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姣 李慧芳 國紅延
【摘 要】重音和語調不僅是一個語言語音表現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鑒于當前英語教學中忽視語音教學,未能足夠重視口頭表達的教學現狀,文章結合北師大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5 Lesson 13“Helping Your Community”一課,探析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恰當運用英語重音和語調的表意功能,提高英語聽說能力。
【關鍵詞】重音;語調;口語交際;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劉嬌姣,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音教學;李慧芳(通訊作者),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基礎教育和教師教育;國紅延,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基礎教育和教師教育。
【基金項目】北京教育學院2019年重點關注科研課題“一年兩考制度下北京市中考英語聽說測試改革反撥作用研究”(ZDGZ2019-11)
一、引言
語言是聲與形的結合,從語言的產生過程來看,文字的產生遠在語音之后。甚至可以說,文字對于語言來說并不是必須,人們可以依賴單純的語音來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傳承。作為語言的基礎要素,語音直接影響語言的習得,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形成和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從語音角度來看,重音和語調是人們借用語言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重音突出了說話者想要強調的信息,而語調傳遞著說話者隱含的態(tài)度。在復雜的交流情境中,為了更高效地傳遞自己的見解與態(tài)度,重音與語調的使用十分重要,不但關乎是否能正確傳遞說話人的情感及意圖,還牽涉是否符合說話者的社會地位,語言表達在當時的交際場合下是否得體,交涉目的是否能順利達成等。從外語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想要培育能聽會說的說話者,而不是滿足于教學只能閱讀、寫作的“啞巴英語”。那么,我們的英語教學就該在關乎語音交流的聽、說上多下功夫,從重音和語調入手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學生“聽”的能力提出了多個層級的教學目標。其中的第五級目標提到,學生要能根據語調和重音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而“說”能力的第五級目標要求學生能在口語活動中做到語音、語調自然,語氣恰當。[1]17教學法專家Rost還將語調與重音作為影響聽力理解的副語言線索收錄在聽力技能表中[2]。因為說話者在口語交際中,除了要使用主要的語言因素,還要借助適當的語調、重音來輔助自己表達情感和態(tài)度。在真正的日常會話中,英語的語調是千變萬化的,它不僅可以改變語句的含義,還有助于說話者傳遞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較強的表意功能。[3]一個英語學習者可以通過努力擁有很大的詞匯量,掌握扎實的語法知識,但其口語交際能力不一定能匹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聽不懂對方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也難以用恰當的重音、語調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設想在現實中有很大的可能性,一方面外語學習者不一定具有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另一方面說話者可能無法很好地領會英語的重音和語調在口語交際中的作用[4]。因此,幫助初中生克服英語聽與說的學習困難,適時、適度地進行重音及語調的專項技能訓練,對于學生打好堅實的語音基礎而言十分必要。
二、初中生英語語音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和校內外的教學觀摩,可以發(fā)現初中生的英語語音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聽取表層信息,忽視理解深意
初中生在做英語聽力練習時,通常只關注語音材料的表層信息,而對于稍微深一些的,隱含在語境中的深層信息則無法準確理解。表層信息指停留在字面上的,說話者表述的事實性信息,這是外語初學者應當具備的基本聽力技能之一。而隱含在語句中的深層信息,需要聽者綜合考量語句中的用詞及語境等非語言線索,綜合分析后做出推測和判斷。如今大多數英語聽說課上,教師訓練較多的是事實性信息的交流傳遞。但到了初中階段,學生聽的能力不應僅僅停留在獲取表層信息這一初級階段??梢哉f,英語聽說教學中對深層信息領會能力訓練的不足,特別是重音與語調表意功能教學的缺失,會極大影響學生準確推斷語中深意。
(二)口語表達平淡,缺乏真實情感
2018年起,北京英語中考加入了聽力與口語考試,語音、語調與節(jié)奏成為評判受試者語言運用能力的評分項。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倡和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聽力與口語勢必成為全國中、高考必要的考查項目。這一趨勢對口語表達能力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起到了正導向作用。但是,受傳統教學“重筆頭,輕口頭”思想的影響,部分學校的英語口語教學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學生在朗讀文本、口語對話中語調平淡,沒有重點,缺少應有的起伏,斷句不當,沒有節(jié)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教師的語音教學意識不足,沒有將語音教學融入日常教學中并做到分級式培養(yǎng);其次,教師沒有對英語的重音及語調表意功能加以強調,學生對此認識不足,也沒能得到足夠的訓練。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多讀熟記,未能結合文本的主題意義、語言情景進行語音、語調的指導與訓練,學生即使能流利地背出全文,也只是機械性記憶,不能借助語音理解文本,更不能通過語調表達情感。
下面結合北師大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5 Lesson 13“Helping Your Community”一課,解析如何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讓學生正確學習重音和語調,理解說話者要傳達的信息和真正意圖,并在口語表達中恰當運用,做到語音、語調自然,語氣恰當,聽說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重音與語調表意功能在聽說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課例介紹
1.主題與語篇分析
“Helping Your Community”一課的主要內容是:Amy、Bai Min、Jim為海灘滿地垃圾的景象感到震驚,于是三人協作收拾垃圾并樹立了告示牌。為了凸顯語篇的主題意義,三人的對話中使用了“Can you give me one,please?”“Can we use /borrow it?”“Should we put up a notice?”一類表示請求的功能句,還復習了如“You brought all the rubbish bags,didn’t you?”的反義疑問句。這些功能句都不是一般的陳述性語句,語調在句子中變得尤為重要,影響了說話者的發(fā)音也影響了聽者理解語句的重心。語篇中還大量使用了如OK、Oh一類的語氣詞,通過語調的不同表現三人初到海灘時的驚訝、克服困難后的放松、完成工作時的高興等情緒上的變化。本課的語音材料特點鮮明,語句的重音及語調富有變化,將該課設計為重音與語調表意能力培養(yǎng)專題課,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在語音層面更清晰、準確地理解英語語義及其反映的主題意義。
2.學情分析
依照教學安排,學生在第一課時初步聽取了語音材料的事實性信息,理解了對話中談及的事件緣由和發(fā)展過程,學習了語音材料中出現的形容詞sad、excited、relaxed、happy、surprised、satisfied以及形容詞的比較級用法。但這尚不足以讓學生結合語境和說話者的重音、語調變化推斷出每個出場人物的情緒以及隱含意圖,而這正是第二課時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
語音材料中人物的對話簡潔明快,作為教學重心的功能句也基本采用簡單的句式。但是在具體情境中加入情態(tài)動詞表示說話者的主觀愿望學生還是首次接觸,因此教師要從結構簡單的句子入手帶領學生分析語句的重心及發(fā)音,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句意,系統地學習請求句的相關知識。在第二課時,學生要重新閱讀對話,并在課本上標記說話者表達情感的重音及語調,準確理解語音材料的主題意義,并嘗試將所學應用于自己的口頭表達中,利用語音、語調生動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教學任務
依據以上分析和單元預設的教學目標,筆者制訂本課的教學任務如下:
(1)反復聽錄音,標記語句中的重讀單詞及變化的語調,準確理解說話者的意圖及情感;
(2)嘗試配音,運用重音及語調準確表達說話者的意圖及情感;
(3)在朗讀及口語交際中準確、得體地運用重音、語調。
(二)教學過程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還提到:“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fā),為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服務。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教學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強調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盵1]26-27為了貫徹這一要求,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筆者在設計本課教學流程時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以活動觀為基礎將本課分為兩個層次。
1.從感知的層面,理解英語中重音和語調的表意功能
學生回顧第一課時語音材料的主要內容,然后閱讀材料文本,將對話中出現的重音和語調的變化標記在課本上。以填寫表格的方式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語音材料的人物對話中重音和語調的表意功能,理解重音、語調與語句隱含意之間的聯系。本環(huán)節(jié)一共設計了四個學習活動。
【Activity 1】
回顧對話內容,復習重音、語調的標記方法,為標記工作做好準備
【Activity 2】
讀材料文本,做標記,建立重音、語調與語意之間的顯性聯系(學生對語句的重音標記見表1,對語句的語調標記見表2)
如表1、表2所示,標記語句的方法(加點和畫箭頭)從形式上就能讓學生將語音與語言的表意功能聯系到一起,能有效引起學生對重音、語調使用方法的關注,積極思考說話者如何通過重音和語調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經過反復的閱讀和標注,加之對中文語言表達方式和日常說話經驗的聯系,學生能從感性層面逐步理解語音與表意的對應關系。比如表1中Jim所說的“It’s really a shame.”一句,學生發(fā)現除了表達態(tài)度的shame一詞非常重要,really在口頭表達上應該也是重音,因為Jim的措辭雖然比較委婉,但在面對臟亂的海灘時,Jim應該表現出了憤怒,這就是利用重音從感性層面理解了語句的隱含態(tài)度。又如表2中Amy所說的“Jim,you brought all the rubbish bags,didn’t you?”一句,學生認為Amy用上升的語氣表達自己的不確定,隱含了“不確定現有的垃圾袋是否足夠裝下所有垃圾”的擔憂,而這也是理解人物心態(tài)和語篇主題的關鍵信息。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從感知層面入手理解語音在口頭表達中的作用,也有助于學生找到自己口頭表達上存在的問題,使其帶著明確的改善目標進行后續(xù)的語言學習。
【Activity 3】
在上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從感性層面揣摩了語句的情感和隱藏的含義,需要重新聽錄音確認自己的推測是否正確,并進一步思考為什么人們能通過不同的語音傳遞不同的信息,找到語音和語意的直接聯系。比如,上揚的語調一般與疑問、反問、高興聯系,下降的音調通常和嚴肅、不認同、失落相關。學生的自我修正是發(fā)現語音使用規(guī)律,實現知識內化的過程。
【Activity 4】
再次聽錄音,這次要求關注語句中語氣詞、副詞的讀法,強化語音與情感態(tài)度上的聯系。在前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已對整個句子、實詞與語音的聯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語篇中大量出現的語氣詞還沒有多加關注。如表3所示,同為OK一詞,Jim用上揚的語氣表達在面對事態(tài)時的無可奈何,而Amy用下降的語氣表示完成任務后松了一口氣的心情。這種表意法在實際的日常交流中十分常見,我們需要使用一些無實意的語氣詞、副詞,簡單明了地通過語音的變化抒發(fā)情緒。當學生注意到這種語言運用方式,一則幫助學生在聽力練習時通過語氣詞分析說話者的意圖,二則有助于他們的口頭表達更放松、自然。
2.在理解的基礎上,實踐內化重音和語調的表意功能
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英語教學應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使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接觸、理解、操練、運用語言等環(huán)節(jié),逐步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1]27。也就是說,語言教學可以采用更實際的操練方式,讓學生直接與語言接觸,實現語言的內化。在充分感知重音和語調的表意功能后,學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通過模仿、朗讀融入不同角色,學習重音、語調在實際對話中的使用方式。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
【Activity 1】
模仿是個體學習的基礎,也是再現他人語言行為最簡單的方式。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語言學習均始于最簡單的模仿。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著重模仿語音材料中角色說話的重音與語調,力求生動再現錄音中的對話。
【Activity 2】
為了強化學生語音與表現力之間具有直接聯系的印象,朗讀自評表特意列出了語調、重音、表現力三個項目,把學習任務、角色扮演、語言學習、表達方法聯系到一起(見表4)。學生在模仿結束后,嘗試以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繹角色,并給自己的表演打分。關注語音的自評表有助于學生從語音的角度,重新確定優(yōu)秀朗讀的標準。
【Activity 3】
在經歷了模仿和表演后,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性表達的機會,比如播放一小段語氣詞豐富的視頻,讓學生結合語境,嘗試給視頻配音。
筆者選擇的視頻的主要內容是媽媽要外出兩天,寶寶Tydus依依不舍地與之分別,而后很快發(fā)現自己已經脫離了媽媽的監(jiān)管,他可以與爸爸一起做許多可能惹媽媽生氣的事。由于人物間的對話以寶寶Tydus為中心,因此視頻中的語句非常簡單,Tydus與媽媽分別前后的情緒反差也十分有趣,能很好地激起學生觀看、創(chuàng)作的興趣。視頻中有大量的祈使句、反問句,還有許多語氣詞,與本課的教學內容非常符合。尤其是人物對話間的暗示、詢問、誘導,都通過疑問句和語氣詞的語調變化展現,顯得意味深長又富有趣味。視頻播放前,筆者向學生強調,要注意觀察對話中每個人物對重音、語調的使用。視頻播放結束,學生以三人為一組,分別飾演媽媽、Tydus和爸爸,嘗試為視頻配音,最終選出兩個最佳小組配合靜音播放的視頻進行配音展示。
由于視頻情節(jié)簡單有趣,人物對話難度適中,學生非常踴躍地參與到配音活動中,并從重音和語調的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自己的理解,塑造角色。比如媽媽在囑咐爸爸看家時說“Please...make sure you keep the house clean”和“Make sure Tydus eats good food”都是表示請求的祈使句,而爸爸大多使用語氣詞“Uh huh”作為回答。視頻中,媽媽因為責任感,語氣較為嚴肅,而爸爸因為一開始就打算陽奉陰違,回答得很輕松隨便。學生可以在媽媽明知爸爸不打算聽從建議的前提下,用請求但無奈的語氣進行配音。而扮演爸爸的學生也可以與視頻中的表演相反,用假裝嚴肅的語氣表示自己在很認真地聽媽媽的意見。又或是在媽媽交代完畢,說到“And...I’ll be back Tuesday”時,將爸爸回答的“OK”重音強調并適當拉長,表現出猶豫的效果,與前面輕快的“Uh huh”形成對比,凸顯這段對話的喜劇效果。
教學實踐中,學生精彩的配音充分說明,他們在配音任務中已充分關注到重音與語調對句意的影響。因為只有正確認知、運用了所學知識,學生才會表現出如此生動、快活的配音表演,而不是簡單、機械地對視頻進行模仿。由此可見,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契合、具有真實感的情境,是助力學生知識遷移的必要條件。同時在實踐的方式上,教師也要采取更有新意、更貼近學生喜好的路徑,幫助學生順利遷移。考慮到知識的鞏固和表達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教師也可以采用課后作業(yè)的形式延伸課堂。比如要求學生用配音軟件為自己喜歡的視頻片段配音,甚至可以自由編寫新的對話,配合畫面演繹一個全新的故事。只要學生在配音時能注意重音和語調的恰當運用,以語音傳遞情感,就達到了遷移和拓展的教學目的。
四、結語
教學結束后,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大多數學生認為,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他們對重音和語調在對話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并表示在今后的聽力訓練中除了關注事實性信息,還會注意從語音的角度理解說話者的真實意圖。還有學生表示,今后會主動多看多聽,通過模仿學習英語母語者的重音和語調,努力說更自然流暢的英語。
一個人的英語說得好不好,是否地道,要看用詞造句是否符合母語者的說話習慣,更要看重音與語調是否與母語者相似。以實際情況來看,人們在日常交流中不會刻意使用過于復雜的長句、復合句和生僻的單詞,反而傾向使用常見詞,以簡單的短句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靈活地使用現有單詞,重視重音、語調的變化,以簡單的短句進行表達反而是更符合口語交流實際,更貼合訓練需要的教學目標。從語言環(huán)境來看,文化和社會背景影響了說話者的用詞偏好和發(fā)音習慣,這使得說話者會依照本地的文化邏輯組織語言,與他人依照同一邏輯進行交流。而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因為缺乏同樣的語言環(huán)境,學習者不能在同等的交流條件下改善自己的語言表達,但至少可以在強化情境的條件下,不斷提高說話方式的真實性。比如讓學生通過觀看、模仿英語母語者的日常對話,分析對方的說話習慣,以類似的說話邏輯,通過簡單的常用詞與句式,用更口語化的語言,更生活化的語調達到趨同效果。這正是我們在英語聽說教學中關注重音、語調的使用意識,強調學生開口說話的初衷與目的。
(課題信息:本文系北京教育學院2019-2021年度“初中英語特級教師工作室項目”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ROST M.Introducing listening[M].England:Penguin,1994.
[3]黃媛媛.語言的間接性與英語語調的會話表意功能[J].外語教學,2000(3):69-74.
[4]賀婧.語調對揭示英語聽力材料中隱含信息的作用[D].延安:延安大學,2013.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