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學術外譯之風的興起,跨文化翻譯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如何準確傳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翻譯是一種認知心理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跨文化心理活動,這兩點在漢譯英的遣詞造句方面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本文旨在探討翻譯過程中,如何借助翻譯認知心理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本進行外譯,以不斷豐富譯者的翻譯理論知識,高效準確地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翻譯認知心理學;跨文化翻譯;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作者簡介:左夢楠(1989-),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助教,翻譯碩士,研究方向:翻譯、英語教學。
一、研究背景
翻譯可以看作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相較于熟練掌握兩種語言,譯者更需要熟悉這兩種文化,二者結合,才能得到成功的譯文。因此,跨文化翻譯不僅是原語轉換為目標語的一種活動,更承載著傳播文化,推動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而這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文本的外譯工作。本文立足翻譯認知心理學,通過分析敦煌文化英譯、四川蜀南竹海宣傳英譯本以及《易經(jīng)》英譯本,從語言圖示層面、內(nèi)容圖示層面以及修辭圖示層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本的翻譯方法以及翻譯結果進行探討,旨在研究有助于外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本的實用理論以及有效策略。
二、翻譯認知心理學
翻譯過程實際上是認知加工的過程?!罢J知”是指獲得知識并使用知識。人類在生活學習中收獲知識并將其儲存在記憶中,進而在之后的生活學習中將知識產(chǎn)出?!笆斋@知識”關注的是譯者的“心理結構”,“使用知識”關注的是譯者的“心理歷程”,兩者結合則被稱為譯者的心理認知加工。在翻譯認知心理學中,我們可粗略地將翻譯分為翻譯理解和翻譯表達兩大階段,其中任何一個過程,譯者都以其儲備的知識為基礎,對原語文本進行解碼,并對目標語文本進行編碼。
在翻譯過程中,理解階段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心理認知活動,如:識別字詞、分析句法以及語義、語用分析和對原語文本的語義構建。在表達階段,還包含有目標語語義的構建、分析語義以及句法、語用分析和詞匯的選取等心理認知活動。將原語譯為目標語的過程可以被視作譯者利用儲備知識,主動地對原語文本的信息進行解碼,并將解碼獲得的信息編碼為目標語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對翻譯認知心理學定義為:翻譯認知心理學是以譯者為研究對象,以揭示譯者認知心理活動特點與規(guī)律為目的的翻譯學與認知心理學的交叉性學科。
三、跨文化翻譯的翻譯圖式加工
圖式理論在分析譯者解析原語文本的過程中包含兩點重要意義,其一是根據(jù)圖式理論,譯者可以自下而上地理解原語文本,也可以自上而下地處理獲取的信息。其二是根據(jù)圖式理論,翻譯理解過程即為譯者運用其知識和技能,與原語文本中的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即譯者和原語文本之間的相互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將已知信息與新獲取信息聯(lián)系起來的過程。
翻譯理解并不是一個自上而下將文本輸送到大腦的過程模式,也不僅僅是譯者被動地通過解碼原文文本而獲取其意義的過程,它是一個具有目的性、創(chuàng)造性,且自主性極強的心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譯者將試圖構建原文本包含的意義,此類心理構建以以下兩方面為基礎:一是原語文本提供的新信息,二是譯者本身具備的相關知識及其情感立場。因此,在跨文化翻譯過程中,不僅要求譯者能夠熟練地輸出目標語,對原語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知識文化儲備也尤為重要。翻譯表達則是要求譯者用目標語將理解后的原語文本內(nèi)容及相關文化表達出來。在翻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本時,譯者不僅需要理解相關背景文化知識,考慮原語文本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不僅如此,目標語文本的表達形式也需要考慮在內(nèi),即譯語文本要符合目標語讀者所處的文化背景。
(一)語言圖式層面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外譯
語言圖式是指譯者已儲備的有關于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等方面的知識。語言圖式之于譯者是必不可少的,語言是文化信息傳遞的媒介,若無相應的語言圖示,譯者就無法有效提取原語文本中的信息,并利用這些線索去調(diào)動大腦中已有的內(nèi)容圖式和修辭圖式,更談不上理解原語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圖式是譯者必須具備的語言表達和理解的基礎,也是內(nèi)容圖式和修辭圖式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語言圖式作為連接起譯者和原語文本作者之間互動交流的橋梁,是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礎。
譯者在對敦煌文化進行外譯時,其譯本無一不體現(xiàn)了語言圖式層面對譯本的指導和影響。要想準確譯出敦煌文化所涉及的專有名詞,譯者自身必須先理解其中文含義,用文字線索去調(diào)動大腦內(nèi)已存儲的相關信息。以“倒塔窟”為例,若直譯為“inverted-pagoda grotto”則忽視了原語中所包含的語義內(nèi)容,因此,譯者首先需要理解“倒塔窟”的中文內(nèi)在含義,即:“倒塔窟是中心柱窟之異型形式。中央開鑿一連頂?shù)捻殢浬街行闹?,柱座上小下大,山作上大下小之倒圓錐形,所以又稱須彌山形中心柱窟。平面為方形,中心柱下部為方壇,中心柱上部呈倒塔形直通窟頂,塔剎四龍環(huán)繞,以象征須彌山,窟頂前部為人字披,后部為平棋”。因此可借助英語的語法功能,將“倒塔窟”譯為“inverted-pagoda grotto, the grotto with an inverted pagoda as its central pillar”。再如“反彈琵琶”一詞,如若繼續(xù)將“反”譯為“inverted”,則忽略了該詞原本的內(nèi)在含義,譯者首先要理解原語中的“反”并不是指“上下顛倒”,此處的“反”是指“反面”或“后面”,因此將其譯為“play the pipa from behind”。以上兩個案例中的“倒”和“反”在中文中為近義詞,若譯者未能理解這兩個詞條在語言圖式層面的含義,則容易將這兩個近義詞在目標語文本中同樣譯為近義詞。
(二)內(nèi)容圖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外譯
內(nèi)容圖式是指原語文本所包含的背景文化知識,具體來講,內(nèi)容圖式包括譯者對原語國家的歷史文化概況、經(jīng)濟政治情況、傳統(tǒng)風俗習慣的理解。由此可見,無論是“譯者”還是“讀者”,文化知識是閱讀理解的一個重要部分。由于本文探討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外譯,因此本文所涉及的“讀者”大多數(shù)為不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外國讀者,即不具備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圖式的“讀者”,這就要求“譯者”更加明確地傳達原語文本所包含的背景文化知識,因此,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采取注釋的形式來提升目標語讀者對譯本的理解。
四川蜀南竹海聞名于世,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竹海文化的外譯有助于幫助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中,能否對竹海文化介紹相關文本進行有效翻譯尤為重要。其中“花溪十三橋”的介紹中,包含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翻譯中需要體現(xiàn)具體的背景文化知識。如“狀元橋”的介紹文本中包含這樣一句描述:“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萬里箐遷徙來了很多人?!?,其中“湖廣填四川”涉及了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因此不能直譯為“Huguang fills Sichuan”。在理解了其歷史概況后,可譯為“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immigrated to Sichuan from Hubei, Jiangxi, Fujian, Guangxi and other provinces.”。另一處描述中提道:“此時,學風盛行,各家各族都鼓勵孩子讀書考功名。陳、黃兩族就有3個考中了秀才”,其中“考功名”“秀才”均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詞匯,直譯譯文不被外語讀者所理解,因此在翻譯中需考慮內(nèi)容圖式中提到的經(jīng)濟政治情況和傳統(tǒng)風俗習慣?!翱脊γ敝腹糯俜浇M織的科舉考試,若考中功名則可以做官,因此在翻譯詞句時,需要增譯背景文化知識,譯為:“At this time, the style of study prevailed, and all families encouraged their children to study and win an official rank. Three of the Chen and Huang clans have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gained scholar.”。對“忠義橋”的介紹中是這樣描述此橋名稱的意義的:“宗旨是反清復明,以‘忠義二字立腳于江湖”,其中“反清復明”和“江湖”均需要理解其背景文化知識,根據(jù)內(nèi)容圖式對譯本的要求,譯者在翻譯此句時可以加上注釋,如:“The purpose of this league was ‘opposing the Qing and restoring the Ming and the members of this league traveled through the Jianghu(literally translates as‘rivers and lakes, but metaphorically refers to an alluvial underworld of heroes beyond the reach of the imperial government.)with the word ‘loyalty.”。鑒于此,在此類文本的翻譯可以內(nèi)容圖式為指導。
(三)修辭圖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外譯
修辭圖式是指譯者在理解原語文本時,不僅會受原語文本當中語言和內(nèi)容的影響,還會受到原語文本結構的影響。以政論文章和科技文章為例,前者的格式通常為比較型,后者的格式通常為問題解決性,而本文探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本多為說理型和詩學型。以上所談及的結構均有其各自的框架特點,譯者在解碼的過程中,如果能結合相應的修辭圖式,則能更準確地理解原語文本中的邏輯關系以及大意。
《易經(jīng)》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翻譯界有關它的研究視角不勝枚舉,但從《易經(jīng)》本身的文本結構出發(fā),分析其詩學特征對譯本影響的研究還相對較少。修辭圖式強調(diào),在翻譯時,譯者需結合原語文本的結構,因此,筆者認為,在進行《易經(jīng)》翻譯時,需遵循詩歌的翻譯規(guī)律,考慮原語文本中的結構、比喻和聲音因素。例如《明夷》這首古歌:“明夷于飛,垂其左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彼鶎淖g文如下:“In darkness the bird is flying, hanging down his tired wings. The noble man on his way, has no food for three days.”。譯文保留了原語文本的詩學特征,并且考慮到了詩歌的音韻節(jié)奏,使得目標語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感受到較強的音樂感,符合修辭圖式提出的翻譯要求。
四、結語
翻譯認知心理學提出的翻譯圖式加工,旨在指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注意原語文本的解碼過程和目標語的編碼過程。翻譯理解中的圖式加工可以看作譯者與原語文本作者或者原語文本互動的過程。翻譯理解要求譯者獲取作者的意圖和原語文本所負載的相關信息及文化內(nèi)容。翻譯表達中的圖式加工是譯者將通過理解而獲得的原語文本內(nèi)容,用目標語表達出來的過程。在翻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文本時,圖式加工從三方面向譯者提出如下要求:語言圖示要求譯者無論是對母語還是對譯語,都要具備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內(nèi)容圖式進一步要求譯者具備相應的文化知識儲備;修辭圖式則是從篇章出發(fā),不僅強調(diào)譯者的寫作修養(yǎng),更要求譯者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本的文章體裁和篇章結構。
綜上所述,翻譯認知心理學中所包含的翻譯圖式加工,有助于提高譯本的質(zhì)量,能夠有效指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文本的跨文化翻譯工作。
參考文獻:
[1]季羨林.敦煌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2]任運忠.易經(jīng)英譯研究與探索[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3]顏林海.試論翻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96-101.
[4]顏林海.翻譯認知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