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斐然 王惠惠
摘? 要: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終端的普及應用,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覆蓋范圍的持續(xù)擴大,“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應用于教育領域中,現(xiàn)代創(chuàng)新科技與課程教學的融合是目前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點方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高校學生對課堂學習的需求,因此,混合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文章以APP教學應用平臺為基礎,設計了基于“數(shù)字圖像處理”課程的混合教學方案,通過調查和實驗對教學結果進行總結與評價,并提出相關建議為高校教師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互聯(lián)網(wǎng)+;混合教學模式;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TP39;G434?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4706(2022)01-0192-0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terminals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Internet coverage, Internet plus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nov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 teaching is the key direc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t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classroom learning. Therefore,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 comes into being. Based on the APP teaching application platform, this paper designs a blended learning scheme based on the course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summarizes and evaluates the teaching results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ment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words: internet plus; blended learning mode; course teaching
0? 引? 言
隨著現(xiàn)代創(chuàng)新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各種智能終端已經(jīng)應用于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傳統(tǒng)媒體已經(jīng)無法滿足人們對信息獲取的個性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更習慣于利用智能終端實時獲取信息。近幾年來,智慧教學工具和各種APP教學應用平臺不斷涌現(xiàn),已經(jīng)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作為基礎的混合教學模式消除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以學生個性化需求為主,轉變“填鴨式”教學方法,不受時間地域限制,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實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wǎng)+”與課堂教學的互補,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沉浸式學習的真實體驗。
1? 基于智能終端的混合教學模式概念
混合教學模式指的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將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進行融合的一種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學生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通過智能終端進行在線學習?;旌辖虒W模式的應用需要教師注重“教”與“學”的并重,要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師的引導與監(jiān)督作用,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實現(xiàn)學生高效學習?;谥悄芙K端的學習指的是通過移動設備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達到隨時隨地個性化學習的目的?;旌辖虒W模式示意圖如圖1所示。
2? 基于智能終端的混合教學模式實施
2.1? 教學目標
教師引導學生使用APP教學應用平臺,開展混合教學模式實踐,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實踐操作等,掌握數(shù)字圖像處理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Photoshop軟件的使用方法,能夠運用Photoshop軟件中的操作技巧對圖像進行相關處理。使學生通過在混合教學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加強在線學習的互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
2.2? 教學內容及設計
混合教學模式教學方案整體設計如圖2所示。
混合教學模式教學方案具體如下文所述:
(1)教學課程:“數(shù)字圖像處理”第二單元:軟件概述與圖層,共5課時。
(2)教學模式:混合教學模式,線上學習2課時,學生主要學習“數(shù)字圖像處理”課程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術;線下學習3學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Photoshop軟件操作技巧。
(3)任務內容:掌握“數(shù)字圖像處理”課程第二單元軟件概述與圖層的基礎知識,掌握Photoshop軟件基本操作,學會使用Photoshop軟件創(chuàng)建區(qū)域技術,以及圖像變化的基本方法。
2.3? 實施過程
2.3.1? 課前自主學習
課前自主學習是混合教學模式的開始階段,也是實踐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能夠充分體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整個混合教學實踐的結果。在課前自主學習階段,學生通過教師發(fā)布的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學生了解課程教學內容,并利用智能終端和騰訊課堂APP教學平臺進行相應測試,檢驗自主學習的效果,如圖3所示。教師通過智能終端和APP教學應用平臺可以掌握每名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引導并監(jiān)督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可以通過APP教學平臺進行師生交流、答疑解惑。
學生在接收到教師發(fā)布的學習資源后,可以自主安排時間按照相應要求完成學習內容,APP教學應用平臺會發(fā)送提醒,使學生掌握個人的學習進度。學生通過APP教學應用平臺觀看教師發(fā)布的微課,并完成自主學習測試,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在設計測試時要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水平,確保學生在認真觀看微課后能夠通過測試,APP教學應用平臺可以根據(jù)學生完成情況自動生成學習報告,教師可以根據(jù)報告進行學情診斷。此外,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問題,可以通過平臺給教師留言獲取幫助。
2.3.2? 課堂深入學習
課堂深入學習是混合教學實施中最重要的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自主學習了部分知識,但并不意味課堂教學內容簡單,教師在課堂深入教學中更要注重學習知識的內化和提升,將部分知識作為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部分是為了課堂教學中安排更加充分的實踐操作活動。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要按照設定的教學目標針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調整相應教學內容。對于課前討論、自主學習答疑、課前測試等環(huán)節(jié),都可以通過APP教學應用平臺提前完成,因此,在課堂深入學習環(huán)境,水平較高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得到明顯提升,而能力較差的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中已經(jīng)掌握部分知識,在課堂深入學習中也會得到相應提高。
2.3.2.1? 課堂教學
教師提前在APP教學應用平臺開啟授課通知,學生登錄后通過智能終端與教師一起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富有趣味性,這種混合教學模式轉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單一問答的模式,APP教學應用平臺也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教師,記錄了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可以通過智能終端進行回放,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可以觀看回放,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教師也可以通過平臺為學生提供高效的學習方法。
2.3.2.2? 課堂討論
教師在選擇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的內容時,可以側重于課堂自主學習中出現(xiàn)較多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創(chuàng)建工具命令時,學生通過彈幕發(fā)送個人不懂的問題,教師可以直接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和評價,有利于鼓勵學生主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參與課題討論的積極性,對于答對的學生可以做出標記,作為最終評價學生的依據(jù)。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組織小組討論,采取相互評價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
2.3.2.3? 課堂互動
教師通過APP教學應用平臺可以發(fā)起各種課堂教學互動活動,包括課堂問題搶答、課堂小測試等。當教師發(fā)送問題后,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學生通過智能終端的APP教學應用平臺進行搶答,搶答情況和結果直接呈現(xiàn)在屏幕中,利用這種方式可以掌握全體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況,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無法完全判斷全體學生學習情況的不足。
2.3.2.4? 問題反饋
學生可以通過APP教學應用平臺隨時留言反饋課堂上遇到的問題,包括彈幕提問、留言提問、拍照提問等,教師也能夠實時查看學生遇到的問題,將提問較多的問題通過APP教學應用平臺直接反饋,或者在課堂上以討論的模式組織學生開展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3? 基于智能終端的混合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本文選取“數(shù)字圖像處理”課程學生45人作為實驗樣本,以混合教學模式進行課堂實踐,混合教學模式實踐開始時間是2020年10月9日,截止時間是11月9日,每周周一、周四設置兩節(jié)課程。通過第一周第一輪研究和第二周第二輪研究,得出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水平等方面沒有存在較大差異,可以避免無關因素干擾實驗。
3.1? 第一輪實驗研究
3.1.1? 課前階段
APP教學應用平臺的總訪問量為684次,單日訪問最高量58次,日平均訪問量22次,日均訪問率61.1%。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前兩天APP教學應用平臺訪問量較高,其余時間處于訪問量較低的狀態(tài),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學生想在課前完成學習任務,周末假期時間則放松了學習。
3.1.2? 課中階段
當教師在課堂教學通過APP教學應用平臺發(fā)布問題后,90%的學生能夠馬上進入問題討論階段,通過APP教學應用平臺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專注于回答問題的學生數(shù)量明顯增多,提高了師生互動的積極性。但是,該輪研究表明,大部分學生仍然沒有主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主要由教師提問,證明學生的主動思考、主動提問的積極性不高。
3.1.3? 課后階段
第一輪研究課后階段的學習效果是根據(jù)學生在線討論情況作為評價依據(jù)。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通過APP教學應用平臺組織開展問題討論,以自愿參與的方式進行。研究表示,參與課后問題討論的學生為24人,回答問題次數(shù)17次,由此可見,線下師生互動交流處于學生被動應付狀態(tài),學生普遍缺乏參與課后問題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2? 第二輪實驗研究
第二輪實驗研究增加了課堂在線交流互動活動,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提出不懂的問題,再通過小組討論、相互評價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
3.2.1? 課前階段
APP教學應用平臺的總訪問量為947次,日平均訪問量96次,日均訪問率82.2%。由此可見,第二輪混合教學模式實踐過程中APP教學應用平臺訪問量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3.2.2? 課中階段
在第二周第二輪課堂學習中,教師帶領學生總結了第一輪學習遇到的問題,增加了小組討論和互相評價的交流活動,只有個別學生參與度較低,由此證明,適當增加課堂師生交流互動活動,有利于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在課堂討論階段,教師發(fā)布活動任務后,95%學生能夠馬上投入學習狀態(tài)并配合完成。大部分學生愿意在小組討論中主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再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同解決問題,表明了增加課堂交流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
3.2.3? 課后階段
根據(jù)第二輪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教師請來了助教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不再是簡單的課后組織討論,而是在學生參與后針對學生的回復進行深入評價和反饋。第二輪研究中教師組織開展了兩次課后問題討論,參與度明顯提升,由此可見,針對每個學生的問題進行評價和反饋有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4? 結? 論
本文通過高?!皵?shù)字圖像處理”課程中實踐應用混合教學模式,證明了混合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實現(xiàn)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互補。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對智能終端和APP教學應用平臺的接受程度較高,愿意通過該模式開展學習活動,能夠進入沉浸式體驗狀態(tài),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思維。通過混合教學模式授課能夠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在課前、課中、課后階段形成有效交流,幫助學生從多個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習能力。APP教學應用平臺有利于混合教學模式的開展,通過智能終端和APP應用教學平臺開展教學活動目前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應用,有利于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單一互動的局限性,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高效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的積極性,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使教師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并及時幫助解決。
參考文獻:
[1] 王璐,劉金苓,李云輝.高?!熬€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 [J].廣州化工,2021,49(15):255-257.
[2] 王雅杰.基于混合學習的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研究 [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8):223-225.
[3] 陳迎欣.高校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實現(xiàn)路徑研究 [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4):110-112.
[4] 楊右森.SPOC混合教學模式在高?!坝嬎銠C基礎”課程中的應用探索 [J].無線互聯(lián)科技,2021,18(13):142-143.
[5] 馬懷玉,帥剛,唐瑩.高校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混合教學模式的辯證視角分析 [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1,20(12):127-128.
作者簡介:范斐然(1997—),女,漢族,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