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沂
(遼寧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大連 116029)
語言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與制約, 該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傳統(tǒng)通過語言反映出來。 漢語與俄語根植于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 由于中國與俄羅斯各自特有的文化底蘊、風俗傳統(tǒng)、社會制度、宗教習慣等,在兩種語言中,同樣的事物可能被賦予了不同文化內涵,形成了具有獨特內涵的文化意象。
漢語與俄語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意象,該文主要分析文化意象的表現(xiàn)形式、 產生文化意象差異的原因并舉例分析在詩歌翻譯中文化意象翻譯策略的應用,探討如何更精確地表達文化意象的內涵,準確有效地傳遞交際信息,增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達到文化繁榮的目的。
文化意象是蘊涵文化意義的意象, 它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下生成的代表各個民族文化的特殊符號,它具有獨特的文化含義和語境適應性[1]。
寓意(скрытый смысл)與物象(форма предмета)是構成文化意象的兩個重要因素。 文化意象是各個民族智慧凝聚的結晶,它具有深刻廣袤的文化內涵。文化意象寓于語言之中,它具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反映了民族文化色彩。 在漫長的歷史傳承過程中, 這些文化意象不斷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語言和文學作品里,逐漸形成一種文化符號, 具有相對固定的、 獨特的文化內涵[2]。
中國和俄羅斯的歷史源遠流長, 擁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往往會形成獨特的文化意象,因此,在提到某些特定的文化意象時, 該民族的人們會展開與此相關豐富且深遠的聯(lián)想。
文化意象將語言作為載體, 體現(xiàn)出該民族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方式, 能夠具體而形象地體現(xiàn)出事物的本質與特征。 比如漢語文化中的月亮、竹、梅花、龍、鳳等意象都蘊涵了人們的情感,需要借助這些意象來進行抒情、贊揚等。 下面我們將從動物、植物兩個方面簡要分析。
人類作為一種高級動物, 其生存與發(fā)展自然也與動物息息相關,創(chuàng)造出許多動物有關的意象詞匯。中俄語言詞匯中既存在一些具有相近內涵的動物意象詞匯, 也存在著許多具有特有的表達方式的意象詞匯。
喜鵲在中國代表了吉祥, 人們看到喜鵲往往會聯(lián)想到有好事發(fā)生,但在俄語中сорока(喜鵲)不僅沒有這層積極的含義, 還經常被用來表示愛說閑話的人,語義大相徑庭。
中國的文化中,龍是積極的、吉祥的代表,比如“龍鳳呈祥”,“龍”的相關詞匯在古代是只有皇帝才能用,比如“真龍?zhí)熳印?,但是在俄羅斯文化中,дракон(龍)往往代表了反派,通常是邪惡、陰暗、消極的象征。
漢語中可以用“膽小如鼠”來形容一個人的膽怯和懦弱,而在俄語中則用заяц(兔子)來進行描繪,例如:“Труслив как заяц”; 漢語中形容一個人喪失骨氣、沒有自尊,可以用“像條癩皮狗”,俄語可以用“как мокрая курица”來形容;漢語用“多如牛毛”來形容不計其數(shù)、 比比皆是, 俄語中的慣用表達則是“как собак не резанных”。
在每個民族的語言中, 人們都常常借用植物來表達某種特定的情感, 人們利用每種植物的不同屬性來表達某種比喻或象征意義。比如,在中國語言文化中,“竹”代表了質樸、謙虛與正氣,竹節(jié)一層層的向上生長也是積極奮進的體現(xiàn);“梅花”寓意著堅強、高潔與謙虛的品質,是悠然淡泊名利的象征;“牡丹”在中國是富貴的象征,享有國色天香之稱,被譽為中國的國花,可見牡丹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
而在俄語中пион древодидной (牡丹)、трефы(梅花)、бамбук(竹子)卻沒有這些含義,只是普通的植物名稱,通常不帶有文化意象。 同樣地,在俄語中берёза(白樺樹),不僅僅代表一種普通的樹,它是俄羅斯的國樹,象征著俄羅斯這個國家的民族精神,俄羅斯人賦予它純潔、少女、潔白的象征意義。阿·托爾斯泰曾在《苦難的歷程》中這樣寫道:“Я люблю до берёзки.”(白樺,我將一直愛你直到死去。 )
每個民族語言中都有許多含有特殊文化意象的詞匯不能被其他民族所理解,存在著文化意象錯位,如文化意象的空缺、文化意象的沖突和部分重疊等。下面將從中俄兩個民族的生活習慣、 地理環(huán)境兩個因素進行分析和研究。
俄羅斯戰(zhàn)斗民族的一大愛好是嗜酒, 他們喜歡喝伏特加、啤酒和紅酒。在俄羅斯超市貨架上可以看到擺放整齊的酒精制品, 很多俄羅斯男人更是把伏特加酒視為自己的“生命之水”。諺語“Вся правда в вине.”(真理酒中藏),可以看出人們對酒精的喜愛和依賴。
除了飲酒,俄羅斯人也十分喜愛喝茶,茶炊是俄羅斯文化里特有的一種事物。 俄羅斯茶炊的主要生產地是Тура(圖拉市),圖拉享有“茶炊之都”的美譽。因此,在俄語諺語中“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в Туру не ездят”(不要帶著自己茶炊去圖拉), 可以轉義為“多此一舉”。 在漢語中也可以找到與其對應的文化意象,比如景德鎮(zhèn)是中國著名的瓷器之鄉(xiāng),別名“瓷都”,我們也可以說“不要帶著瓷器去景德鎮(zhèn)”。
中國的幅員遼闊,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業(yè)就十分發(fā)達,大范圍種植水稻,因此中國人大多以米飯為傳統(tǒng)主食。 中國人在日常對話交流中不論吃什么都稱為“吃飯”,這也體現(xiàn)出“米”與“飯”在漢語中有著特殊的文化意象。 比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茶飯不思”“家常便飯”等,展示出中國人民對于米飯的依賴與喜愛; 但在俄羅斯人們大多以面包為主食, 因而хлеб(面包)在俄語中也有其特殊的文化意象:“Хлеб всему голова.”(民以食為天)。俄羅斯也把хлеб-соль(面包和鹽)作為招待貴賓的禮遇,以示重視和尊敬。
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也會導致文化意象差異。中國是農業(yè)大國,山川秀麗,風景優(yōu)美,山地高原的面積廣闊,因此漢語中與山川、農業(yè)相關的文化意象詞匯豐富,比如“山高水遠”“好谷不見穗,好麥不見葉”等。
對于中國人來說“西風”代表寒冷、干燥的風,恰好代表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吹來的寒流,因此,在詩歌中對于西風的描寫也常常表示凄涼、 悲寂之意,比如:“古道西風瘦馬”“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都表達了西風的凄涼, 所以更多中國人喜歡說“東風送暖”意指來自大西洋的暖流,但在俄語中并不存在這一表達習慣。
俄羅斯位于亞歐大陸北部,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國家,由于它的地理緯度較高,冬季寒冷且漫長。 但是漫長的冬季沒有讓俄羅斯人厭倦, 相反人們以此為趣,俄羅斯人對于雪有著特殊的感情,把冬天的冰雪視為“快樂源泉”。 “Снег глубок, год хорош.”和“Больше снега, больше хлеба.”,都可以理解為“瑞雪兆豐年”。
俄羅斯森林資源豐富,因而有許多關于лес(森林)的諺語,賦予了它許多文化意象:“Как в тёмном лесу.”(如 墮五 里霧中);“Кто в лес,кто по дрова.”(各司其職),在漢語中雖也有許多關于森林的成語,卻沒有體現(xiàn)出與其對應的文化內涵。
詩歌是民族文化的精華, 唐詩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瑰寶,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但詩歌中的獨特文化意象常常因難以轉譯為其他語言而妨礙其發(fā)展和傳播。 詩歌翻譯是一項復雜的活動, 不僅要傳達原詩的內容還要表現(xiàn)出原作中的意境美。
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享有“詩仙”之稱,其作品中涉及大量的文化意象詞匯, 理解和掌握好文化意象可以幫助讀者更準確地了解文化內涵, 讓目的語讀者能和原文讀者一樣體會到詩的感染力。
下面我們將從歸化、 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對李白詩歌的俄譯進行簡要分析。
異化策略即選擇直譯的翻譯方法, 保留了源語文化的獨特韻味,不破壞原詩的整體風格。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原詩內容為: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公元735年)
由А. И. Гитович 所翻譯的譯文是:
《Весенней ночью в Лояне слышу флейту》
Слышу: яшмовой флейты музыка,
Окруженная темнотой.
Пролетая, как ветры вешние,
Наполняет Лоян ночной.
Слышу “сломанных ив” мелодию,
Грустью полную и тоской...
Как я чувствую в этой песенке
Нашу родину - сад родной![3]
譯者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將“玉笛”翻譯為“яшмовая флейта”譯為“碧玉的長笛”,“聞折柳”翻譯為“Слышу‘сломанных ив’мелодию”,譯為“聽到折柳樂曲”。
譯文直譯表達出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玉笛”“折柳”兩個意象也與原詩的創(chuàng)作風格相符,節(jié)奏分明,內容緊湊,可以讓譯文讀者感受到原詩的意境,由玉笛聲而引起思鄉(xiāng)之情,引發(fā)讀者共鳴。
我們再以Ю. К. Шуцкий 翻譯的李白《靜夜思》加以分析。
原詩: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公元726年)
譯文:
《Думы в тихую ночь》
В изголовии ложа
Сияет, светлеет луна.
Показалась похожей
На иней упавший она.
Посмотрел на луну я,
Лицо к небесам обратив.
И припомнил родную
Страну я, лицо опустив.[4]
譯者主要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 第一句中譯者連用兩個動詞“сияет”和“светлеет”和主語“луна”直接表達出月光的閃耀。兩個動詞均表示明亮、發(fā)光的意思,突出強調了月光的皎潔耀眼,讓譯文讀者可以感受到原詩詩人想傳達的情感, 詩人通過描寫月亮抒發(fā)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但第三句中“望明月”譯者只單純地譯為“луна”(月亮),而沒有突出它明亮的特點,導致部分文化意象缺失。
以李白的《勞勞亭》及Сергей Торопцев 的俄譯本進行分析。
原詩:
天下傷心處,
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
不遣柳條青。 (李白,公元749年)
譯文:
《Павильон разлуки - Лаолао》
Нет в мире гроше для души.
Чем Лаолао - Павильон разлуки.
Весенний ветер знает наши муки.
И ветви измрудить не спешит![5]
譯者沒有將原詩逐字逐譯,而是采用了意譯法,充分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既發(fā)揮了譯者主體性, 進行再創(chuàng)造, 又沒有偏離原詩的意境。 后兩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譯者翻譯為“春風知曉我們全部的憂愁,柳條未青”,形象地描繪了詩人想展現(xiàn)的內容。 春風初到,柳樹的枝葉未青,仍是早春時節(jié),更好地傾訴出離別之苦,文化意象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所理解。
我們以李白的《玉階怨》和Ю. К. Шуцкий 的俄譯本進行簡要分析。
原詩:
玉階生白露,
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
玲瓏望秋月。 (李白,公元753年)
譯文:
《Тоска у яшмовых ступеней》
Я стою... У яшмовых ступеней
Иней появляется осенний.
Ночь длинна-длинна... Уже росой
Увлажнен чулок мой кружевной.
Я к себе вернулась и, печальна,
Опустила занавес хрустальный.
Но за ним я вижу: так ясна
Дальняя осенняя луна![6]
原詩最后一句 “玲瓏望秋月”“Но за ним я вижу: так ясна,дальняя осенняя луна! ”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譯者也以“осенняя луна”結尾,屬于直譯法采用了異化的策略,但整句又采用意譯法,屬于歸化策略,用副詞“ясна”寫出月光的明亮,用形容詞“дальняя”意譯出月亮的遙遠,相距千里, 借以抒發(fā)思念之情, 承接上文的“хрустальный занавес”(水晶簾)用“за ним”描寫出詩人透過水晶的簾??吹搅岘嚢愕脑铝?, 讓讀者的思緒沉浸在月色之中,表達效果很成功。
該文對文化意象的表達形式進行簡要分析,并對文化意象的差異及其產生原因加以研究。 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主要有歸化和異化, 并對李白的詩歌中“玉笛”“明月”“酒”等文化意象加以研究。 翻譯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 對文化意象的翻譯十分考驗譯者的能力, 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可以讓目的語讀者更好地了解原詩所傳達的意境, 能夠盡量完整地保留原詩的文化底蘊,促進跨文化交流,讓不同國家的讀者也能夠感受到外文作品的美感和內涵,因此,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燦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