笑里傾聽那在她心頭流過的思想的音樂,時時任自己的生命化入一幅畫面,一個雕像,或一個意象,讓思想之流里涌現(xiàn)出一個個圖案,一種默思的象征,一種觀念的辯證法,豐富、跳蕩,卻又顯現(xiàn)了一種玄秘的凝靜”①。這個評價點明了鄭敏作為年輕女詩人的敏感氣質及其創(chuàng)作偏于玄思與音畫的現(xiàn)代詩特點。不過,直到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推出《九葉集》,沉默了近30年、年過六旬的鄭敏作為“歸來者”之一才重返文壇,引人矚目。“九葉派”①代表了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在80年代重新浮出歷史地表,與同時代的朦朧詩派一起前呼后應,齊頭并進。
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鄭敏詩歌逐漸被譯為英、法、荷、瑞典、日、韓等多種語言,②入選多個重要語種的詩集或權威文集,成為世界現(xiàn)代文學經典的一部分。正值新詩百年回顧之際,本文對鄭敏詩歌在海內外的譯介現(xiàn)狀、翻譯策略、傳播路徑與效果的梳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總結歷史經驗,為中國當代文學與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借鑒與反思。
一、鄭敏詩歌在英語學界的譯介與傳播
20世紀40年代初出茅廬的詩人鄭敏,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才在英語學界為人所知,直至八九十年代才享譽國際詩壇,這得益于一批中外學者、詩人、翻譯家和漢學家的譯介。以下表格列舉了鄭敏詩歌在美國、加拿大、荷蘭、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qū)的英譯情況,便于我們一目了然地了解這一譯介與傳播進程。
在英語世界,鄭敏詩歌的英譯在20世紀60年代由個別美籍華裔學者開啟,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推及美國高校東亞系或比較文學系,并漸次擴至英國、法國、荷蘭、瑞典以及我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qū),包括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英譯者。這與海內外高校學者、批評家、詩人和讀者急欲了解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時代語境有密切關系,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隸屬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或中國女性文學的國際傳播。
這首先得益于一些熟悉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美籍華裔學者和漢學家的積極推動。第一位英譯者是在舊金山州立大學東亞系任教的許芥昱(Kai-yu Hsu,1922—1982),他曾于1940年入讀聯(lián)大工程系(比鄭敏低一級),后轉到外語系,目睹并參與了20世紀40年代“聯(lián)大詩人群”的興起。許芥昱在1947年留美,獲得俄勒岡大學新聞學碩士及斯坦福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博士學位,后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創(chuàng)立東亞系。正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許芥昱意識到要讓美國人理解中國現(xiàn)代文學,第一步是要做好翻譯工作。1963年,許芥昱編譯出版《二十世紀中國詩選集》(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1970、1983年再版),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英譯本,是英語學界了解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奠基之作。它按先鋒派(The Pioneer)、新月派(The Crescent School)、玄學派(Metaphysical Poets)、象征派(Symbolists)、獨立派及其他(Independents and Others)分類,收入1920—1940年間44位詩人的350首詩。鄭敏被置于“獨立派”之列,收入其英譯詩12首(參見表序1)。這是鄭敏詩歌首次被譯為英文,許芥昱的開拓之功令人敬佩。
20世紀70年代之后,鄭敏作為女詩人的身份得到了美國學者的關注,這呼應了西方正在興起的女性主義運動。1972年,正在威斯康星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的我國臺灣女生鐘玲(Ling Chung,1945—)與美國詩人王紅公(Kenneth Rexroth)一起編譯了《蘭舟:中國女詩人集》(Orchid Boat: Woman Poets of China, 1972), 這個詩集匯集3 世紀至1970年間共 52 位女詩人之英譯詩,鄭敏的2首英譯詩入選(參見表序2)。多年之后,在《靈敏的感觸——評鄭敏的詩》一文中,鐘玲提及發(fā)現(xiàn)鄭敏的一段特殊經歷:“1971年,美國詩人Kenneth Rexroth(王紅公)與我合作,英譯一本中國歷代女詩人集。搜集資料的時候,我由美國的圖書館里,找到了抗戰(zhàn)時期崛起的女詩人鄭敏的作品,即1949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版本。當時我驚喜交集。喜的是,在海外竟能找到這三十多年前的版本;驚的是,這么出色的詩人,我在臺灣由小學念完大學,居然聽都沒聽過她的大名。我們把鄭敏與冰心、白薇,及臺灣女詩人林泠、夐紅等的詩,都譯成英文,收在那本集子里?!雹俸髞?,鐘玲的譯詩《學生》(“Student”)被收錄在Carol Cosman、Joan Keefe和Kathleen Weaver主編的《企鵝女性詩集》(The Penguin Book of Women Poets,1978)(參見表序3)中。在20世紀70年代中美文化依然處于隔絕的時期,鐘玲對鄭敏的發(fā)現(xiàn)、譯介與肯定顯得不同尋常,極富意義,因為在同時期的我國內地文壇,幾乎無人知曉鄭敏的名字。來自中國臺灣的詩評家、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系的奚密(Michelle Yeh)在1992年編譯《中國現(xiàn)代詩歌選集》(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收入《晚會》《讀Selige Sehnsucht之后》《樹》共3首鄭敏英譯詩(參見表序8)。
張明暉(Julia Chang Lin,1928—2013)與許芥昱的經歷類似,從中國赴美留學,1951年在史密斯學院完成本科,后在華盛頓大學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自1965年以來他一直在俄亥俄大學英語系任教,從事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譯介與教學工作。1992年,張明暉編譯的《紅土地上的女性——中國當代女詩人詩集》(Women of the Red Plain-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Poetry)收錄冰心、林徽因、傅天琳、舒婷、翟永明等32位女詩人的101首英譯詩,鄭敏有3首入選(參見表序9),譯者除張明暉外,還有澳大利亞漢學家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1941—)。2009年,張明暉編譯的《20世紀中國女性詩歌選集》(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Women’s Poetry: An Anthology)是前一個譯本的擴展版,收錄20世紀40位中國女詩人的245 首英譯詩,鄭敏有8首入選(參見表序16)。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比較文學系系主任、華裔詩人葉維廉(Wai-Lim Yip,1937—)編譯《防空洞里的抒情詩:現(xiàn)代中國詩歌1930—1950》(Lyrics from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30-1950,1992),收入了18 位詩人的100 首詩,“九葉派”占了一半,收入鄭敏英譯詩10首(參見表序7)。譯者除葉維廉外,還有其博士生梁秉均(Leung Pingkwan,筆名也斯,1948—2013)。梁秉均在1984年用英語撰寫的《對立的美學:1936—1949年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人研究》(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 1936-1949)是海內外第一本研究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博士論文。80年代初,葉維廉在北京與鄭敏取得了聯(lián)系,邀請她在1985年到其任教的加州大學做訪問教授,他們開始了持久的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不斷加深,20世紀90年代迎來了一個詩歌翻譯的黃金時代。1991年,中國文學出版社(北京)出版了法語版《中國當代女詩人詩選》(Femmes Poétes dans la Chine d’aujour d’hui),作為“熊貓叢書”之一在海內外發(fā)行,收錄鄭敏3首法譯詩《蠶》《希望與失望》《門》。1993年,中國文學出版社推出了徐慎貴主編、朱麗婭· C·林(Julia C. Lin,即張明暉)等人翻譯的漢英雙語《我愛你:中國當代女詩人詩選》(I Love You: An Anthology of a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Poetry)。實際上,這個版本主要是張明暉編譯《紅土地上的女性——中國當代女詩人詩集》的再版(參見表序9),只是加上了中文原詩。中國大陸創(chuàng)刊于1951年、向海外發(fā)行的唯一英語期刊《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在1994年第4期刊載了胡士光譯的鄭敏6首英譯詩和王池英的鄭敏小傳《悶葫蘆之旅》(參見表序10)。此后,胡士光譯的《金黃的稻束》,以漢英對照形式再次選入徐慎貴、王池英主編的《中國文學:現(xiàn)代詩歌卷》(A Retrospective of Chinese Literature)(參見表序12)。2002年王耀東主編《中國新詩選》(An Anthology of New Modern Chinese Poets),以漢英雙語形式收入鄭敏寫于1992年的《禱詞(導詞)》,譯者是海岸(參見表序14)。
2012年,巴基斯坦的艾哈邁德·阿里(Ahmed Ali)編譯《小號的呼喚:二十世紀中國詩選》(The Call of the Trumpet: An Anthology of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oetry),收入鄭敏早期詩作4首,附有詩人的英語簡介(參見表序17),此書由駐北京的巴基斯坦大使館資助出版(限量版內部發(fā)行),作為中巴建交50年的紀念禮物贈送各國友人。①
2013年,野鬼(Diablo,原名張智,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主席)主編、張智中(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翻譯研究所所長)審譯的《中國新詩300首》(300 New Chinese Poems 1917-2016)在加拿大溫哥華出版。它借鑒了“唐詩三百首”的形式,收入漢英對照的239位詩人325首詩,選錄鄭敏2首英譯詩(參見表序19),這說明來自中國的編譯者主動通過海外的民間出版機構,以雙語形式傳播中國現(xiàn)代詩歌。
2016年,赫伯特·巴特(Herbert Batt)和謝爾頓·齊特納(Sheldon Zitner)共同編譯《中國現(xiàn)代詩歌擷英:民國時期詩選》(The Flowering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An Anthology of Verse from the Republican Period),收入16首鄭敏的英譯詩(參見表序19)。本詩集的序言和詩人簡介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漢學家賀麥曉(Michel Hockx)撰寫,他指出鄭敏詩歌受到了歌德、里爾克等西方浪漫主義、象征主義詩歌、馮至的十四行詩、中國古典傳統(tǒng)中“氣”詩學的綜合影響,鄭敏的獨特之處在于她與流行一時的政治、社會宣傳保持著疏離感,具有蘇格拉底式的智慧和超越精神:“永遠認識你自己……人生就是一出戲,有二個自我,一個自我在人間,另一個自我從空中俯瞰?!雹谫R麥曉從中西比較文學視角對鄭敏詩歌的內涵、風格與氣韻給予了比較準確的評價。
鄭敏在不同時期發(fā)表的6首詩以漢英對照形式發(fā)表在俄亥俄大學主辦的英文期刊《今日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 Today)2020年第2期(參見表序20),譯者何麗明(Tammy Ho Lai-Ming)是香港浸會大學的副教授,擔任《香港研究》等雜志的編委,她也是一位年輕的女詩人。鄭敏的英語簡介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的劉燕教授撰寫。
此外,隨著當代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與開放,一些詩歌譯者會把自己英譯的鄭敏詩通過網絡傳播(參見表序21),這也促進了普通詩歌愛好者對中國當代詩歌譯介與閱讀的興趣。
總之,許芥昱、張明暉、鐘玲、奚密、葉維廉、梁秉均(也斯)、艾哈邁德·阿里、赫伯特·巴特、賀麥曉、何麗明等編譯者身份多樣,精通中英文,熱愛詩歌,了解中國現(xiàn)代詩歌(或先鋒派)的歷史傳承與現(xiàn)代特質,他們對鄭敏詩歌的譯介往往與個人的教學、學術研究、創(chuàng)作和興趣有關,《晚會》《寂寞》《金黃的稻束》《學生》《渴望:一只雄獅》《詩人與死》等名篇得到較多的關注,甚至有多個英譯本。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詩人、學者和多國的合譯者在選擇中國現(xiàn)代詩歌譯本時,鄭敏往往也是其中的代表詩人之一。出版地以美國高校出版社為主,也包括荷蘭萊頓、加拿大溫哥華、北京、香港等城市。隨著國際女性主義思潮的興盛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與思想解放,鄭敏的女性身份引起了海外女學者和詩人的關注,如張明暉、鐘玲、奚密、杜博妮、何麗明等在選擇譯介中國女性詩歌時,鄭敏是獲得青睞的女詩人之一。以上提及的這些譯者、學者、詩人、漢學家皆有其特殊身份(華裔學者、漢學家)、文化角色(詩人、翻譯家)、審美偏好(現(xiàn)代派詩歌)或性別(女性),他們以譯介、研究和傳播中國現(xiàn)代詩歌為己任,前赴后繼、不遺余力地推動了中國現(xiàn)代詩人進入世界文學經典之列。
二、鄭敏詩歌在我國港臺地區(qū)的譯介、接受與評價
與深圳接壤的國際都市香港成為中國文學對外交流的特殊窗口,尤其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與西方世界處于基本隔絕狀態(tài)時,香港依然有一些詩歌文集出版。1974年,張曼儀等人編選了兩卷本《現(xiàn)代中國詩選1917—1949》(Modern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 1917—1949),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84年再版),收入92人442首詩歌,其中包括鄭敏的《晚會》《悵悵》《讀Seligs Sehnsucht后》《寂寞》《樹》《村落的早春》《池塘》《清道夫》《噢,中國》《靜夜》10首詩,雖然詩歌全是中文,但序言是用英語撰寫,這為懂中英文的讀者提供了閱讀的引導,在那個時代顯得彌足珍貴。
“九葉派”因《九葉集》在1981年的出版同樣引起我國香港和臺灣一些詩人與學者的關注。1984年11月,《八葉集》由香港三聯(lián)書店、美國《秋水》雜志社聯(lián)合出版,匯集“九葉派”中的八位詩人(除曹辛之)寫于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近作,其中收錄鄭敏寫于1979—1981年的新作22首。這意味著中國新詩派(“九葉派”)的近作能夠在更為廣泛的國家或地區(qū)被中文讀者閱讀到,他們的詩歌成為海外了解中國當代詩壇趨勢的重要風向標。
1987年,龐秉均(Pang Bingjun,南開大學)、閔福德(John Minford,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高爾登((Seán Golden,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合譯的漢英對照《中國現(xiàn)代詩100首》(100 Modern Chinese Poems)在香港出版,其中收有鄭敏寫于1947年的詩歌《生的美:痛苦、斗爭、忍受》,附有簡短的詩人英文介紹(參見表序4)。
在詩人傅天虹的精心策劃下,2001—2016 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了576部中國現(xiàn)當代詩人的雙語短詩選,其中包括詩人、翻譯家屠岸主編的中英對照《鄭敏短詩選》(Selected Poems of Zheng Min,2005),選錄了荷蘭漢學家漢樂逸(Llody Haft)的英譯《詩人與死》,其余為Michael和Suo Fung的英譯詩10首,這是鄭敏唯一的漢英雙語的單行本(參見表序15)。
應時任香港中文大學的葉維廉教授邀請,鄭敏于1990年10月至1991年1月赴香港講授“中國新詩史”,其間參加了在香港舉辦的各種學術研討會,與學者詩友切磋交流,并寫下一系列與香港有關的詩作。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嶺南大學任教的詩人梁秉均(也斯)曾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師從葉維廉,在其博士論文《對立的美學:1936—1949年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人研究》中,鄭敏是研究對象之一。有緣千里來相會,鄭敏提及:“1987年冬,參加香港的中國當代文學會議時我聽到也斯和其他一些香港詩人用廣東話朗誦新詩,才領略到廣東方言在聲調音韻方面的特點?!菜沟脑娮屛矣X得豐富而不造作,具體而意味無窮,有形而無形?!雹?991年,鄭敏的第4本詩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由香港突破出版社推出,也斯為之作序——《沉重的抒情詩——談鄭敏詩的藝術》,他指出:“如果說畫是代表純粹的視覺,音樂是敘事和言語的動作,鄭敏的抒情詩實在是兩者的結合?!雹趦晌桓舸娙吮舜速p識,相互激發(fā),成為佳話。
此時,臺灣文學界也對鄭敏的創(chuàng)作經歷饒有興趣,例如鄭敏的小傳《我的愛麗絲》發(fā)表在中國臺灣《聯(lián)合文學》1993年第17期,促進了海峽兩岸的讀者了解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命運。1999年7月臺北的王祿松、文曉村主編《兩岸女性詩歌三十家》, 收錄鄭敏詩7首。王祿松評價:“鄭敏,一位經綸飽學,好古而多能,而且是卓然有成的女性?!薄八脑姡哂袑W術性的條理感興,鋪排得井然有序,而且是文采斐然?!雹劭梢姡鳛橐粋€攜帶時代標志與歷史風云、飽經滄桑而寶刀未老的詩人,鄭敏在我國大陸、港澳及臺灣地區(qū)的詩歌地位與人格魅力得到了一致的推崇。顯然,詩人之間相互評詩或譯詩成為詩歌界比較常見的一種文學傳播形式。在葉維廉、鐘玲、也斯、奚密等相對年輕的詩人、批評家看來,鄭敏承前啟后,代表了一個他們既可以回望仰慕又可以交流對話的現(xiàn)代漢語詩歌傳統(tǒng)。
三、鄭敏詩歌在歐洲各國的譯介與傳播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逐漸引起了歐洲讀者的熱情與興趣。但相比于美國,鄭敏詩歌在歐洲的譯介與傳播稍晚一些。自20世紀80年代之后,鄭敏作為中國的代表詩人和學者之一,常被邀請參與各種國際性的文學活動。鄭敏1984年首次參加了荷蘭鹿特丹舉辦的“國際詩歌節(jié)”(1994年她再次參加),這得益于萊頓大學東亞系漢樂逸(Llody Haft,1946—)的邀請。漢樂逸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年輕時在萊頓大學東亞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漢學家伊維德(Wilt L. Idema,1944—),他為了撰寫有關卞之琳詩歌研究的博士論文,專程申請了一筆獎學金,于1979年下半年來到中國訪問了三個月,搜集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研究資料,他特意拜見了艾青、卞之琳、鄭敏等老作家。④后來,漢樂逸在萊頓大學東亞系任職,在專著《中國十四行詩:形式的意味》(The Chinese Sonnet, Meaning of a Form,2000)中,他把鄭敏發(fā)表于1991年的十四行組詩《詩人與死》(共19首)全部譯為英語(參見表序13),并對這首詩與莎士比亞、濟慈、雪萊、拜倫、里爾克等歐美詩歌之間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關系做了深入而詳細的研究。
漢樂逸認為:“中國詩人在荷蘭的影響,基本上是全靠翻譯?!雹萼嵜魞纱斡H臨鹿特丹舉辦的“國際詩歌節(jié)”,其詩歌的荷蘭語與英語翻譯都得到了漢樂逸的助力:“我查了下我歷年來的譯著目錄,發(fā)現(xiàn)在1984年和1994年,都有鄭敏和詩歌節(jié)的信息,前一次是我和黃俊英(T. I. Ong-Oey)翻譯的,后一次是我個人翻譯的。以此來看,老詩人鄭敏曾經兩次參加過鹿特丹詩歌節(jié)。比利時的萬伊歌(Lege van Walle)因為這個緣故認識了她,后來還翻譯了她的作品?!雹抟粮枋菨h樂逸的研究生,2004年,她發(fā)表了英語論文《形式·意象·主題——鄭敏與里爾克的詩學親緣》,認為“在中國現(xiàn)代詩歌發(fā)展史上,鄭敏的作品有它自己的聲音和無可置疑的地位”。①萊頓大學東亞系成為歐洲翻譯、傳播與研究中文現(xiàn)代詩歌的重地之一,與伊維德、漢樂逸、柯雷(Maghiel van Crevel)、賀麥曉、黃俊英、伊歌等一批漢學家、學者的努力分不開。
1991年9月至10月,應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系邀請,鄭敏到瑞典、挪威、丹麥等國進行短期講學,詩歌《門》《渴望:一只雄獅》《禱詞》《兩座雕塑》《木乃伊》《根》被譯為瑞典語。鄭敏與瑞典漢學家馬悅然(Goran Malmqvist,1924—2019)等學者交流。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她有關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之別的演講得到了在場學者的熱烈回應。
1997年正在英國任教的杜博妮與雷金慶(Kam Louie)一起撰寫出版了《20世紀中國文學》(The Literature of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這本書有助于英語世界的讀者更好地了解1900—1989年間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該書對“九葉派”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指出“鄭敏是極少數(shù)試圖探究中國文化的全方位圖景的詩人之一”。②
以上事實表明,鄭敏詩歌的英、法、荷蘭等語種的譯介與傳播經歷了60多年的時間跨度,從最初零星的譯介到漢學家、翻譯家和學者的積極評價,最后入選世界文學經典,鄭敏隨之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當代詩人之一,這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流傳與拓展緊密相關。一方面是當代中外文學交流逐漸增加,彼此互動更多;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各國讀者對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或女性作家的認知訴求與閱讀渴望。在中外合力的促進下,中國當代詩人成為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擺渡者。作為其中的佼佼者,鄭敏成為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德高望重的歷史見證者,獲得了國際文壇的矚目與尊敬。
四、鄭敏詩歌在日/韓的譯介與研究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中日、中韓外交關系的正常化與文化交流的日趨深入,中國現(xiàn)代詩引起東亞各國的興趣。一些批評家、翻譯家或青年學子慕名而來,登門拜訪鄭敏,她的一些代表詩被譯為日語與韓語,鄭敏研究成為東亞留學生的論文選題,有關其詩歌的研究論文發(fā)表在日、韓的期刊或文集中,鄭敏的詩名逐漸為東亞讀者所了解。
1993年5月,在北京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日本漢學家秋吉久紀夫(Akiyoshi Kukio,1930—)結識了鄭敏,二人成為好友。值得一提的是,秋吉本人也是一位詩人,自19歲開始他就與中國現(xiàn)代詩結緣,博士畢業(yè)后在福岡女子大學、九州大學任教,現(xiàn)為九州大學的名譽教授。1966年在中日尚未建交之際秋吉就來過中國,1985年他在北京大學做了半年的訪問學者。此后,他經常來中國參加會議或拜見詩人,悉心搜集中國現(xiàn)代詩人的各種史料,考察中國詩人的蹤跡(故居、紀念館、史料)。除了寫詩,秋吉還編輯出版了《中國現(xiàn)代詩集》(1962)、《世界現(xiàn)代詩集》(1963)、《精選中國現(xiàn)代詩選》(1994)。1994年8月8日,秋吉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劉福春研究員的陪同下拜訪了鄭敏,寫下非常詳細的訪談錄,開始把鄭敏的詩翻譯為日語。1999年,秋吉翻譯的日語版《鄭敏詩集》由日本土曜美術社出版,收錄鄭敏前期和后期的詩歌108首,并附有譯者的評論、訪談錄和編年。這是第一部在國外出版的比較全面的鄭敏譯本。③鄭敏親自為之作序。
作為一位詩人、批評家與翻譯家,秋吉的眼光極為敏銳,他一絲不茍地探索鄭敏的生活經歷和詩歌軌跡。為了考究鄭敏的出生地,秋吉特意邀請詩歌史料專家劉福春一同在北京的胡同尋尋覓覓。鄭敏后來回憶道:“我出生的地方,連我自己也說不清了,只記得在北京東華門一帶,門前不遠有一棵大槐樹,大人們都‘悶葫蘆’‘悶葫蘆’地叫,可能是說胡同曲里拐彎的意思吧,誰知竟被秋吉先生找到了,現(xiàn)在叫‘福祿壽胡同’,在騎河樓附近,我住的房子早沒了。秋吉先生還把我的出生日期考察出來了,我的資料上一般都是寫的9月18日,連身份證上都是這么寫的,是當年弄錯了,其實真實的應該是7月18日,不知道秋吉先生是怎么查到的?”①這種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的實證功夫顯示了學者秋吉的嚴謹與執(zhí)著。
秋吉在《鄭敏詩集》譯作的介紹中,用“寂寞”一詞概括了鄭敏詩歌的主旨。他認為這種寂寞感貫穿了鄭敏的三個創(chuàng)作階段,不論是20世紀40年代動蕩時期的寂寥,還是20世紀80年代在歷史創(chuàng)傷中展望未來時一種彷徨與猶豫之間的寧靜,以及20世紀90年代后對詩學的自我感悟與升華,對于人內心的哲學性、精神性的描寫,都是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各種文學意義上的“寂寞”。秋吉高度評價鄭敏的詩歌:“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廣度方面,鄭敏的詩歌都具有極其深厚和復雜的情感,并在東方與西方文學的兩岸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②相比而言,在英語學界,還沒有一位翻譯家像秋吉先生獨自一人對一群中國現(xiàn)代詩人進行浩大的詩歌翻譯工作,其持續(xù)半個多世紀的專注精神與翻譯碩果令人感動。
此外,日本駒澤大學的漢學家、中國現(xiàn)代詩歌研究者佐藤普美子曾于2004年8月與清華大學的藍棣之教授一起到位于清華大學荷清苑的鄭敏家中拜訪,佐藤普美子用日語撰有《詩人鄭敏的印象》,其中寫道:“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鄭敏,穿著白色的無袖連衣裙,上面點綴著小小的幾何圖案。她戴著一條黑色項鏈,這使她看起來更加清爽。鄭敏個子并不高,梳著齊眉的黑色劉海,看起來如此可愛又時尚,令人難以置信她已年過七旬。……為什么鄭敏的每一個細胞,尤其是腦細胞,在經歷了時間的磨礪之后,仍然如此晶瑩剔透?”③與秋吉一樣,佐藤普美子也是親自上門拜訪鄭敏,以好奇而獨特的目光觀察其人其詩。她認為鄭敏初期的作品是將生命力直接透過身體向外界彌漫,到了中期20世紀80年代,這種創(chuàng)作熱情和感情逐漸以更成熟的形式,如植物的趨光性一樣從詩的根部散發(fā)出來。她還提到鄭敏雖然高齡,但依然精神矍鑠,才氣煥發(fā),保留著少女般的熱愛,就像她的詩一樣用生機活力感染他人。
直至1992 年中韓正式建交后,韓國對 1949 年后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譯介與研究才開始啟動,而此前的研究多聚焦于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早期的象征主義詩歌,如戴望舒、卞之琳等。高麗大學的漢學家許世旭教授孜孜不倦地譯介中國現(xiàn)代詩歌,在1990年編著的《中國現(xiàn)代名詩選1、2》中介紹了54位中國現(xiàn)當代詩人。2006 年韓國現(xiàn)代詩人協(xié)會策劃、申奎浩主編、許世旭審閱的《韓中詩集——開辟東北亞詩文學》,介紹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后30位詩人的30首詩作,鄭敏的韓譯詩《渴望:一只雄獅》入選。東亞大學的金素賢以九葉集研究獲得碩士學位,以中國象征派研究獲得博士學位(1996年),其論文涉及對穆旦、鄭敏等詩人詩作的闡釋。淑明女子大學鄭雨光的研究關注到“九葉派”詩人,分析了中國詩歌吸收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轉變過程。忠北大學李先玉教授的論文《九葉詩派的現(xiàn)代性》討論了穆旦、鄭敏詩歌的現(xiàn)代性問題。④2013 年,東亞大學的金慈恩、金素賢合作編譯《中國現(xiàn)代代表詩選》,收錄17 位詩人的詩歌,鄭敏為其一,收入韓譯詩《金黃的稻束》《寂寞》《荷花(觀張大千氏畫)》《你已經走完秋天的林徑——悼念敬容》《外面秋雨下濕了黑夜》《秋夜臨別贈朗》等。⑤
韓國留學生黃智裕(Hwang Ji You)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跟隨孫玉石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她是第一個以鄭敏研究作為博士論文選題的留學生,她于2006年完成的博士論文為《現(xiàn)代性探索中的鄭敏詩歌與理論——二十世紀四十至九十年代》,附有《回憶·詩歌·現(xiàn)代性——鄭敏訪談錄》。她從文化背景、詩歌文本、詩人質素、詩學理論等多個視角,探討了鄭敏在中國新詩現(xiàn)代性探索中的實踐及其詩學理論,指出鄭敏是堅持詩歌藝術現(xiàn)代性探索的一個非常獨特的典型。①黃智?;貒笤陧n國多所高校工作過,現(xiàn)為東新大學中文系教授,她以中、韓文發(fā)表了多篇鄭敏研究的成果,如《四十年代現(xiàn)代性詩歌追求的一個典范——鄭敏早期詩歌硏究》(中文)發(fā)表在韓國《中國現(xiàn)代文學》,探討了鄭敏早期詩歌的現(xiàn)代性特點:“鄭敏的這種現(xiàn)代性特點雖然大量借鑒了西方現(xiàn)代詩的技巧及某些品質,但中國文化內質卻始終是她用以構筑現(xiàn)代詩篇的核心,她的現(xiàn)代性與她的中國文化特質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還有,她的詩歌最終追求的是像袁可嘉說的那樣一種‘綜合’的精神,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同樣強烈的社會歷史意識的‘綜合’,感性與知性的‘綜合’。這種特點顯示出一種客觀冷靜的詩風。盡可能把表達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冷靜描寫之上,造成一種感情內斂的外冷內熱看似冷漠的風格,這帶給了她三種獨特的品格——靜觀、沉思和哲學化傾向?!雹邳S智裕還用韓語發(fā)表《鄭敏實驗詩小考》等系列相關論文。③
此外,有中韓合作或中國學者的中文論文發(fā)表在韓國期刊上,如山東大學韓語系鄭冬梅的《死與死亡問題的哲學思考——論鄭敏詩歌中的死與死亡意識》發(fā)表在韓國的《中國文學》,論文指出:“鄭敏對死和死亡問題的思考始于她的創(chuàng)作初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理解鄭敏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從單純的厭惡、恐懼逐步升華到了同行、超越的地步。為了更為準確地理解死和死亡問題,她曾經給自己準備了悼詞,親臨那個世界,探討這個神秘的世界。鄭敏如此關心死和死亡問題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它和生有著密切的關系?!雹茼n國祥明大學崔明淑與首都師范大學王詩男合作的論文《格律的舞蹈,藝術的化境——鄭敏的十四行組詩〈詩人與死〉》,指出鄭敏對詩歌格律、詩歌音樂性、詩歌節(jié)奏的探索,以創(chuàng)作和理論相輔相成的方式豐富了中文十四行詩,為中國新詩中格律的規(guī)范與健康發(fā)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議。⑤
比起日本翻譯家以個人之力進行的譯介,韓國學者對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研究更為主動,尤其是一批來中國的韓國留學生、在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任教的學者、當代詩人和文化交流機構,他們形成了一個研究群體,比較容易獲得出版資金、各類財團的資助。自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詩人(學者)與韓國詩人(學者)之間的頻繁交往與互動成為中韓友誼的一種表達方式,他們一起架設了兩國之間的詩歌交流之橋。
五、鄭敏作為經典詩人的國際形象之建構
鄭敏作為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經典地位之確立,與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起步、發(fā)展、轉型及其與世界文學的接軌、中外文化的交流等都有密切的關聯(lián)。通過梳理鄭敏作為國際詩人的形象及其詩歌譯介的傳播策略,我們可以總結其成功的經驗。因此,關于中國文學的英譯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數(shù)據統(tǒng)計、歸納總結等可為我們制定行之有效的文學傳播策略提供有效的依據。學者趙云龍指出目前新詩英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譯介個案選擇理據不當和傳播接受考察途徑匱乏”“學界目前大多僅從源語文化經典化現(xiàn)狀出發(fā)選擇個案,卻不顧目標語的認知未必與源語讀者一致”,①這的確令人深思。可見,對于譯本的外譯與傳播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選擇翻譯的種類與傳播路徑。
中國當代詩人走向世界文壇的路徑主要有學術傳播、自我傳播、機構傳播等,通過作品出版、翻譯、學術研究、媒介推廣等等,逐漸為不同國家的學者、譯者、讀者所知,達到國際化、學術化、經典化的良好效果。
(一)來自文學界的學術譯介與評價。半個多世紀以來,作為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鄭敏的詩歌地位得到認可與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代表作被譯為英、法、荷、瑞典、日、韓等多種語言,選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現(xiàn)代詩歌合集、女性詩集或中國文學選集,有中英雙語本或日語單行本出版。鄭敏的名字出現(xiàn)在相關教材或研究論著中,為越來越多的中外批評家、研究者和讀者所知,得到較高的評價。以鄭敏為代表的現(xiàn)代女性知識分子的獨立形象引起一些女性文學研究者的興趣,成為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從事中文詩歌翻譯的群體主要來自大學學者、詩人、翻譯家、漢學家等,如許芥昱、張明暉、葉維廉、也斯、鐘玲、奚密、何麗明等多為華裔學者或詩人;漢樂逸、伊歌、杜博妮、艾哈邁德·阿里、赫伯特·巴特、賀麥曉、秋吉久紀夫、佐藤普美子等多為漢學家或翻譯家,有些同時是詩人;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黃智裕成為專研鄭敏的韓國學者。這些譯介者屬于“中國詩人朋友圈”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學者群”,他們推動了鄭敏在世界現(xiàn)當代詩歌史中獲得一席之地??梢姡袊F(xiàn)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得益于一批勤勉的翻譯家、批評家、學者、漢學家,也離不開高校學術機構、各種文學基金的資助與出版。翻譯家、漢學家、詩人、學者是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走向國際文壇的譯介主力軍。
(二)作家在國際文壇的自我傳播。鄭敏是一位具有世界視野的知識分子,其教學與研究、翻譯與評論相互促進,具有深厚的學養(yǎng)與流利的英語溝通能力,她能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詩人直接進行交流對話,善于接受各種新理論新觀點,不斷自我超越。這在同時代的老輩作家中是非常罕見的一種品質,因為隨著年歲的衰老和知識的固化,大部分經歷過“文革”磨難的作家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往往變得守舊而固執(zhí)(如艾青、丁玲等就痛斥朦朧詩,反感現(xiàn)代派),但鄭敏老當益壯,顯示出鋒利的智性和自我蛻變的能力,她對結構—解構詩學、美國后現(xiàn)代詩歌的譯介與研究顯示出驚人的悟性與智慧。作為德高望重的女詩人、詩歌權威者、大學教授,鄭敏多次被邀請到海外任教、講學與交流,參與世界各地舉辦的國際詩歌節(jié)或學術會議,這些跨國與跨文化的交流有助于確立其著名詩人與學者的美好形象。總體上,鄭敏在世界文學舞臺上的自我傳播比較成功,她作為見證中國百年漢語詩歌歷程的“祖母形象”呼之欲出。
(三)各個國家、多語種與多機構的協(xié)力傳播。這主要涉及作家作品及其譯本的發(fā)行出版、多語種的翻譯、多媒介的傳播、文學教科書與選本、高等教育、各種詩歌獎與研究論著,等等。無論是來自政府官方、出版社與圖書機構、教育部門,還是民間文學團體,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激發(fā)、推進海內外詩歌愛好者對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的了解,讓中文現(xiàn)代詩與古典詩一樣引發(fā)了當代讀者的閱讀興趣與熱情。如,2000年全國語文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了鄭敏的《金黃的稻束》,推動了中學生對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熱愛;劉紹銘、葛浩文主編的1995年版《哥倫比亞現(xiàn)代中國文學作品選集》選錄了鄭敏的英譯詩2首(參見表序11),鄭敏是唯一入選的女詩人,與徐志摩、艾青、卞之琳、戴望舒、馮至、何其芳、李金發(fā)、聞一多并駕齊驅,標志著她在世界文學史中獲得了經典地位。2006年鄭敏被中央電視臺新年詩歌會授予“年度詩人獎”,被譽為“中國女性現(xiàn)代性漢詩之母”;2017年鄭敏獲得第六屆“中坤國際詩歌獎”的“中國詩人獎”;2017年北京文藝網授予鄭敏“2017年度北京文藝網詩人獎”;2018年鄭敏獲得“玉潤四會”首屆女性詩歌終身成就獎。
自20世紀40年代發(fā)表詩作以來,歷經80年的時光磨礪,鄭敏如同綻放在“寧靜中的時間之花”,閃爍著奇異的光彩與柔美的芬芳,成為百年現(xiàn)代漢語詩歌歷程中的一座承前啟后、文脈綿延的里程碑,獲得了受人尊重、令人仰慕的國際性聲譽。其成功的詩人形象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提供的諸多啟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倡自由寬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與友好的出版語境。從鄭敏跨世紀的漫長創(chuàng)作歷程可見,其作品之所以引起漢學家、詩人和批評家的關注,在海內外獲得較高的聲譽,主要是她的獨具創(chuàng)造力的詩歌品質及其獨具特色的詩學魅力。鄭敏早期的詩作并不是太多,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shù)量上都比不上同一時期的穆旦、杜運燮或陳敬容;但她厚積薄發(fā),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開始了創(chuàng)作的第二春。此時恰逢思想解放、學術爭鳴的改革開放之時,年過六旬的鄭敏多次到美國的大學教學、訪問或探親,接觸到后現(xiàn)代詩歌和解構主義思潮,開始了從現(xiàn)代主義到后現(xiàn)代主義的轉型,在詩歌主題、風格、形式、語言等方面都有所創(chuàng)新,故其后期詩作得到了較多的譯介與較高的評價,代表了中國現(xiàn)代詩歌在當下的延續(xù)與開拓。這充分說明,一個開放包容與自由的時代氣氛、繁榮發(fā)達的國家軟實力有助于當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也有助于提升本國作家的國際形象與地位。
(二)重視漢學家、翻譯家與學者的傳播角色。鄭敏詩歌的成功譯介表明,漢學家、華裔詩人和批評家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來自官方的文化機構、大學、翻譯中心應重視培養(yǎng)一批中西學識深厚、踏實認真、兢兢業(yè)業(yè)的譯介隊伍,與海內外出版社對接,提升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力度與研究深度。在此過程中,漢學家與中國譯者、中國出版社與海外出版機構皆可攜手合作,取長補短。翻譯界、學術界、出版界形成一個相對公正客觀的可持續(xù)性的評選機制,采取國內外譯者、出版機構的多渠道合作形式,進行多語種的文學翻譯項目,通過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網絡平臺等進行多媒介的譯介、出版與推廣,讓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毫無疑問,鑒于詩歌翻譯的難度、讀者閱讀群的狹窄和出版的艱辛,這需要譯者的奉獻精神、出版資金的大力支持。
(三)提升作家的外語水平及其跨文化交流能力。自我傳播是作家確立自我形象的最佳途徑之一,中國當代作家如果能夠較好地掌握一門以上的外語,就可以克服語言障礙,直接與國際作家、學者、譯者和讀者進行對話交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其作品翻譯的質量與準確性。①在此方面,德國漢學家顧彬(Wolfgang Kubin)指出中國當代詩人的外語水平不夠高,無法與國際詩人進行深入的交往與對話,的確是一針見血。像穆旦、鄭敏、陳敬容、袁可嘉、葉維廉、鐘玲、也斯、秋吉、何麗明等兼具詩人、翻譯家、學者與編輯的多重身份,他們都精通一門以上的外語。鄭敏特別強調詩人對于西方文學的閱讀能力,以及與外國詩人、學者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能力,她本人在六旬高齡之后,多次出國講學、開會與寫作。其后期的創(chuàng)作深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在1987年出版了她的中譯作《美國當代詩選》,這為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當代詩人打開了一扇瞭望外國后現(xiàn)代詩歌的窗戶。也就是說,鄭敏的詩歌寫作、思想資源、學術研究都得益于她與時俱進的蛻變能力、勤奮的寫作和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建立作者、譯者、學者、讀者之間的對話機制。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聯(lián)大”詩歌群的形成與馮至、卞之琳、聞一多、沈從文等文學家的榜樣密不可分;“九葉派”的形成也與江蘇文藝出版社的工作密不可分。教育工作者、文學史家、書評家、報刊、出版社與圖書市場、讀者等都參與到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流通、傳播之鏈條與場域中,學者、批評家、圖書評論者的學術研究和推廣促進了作家在文學史中的地位,提升了本國作家在海外的曝光率與傳播效果。同時,當代作家參與到中學與大學的教育,可讓年輕學生獲得豐厚的教育熏染和世界文學資源。通過參與各種國際文學節(jié)、書展(簽名售書、朗誦作品、研討會),當代作家可與國內外讀者進行現(xiàn)場互動或網絡平臺對談,這既可擴大自身的知名度與作品的傳播范圍,也可讓文學走入學校、社區(qū)、圖書館與普通讀者之中,成為人文主義啟蒙與審美教育的一部分。
作品的審美價值固然決定了文學品質,但翻譯與傳播、確定經典的話語權也決定著該作品在世界文學范圍內的流通、傳播、接受與認可度。美國比較文學家達姆羅什(David Damrosch)特別強調翻譯在重建不同語言和文化形態(tài)的世界文學過程中的作用:“世界文學是在翻譯中有所獲益的文學;世界文學是一種閱讀模式,而不是一系列標準恒定的經典作品;是讀者與超乎自己時空的世界發(fā)生的間距式距離?!雹傥膶W經典之所以能夠在各國得到流通與閱讀,說明它們都是從翻譯中獲益的作品。因此,促進中國文學對外翻譯、研究與傳播的力度、速度與質量,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譯介與傳播的當務之急。漢學家顧彬對此提出一些忠告:“中國學者想要向海外推廣自己的文化,往往選擇自己來翻譯,卻不了解海外讀者的需求,達不到好的傳播效果。對于西方來說,如果不能讀到高質量的好譯本,那么樹立一個正確的中國形象也是很困難的。我認為,在此情況下,中國的學者或翻譯家應當走出去了解海外到底需要什么,從外部來看看自己,同時也了解外部世界。只有各方相互商討與協(xié)作,才能達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理想效果?!雹诋斚?,譯介、傳播和各種機構的推動對于民族文學、國別文學獲得世界文學的地位愈顯重要。作為一個民族語言靈魂承載者的現(xiàn)代詩歌,其翻譯與傳播是必要的,因為不同國家的讀者在閱讀譯作的過程中會提升對異國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獲得獨特的審美愉悅,這也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互惠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