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成俊
摘要:從新課綱所提出的要求來看,在初中物理當中,應當從塑造學生邏輯思維的角度來入手,而不是機械地進行知識灌輸。由于物理本身是一門建立在邏輯思維視角的科學,因此事實證明,只有當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建構和提升,才能夠在后面的學習過程當中做到如魚得水。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當中,教學需要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來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途徑
引言
初中物理課程,是初中教學體系當中一門難度較大的課程。主要在于物理的思考量、分析量較大,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再加上運算量較大。所以一些學生感到物理課程體系不易掌握。為了有效地減少教學上的阻力,提升教學的效率,教師應當改變教學觀念,根據(jù)物理的學科特點,從塑造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入手,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物理思維工具,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教師應如何有效地把握物理邏輯思維培養(yǎng)途徑,本文對此進行如下分析:
一、初中物理邏輯思維的要點
邏輯思維是指人們在認識過程中,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試驗等思維形式,將客觀現(xiàn)實反映出的理性認識過程,同時又稱之為理論思維。邏輯思維是通過認識的思維及其結構,以及思維的作用及規(guī)律的分析產生和發(fā)展的,因此,人們只有先把握物體本質,才能進一步認識客觀世界。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能夠為學生今后更高層次的物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識。因此,為提高學生初中物理學習水平,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予以培養(yǎng)、強化來說,尤為必要。
二、初中生在物理邏輯思維當中一些常見的障礙
雖然小學的科學課當中已經學習了一些物理方面的知識,但在小學階段僅僅是學習一些物理現(xiàn)象。而到了初中階段卻開始要在一定程度上分析物理學科的本質。根據(jù)前一章進行的論述,初中物理學習活動中,邏輯思維應用尤為重要[1]。很多學生在進行物理學習時都往往會出現(xiàn)一個阻礙:看起來好像已經掌握了教材內容,可真的做起題目來又發(fā)現(xiàn)很迷糊而不知怎樣才能入手。而這類狀況主要還是因邏輯思維不足而導致的,造成他們頭腦當中更多只是對教材要點的堆砌,卻缺乏開展分析、判斷的能力。
三、初中物理邏輯思維的主要培養(yǎng)途徑
(一)從物理概念及規(guī)律教學中培養(yǎng)
初中物理的教學是一個層層遞進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從未知到一步步實現(xiàn)已知,從感知物理現(xiàn)象到把握物理本質,這是抽象思維的功勞[2]。物理概念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學生有物理概念,更是要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物理概念。學生學習和理解物理概念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思維的過程,學生掌握和運用物理概念的過程,是學生運用和發(fā)展思維的過程,因此,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物理概念。
(二)根據(jù)習題來建構學生的邏輯思維
初中物理習題及解答過程既是學生運用物理概念及規(guī)律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及規(guī)律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解答物理習題的過程中,通常是運用自己已掌握的物理知識對物理問題進行判斷、計算,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在獨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同時,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從物理實驗及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
初中物理教學中有大量的實驗探究活動,學生需要掌握的物理實驗探究邏輯關系有三種:科學歸納推理、類比推理以及科學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上述邏輯關系,這樣才能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初中物理邏輯思維的具體建構方案
(一)適當增加實踐活動
不同于有些學科(如數(shù)學)完全依賴于演算和推理,物理是一門集動腦跟動手為一體,需要將理論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的學科。事實上物理學體系當中的很多要點都是來自于實踐的。教材當中絕大多數(shù)概念都較為刻板,學生要想很好地理解,的確是具有相當?shù)碾y度的。而如果教師能充分把握物理的學科特點,適當?shù)亟o他們增加一些實踐活動的環(huán)節(jié)的話,有利于將抽象的理論以形象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所以,在教學教材當中的各種概念、定理和公式等要點時,教師最好是多引導他們進行一些實驗操作等實踐活動,讓他們從親身的實踐當中去自主地發(fā)現(xiàn)物理規(guī)律、認知物理規(guī)律,從而提升他們對物理學科的理解力。
對物理實踐活動的強化和優(yōu)化方案在于:在一開始進行實驗準備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對工具和材料的預備、調試等。然后由學生自主開展實驗操作,對所得的數(shù)據(jù)等進行詳細記錄,然后再著手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驗證。如以“歐姆定律”方面的實驗教學為例,教師可指導學生開展歐姆定律實驗:首先給學生分組,然后指導學生測量U、I、R不同回路。這樣通過實驗,一些學生可出現(xiàn)疑問:若電流、電壓及電阻均為變量,則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則具備較強偶然性,即實驗所得結果可能僅為偶然符文公式,無法起到參照作用。此時,教師不要一開始就給學生解答,而是要讓他們反復進行實驗和觀察、分析,重點根據(jù)每組實驗操作當中產生的某個變量,來不斷進行實驗,并確保實驗數(shù)據(jù)與結果的精確性。最后由學生一步步地導出“謎底”來。這類實驗操作既非常嚴謹,能訓練學生嚴謹?shù)乃季S習慣;又具有相當?shù)乃伎伎臻g和思維揮發(fā)空間,對建構學生邏輯思維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二)創(chuàng)設物理問題情境
既通過創(chuàng)設具有針對性的物理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發(fā)散。因很多物理題目其實并不止一種解法,那么教師也要在教學當中盡可能多篩選這類題目,并鼓勵學生通過這些題目來建構出多元化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再從不同的思路與方法當中尋找出共同性的物理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對物理思路的拓寬和對單一化物理思維的改善,以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邏輯思維。比如在教學《能量的轉化與守恒》當中,最開始學生可能會不知如何去正確理解“能量”的概念,此時要想促使學生去正確理解,則需突破學生原有固定思維,告知學生身邊全部運動、轉化均具備能量,且可互相轉化并守恒,此概念具備一定抽象性,學生理解較為困難,教師借助提問形式讓學生予以理解:若物體于平面上滑行,則會有哪些力作用于此物體,此時學生將會提出猜想,若于平滑平面上滑行,可能會受到支持力、重力影響,也會有學生提出須為勻速運動。
當然,學生一開始的回答未必是完全精確的,但教師仍然對學生的思考過程予以肯定。因為,這是學生的一個突破思維定勢的探究過程。
結束語
在初中物理教學當中,為了讓學生能夠盡快地熟悉和掌握知識情境,那么教師在課堂上不要盲目地進行知識灌輸,而是要首先從建構物理學科所需要的思維工具--邏輯思維工具方面入手,幫助學生進行思維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讓他們站在一定的思維高度上去學習物理知識,培養(yǎng)物理核心素養(yǎng)。從而使物理教學真正地發(fā)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曹輝敏.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4):103.
[2]儲成節(jié).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策略初探[J].物理之友,2015,31(10):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