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妮 齊麗云 楊曉艷
摘 要:本文探討如何進行課程思政單元教學設計,以工程地質與土質課程模塊二為例,從課程思政改革滲入課前、融入課中、拓展課后三個步驟,將工匠精神、辯證唯物主義思維、專業(yè)責任感、職業(yè)意識、珍惜幸福生活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完成了工程地質與土質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新格局,并取得良好成效。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課程教學;工程地質與土質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95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同時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課程思政改革教育的論述,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行課程思政,由此可見,在全國各級部門的大力推動下,全國各高校已經將課程思政建設列為必做且要做好的工作之一。可以說課程思政順利開展的環(huán)境已經相當完備,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從課程層面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教育,使其真正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通過全方位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全方位育人,如果只是在第一節(jié)導言課上給學生列舉我國相關愛國科學家和領先技術,讓學生情緒激昂信心滿滿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全面、系統、具體地進行闡釋并付諸行動,從教師對課程思政及教學內容的理解,結合采用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從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全方位課程思政建設。
《工程地質與土質》課程是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等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之一,也是一門理論和試驗相結合的課程,由于面向工程施工員、試驗員和質檢員等工作崗位,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培養(yǎng)誠實守信、善于溝通和合作的品質,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還要具有安全環(huán)保和質量意識等方面的素養(yǎng),為發(fā)展職業(y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生產一線對高等職業(yè)院校道橋工程技術等專業(yè)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來分析,重組課程為五個模塊,本文以工程地質與土質課程模塊二土的工程性質與土工試驗為例,闡述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與探索過程。
工程地質與土質課程模塊二為土的工程性質與土工試驗教學,主要向學生傳遞土的物理性質指標、土的物理狀態(tài)指標、土的工程分類、土的工程性質、土的壓實性、土的顆粒分析試驗、密度和含水率試驗、界限含水率試驗、擊實試驗、CBR試驗等內容。結合本模塊中不同知識點的需要,梳理教學內容,深挖思政元素,在模塊教學設計過程中尋找與德育知識體系的“觸點”,特別是對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的滲透要順其自然,而不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在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從滲入課前、融入課中、再到拓展課后三個階段,讓學生完成模塊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要實現將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
1 滲入課前
在學時被壓縮削減情況下,工程地質與土質課程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將課堂前移,把簡單的、易于理解和實現的知識內容推至課前,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完成部分知識建構以及學習問題的查找,實現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為順利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在課前就逐步滲入相關課程思政內容,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獨自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比如土的壓實性章節(jié),在課前除了布置觀看慕課學習視頻和自測習題之外,還給學生發(fā)布了“工地彈簧土”的短視頻,學生看到土體像彈簧一樣具有彈性,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fā),會主動尋求答案;在土的物理性質指標這一節(jié),在課前給學生上傳一些鵝卵石、海沙和小石子的圖片,并告知學生這些都是土,顛覆學生對土的認知,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通過課前這些舉措,將思政滲入課前,逐步養(yǎng)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融入課中
通過開展混合式教學,在課堂上主要針對學生線上自主學習情況,進行知識錯誤糾正及知識拓展,也有更多時間與學生分享感悟,發(fā)現彌補學生知識不足,解決學生困惑,進行課程思政。比如模塊二課堂教學中,就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辯證唯物主義思維、專業(yè)責任感、職業(yè)意識等。
2.1 工匠精神
土的物理性質指標總共有9個指標,是所有土質內容學習的基礎,對于計算基礎較差的高職學生來說,很容易產生畏難心理,通過教師行動來切實改變這種現狀,將土的物理性質指標與實際工程相聯系,以學習手冊為基礎,邊學邊做,講練結合,不僅實現“學中做,做中學”,更環(huán)環(huán)緊扣,通過實際行動培養(yǎng)學生持之以恒、不放棄的工匠精神。
2.2 辯證唯物主義思維
土的物理狀態(tài)指標是判定工程土體松密、可塑程度的重要指標,對于土的工程性質的判定及土的工程分類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了更好掌握土的物理狀態(tài)指標,就需要了解土顆粒的微觀結構,通過展示“粘土礦物微觀圖片”和“拆開后的壓縮面膜紙圖片”,讓學生理解粘土顆粒親水的原因,在方便學生理解知識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將土體微觀結構與其宏觀特性相聯系,著重說明土顆粒自身的微觀結構決定土體宏觀物理狀態(tài),引出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理性視角。
2.3 專業(yè)責任感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累土”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基,人們常說地基打不牢地動又山搖,很多基礎破壞原因就是壓實不夠所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四川洪雅縣路基塌陷事故,綜合分析其原因,其一就是路基下方土質未被充分壓實導致,既說明了路基壓實的重要性,又讓學生逐漸樹立了專業(yè)責任感。
2.4 職業(yè)意識
土工試驗有土的顆粒分析試驗、密度和含水率試驗、界限含水率試驗、擊實試驗、CBR試驗等內容,以往在進行土工試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因操作不規(guī)范、沒耐心、安全意識不強等原因導致試驗失敗的現象,比如,用酒精燃燒法測定含水率,規(guī)范要求必須對土樣反復充分燃燒三次,但部分同學為圖省事,只對土樣進行了兩次燃燒,導致試驗結果不準確無法采用;界限含水率中液限測定,規(guī)范要求5s內錐入土樣深度必須為20±0.2mm,部分同學反復調試之后無法滿足要求就放棄了,最終導致全班的錐入深度與含水率關系圖無法繪制;擊實試驗采用擊實儀對土樣進行擊實,在擊實過程中是不得對土樣進行拉毛調整的,有的同學不遵規(guī)范趁機調整被擊實土樣,很容易受傷導致試驗終止。因此,土工試驗需要學生嚴格遵守規(guī)范,在實驗老師的帶領下,準確且耐心的逐步完成,在此過程中老師需不斷培養(yǎng)學生參照規(guī)范完成土工試驗操作的能力及精益求精、不畏困難的職業(yè)意識。
3 拓展課后
課后可借助線上平臺讓學生進行相應拓展,同時也讓學生有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渠道和平臺,確保課程思政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實現解決成效的“加法”和課堂教學內容“減法”的辯證關系。比如學生學習完土的工程分類之后,會對各類土的性質有所了解,在線上平臺課后拓展部分上傳旅游達人張昕宇錄制的視頻“在海地,吃土那是真的吃土”,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判定視頻中播放的“海底土餅”是什么種類的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課后拓展的興趣,同時也引發(fā)學生思考,對比海地的生活窘境,我們生活在和平且衣食無憂的國家,更應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4 總結
工程地質與土質課程思政就是通過挖掘本課程蘊含的育人元,有機融入教學,單元教學設計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模塊二土的工程性質與土工試驗為例,從課程思政改革滲入課前、融入課中、拓展課后三個步驟,把工匠精神、辯證唯物主義思維、專業(yè)責任感、職業(yè)意識、珍惜幸福生活等品質融入教學,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完成了工程地質與土質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新格局,并取得良好成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陳會方,秦桂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9,(9):5355.
[3]葛喜芳,朱興旺.《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單元數學設計——以《導數的概念》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yè),2021,42(30):115116.
[4]于歆杰.合五為一連通課程思政建設的最后一公里[J].中國大學教學,2021,(08):2834+41.
[5]于歆杰.論混合式教學的六大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9,(05):1418+28.
[6]張科,納學梅.課程思政融入《土力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08):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