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淑勇
摘 要:英語作為除中文之外的第二大應用語言,是義務教育過程中必修的語言科目之一。當下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語言行為對學生學習成果以及學習情緒的影響占據了主要位置。不同層面和不同情緒攜帶下的語言環(huán)境會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語言作為連接二者的紐帶,發(fā)揮了自身的能動性,可充分調動二者情緒,正面積極的語言可幫助學生發(fā)揮正面情緒的積極作用,而負面語言會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其情緒的調動能力很差。因此本文將對教師語言和學習情緒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盡闡述。
關鍵詞:英語教學 教師語言 學習情緒 聯系
關于教師語言的應用問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相關研究理論提出。該理論研究發(fā)現,教師課堂授課中的語言運用和學生的學習能力之間有直接的聯系。[1]通過語言的輸出和反饋,語言可以成為主導課堂并引領課堂內容發(fā)展的主要工具。教師通過語言將學生引入到學習空間,并給予一定的反饋,學生將這樣的語言互動作為信息和學習內容的主要來源,而語言應用主體的不同,導致其反饋內容和行為情緒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最終體現的交流結果就是學生的情緒變化。而這一理論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顯示了教師語言與學生學習情緒之間的聯系。教師語言的表述也分為兩種模式:一是積極的反饋,二是消極的反饋。積極的反饋能夠提供給學生正面的向上的學習動力,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整體學習情緒體現為正面積極的引導。[2]消極的反饋首先從教師角度來講,其輸出的觀點和語言就帶有負面影響,因此學生接受的情緒也是負面的。不論是主動輸出還是被動輸出,消極的反饋都不利于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塑造,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因此我們需要對教師語言與學習情緒之間的關系進行全面的認識,后續(xù)在運用過程中才能找到更加有效的應對
方法。
一、英語教學中教師語言與學習情緒之間的關系
(一)學習情緒為教師語言的最終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教學任務而進行的語言輸出可被視為一種交流信息,學生的感官識別反饋可被認定為交流結果。學生會敏銳地對教師語言產生一種“聽力反應”,這種反應結果與語言輸出內容直接相關。[3]學生首先通過對語言內容的分析來明確教師語言的目的和內在情緒,從而給出自己適當的回應。這個過程中教師語言是調動學生情緒的主體,而在教學范圍之中,這樣的情緒可稱之為學習情緒。學習情緒必然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掛鉤,情緒是一種情感的單一表達,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消極的情緒、積極的情緒、絕望的情緒、悲傷的情緒等等。而這些情緒有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調動的,有些則是通過教師語言傳達的信息被動出現的。因此學生學習情緒的變化可以作為教師語言的最終反饋出現。英語教學作為語言類內容教學,自身就具備一些語言溝通的特性,因此大部分英語教師在語言的應用上都較為靈活。但教師語言與教學內容本身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這為教師語言的運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保證語言的運用過程能使專業(yè)內容得到傳遞,也要保證語言能夠正面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保障其學習主動性。
(二)教師語言決定學習情緒的變化方向
從整體教學角度來看,教師語言是教學內容的一種反饋,這種反饋對教學課堂和學生學習成果本身的體現。因此我們從教師語言的運用角度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積極主動的語言類型,它代表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動正面的反饋。另一類是被動消極的語言類型,它代表了教師在課堂上負面消沉的反饋。這些語言的應用語境和誕生環(huán)境不同,因此其對學生學習情緒變化的影響方向也存在區(qū)別。首先是積極主動的語言,它代表著一種向上的正確的環(huán)境,也就是教師通過語言傳遞了對學生或者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認可,這部分語言會對學生的學習情緒起到鼓勵和引導的作用。[4]其次是消極被動的語言,它所處的環(huán)境中學生可能是負面問題產生的主要主體,因而教師在對實際環(huán)境做出反饋時,也采取了同樣方向的語言,這部分語言對學生的學習情緒發(fā)展是不利的。尤其是直接的語言類批評,點出學生的問題,可能會降低學生對英語課程學習的主動性,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必然不會高漲。
(三)教師語言可抑制焦慮情緒的產生
根據相關研究,當下高中生在語言類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焦慮”是其最為主要的負面情緒。這是一種常見的情感障礙,學生在學習結果不理想或尚未達到學習目標的時候,就會不自主地陷入到焦慮的情緒之中,一旦焦慮情緒堆積,很可能會發(fā)展成為無法克制的情感障礙。[5]這對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是很大的折磨。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發(fā)現學生出現抑郁或者焦慮情緒之后,可通過自己的方式主動幫助學生進行調節(jié)。此時語言的運用是幫助擺脫焦慮的重要手段。英語作為語言類學習課程,焦慮情緒在這種課程中的體現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學生在對英語目標語進行表達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安、不確定、自我懷疑等情緒。1994年語言學家就將這種語言類知識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焦慮情緒定義為“與聽和說相關的,在第二語言語境內出現的一種特定的緊張和恐懼的情緒”[6]。這是外語學習過程中較為常見的負面情緒,在我國主要體現在英語課程的學習中。而通過對當下高中生英語學習焦慮情況的現狀調查發(fā)現,教師課堂中的語言反饋和非語言反饋方法都可有效抑制這種情緒的滋生。其中語言反饋的效果最為明顯,教師通過表現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以語言的方式科學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理論輸出,可以幫助學生減輕英語課程學習中出現的焦慮情緒。當負面情緒被削弱,學生進入到正面情緒轉變期之后,這種學習焦慮情況很可能會徹底消除。此時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英語課程學習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二、英語教學中教師語言應對學習情緒的主要方法
(一)突出語言情感,調動學習情緒
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要重視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認識,這一教育理念適合應對外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個體行為和精神變化情況。[7]這一理論對教師的教學語言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是教育者要始終與學生站在統(tǒng)一的位置,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語言的塑造是教學環(huán)境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次是要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需求,重視其情緒的變化。作為教師,在語言情感輸出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現實需要和個人情感,負面語言的輸出需要掌握尺度,不能一味地打壓和批判學生,負面語言會導致學生出現負面的學習情緒。最后是語言作為教師和學生溝通的主要渠道,對師生關系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語言輸出過程中學生體會到的情感是調動學生情緒的關鍵所在。助力學生學習和發(fā)展是教師的重點任務,教師的語言運用能夠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到自身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而語言表達過程中的情感是豐滿的,是形象的,是能夠通過感官直接觀察到的。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科目,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和帶入的是一種新的學習語境。這種語境和語言表達方式與中文截然不同。在初期理解的過程中,英語學習會持續(xù)性地對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行打擊,而教師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對這種情緒的變化感知是最為明顯的。這一階段也是學生在情感上最為渴求的階段,認同感是幫助學生快速擺脫學習困境,調動其學習情緒的關鍵。因此,教師的語言運用也需要盡量飽含正面的積極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認同。在學習出現失誤之后,教師也需要盡量從側面鼓勵學生進行學習,通過語言鼓動來幫助學生加強英語學習中的情感建設,讓學生對英語學習有一定的參與感;在出現小波進步之后,滿足感會攀升至巔峰。這時教師的語言作用才真正凸顯了出來,學生在受到語言的鼓動之后,便會很快進入到新的學習空間之中,學習情緒也會出現新的變化。
(二)主動輸出語言,掌握學生情緒變化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變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學習進入到重難點區(qū)域時,學生的情緒會明顯下降,而當學生取得階段性的成功時,學習情緒會在短時間內高漲。如何讓學生穩(wěn)定學習情緒,保持高漲的學習姿態(tài),是教師語言輸出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點。主動輸出是掌握學生情緒變化的唯一辦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對課程的重難點進行提前規(guī)劃,難易知識點要穿插進行授課,在出現較難知識點時,教師要提醒學生該部分知識點存在一定困難,若無法及時領悟,可以進行二次理解。提前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表示認同,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如在遇到學習困難的第一時間可以給予自我安慰,這在一定程度上可預防學生陷入學習困難的局面,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而在學生進入到學習高漲期時,教師要及時地通過語言進行鼓勵,幫助學生鞏固正面情緒,延長學生的情緒保留時間,在語言鼓勵之下學生能夠取得更大的學習成果。不論是在課堂語言輸出還是課下語言的輸出中,教師都要時刻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主動掌握學生的情緒變化和情感發(fā)展情況,注重反思和整理自己的課堂語言和授課行為,更好地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通過引導學生進入積極的情感狀態(tài)之中,建立一種和平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運用合理會話結構,引導學生正面情緒
伯明翰學派的課堂會話模式研究將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運用分為了五個階段和三個語言步驟。[8]五個步驟分別是課程引入、課段講解、回合講解、話術安排、話術結果的達成。三個步驟分別是教師主動發(fā)出對話要求、學生回應教師會話、教師反饋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五個階段的落實效果較為優(yōu)秀,但對語言輸出步驟的認識不夠。因此我們提倡教師要將正確的語言順序應用到教學之中,既要具備語言輸出的主動性,也要保證語言的秩序性。首先是教師主動發(fā)出對話要求,這一階段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因此教師的不同語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和結果,對后續(xù)兩個步驟的進行會產生關鍵影響。這時教師就要明確該階段語言輸出的根本目的是與學生達成一致,與學生產生語言上的溝通,通過語言的反饋來幫助學生。因此這一階段教師的語言以輕松主體和詢問為主。其次是學生的反饋階段,學生在反饋教師語言時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學生可初步認識到自己在學科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回應語言可能包含有學生自己的解決方法、對自我的認識或者是對學科問題的進一步闡釋。所以最后教師在二次反饋時要明確自己的語言帶有一定的評論性質,可適當用重復話術來強調信息的重點,點出學生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的評價。這樣的會話結構符合邏輯且不會造成學生太過激烈的情緒變化。這樣的語言能夠與學生達成一致并共同推動話題的深入,最后是師生會出現共鳴,這對語言學習和學習氛圍的塑造有很大的好處。英語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語言運用得當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因此在明確了教師語言和學生學習情緒之間的關系之后,教師在溝通和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就要格外注意自己語言的運用,通過語言來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情緒,更好地指導課堂教學。
三、結語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情感變化會直觀地反映在學習成果之中。不同教師擁有各自不同的反饋能力和語言行為方式,但最終的落腳點都是要緩解學生的負面情緒,幫助學生完成英語學科學習。通過提高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改善語言輸出與學生學習情緒之間的關系、穩(wěn)定學生的學習氛圍并提升高中英語教學的質量。這是我們本次研究的最終目的。在語言類學科學習過程中,語言背后的情緒變化更值得我們探討。
參考文獻:
[1] 向春華. 高中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策略解讀[J]. 信息周刊,2020(7):1.
[2] 索洪俠. 提升語文教師語言素養(yǎng)的探究[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2):481.
[3] 于慧. 淺談教師如何用積極語言提升課堂教學質量[C]//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論文匯編(二), 2020.
[4] 段海六. 淺析高中課堂教學中的語言魅力[J]. 新作文(中小學教學研究),2020(3):75.
[5] 鄭譽煌. 教師教學情緒綜合評價分析[J]. 計算機時代,2021(3):104-106.
[6] 韋金嬋. 消除中學生厭學英語情緒,提高英語教學質量[J]. 愛情婚姻家庭(教育觀察),2020(6):69.
[7] 車婧. 高中生批判性思維傾向,自我調節(jié)學習策略和英語閱讀策略的關系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8] 傅靜. 教師該怎樣說,學生才愿意聽——淺談小學綜合學科教師語言管理策略[J]. 文淵(中學版),2020(7):55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