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超
摘 要;學習目標的制定是備課和上課的首要任務,因為它決定著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的形式,起著小學數學教學的導向作用?,F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有效的教學必須具備有效的學習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設計;學習目標
一、學習目標達成的幾大要素
1.自學性。讓學生自己看書、理解教材,以類似語文閱讀的方法找出該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找出重點劃下來,發(fā)現疑問做標記,讀有所得寫批注。不僅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而且更有利于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勤于思考,善于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利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2.獨立性。讓學生學習充滿自信,能獨立發(fā)現和解決問題,不依賴別人而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也不易受別人影響而輕易改變和放棄自己的正確看法,能正確評價自己的學習結果,并進行自我調控。
3.主動性。讓學生對學習有熱情、興趣,能科學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主動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并具有個人學習特色,能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周圍事物,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合作性。讓學生能主動與同伴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流,善于傾聽和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交流意識強,能和組內同伴共同協(xié)作,完成教學活動,使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5.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樂于并善于發(fā)現問題,能從不同的方位,多角度地觀察,尋求解題思路,思維靈活性強,并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
6.開放性。教師對教學活動不要做太多的人為“設定”,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要著眼于發(fā)展學生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倡學生用個性化的策略方式解決問題,允許學生“冒險”和“犯錯”,留足學生個性和發(fā)揮才智的空間。
二、目標制定常見的幾種問題
1.學習目標的主體有誤。學習目標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三維目標描述的都是教師通過某項活動使學生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
2.目標表現形式不清?!斑M一步”和“認識”未做界定,無法測量。《課標》中,“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是依據小學數學教材安排而言的。在小學階段“軸對稱”的學習共兩次:二年級下冊為第一次,側重于整體感受,對學生的要求就是能夠指出哪些具體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四年級下冊為第二次學習,側重于通過畫圖等方式,體會軸對稱的特點,是對軸對稱圖形認識的深化。
3.目標結果描述不具體。目標“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和目標“步驟與方法”均未明確給出和闡明,這樣就使得目標的指向性不強,缺乏可操作性。
4.是把教學內容等同于學習目標。教師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未結合教材和《課標》進行分析,就簡單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習目標劃等號。在《課標》的第一個層面要求中,除了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外,還要求對對稱軸有進一步的認識,進一步認識的結果就是“能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這一目標沒有得到體現。
5.課時學習目標和《課標》要求不一致。目標2中要求“能夠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但《課標》的要求為“能夠在方格紙上補全一個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兩個描述的區(qū)別在于“補全”的范圍包括但不限于“畫出另一半”。
三、關于制定有效目標的一些思考
1.創(chuàng)設情境,以景激情,讓學生在特定的“境”中產生學習的“情”時揭示學習目標。
教學情境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為實現教學目標所創(chuàng)設的情感氛圍,通過講故事、玩游戲、做實驗等方式,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情感共鳴,帶著疑問與欲望走進課堂內容的學習,并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對所學內容在認知上形成知識建構。例如在“元角分的認識”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模擬的商品購銷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現實生活的商品買賣的實踐活動中,從生活走進數學,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一些學困生本來對學習有畏懼心理,看到問題就“頭痛”,但如果讓他們買東西,“算賬”卻一點不差,商品購銷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他們的眼球,他們在“購銷”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參與學習,從“頭痛”到“樂學”,既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樹立學習的信心,又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2.直接點題、開門見山,上課開始就直接向學生闡明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和要求。
對于一些“起始課”,我們直接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使學生的思維方向很快轉移到所要解決的問題上,獲得學習的主動權。例如在“測量土地”教學中,上課伊始就直接揭示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初步了解測量土地的實際意義;認識標桿、卷尺、測繩等簡單的測量工具,并知道它們的不同用途;能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在地面上測定直線,量出距離,學會用拉繩子的方法測量有關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高。這種揭示學習目標的好處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
3.激發(fā)情趣,調動狀態(tài),在幽默輕松、寓意深刻但又能激發(fā)想象與思維的氛圍中揭示學習目標。
數學比較抽象性,不恰當的教學手段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一個精彩的開場白卻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生動有趣,調動他們投入自主學習。如一年級“第幾”這一內容的學習時,可以講述一個笑話:古時候,有一個人到燒餅店吃燒餅,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是不飽,直到吃完了第四個才感覺吃飽了,他拍了拍肚子,嘆口氣說:“唉,早知道吃第4個會飽,那我先吃第四個該多好??!”在大家的笑聲中我提出問題:“大家說那個人說的對不對呢?”學生異口同聲地答:“不對!”“為什么不對呢?”在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愉悅的情緒中,教師水到渠成地提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融知識、趣味、思想于一體,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參與新課的學習。以與教學有關的趣聞、笑話作為新知識的切入點,既生動有趣,吸引他們的有意注意,又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為課堂教學的成功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明.農村小學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新課程,2022(13):13.
[2]孟進靜.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培養(yǎng)小學數學學習力的方法[J].知識窗(教師版),2022(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