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
【摘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欣賞大量的音樂作品,從欣賞中學習音樂知識,感受和領會音樂中的藝術美。但和小學其它課程相比,由于音樂本身就極具藝術性和抽象性,這就給音樂知識的教學造成了一定影響。要讓學生從欣賞抽象的音樂中學習到具象的音樂知識,小學音樂教師就應該積極應用可視化教學方式,推動抽象到具象的轉變,積極轉變音樂中的各要素,來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為小學生塑造更好的美學體驗,塑造其高尚的藝術情操,培養(yǎng)其藝術底蘊。
【關鍵詞】小學音樂;可視化教學;音樂知識
和小學語文、數(shù)學等課程不同的是,音樂更需要用耳傾聽,這是一門聽覺藝術,這也促使其具備高度的抽象性。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學生要能從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學習到大量的音樂知識,如音樂作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意圖、作品中采用的表現(xiàn)方式以及各種樂器等。要想讓學生習得音樂知識、體會音樂情感,音樂教師必須保有絕對的耐心,不斷探尋音樂可視化教學的方法,利用音樂中的形、意、色開展可視化教學,讓學生“看得見”音樂、學習音樂、愛上音樂。
一、體會音樂中的“形”,增強音樂空間感知力
雖然音樂是一種抽象藝術,但這并不代表它就是完全無形的,音樂也具備有形的一面。在每一首樂譜之中,音樂就是經(jīng)由點、線、面等不同的圖形與符號的組合變換,來體現(xiàn)樂曲的韻律走向、音量強弱和間奏等多種元素的變化。所以,小學音樂教師在愛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帶領學生欣賞一首首美妙的音樂,也要將這些音樂和樂譜結合起來,讓他們從具體的圖像中感受音高、音強、節(jié)奏等變化,實現(xiàn)各音樂知識的可視化、具體化教學。對小學生來說,他們更傾向于使用形象思維來學習新知識,面對可視化的音樂知識,他們也更容易理解并實現(xiàn)知識在腦海中的二次重構,讓他們獲得更難忘的審美體驗,提升審美感悟,在今后也能夠逐漸學會怎樣運用自己已經(jīng)學到的音樂知識來欣賞音樂作品,從而對音樂學習萌生強烈的興趣。
例如,小學音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打字機之歌》時,就可以先為他們播放這首歌曲,讓他們認真聆聽。在學生聽完之后,教師就可以提問: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在這首樂曲中有一段旋律出現(xiàn)了很多次,在這段旋律中,你們知道打字員打了幾行字嗎?之后,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聽一下這首樂曲。在學生邊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邊在黑板上用0、1這兩個簡單的數(shù)字符號來記錄樂譜,隨機呈現(xiàn)下列符號的排列組合:
0000001/
0000001/
0000001/
00000000001/
這樣一個簡單的符號組合,就好像是該首歌曲樂譜的簡單縮影,一首復雜的音樂,就可以憑借這種方式直觀、明了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學生觀看這幅圖形,也可以直接認識到:前三行是完全相同的,最后一行則是最長的,0表示一個字,有幾個0也就代表著打字員打了幾個字,在打字員每次打完一行字之后,都會有一個鈴鐺聲,也就是這幅圖形中的“1”。教師此時也可以繼續(xù)提問:“那么,你們知道老師在這一圖形譜中所用的/代表的是什么嗎?”學生很快就能想到,這代表的正是打字員每次打完一行字之后按下回車鍵的聲音。在這樣的學習后,學生立刻就能明晰整首樂曲的編排,當教師再次為他們播放樂曲時,他們可以一邊看著黑板上的圖形譜,一邊模擬打字員的打字動作,將樂曲中的場景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來。如此一來,在整個課堂中,學生都會全神貫注地投入于音樂學習中,這和圖形譜的使用是緊密相連的。只需要運用三個最簡單的符號,小學音樂教師就可以完成可視化教學,既能直觀、形象地呈現(xiàn)打字員的打字過程,也可以讓學生從中學習到音樂中有關節(jié)拍的知識。當學生對著教師在黑板上繪制的圖形譜邊聽邊看時,就可以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作用下,體會到樂曲中旋律的變化,更透徹地學習樂句這一知識點。在這樣的教學中,原本枯燥乏味的樂理知識一下子變得活靈活現(xiàn),學生更能在音樂實踐中積累音樂知識。
二、利用音樂中的“色”,提升對音樂的感知力
在音樂中,不論是其旋律的回轉與快慢,還是節(jié)奏的強弱變化,背后都隱藏著作曲人的思想感情,都在用一種特殊的語言來傳達作曲者的所思所想。人們在接觸音樂時,要調動聽覺器官才能感悟音樂,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若是能在調動聽覺的同時,尋找出音樂中的色彩,發(fā)揮豐富的色彩藝術的作用,對音樂的理解會更具體,領悟也會更加深入。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音樂不僅是有聲的,其同樣也是有“色”的。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找準音樂中的“色”,以此來和音樂中的節(jié)奏、旋律相連,幫助學生從更形象的角度出發(fā),來品味音樂中的語言,這種方式必然要遠遠勝過教師簡單地為學生播放一首樂曲,并直接詢問學生他們在聽完之后句的感受。教師如果應用“色”的作用,學生在聽完整首作品之后,也很難感受到什么,音樂知識的學習效果也很難到達預期效果。
雖然音樂是由一個個音符組成的,但也有音樂家曾說過,音樂和音符之間的聯(lián)系并沒有那么緊密,說到底音樂不過是將音符作為一種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而已。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音樂中最重要的是其內(nèi)涵的精神品質以及音樂人的內(nèi)心情感。小學生學習音樂,除了要會鑒賞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習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并學會準確表述自己從音樂感受到了什么。例如,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嘎達梅林》時,要讓學生能體會到這首歌曲中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以采用直接教學法,先為學生簡單地講解嘎達梅琳達的背景故事,接著立刻就為他們播放歌曲《嘎達梅林》,不為學生做任何的講解,直接詢問他們:“同學們,你們聽完這首歌曲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情感,你們覺得這首歌的基調是什么樣的呢?”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常都只能給出比較簡單的回答:這首歌的基調非常的低沉、哀傷。聽到學生這樣的回答后,音樂教師就可以開展下一步的可視化教學。教師可以換一種提問方式:“同學們,接下來老師再為你們放一遍這首歌曲,請你們想一下,你們覺得這首歌是什么顏色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們的回答變得更加的多樣化,每個人的角度也會不一樣:有人會覺得這首歌是紅色的,因為嘎達梅林所淌出的血就是紅色的;有人會覺得這首歌是白色的,因為整首歌都非常的低沉、哀傷;也有人認為這首歌是綠色的,因為故事的發(fā)生背景在草原,生機勃勃的草原就應該是綠色的。通過這樣的問答,學生不僅能感受到音樂中描繪的內(nèi)容仿佛就呈現(xiàn)在了他們的眼前,原本抽象、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立刻就變成了一幕幕色彩亮麗的畫面。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認真聆聽,仔細感悟,體會音樂的多姿多彩,在這樣的可視化教學中,學生會更能品味音樂中的情感。再如,在帶領學生欣賞一些民間歌曲時,因為這些歌曲大多是勞動人民進行體力勞動的時候所創(chuàng)作的,描繪的都是人民大眾辛勤勞動的畫面。這一類型的歌曲就非常適用于可視化教學,教師可以使用PPT為學生播放一些人們拉船、耕種時的畫面,配上相應的歌曲,這樣一來,聽覺和視覺就形成了聯(lián)動,音樂的可視化也就真正實現(xiàn)了。在欣賞生動、形象的畫面中聆聽動人的歌曲,學生更能體會勞苦大眾的艱辛與不易,向他們學習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
三、總結
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開展可視化教學,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轉變成聲色具備的畫面,調動學生各感官,讓他們盡情想象,感受音樂中傳遞的思想感情,用音樂來熏陶他們的心靈,啟迪他們的智慧。
參考文獻:
[1]金文萱.體態(tài)律動與“可視化”相結合下的小學音樂課堂策略研究[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1(11):84-85.
[2].在音樂可視化教學中發(fā)展美育自覺——訪佛山市順德區(qū)容桂泰安小學陳燕校長[J].教育信息技術,2021(11):7-8.
[3]瞿曉玉.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可視化”探究[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1(8):78-80.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