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山西工商學(xué)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文薈萃的山西面食文化成為山西外宣工作的靚麗名片。文章從國際化的視角理念出發(fā),以嶄新的思路和鮮活的形式,為豐富多彩的山西面食文化走出山西,走向世界盡微薄之力。以交際翻譯為理論基礎(chǔ),對山西面食文化內(nèi)容進行分類,探究不同的翻譯策略,使之服從并服務(wù)于外宣翻譯目的。并嘗試運用具體的翻譯方法,解決翻譯實踐中的問題,打造舌尖上的外宣。
普希金曾將翻譯喻為“文明的驛馬”。翻譯不只是譯語言,也是譯文化。(徐曼琳,2020)[1]作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翻譯不僅僅是承擔學(xué)習(xí)國外的先進文化的使命,更是要促進本國優(yōu)秀文化的弘揚和傳播(藍紅軍,2020)[2]。作為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山西歷史文化悠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山西文化。因此,山西特色文化成為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山西面食文化屬于山西特色文化的代表。
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xué)者分別從不同學(xué)科、不同角度對面食翻譯進行了研究。其中,從語言學(xué)方面入手來研究面食的,如汪小珉(2017)的《甘肅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詞語》[3],姚勤智(2003)的《平遙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詞語》[4],李曄(2011)的《榆次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詞語》[5],王琦(2008)的《山西臨汾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詞語》[6]等,它們都側(cè)重于研究、分析山西各地方言中關(guān)于面食的表達,反映了面食在山西各地的普及以及面食文化的重要地位。
另有學(xué)者從英語語言學(xué)方面對山西面食進行翻譯研究,李曉花(2011)[7]從功能翻譯理論分析得出面食文化翻譯的目的不僅僅是語言傳遞,還有文化傳遞。賈霞(2014)結(jié)合山西面食的英譯現(xiàn)狀,探討其英譯原則和策略[8]。白凌(2014)認為山西面食食譜是“信息型”和“操作型”相結(jié)合的復(fù)合型文本[9]。劉志婷(2021)分析了山西面食名稱構(gòu)成要素并對現(xiàn)有翻譯進行了研究[10]。以上研究均是以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為理論基礎(chǔ),進行山西面食名稱的翻譯。
文章基于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著重于從外宣視角研究山西面食文化的翻譯,具有國家站位、全球視野。
古語云:“譯即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薄笆瓜嘟狻钡姆g目的,決定了翻譯中一切轉(zhuǎn)換問題的解決都應(yīng)遵從以接受者理解為主的原則?,F(xiàn)代英語翻譯理論學(xué)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1988)在其專著《翻譯教程》中,將此種翻譯稱為“交際翻譯”,即將原語問題的語境意義按照其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以譯入語讀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準確傳遞出來[11]。交際翻譯服務(wù)的對象是譯入語的讀者,翻譯的內(nèi)容和語言都要以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為準則。交際翻譯注重體現(xiàn)原文的重要旨意,更多地強調(diào)翻譯帶來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效益。交際翻譯的目的是使讀者閱讀譯文所達到的效果,盡可能地接近原語讀者閱讀原文所產(chǎn)生的效果,真正實現(xiàn)交際的目的。
紐馬克根據(jù)分類原則進行文本研究,將文本分為呼喚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表達型文本三種類型。呼喚型文本是以讀者群為中心,號召讀者按照作者的意思去行動、思考、感受或者做出反應(yīng),往往使讀者群迅速理解接受的語言。呼喚型文本典型的外宣文本主要包括各種公共宣傳品,如公示語宣傳手冊、政治口號、公益或商業(yè)廣告等。信息型文本強調(diào)提供信息,強調(diào)事實,一般使用不帶個人特色的標準語言。信息型文本典型的外宣文本主要包括新聞報道、報紙雜志文章以及各類報告。表達型文本主要功能在于說話者或者作者運用這些話語表達其思想感情,不去考慮讀者的感受。表達型文本典型的外宣文本包括政府文件、政治演說等。
根據(jù)紐馬克的翻譯交際理論,文本類型對翻譯方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呼喚型文本與信息型文本適用交際翻譯。呼喚型文本遵循“讀者第一”的原則,把讀者及其反應(yīng)作為核心注重可讀性,要求通俗易懂。信息型文本遵循“事實第一”的原則,語言往往是中性的表達,沒有突出的個人特征或地域色彩,力求通順易解。面食文化的翻譯文本中,如山西全球推介活動招待會上的翻譯文本就屬于呼喚型文本,新聞報道中關(guān)于山西面食文化的內(nèi)容,以及國際酒店、飯店的菜譜等,屬于信息型文本。
文章嘗試探究山西面食文化的翻譯,不僅涉及面食名稱的翻譯,還包括食物結(jié)構(gòu)、烹調(diào)技藝以及飲食風尚的翻譯?;谕庑g的視角,探究山西面食文化的翻譯策略,即為具體翻譯實踐操作提供方向性與方法論指導(dǎo)的翻譯策略。通過對外翻譯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國際社會更加精準地宣傳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傳播好面食文化關(guān)鍵詞中所蘊含的悠久歷史、人文思想、社會觀念等內(nèi)容。
山西,作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nóng)業(yè)起源中心之一,是中國面食文化的發(fā)祥地。因此,山西面食的起源、發(fā)展、制作工藝、文化現(xiàn)象等蓬勃發(fā)展、源遠流長,加上獨特的歷史、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形成了山西面食文化獨有的特色,即有著黃土高原氣息和傳統(tǒng)生活特色相結(jié)合的面食結(jié)構(gòu)、烹調(diào)技藝乃至飲食風尚。
山西面食以種類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制法之巧、食法之殊聞名北方,既講究品種花樣的豐富,又注重烹飪的技藝;融合粗糧細做和細糧精做,面食種類達到五六十種之多。
山西面食結(jié)構(gòu)獨特。一方面,表現(xiàn)為民間百姓選擇飯菜合一或飯湯合一,例如,晉東南的“和子飯”、晉中“撥爛子”、晉北的“谷壘”。另一方面,炒、煮、蒸、燜、煎、烤、炸等烹飪方法齊全,不同制作工藝形成的面食種類豐富多彩,包括蒸制類面食、煮制類面食、煎烤類面食、炸制類面食、菜飯合一面食等。蒸制面食包括饅頭、莜面栲栳、高粱面魚、稍梅(燒麥)、面塑等;煮制面食有剪刀面、刀削面、包皮面、拉面、龍須面、八姑(拔姑)、揪片、剔尖、貓耳朵、饸饹、莜面頓頓等;烹制面食包括炸糕、一窩酥、甩餅、鍋貼、麻花、鍋魁、煮餅、孟封餅、山藥粉蒸餃等。由不同食材混合而成的面團,通過削、搟、壓、搓、抿、擦、拉等手段,配以不同的澆頭,姿態(tài)變換各異,形成色、香、味俱佳的面條。
山西面食有三大講究:一講澆頭,澆頭有打鹵、炸醬、湯料、蘸料等;二講菜碼,菜碼可以是土產(chǎn)小菜,也可以是山珍海味;三講小料,小料根據(jù)時節(jié)而定,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最著名的要數(shù)山西老陳醋,還有韭菜花、芝麻醬、辣椒油等。
山西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塑造了山西面食的獨特地域特征。因此,在對山西面食進行翻譯時通常采用深描法,從而更加充分地展現(xiàn)其文化內(nèi)涵。
在眾多風味面食中,首推刀削面。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愛的面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因此也成了山西面食的代稱。刀削面與北京的打鹵面、山東的伊府面、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面一起被譽為中華五大面食品。有順口溜贊曰: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原文:刀削面
譯文:The Sliced Noodles are a typical food for the people in the middle of Shanxi Province.Kneading the dough until it is even and smooth,people carry the dough with their left hands and use the right hands to slice the dough into the boiling water by using a special curved knife.There is a variety of spices to go with the noodles,such as ketchup and minced meat(usually pork ormutton).People also add some fresh vegetables and a little vinegar to improve the natural flavor of the noodles.
上述譯文不僅將刀削面的制作過程生動地翻譯出來,而且還融入了菜碼、小料的翻譯,實現(xiàn)了文化傳播的功能。因此,我們在翻譯“剪刀面”“包皮面”時,均可采用深描法,可融入面食的歷史淵源、制作材料、過程及工藝等,實現(xiàn)交際翻譯的目的,更好地傳播山西文化。
在山西推介會冷餐招待菜單上,面點中出現(xiàn)了晉商雙色貓耳朵,翻譯為Dual-color Cat Ear Pasta,同時配以一小段注釋。
A kind of traditional wheaten food,it gains the name due to its cat's ear shape.It tastes smooth and refreshing with fragrant flavor and beautiful shape.
山西傳統(tǒng)面食,因形似貓耳故名,勁滑爽口,味香形美。
拼音加注策略是采用漢語拼音和英語解釋相結(jié)合的翻譯方法,將山西面食的風格與味道展現(xiàn)出來。例如,“包皮面”翻譯成Baopi Noodles(Noodles Made of Wheat Flour and Sorghum Flour)就是采用拼音加注策略,從注釋中我們了解到包皮面的制作材料。包皮面,是由兩種面合制而成,白面包外邊,里邊是粗糧,可以包紅面、玉米面、蕎面等。
直譯策略指的是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就能使外國人明白其基本含義,例如,山西面食烹飪方法的翻譯。山西面食烹飪方法中,煮、蒸、煎、烤、炒、燴、炸、燜、攪可使用直譯策略翻譯為:boil,steam, pan-fry, roast, stir-fry, braise, deep-fry,braise,stir。使用直譯策略,將面食文化的多種制作工藝譯為通俗易懂,便于文化交流。
有些山西面食的名稱很難從字面上理解其真正含義,需要采用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例如,
拉面Hand-Pulled Noodle Soup
手搟面Hand-made Noodles
菜煨面Stewed Noodles with Vegetables
炸醬面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
上述翻譯更好地實現(xiàn)了外宣翻譯的目的,使國外受眾看懂并能理解譯文內(nèi)容。拉面的翻譯中用了soup這個單詞,說明拉面中還有湯,翻譯得形象、生動。我們在一份外國飯店的菜單上,看到山西刀削面的翻譯Shanxi Shaved Noodle Soup中也有soup這個詞語。因此,根據(jù)翻譯交際理論,翻譯要達成交際的目的,實現(xiàn)文化傳播,可以靈活翻譯。在山西推介會的一份冷餐招待會菜單上,我們看到柳林碗托被翻譯為Liulin Buckwheat Snack,在翻譯中體現(xiàn)了碗托的制作材料蕎麥面,而沒有直譯碗托等詞語。
有些山西面食可以根據(jù)面食的烹飪方法和原料進行翻譯。例如,炒面Fried Noodles,燜面Braised String Bean with Noodle,將烹飪方法與原材料翻譯在一起,讓譯文受眾可以清楚面食的制作過程和制作材料,從而更好地了解山西面食文化。
外宣翻譯在世界文化交流與溝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人類文明發(fā)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通過對比中西方文化中菜品的命名方式,發(fā)現(xiàn)西餐的菜名體現(xiàn)出簡單名了、一目了然的特點,主要使用地名加原料和原料加烹調(diào)方式這兩種命名法。因此,在山西面食外宣翻譯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根據(jù)國外受眾的“口味”,進行山西面食文化的翻譯策略研究。同時,外宣翻譯要考慮中西方文化差異。六、結(jié)語
文章從交際翻譯理論入手研究山西面食文化翻譯,為中國飲食文化翻譯及交際翻譯理論研究做了一個有力的補充。同時,豐富和發(fā)展外宣翻譯研究的內(nèi)容,對拓寬和深入外宣翻譯研究具有一定的學(xué)術(shù)價值。研究山西面食文化外宣翻譯,講好山西故事,傳播好山西聲音,沉淀山西文化的精髓,弘揚山西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助力山西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山西深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