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碧
摘要:新課標理念更加注重美育素養(yǎng)的培育,“以美育人”成為美術教育的目標,這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小學美術老師,要立足課改前沿,學習先進的美術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本文立足小學生審美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對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理解,探究提高小學美術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旨在促進小學美術審美教育有效性提升。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美術;審美教育;有效教學
引言: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還沒有完全成熟,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所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美術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1]。
一、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溝通
每個人對美都有自己的見解,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體的;可以簡單明了,也可以復雜多變。在小學生眼中,美是一個具體的事物,他們對美尚未形成具體的思維,更沒有形成抽象的邏輯,他們更加關注那些可以觀察到、觸摸到的美的事物。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維,其想象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也難以獲得有效提高[2]。同時,一些學生更加關注文化課的學習,對美術這一學科不夠重視。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狀況,教師要有相應的舉措,了解學生的實際想法,糾正學生的一些錯誤觀念,學會欣賞學生的作品,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見解,用委婉的語氣與學生交流。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在學習一些新的事物時需要得到他人的鼓勵。教師要注意小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二、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興趣
小學生對于形象化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息化教育手段逐漸進入課堂,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實現(xiàn)教學目標[3]。
例如,“大家一起畫”這節(jié)內容是低年級的一節(jié)美術基礎課,學生的美術認知能力比較弱,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具體教學時,教師搜集相關視頻資料,播放一些動畫、卡通畫片等,讓學生觀察這些畫面的特征。然后,教師設計一些趣味情節(jié),引導學生用繪畫展示物體特征,從而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把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物體的特征。在這里,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情境,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調動了學生的感官體驗,實現(xiàn)了運用繪畫形式表達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把學習和生活結合在一起,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鑒賞作品,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創(chuàng)作能力
通過對小學美術教材中的鑒賞作品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有很多作品都是利用簡單的線條,或者圖形通過有規(guī)律、無規(guī)律的排列組合方式創(chuàng)作而成的。對這種符號概括類的作品進行鑒賞,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創(chuàng)作能力。
首先,收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符號素材,如一些人物表情符號、動物形象、景物形象等,這些素材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內容,并對學生審美綜合能力的提高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次,由于符號對小學生的學習而言,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所以不能將收集到的符號素材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征對符號進行一定的概括和提煉。例如,對李寧的logo符號進行鑒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像不像一個被抽象化的燕子翅膀,將燕子的身體直接去掉了,只留下一雙翅膀,以富有動感的造型,給人們一種直觀的體驗。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對符號的潛在含義有深入的把握,有助于感受其中存在的藝術美,同時還傳授給了學生具體的鑒賞方法,使得學生知道如何對符號進行自主鑒賞,從而使其審美能力得到培養(yǎng)。
四、適當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教學時,如果教師僅僅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教學,往往難以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實踐教學是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往的教學手段已經(jīng)難以滿足學生目前的學習需求。教學絕不僅僅是講解與記憶的過程,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激發(fā)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并習慣通過實踐展示自我。教師在課前需要制定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案,收集貼合實際的教學素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審美水平,對于美術形成正確的觀念,能夠通過實踐正確表達出自己對于美的理解。
如,在學習三原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操作,先準備黃、藍、紅三種顏料,兌水之后分別倒入三個不同的玻璃試管,然后另外準備三個空試管,將兩種不同顏色的水倒入空試管,就會得到新的間色,這樣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間色的由來。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激發(fā)了求知欲。這樣,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導者,而不僅僅是參與者。同時,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還會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加以解決。教師以適當?shù)膶嵺`教學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為學生提供理想的創(chuàng)作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現(xiàn)自我,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很大幫助。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新課改,理解“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讓小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掌握繪畫技巧,運用生動的作品表達自己的理想,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許巖.談新課改下小學美術教學方法[J].甘肅教育,2020(18):124-125.
[2]李單單.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新課標理念[J].當代家庭教育,2020(22):137-138.
[3]李歆園.小學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0(2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