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寒
【摘要】2020年7月7日,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相繼出爐,除卻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江蘇卷,每一道新高考作文題都牽動著江蘇數(shù)十萬考生和家長的心。對于在未來幾年參加高考的江蘇考生來說,作文題的風格變化,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zhàn)。以不變應萬變已經(jīng)不適合這個時代,面對強烈的“現(xiàn)實系”全國卷,我們必須拿出新的應對方案。
【關鍵詞】高考改革;碎片化閱讀;微閱讀;流動性;話題;注意點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如今,全國各地作文卷緊貼社會現(xiàn)實和時代發(fā)展,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忌粌H要有基本的文學素養(yǎng),更需要具有家國視野,真正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以前,我們也關注時事素材,但總覺得時事是一盤盛宴中的配角。這是需要扭轉(zhuǎn)的。筆者所在的學校,時事素材大多是以微專題形式進行的。
1.接受“碎片化”閱讀,迎接“讀報”時代
個人覺得,如今的形勢下,一味強調(diào)整本書閱讀,排斥“碎片化”閱讀,確實是不符合學生現(xiàn)實和高考風向的。首先,“3+1+2”模式之下,學生的精力需要分散到更多的學科,其次,“碎片化”短評中,確實有非常好的時事評論。我們老師要打破思維定式,善用現(xiàn)代化工具,隨著時代而改變。
個人認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摘報》等重點新聞報刊,是每位老師務必重視關注的。我們應該用最大的熱情,迎接“讀報”時代的再次回歸。
2.注意“碎片化”閱讀的流動和篩選
時事評論,不是想發(fā)什么就發(fā)什么,想什么時候發(fā)就什么時候發(fā)。我們應該養(yǎng)成每天“讀報”的習慣。老師給學生的時事素材,必須具有新鮮、深刻、流動等特點。
何為“流動”?即緊跟時代步伐,讓素材貼合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少做咀嚼者,多做開拓者,做學生的眼睛,去過濾、去發(fā)掘每天數(shù)以萬計的新聞評論中最值得探討的話題,由最“新鮮”的話題,牽扯歷史、現(xiàn)在、未來,在一篇篇流動的緊貼時代的時事素材中,培養(yǎng)高中生敏銳的時事嗅覺,打開其獨到的時事視野。
3.注意“碎片化”閱讀的深入性和發(fā)散性
“微”閱讀、“碎片化”閱讀被人詬病的一大原因,在于其淺薄性。我們找的不僅僅是時事熱點,不僅僅是一個個現(xiàn)象、事件的簡單呈現(xiàn)。我們需要尋找的是一篇篇評論性的文章,甚至是我們老師自己寫的下水文章。這就是深入性。而學生閱讀了文章之后,打開了思維,才能繼續(xù)發(fā)散思維,這就是發(fā)散性。我們老師如果擔心提前提供給學生大量的文章,會剝奪學生的思考空間,個人建議,可以先看時事現(xiàn)象、事件,再進行討論,再發(fā)時事評論文本,再進行文字呈現(xiàn)。
4.注意緊貼課文專題內(nèi)容,警惕脫離書本“另辟蹊徑”
一方面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脫離書本實際。有些話題,永遠是每個時代的永恒的主題。例如必修上冊第一單元青春、第二單元勞動。時代,不可能,也根本避免不了這些永恒的話題,這個時代永遠有青年人,這個時代也永遠需要新的勞動者。
綜上,如何隨“時”而動,如何引領學生隨“時”而動,永遠是每個語文人需要思考的問題。愿我們的思考也永遠具有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