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摘 要】文章以繪本The Beach為例,闡述了充分利用插圖開展繪本教學的實踐:觀察封面和扉頁插圖,助力了解繪本梗概;瀏覽整本書插圖,助力梳理繪本脈絡;細讀部分插圖,助力理解深層含義;品讀重點插圖,助力升華情感。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繪本教學中運用插圖的策略:基于精準提問,促進仔細觀察插圖;基于生動體驗,促進體會插圖內涵;基于觀察演繹,促進運用插圖釋義;基于深度解讀,促進發(fā)掘插圖隱藏信息。
【關鍵詞】繪本教學 插圖 實踐 策略
繪本深受學生喜愛,大幅的插圖配以簡短的文字,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學習素材。為了提高繪本教學的效果,筆者所在的學校近年來一直在進行繪本教學研究。繪本中的插圖生動、形象、直觀,充分運用它們,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理解、想象和語言表達能力。現以本校教師執(zhí)教的黑布林英語閱讀小學A級2 The Beach為例,談一談在繪本教學中充分運用插圖的實踐探索。
一、繪本教學中運用插圖的實踐
(一)觀察封面和扉頁插圖,助力了解繪本梗概
繪本的封面插圖往往與主題密切相關。有的繪本封面插圖呈現了繪本中的主要人物及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背景,有的繪本扉頁也配以插圖,與封面插圖一起傳遞與繪本主題相關的重要信息。充分觀察它們,有助于讀者了解繪本梗概,為閱讀繪本做好準備。
在教學中,教師先呈現繪本封面插圖(見圖1),提問:“What can you see?” 引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A girl。隨后引導學生猜測:“Where is the girl? Is she happy?” 學生猜測“Maybe she is on the sea or in a boat. She is not happy.”然后,教師出示扉頁(見圖2),進一步明確故事發(fā)生的地點:The Beach。接著,教師請學生辨認扉頁上兩個女孩中哪個是封面上的女孩,并再次提問:“Is she happy now?”
該繪本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兩位,而繪本封面插圖只呈現了其中一位,扉頁插圖上面的人物信息更完整。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封面插圖的基礎上再觀察扉頁插圖,幫助學生了解繪本的主要人物及故事展開的主要地點。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還指導學生觀察其中一位主人公Nina的情感變化,預測她的情緒和心理,突出人物的情感主線,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的愿望。
(二)瀏覽整本書插圖,助力梳理繪本脈絡
許多繪本故事的插圖能表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讀者即使不讀文字,只閱讀插圖也能了解其大意。在教學中,教師不妨留出時間,設計瀏覽整本書插圖的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理清繪本故事的脈絡,減少閱讀障礙,提高閱讀效率。
該繪本先交替描述兩位主人公及她們所處的不同環(huán)境,最后描述兩者相遇后發(fā)生的故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瀏覽整本書插圖,幫助學生理清以上脈絡。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找一找哪幾頁插圖是關于Nina的,哪幾頁插圖是關于Anna的,哪幾頁是描寫兩者在一起的,要求學生分別寫下相關的插圖頁碼。學生同伴合作,很快找到了關于Nina的頁碼有:10、11、12、13、18、19、20; 關于Anna的頁碼有:6、7、8、9、14、15、16、17、21;描繪兩者在一起的頁碼有:22、23、24、25。經過瀏覽整本書的插圖,學生已經從整體上了解了繪本的三部分內容,為進一步閱讀做好了前期準備。
(三)細讀部分插圖,助力理解繪本難點
繪本中的難點也可以通過仔細觀察部分插圖獲得較深刻的理解。如本故事中以下句子:“She’s tired and hungry and thirsty. Mum and Dad are tired, too.” 學生們乘船游玩的經歷多是愉快的,他們往往不能理解繪本中Nina一家人為什么在船上會是疲勞、饑渴的?
在教學中,教師先提出問題:“Why does Nina come to the beach?” 然后呈現圖片(見圖3),并圈出穿救生衣的人和遠處停著的救護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圖片,一致認為:“She doesn’t come here to play.” 有的學生說:“Maybe Nina and her parents are in danger on the sea because we can see the ambulance there and the lifeguards are helping them. ”有的學生猜測:Maybe they come from another country because Nina’s mother wears a head covering.(見圖4)
插圖賦予了讀者廣泛的想象空間。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相關插圖,在理解插圖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延伸故事發(fā)展的背景等要素,促進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
(四)理解插圖細節(jié),助力理解深層含義
繪本常常通過簡單的故事表達較深刻的含義,對學生來說,在生動的故事中體會深刻的意義有助于其從小形成正確和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教師要巧妙運用插圖,發(fā)現其中的細節(jié),引領學生剖析掩藏在插圖背后的深層含義。
如在介紹Anna時,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見圖5):“She brings a lot of toys to the beach. Look carefully, what’s in her hand?”在介紹Nina時,再次提醒學生:“Can you find one thing that is the same with Anna?” (見圖6)教師利用插圖中兩個孩子手里都有娃娃這樣的細節(jié),巧妙地引導,拋出問題:“Could they be friends?” 讓學生讀出細節(jié)透露的信息:Nina和Anna年齡相仿、喜好相同,暗示著她們可能會成為朋友。在學生預感“They could be friends”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觀察兩幅插圖,提出質疑:“Look,Anna’s family are happy. They go to the beach for fun. Nina and her family are in the boat. She’s scared. The people in the boat are in danger. Are you sure Anna and Nina could be friends? ”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巧妙地兩次使用圖5和圖6,聚焦圖中的細節(jié)——玩具娃娃,對比兩幅插圖中Nina和Anna所處的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體會兩幅插圖中的相同細節(jié)和具有強烈對比的環(huán)境沖突,感受插圖所傳遞的深層含義。
(五)品讀重點插圖,助力升華情感
在教學繪本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反復品讀重點插圖,學生在反復品讀中可以加深對故事的理解,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
在教學接近尾聲時,教師再次呈現封面插圖和扉頁(見圖1和圖2),提問:“Is Nina happy first? Why? ”“Is she happy at last? Why?” 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再次品讀兩幅插圖,引導學生分析Nina的情感變化的原因:“She is sad at first. At last she becomes happy because she has a new friend Anna.”有學生補充道:“Anna makes her happy.” 還有學生表達了更深刻的情感:“We need friends. Friends make us happy.”基于學生的表達,教師有意助推情感的升華,補充道:“There are no boundaries for friendship. If you trust each other,you might be friends.”
首次閱讀插圖,學生的表達多依賴于猜測;再次品讀重點插圖,學生的表達趨于對故事的深入理解。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分析Nina情感變化的原因,以及體會朋友的重要性和意義,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交友意識和態(tài)度。對重點插圖的品讀,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繪本,與人物產生共鳴,再結合教師的適當點撥,學生可與繪本傳遞的情感產生共鳴,并得到情感的升華。
二、繪本教學中運用插圖的策略
(一)基于精準提問,促進學生仔細觀察插圖
精準的提問能引領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獲取有效信息,而這些信息又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繪本文字。插圖中的人物在故事發(fā)展過程中有豐富的表情、動作,教師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觀察他們的外顯表情和動作,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感悟能力。如上課伊始,教師通過兩次提問:“Is she happy?”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封面和扉頁中小女孩的表情變化。又以問題“Why do they come to the beach?”引導學生觀察兩個孩子的家人去海灘的不同目的:“Anna’s family goes there for fun.”“Nina’s family goes there for safety.” 精準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繪本插圖時關注細節(jié),在捕捉到這些圖片細節(jié)后,再去閱讀繪本文字,能加深學生對文本意義的理解。
(二)基于生動體驗,促進學生體會插圖內涵
繪本插圖內涵豐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設計多樣的體驗活動,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理解它們。
在教學中,教師先向學生解釋了boat 和ship 的區(qū)別(見圖6),然后請學生上來表演,表演過程中播放巨浪聲作背景音樂,2個學生搖動藍色布條,表現巨浪翻滾場景,1個學生手拿一條玩具小船,在“海浪”上顛簸。
此處,教師設計了模擬場景體驗的活動,在體驗活動中,臺上臺下的學生生動地感受到插圖中所描繪的惡劣的環(huán)境和小船上的人們恐懼、無助的心理,也理解了沙灘邊為什么會出現救護車和救生員(見圖3)。如果學生能深入體驗圖片情境,無疑可以提升角色代入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與文本相關聯(lián)的內容。
(三)基于觀察演繹,促進學生運用插圖釋義
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了解繪本中的生詞和相關的句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將豐富的插圖進行處理,將其中表現相應詞句的內容凸顯出來,從而發(fā)揮圖片的釋義功能。本課中,教師在處理beach umbrella和water wings時,并沒有刻意教學詞匯,只是在插圖中圈出了沙灘傘和浮水圈,引導學生將圖片與單詞建立聯(lián)系。在閱讀描寫Nina的爸爸媽媽的語句“They are brave and strong and kind and warm”時,教師讓學生觀察爸爸抱著Nina,表情冷靜、沉著,媽媽正微笑著安撫Nina的畫面,又讓學生模仿插圖中他們的動作表情進行演繹,理解體會句中的brave, strong, kind, warm。
(四)基于深度解讀,促進學生發(fā)掘隱藏信息
繪本中的插圖不僅與文字內容契合,常常還包含文字以外的隱性信息,不同的讀者有各自不同的體驗和感悟。教師需要深度解讀繪本,引導學生就這些隱藏信息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本文中插圖作者在畫Nina一家人在船上時,他們的表情緊張,媽媽還戴著頭巾(見圖4),教師讓學生討論:“Can you guess why they look worried?” 有的學生說:“Maybe there are big waves in the sea. They are scared. They are in danger. ”有的學生說:“Maybe they come from another country.” 還有的學生說: “Maybe their country is at war. They are refugees. They are very poor.” 這些隱含的信息表現了Nina家人和船上的人并不是乘船來沙灘游玩的游客,他們可能遇到了各種危險境況。深度解讀繪本插圖,發(fā)掘隱藏信息傳達的含義能開闊學生思維,拓展學生的認知,是進行深入閱讀的觸發(fā)點。
三、結語
圖像資源已經不再只是輔助學習的手段,而是學習的重要材料和方式,是和語言發(fā)揮同等重要作用的符號資源。繪本插圖是繪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繪本閱讀中學生對插圖的深入理解與文字的深入理解是彼此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因此,在繪本教學中,更要發(fā)揮圖像資源的優(yōu)勢,關注插圖的功能和表達的內涵,充分利用它們開展繪本教學,使學生在閱讀繪本時建立圖與文,圖與圖之間的深度聯(lián)系,提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