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楚紅
[摘 ? 要]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要求學生在學習地理時從多角度進行多元化思考,綜合考慮各要素對地理事物的影響,得出全面的、綜合性的結論。主題式教學是一種特色化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順應新課標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中將綜合思維與主題式教學相結合,能顯著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幫助學生發(fā)散思維,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加深其對知識點的印象與理解。高中地理教師需要研究課堂教學內容,將綜合思維滲透到課堂中,應用主題式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氛圍。文章以高中地理“南水北調”的教學為例,探討基于綜合思維的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
[關鍵詞]綜合思維;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04-0094-03
一、相關概念
綜合思維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它是一種新型的思維方式,將事物先由整體分解成各個要素,再對各要素進行逐個分析,最后又將各要素整合成一個整體并與其他事物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出各要素的綜合。它是在對事物的舊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探索,從而產(chǎn)生新認知,將單一的事物在時間、空間、不同領域上延伸,體現(xiàn)出時間與空間分布及領域上的綜合。
主題式教學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主題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教學活動,它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主題式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話語權,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輔助,通過設置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且聯(lián)系實際的問題情境,將書本知識點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主動參與進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主或者分小組探討,獲得有意義的結論,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有時主題式教學還會涉及一些與主題相關但是不屬于本學科范圍的內容,從而促進學科間的溝通與聯(lián)系。
二、在主題式教學中滲透綜合思維的重要性
一般主題式教學會圍繞一條主線進行教學,這條主線可以是按照時間的發(fā)展順序探討某一地區(qū)各要素的變化,亦可以是選擇某個共同時間點,進行不同地區(qū)的對比。但如果只是單純圍繞一條主線,教師不根據(jù)時空的變化及各要素的差異去闡述所教地理知識,那么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通常是片面的,不夠深入。他們在遇到相關的習題時或許能夠正確解答,但是很難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當遇到變式題時就會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的思維固化在了課堂內容中,無法做到全方位地思考問題并找到答案。而綜合思維提倡學生多方面探討某一地理問題,正好彌補了主題式教學的這一不足。所以,我們需要在主題式教學中滲透綜合思維,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能在回答教師所提問題的同時生成新的、有建設性的問題。
三、在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中滲透綜合思維的策略
(一)確定主題后搜索資料并篩選,找到與主題相關且匹配的材料
照本宣科的地理課堂無趣且效率不高,學生大多排斥這樣的課堂,容易出現(xiàn)昏昏欲睡的情況。高中地理教師在上課前需要做充分的準備,思考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該怎么教、如何過渡……材料的選擇也非常重要,選對材料能夠使得課堂教學生動活潑,且容易突破重難點。針對材料還可設計多個層次遞進的問題以及延伸性的問題,讓學生逐個擊破,找到挑戰(zhàn)感并獲得成就感。高中地理學科內容延展性強,相關的材料多,教師怎樣才能篩選出關鍵材料呢?
1.關注近期熱點
高中地理教師須有淵博的知識,且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多涉獵本學科或者不同學科的書籍,多了解時事新聞,多看例如“學習強國”等學習類APP上的內容,在擴充自身知識的同時,搜集熱點素材。有些素材或許涉及學生正在探究、思考的內容,教師可以據(jù)此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提出多樣化的觀點,各抒己見,從而形成較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即便相關問題學生沒有接觸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計出來的問題,也會讓學生倍感親切,從而提升他們對地理課堂的興趣。
2.關注高考真題及模擬題
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通過多做題來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這對提高教學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教師通過做題還可獲得教學案例及素材,當然這需要教師作一定的歸納和總結,分析出哪一類是常考題,哪一類考查頻率相對沒有那么高,以便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難點。另外,用高考題做素材,比較有權威性,學生會認為該知識點是重點,聽課時會更加認真。
3.使用自己在旅游過程中積累的素材
高中地理教師雖然平時比較忙,但是大多也會利用寒暑假出去旅游,在旅游的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地理素材。這時,教師需要留心觀察,將素材以圖片或者游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以備日后使用。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使用自己積累的生活中的素材,可以讓學生感同身受,提高他們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印象。
有了合適的材料,學生就能根據(jù)材料從多角度思考,或許還會得出一些教師都未想到的合理的結論。
(二)聯(lián)系實際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記”的教學模式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還可能導致學生成為記憶機器,被動接受地理知識,對知識不懂得靈活運用。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用問題引領,聯(lián)系實際設置問題情境,避免設置老套、無聊的情境,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地理課堂教學,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討問題。并且,結合具體情境,教師還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能夠支撐情境的材料,讓學生圍繞著問題、情境、材料進行發(fā)散性、綜合性的思考和探討。另外,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層層遞進,先設置淺層次的問題,而后慢慢深入,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有助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三)運用思維導圖,梳理與知識點相關的要素
高中地理的一些題目具有異曲同工之處,運用相同的“模板”即可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歸納總結,將知識點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形象地將與知識點相關的要素以板書的形式展示,加深學生對各個要素的印象,也加深學生對某類題答題思路及框架的印象,培養(yǎng)學生建構知識點間內在聯(lián)系的能力。教師經(jīng)常鍛煉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技能,能讓學生在答題時更加得心應手,正確率更高,不容易遺漏采分點。在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中滲透綜合思維的案例
下面以高中地理“南水北調”的教學為例,探討滲透綜合思維的高中地理教學。
【教學目標】
通過材料分析南水北調的原因;明確南水北調的三條線路及其優(yōu)缺點;學會分析南水北調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并從中得出分析資源跨區(qū)域調配的思路。
【教學過程】
1.尋找南水北調之因
材料一 ? ?2008年10月24日至2009年初,北京市一直沒有出現(xiàn)明顯降水,連續(xù)無有效降水日超過100天,此間平原地區(qū)平均降水量僅為1.1毫米,僅略多于1970年到1971年同期的0.6毫米。市農委、農業(yè)局考慮通過人工降雨緩解旱情。
材料二 ? ?毛澤東在1952年視察黃河,在視察過程中提出設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材料三 南方、北方水土資源比較表(見表1)。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結合地圖冊中的“中國水資源與氣候類型分布圖”及材料一、二、三,探究南水北調的原因。
學生自主學習:結合地圖冊中的“中國水資源與氣候類型分布圖”思考南水北調調出區(qū)及調入?yún)^(qū)是哪兒,并說說原因。
2.摸索南水北調之路
播放南水北調工程相關視頻,讓學生明確南水北調三條線路的目的地、起始地及經(jīng)過的行政區(qū)。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結合材料分析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工程的利弊,從水質、調水量、工程量及水是否可自流等角度進行分析,完成表格(見表2)。
材料一 ?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京杭大運河修建,從江蘇揚州江都段取水,逐級遞水至黃河南岸,之后水基本可自流至天津。
材料二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穿過淮河、黃河,經(jīng)太行山東麓與太行山,北上進入天津、北京。
材料三 ?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大渡河、雅礱江、通天河上筑大壩建水庫,開鑿隧洞穿越巴顏喀拉山向黃河上游補水,緩解西北、華北水資源短缺問題。
材料四 ? ?北京年內各月氣溫、降水量圖(見圖1)和長江流量圖(見圖2)。
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材料一、二、三以及圖1、圖2,分析南水北調什么時候調比較好,能不能完全解決北方用水問題。
學生需要結合圖1、圖2思考:北方什么季節(jié)缺水?長江什么季節(jié)最適合調水?如何解決調、需之間的季節(jié)差異?
3.探究南水北調之效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分析南水北調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分小組扮演揚州市水利局局長、臨長江的揚州某化工廠廠長、環(huán)保專家、南水北調東線沿線居民等,從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視角談南水北調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總結解答工程類題目的思路:是什么?哪種資源?→調出地、調入地分別是哪兒?→為什么?→怎么樣?(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等問題也同理。
4.思索南水北調之續(xù)
材料一 ? ?2018年2月11日,人民網(wǎng)刊登了一篇關于“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設想的文章,引起廣泛熱議,該工程設想從雅魯藏布江調水,采取“山區(qū)打隧洞、河道修水庫、平原開明渠”的方式,沿青藏高原邊緣全程自流,輸水至我國西北缺水地區(qū)。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結合地圖冊中的“藏水入疆工程及中國地形圖”以及材料一分析藏水入疆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利弊情況,對調出地、調入地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若出現(xiàn)南旱北澇我們又該如何調水。
五、結束語
為了順應新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答題的規(guī)范性,我們需要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綜合思維,將主題式教學與綜合思維緊密結合起來。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高中地理課堂會越來越精彩!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