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雯?余麗
摘 要:英語是高中階段的重要科目之一,教師所說的話將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基于課堂指令語的相關理論,采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分析某高中二年級英語教師課堂指令語使用情況,探究有效課堂指令語的語言特點和發(fā)出策略,以幫助高中英語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言語行為;課堂指令語;有效性
作者簡介:王依雯,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語教學;余麗(通訊作者),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外語教育理論與實踐。
教師的課堂指令語(classroom instructions)是課堂上教師使用的為了實現(xiàn)教學功能的話語,是解釋教學活動內容的一種言語行為。課堂指令語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他們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研究現(xiàn)狀
20世紀70年代,許多外國學者開始關注并研究課堂指令語,他們以語言學為視角,從語音、語法、句法和文本層面規(guī)范課堂指令語。90年代后,學者從理論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教師發(fā)出有效課堂指令語的基本準則,即教師發(fā)出指令后應該首先檢查并確認學生是否理解教師希望他們做的事情。
我國有關課堂指令語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具有重要的實證價值。首先,從語言、詞匯和句法三個層面提出在教學中使用的指令語必須簡潔明了;其次,何安平認為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認知特點,采取不同的認知導向策略;后來,湯燕瑜和劉紹忠基于言語行為理論分析了教師言語的典型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然而對課堂指令語進行的系統(tǒng)性理論研究還不足。
二、研究意義
針對高中英語教師有效課堂指令語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在理論方面,課堂指令語是課堂上的動態(tài)溝通工具,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靜態(tài)理論層面。本研究將通過具體的實踐將其理論更加完善且具有可實施性,補充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其次,在實踐方面,由于許多新入職教師并沒有對課堂指令語進行過系統(tǒng)研究,導致課堂上出現(xiàn)指令不清楚、學生聽不懂等問題。本研究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課堂指令語的特點和功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此外,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對課堂指令語的關注,促進英語教學更好地發(fā)展。
三、理論基礎
言語行為理論認為,人在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其中言外行為分為五類:陳述、指令、承諾、表達和宣告。因此了解言語行為的概念,有助于對課堂指令語的研究。
(一)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哲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英國哲學家Austin提出。他認為,語言是人類行為的一種特殊方式,在真實的交際過程中,人們離不開說話和寫作等言語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在交流中需要使用語言做事情,他認為“總體情況下的總體言語行為是我們最后要解釋的唯一實際現(xiàn)象”。
Searle修正了Austin理論的缺陷,使其更加系統(tǒng)和嚴謹。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間接言語行為,這意味著說話人言語的形式和字面意義并不反映說話人的交際意圖。三種常用句型有不同的表達意義:陳述句用來表達陳述,疑問句用來表達疑問,祈使句用來表達命令。同時他將間接言語行為分為常規(guī)間接拒絕言語行為和非常規(guī)間接拒絕言語行為,常規(guī)間接言語行為是通過使用規(guī)律來推斷說話人的意圖。例如,“你能開門嗎”字面上是一個疑問句,但實際上是一個符合慣例的命令。而非常規(guī)間接言語行為句是多種多樣且更為復雜的,聽者需要根據(jù)語境和說話人的身份來理解句子的真正含義。
(二)言語行為理論與課堂指令語
我國現(xiàn)行英語教學模式大多仍以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為基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于注重詞匯和語法,而忽視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等能力。言語行為理論的引入對英語教學和課堂指令語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它注重語言的實際效果,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基于言語行為理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注重課堂指令語的實際效果是教學方法的重要理論基礎。其次,教師應該用在真實場景中使用的詞語來發(fā)出指令,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結合語境和學生的理解能力,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難度的指令語;第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西方的許多表達方式是不同的,教師應盡量避免學生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學習英語;第三,接觸真實的語言材料,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
四、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