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哲(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勝浦實驗小學 215000)
情境教學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改進教學策略的重要體現(xiàn),不僅有助于學生學好道德與法治學科,更對培養(yǎng)學生愿學、樂學、高效學的良好學習習慣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通過生活化、直觀化等多元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打造視覺上獨一無二的體驗,讓學生在直觀感受中融入情境,在情境中體會情感,在情感中感悟真諦,繼而達到思維過渡的效果,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的“學”是要自己去學,而不是坐而受教;“生”是生活或生存的意思,將這兩個字結合起來就是學生要自主學會生活,即學習人生之道的意思。作為體現(xiàn)德育教育的重要學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在新課改下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將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融為一體,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性能力,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因此,在創(chuàng)設情境過程中,教師要堅持生活化原則,以具體事件、環(huán)境展開教學活動,這樣才能引發(fā)學生共鳴,幫助學生在構建知識體系的同時明確學習與生活方向。例如,在《上學路上》一課教學設計中,任課教師結合小學生具體生活環(huán)境進行情景再現(xiàn),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與其上學類似的交通系統(tǒng),讓學生在課堂模擬的環(huán)境下完成知識的吸收和消化。這樣不僅能為學生打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還能讓學生在快樂中感知交通信號燈規(guī)則,繼而認識交通標志和交通信號燈,增強知識和生活經驗積累。教學案例中的生活情境在課堂上再現(xiàn),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氛圍中,還能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吸收。
教師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于教學,讓學生在多元化學科教學中獲得知識,提高道德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必須秉承針對性原則,這樣才能緊扣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學科知識。例如,在講解《我們在公共場所》一課時,任課教師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公共場所”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通過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模擬生活化場景,讓學生在直觀體驗中加深“公共場所”的認知,提高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由此可見,針對性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更容易從情感、思維等多方面引導學生,使其主動進行有效探索并進入學習狀態(tài),提高學習認知,增強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承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重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既要立足現(xiàn)實生活,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社會化問題,要展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性,以教材的知識點、訓練點、重難點為根本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解讀、理解、分析教材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成效,實現(xiàn)以德育人。例如,在《少讓父母為我操心》一課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就某個話題探討,如“爸爸/媽媽的一天”,通過對父母一天工作內容的了解,談一談對父母辛苦的理解,再讓學生反思可以采取的幫助父母分憂、不讓父母擔心的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的良好品質和行為。
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念中提出“生活即教育”思想,認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的根本是生活之變化,主張教育與生活必須保持高度一致。同時,陶行知先生還認為,生活決定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對生活具有一定的能動作用,應通過引導生活、改造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并由此延伸出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教學做合一”。作為一門生活化特征明顯的學科,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容大多來源于生活,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之時必須與生活接軌,幫助學生在體驗中積累生活經驗,并用生活經驗完成知識的學習和運用,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好知識,適應生活。同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不僅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探索,更能讓學生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在親歷體驗中夯實知識基礎,真正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例如,在講解《人大代表為人民》這一課時,不少任課教師發(fā)現(xiàn)很多小學生因受閱歷、知識、生活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對“人大代表為人民”這句話的理解很吃力,再加上教材上的知識講解偏概念化,讓不少學生都感到枯燥,失去興趣。對此,教師通過模擬生活大情境“參加社區(qū)人大代表選舉”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與人大代表相關的知識。生活化模擬情境打破了課堂時空、學生年齡閱歷的局限性,有效鏈接了學生生活經驗和課本知識,消除教材、課堂、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模擬體驗中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啟發(fā)其思維,增強其生活經驗積累,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考慮到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這一特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采用直觀化教學情境的方式培養(yǎng)和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直觀化思維中形成新的認知,幫助其從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降低學習難度。例如,在講解《大家排好隊》一課的知識點之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插隊的生活場景圖片或視頻,并提出問題:“你覺得圖片中的人做法正確嗎?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分組討論生活中遇到的哪些不好的行為,以及大家都不排隊會發(fā)生什么不好的后果。教師組織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創(chuàng)設“排隊看電影”的情境,一組創(chuàng)設“插隊看電影”的情境,以此形成鮮明對比,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通過這個教學流程,學生能從多個角度深刻意識到排隊的重要性,養(yǎng)成自覺排隊的好習慣和意識。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隨著教學情境的展開而層層深入,特別是在“排隊”與“插隊”形成的鮮明對比之后,更是引發(fā)學生思考。最后,教師再結合疫情適時拋出“一米線間距”概念,學生在觀察思考后合作探索“什么叫一米線?一米線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間隔一米?”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問題引導其思考,輔導其解決問題,使其在質疑、思考、判斷、探究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發(fā)展邏輯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利用情境將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創(chuàng)新教學,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內動力,更能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其在多元化教學情境中學好道德與法治知識,領悟道德與法治情感,培養(yǎng)良好道德品質和思想,為日后學習與成長奠定可靠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