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娜
摘 要:文章通過查閱文獻、經驗總結等方法,研究互聯(lián)網時代下初中語文高效閱讀課堂的構建策略,并對結果進行歸納。就現(xiàn)下初中語文閱讀課開展情況來看,存在的問題還較多:師生互動唯一陣地是課堂;學生自主學習程度不夠;網絡技術的應用流于形式;教學內容拓展性不夠。這些問題若不予以解決,會影響閱讀課的教學效果。而信息技術2.0讓閱讀教學具有教學決策數據化、閱讀資源多樣化、資源推送智能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評價內容多樣化等特點。本文從指導課前預習、創(chuàng)設輕松氛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拓展教學內容、加強課堂互動、提供學習資源幾個方面,簡要闡述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展開閱讀教學活動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互聯(lián)網時代;初中語文;閱讀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0-0098-04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Internet era and build an efficient reading classroo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UO Lina? (Yangli Middle School, Minhou County,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high-efficiency Chinese reading classroom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the Internet er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ience summariz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results.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ading cour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e only place for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s the classroom; students' self-learning degree is not enough;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is a mere formality;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not expandable enough. If these problems are not solved, it will affect the teaching effect of reading cours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 makes reading teaching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based teaching decision-making, diversified reading resources, intelligent resource push, three-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n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content.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reading teaching activ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guiding pre-class preview, creating a relaxed atmosphere, creating teaching situations, expanding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providing learning resources.
【Keywords】Internet age;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Reading classroom
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是近幾年教育領域的重要話題,由于信息技術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fā)展的,所以對于信息化教育的探索也需要一直進行。在新時期,教師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客觀、深入地研究互聯(lián)網技術優(yōu)勢并探索它與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路徑,對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現(xiàn)代化與高效化,讓初中生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有效掌握知識,推動初中語文教育事業(yè)穩(wěn)定與持久發(fā)展。
1.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仍然不能滿足新課改要求,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影響較深,加上應試教育、有限課時等因素的影響,存在問題依然較多。第一,師生互動的唯一陣地是課堂。就當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況來看,教師主要以課堂為陣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指導,其他時間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基本為零,這不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也不利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內容。第二,學生自主學習程度不夠。新課改強調凸顯學生主體位置,但就目前初中語文閱讀課開展情況來看,“教師講、學生記”的局面并未從本質上得到改變,教師仍然占據主導位置,偶爾提出一些問題與學生互動,但是給予他們自主學習如獨自思考、合作探究的時間并不多,學生仍處于被動位置。第三,網絡技術的應用流于形式。在加強教育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已經實現(xiàn)了信息化教學,但是應用深度不夠,多數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僅僅是利用多媒體播放PPT課件,而PPT內容幾乎是照搬教材或教參上的內容。這種信息化教學形式從某種程度上說節(jié)省了教師的板書時間,但是教學本質并沒有發(fā)生改變,課堂氣氛仍然沉悶、枯燥,學生參與度不高,整體教學效果并不完美。第四,教學內容拓展性不夠。就當下初中語文閱讀課實施情況來看,教學內容主要是文本內容。在很多教師看來,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字詞、掌握閱讀應試技巧和方法,就是完成了教學目標,加上課時限制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所授內容通常只是課本上的知識,缺乏深度與廣度,學生視野與思維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互聯(lián)網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特點
(1)教學決策數據化
在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做各種決策主要依據以往的教學經驗,而信息技術2.0時代,閱讀教學以信息技術平臺為重要支撐,大數據是重要核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形成個體數據包,比如閱讀、做題時長,客觀題正確率、錯誤率等,這些都可以通過數據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教師可以通過這些量化的數據制定符合實際學情的教學方案。換言之,教師可以通過教學過程中的數據精準推進文本學習,及時調整教學,從而提升教學針對性。
(2)閱讀資源多樣化
閱讀課程的豐富度主要取決于閱讀教學資源,而且閱讀教學資源也決定了學生的視野。在傳統(tǒng)閱讀課上,閱讀資源局限于文本,而信息技術2.0時代,閱讀教學資源跳出了原有的課本與教輔資源,有選擇性地納入了網絡課程資源,從而提升了閱讀資源的多樣性。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借助現(xiàn)代技術手段,將文字、圖像、聲音等融為一體,這樣不僅可以讓閱讀資源具有多樣性,還可以讓它的呈現(xiàn)方式也更加多樣化。
(3)資源推送智能化
建立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的閱讀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媒體資源,而且在大數據技術作用下,平臺會依據學生的學習數據智能化推送學習資源,真正實現(xiàn)“因材施教”。它的優(yōu)勢在于既滿足了學生個性化閱讀需求,又在無形中提升了他們的閱讀滿意度。
(4)交流互動立體化
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主要局限于課堂上,課前課后幾乎沒有互動。而信息技術2.0時代,基于云端平臺的交流能夠打破空間、時間等條件限制,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這可以顯著提升教學效益,而且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5)評價內容多樣化
互聯(lián)網具有記憶、存儲功能,在閱讀學習中,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數據都會被保存下來,如電子筆記、答題數據、課堂實時互動數據、預習數據以及課后拓展閱讀情況等,這樣可以實現(xiàn)評價的量化,教師可以依據它們從多方面、多角度構建閱讀教學評價體系。
3.互聯(lián)網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優(yōu)勢
(1)閱讀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互聯(lián)網具有資源共享的優(yōu)勢,這意味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更多獲取教學資源的渠道,然后利用課后復習或課前預習將所收集和整理的內容翔實、形式豐富的閱讀材料提供給學生。依據這些網絡資源,學生可以自主閱讀和訓練。初中語文課本上內容具有精簡性,缺乏背景、作者生平經歷介紹等,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去收集這些資料,對課本內容形成良好的補充,這在無形中豐富了閱讀教學內容。
(2)閱讀教學時空的開放性
傳統(tǒng)初中語文閱讀課上一直強調四點,分別是講、聽、學、記,這已經無法跟上時代步伐。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方向和新目標應該是疑、思、學、做,這就需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情形下固定的教學空間與教學時間,而互聯(lián)網時代的發(fā)展能夠促進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給教師與學生提供更多教學空間與時間。究其根源,網絡具有很強的交互性、便捷性,人與人之間可以基于網絡隨時隨地地交流與互動,這為課內課外溝通創(chuàng)造了可能。用通俗的話來說,教師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通過面對面的方式與學生交流、互動,還能在課前、課后等環(huán)節(jié)依賴網絡平臺與學生線上交流,這樣,學生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這是傳統(tǒng)閱讀課堂難以滿足學生開放性、多樣性的教學條件。
(3)閱讀教學過程的情境性
文學文本包含了諸多元素,如作者寫作技巧、情感表達、寫作意義與寫作背景等,閱讀教學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從文本中提取有意義的知識。文學文本有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形式,不能只用公式化方法去量化、分解,需要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相互溝通,接觸作者的思想。針對文本解讀的復雜性與文本的多樣性,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促使學生深度解讀文本,現(xiàn)代化技術為教師實現(xiàn)這一目標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創(chuàng)設虛擬仿真情境,從而實現(xiàn)以情入境,以境激行,使閱讀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4)閱讀學習的自主性
傳統(tǒng)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著重強調教師的教學,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雖然這有助于快速達成教學目標,系統(tǒng)地傳授學生文本知識,但是忽略了學生的作用與地位。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參與度有限,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這不利于他們學習積極性的激發(fā),而且自主學習程度不高,甚至接近于零?;ヂ?lián)網時代下,教師可以通過現(xiàn)代化技術組織學生進行線上交流、協(xié)作探究、自主學習。比如,課后給他們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并依據這些資源設計問題,要求學生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變被動為主動,以此增強他們自主學習能力。
4.順應互聯(lián)網時代趨勢,構建初中語文高效閱讀課堂的具體措施
(1)基于互聯(lián)網平臺指導課前預習,提升學生聽課起點
初中語文課時有限,而文本材料較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材料更有深度和內涵,這就出現(xiàn)了課堂上知識量大、密度大等問題,導致部分學生“消化不良”,使閱讀教學效果被削弱。為了構建高效課堂,教師應遵循“重心前移”的原則加強課前預習指導,即上課之前以互聯(lián)網為“橋梁”給予學生合理的指導,讓他們在上課之前大致了解文本內容,知道閱讀目標、重難點等,以此提升其聽課起點。例如,在上《觀滄?!芬徽n之前,教師通過各大網站收集有關資料,包括這首詩的音頻、視頻以及文檔資料等,對它們進行整理,形成短視頻課件等。接下來,設計預習題,即前置性作業(yè),目的就是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保障其預習質量。對于預習作業(yè)的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盡量設計一些基礎性的習題,如“《觀滄海》中描寫詩人想象的句子是…”“《觀滄?!分惺惆l(fā)作業(yè)豪邁氣概和寬廣胸懷的句子是…”然后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如“雨課堂”等,將這些資料和習題提供給學生。在推送資源后,學生會收到提醒,然后根據預習任務聽讀朗讀,閱讀古詩,自行解決字詞讀音問題。在觀看視頻后,學生初步了解這首古詩,再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完成對應的練習。在預習結束后,學生會清楚地看到預習情況,如果有一些想法或問題可以反饋給教師。而教師可以依據后臺數據了解學生預習情況以及他們提出的問題,以這些生成性資源為載體繼續(xù)優(yōu)化教學方案?!坝暾n堂”平臺會生成系統(tǒng)報告,教師通過這個報告可以直觀地看到每個學生的預習情況,包括他們完成時間、預習總時長、看了哪些頁等,對于未預習或者預習時間偏短的學生,教師可以單獨提示對方,從而保障其預習質量,提升他們的聽課起點,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打好基礎。
(2)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創(chuàng)設輕松氛圍,喚醒學生閱讀興趣
閱讀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情感體驗活動,所以需要良好的氛圍。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課堂氣氛壓抑、沉悶,學生體驗感不強,閱讀興致不高,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為了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創(chuàng)設輕松氛圍,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效閱讀。例如,在上《登幽州臺歌》一課時,由于這是一首悲涼、大氣、渾厚的古詩詞,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在課上播放古琴曲,如《胡笳十八拍》,這首古琴曲與這首詩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將激昂與悲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學生通過這首曲子能夠從中感受到悲憤之情。又如,配上古琴曲《廣陵散》, 這首曲子于傲然決絕之下暗藏悲傷,符合這首詩歌的意境。教師可以在課上播放諸如此類的歌曲,將學生帶入意境,感受到作者當時的情感。與此同時,組織學生配樂吟誦或朗讀,喚醒其閱讀興趣,使他們獲得深刻的閱讀感受。又如,在講解《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播放關于這個故事的動畫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個趣味故事。這樣的閱讀課堂氣氛活躍,扭轉了以往閱讀課氣氛壓抑、沉悶的局面,它契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有效調動其能動性,促使其全身心地參與閱讀活動,對于高效課堂的構建有重要意義。
(3)借助互聯(lián)網創(chuàng)設合適地教學情境,增強學生閱讀體驗
語文閱讀材料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具有情感美、意境美、精神美等,然而,心智尚不成熟的初中生很難理解,無法領略其中的美。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明確指出,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與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從而感受其中蘊含的美。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諸如《春》《濟南的冬天》此類的課文時,可以利用VR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VR技術營造的虛擬時空中感受到作者筆下所描繪的美景,獲得良好的聽覺、視覺和觸覺體驗,置身其境,與作者進行“跨時空”的交流。在這種先進技術的支持下,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并掌握課文內容,而且深刻地感知到課文中的自然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其審美鑒賞能力在無形中得到了培養(yǎng)與提高。
(4)基于互聯(lián)網技術拓展教學內容,開闊學生閱讀眼界
互聯(lián)網時代的發(fā)展推動了數字化校園的發(fā)展,這給教師開發(fā)課程資源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教師作為教學指導者,要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借鑒閱讀教學中的新方法、新思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寬,以此開闊學生視野、思維,讓他們的閱讀更有深度、廣度。例如,在指導閱讀《木蘭詩》一課時,教師不能只停留在對這首詩歌表面文字的解讀上,還可以以此為契機挖掘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利用文化去浸染學生,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木蘭當戶織”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對鏡貼花黃”也將我國傳統(tǒng)女性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出來;木蘭替父從軍則體現(xiàn)的是她對父母的敬愛與孝敬之情,蘊含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精神。除此之外,這里還包含了很多關于詩歌、古代物件等,都是值得深究的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木蘭詩》被改編成繪畫、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原因。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開發(fā)課程資源,將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深入挖掘出來,作為對教材內容的補充,以此開闊學生視野,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
(5)利用互聯(lián)網加強課堂互動性,提升閱讀教學針對性
在傳統(tǒng)初中語文閱讀課中,教師與學生互動少,僅有的互動也是依靠課堂提問進行,但是只能實現(xiàn)與個別學生的互動,這讓教師獲得的信息比較片面,增加了閱讀教學的盲目性?;ヂ?lián)網時代下,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不受時空界限的優(yōu)勢加強互動,以此提升教學的針對性。以“雨課堂”為例,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將課件同步到學生端,課件每頁有“不懂”“收藏”按鈕,結合自身的理解情況,學生可以做出相應的反饋,如遇到重要知識時可以點擊“收藏”按鈕,方便課下繼續(xù)回顧;遇到沒有明白或仍然有困惑的知識時點擊“不懂”按鈕,而教師也能實時收到反饋,在這個基礎上重點講解以及調整課程節(jié)奏。此外,教師在課上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一些客觀題,推送到學生端,并設置答題截止時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并提交答案。系統(tǒng)會依據大數據技術直接生成報告,教師就能直觀地看到每道題的正確率、錯誤率。依據這一數據結果,對錯誤率較高的問題進行分析,強化鞏固,從而幫助學生彌補不足。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布置一些主觀題,然后從學生提交的答案中選擇典型的答案作為生成性資源進行講解,這樣的課堂給予了學生主體地位足夠的尊重,既實現(xiàn)了他們閱讀行為的真正發(fā)生,又能幫助教師細致、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提升閱讀教學的針對性有重要意義。
(6)基于互聯(lián)網提供學習資源,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
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認知水平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在一節(jié)閱讀課結束后,他們所消化、吸收的知識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可能只掌握了一半,而有的學生全部吸收仍然覺得不夠。這就需要教師在集體教育之后再給予他們個性化指導,確保其差異化閱讀需求得到滿足。例如,在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向他們提供課堂上使用的課件。通過單元導讀可知,這個單元重點學習默讀,要求學生在不回看、不指讀、不動唇、不出聲的基礎上一口氣讀完全文,保證一定的閱讀速度與閱讀感知的完整性。所以,教師可以提供他們關于默讀技巧與方法的視頻,旨在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學會高效默讀。而針對理解能力強、課堂上基本以及完全消化知識的學生,可以提供一些關于介紹魯迅的專題視頻給他們,以此加深他們對魯迅的了解,這在無形中拓寬了其閱讀深度。針對不同學生提供不同的視頻或文檔資源,從而滿足其差異化需求,推動高效閱讀課堂的構建。
綜上所述,教師要深入分析其優(yōu)勢并有效利用它,通過互聯(lián)網指導課前預習、營造輕松氛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拓展教學內容、加強課堂互動、提供學習資源,讓閱讀課堂因為互聯(lián)網的全過程支撐而充滿活力、生機,使學生的閱讀過程輕松、有趣、高效。實踐結果表明,全面應用互聯(lián)網技術后,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閱讀效果相較于之前有了明顯改善,課堂氣氛活躍,配合度更高,教師工作負擔也有所減輕,從而達到了減負提質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房艷玲,范文生.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支撐環(huán)境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