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薇雅 朱寶鋒
【摘要】 概念隱喻是人類構(gòu)建概念的方式。錢鐘書先生的長篇小說《圍城》中概念隱喻俯拾皆是,蘊含大量有關(guān)人的隱喻表達,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通過對《圍城》中英版語料進行分析,對其中有關(guān)人的概念隱喻進行分類,并以概念隱喻理論對其英譯策略進行探析,旨在為中國文學作品中概念隱喻的翻譯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 《圍城》;概念隱喻;翻譯策略;映射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7-011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7.035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時代大學生全球勝任力提升模式的構(gòu)建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1SJGLX363)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錢鐘書先生的長篇小說《圍城》蘊含了豐富的有關(guān)“人”的概念隱喻表達,提升了文學色彩、可讀性及語言的生動性,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20世紀70年代,Jeanne Kelly和茅國權(quán)合作英譯了《圍城》(Fortress Besieged),該譯本受到廣泛好評。學界競相撰文,對《圍城》中蘊含的概念隱喻翻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或從修辭學角度對其隱喻進行分類,試圖尋找不同的隱喻翻譯方法,總結(jié)英譯策略;或根據(jù)英譯本材料,從翻譯層面分析隱喻特點;抑或在認知語言學框架下,研究其中的隱喻英譯方法。但鮮有從概念隱喻理論視角分析《圍城》中概念隱喻主要素及其翻譯的處理方式,并探析其中概念隱喻翻譯策略的研究。鑒于此,本文將以《圍城》中英版本為分析對象,在概念隱喻理論視角下,探析其中“人”的概念隱喻翻譯策略及其取得的效果。
二、概念隱喻理論與翻譯
20世紀80年代,《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由“認知語言學之父”Lakoff和Johnson出版。他們持此觀點:人的概念系統(tǒng)實質(zhì)是隱喻的[1]。首次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從認知視角開始了隱喻研究新的方向。在概念隱喻理論中,隱喻是概念系統(tǒng)的跨領域映射——源域事物向目的域產(chǎn)生映射,以加深對目的域的理解[2]。其中,源域的事物為人們所熟悉,相反,目標域的事物則相對抽象[3]。二者之間的對應關(guān)系稱為映射。概念隱喻理論使得傳統(tǒng)上對隱喻的修辭學研究改變了方向,偏向了認知視角研究。認知隱喻觀提出隱喻在修辭功能之外的認知功能。
概念隱喻理論中,有三大主要素:一是源域,二是目的域,三是映射關(guān)系。因此,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分析概念隱喻的翻譯,就需仔細斟酌這三大要素的處理方式。概念隱喻視角下,隱喻翻譯要求譯者將源域的文化內(nèi)涵傳達到譯文中,將源域的意象映射到目標域上。因此,譯者要在目的語中追求與源語產(chǎn)生一致的認知效果,將源語和目的語的不同文化納入考慮范圍,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
概念隱喻翻譯研究,隨著概念隱喻理論的提出,也改變了原本的修辭角度,而偏向認知視角。Newmark提出七種隱喻翻譯策略:在目的語中重新呈現(xiàn)相同喻體;用目的語中的喻體對源語喻體進行替換;隱喻轉(zhuǎn)為明喻;利用明喻和本體相結(jié)合以翻譯隱喻;隱喻轉(zhuǎn)換為本體;省略隱喻;結(jié)合隱喻和本體[4]。Newmark概括的七種方法較全面詳細,便于譯者進行實際運用,可從中借鑒[5]。Schaffner認為,概念隱喻的翻譯取決于隱喻能否在不同文化間產(chǎn)生相同聯(lián)想。將其翻譯策略分為替代、釋義、省略三類,并分析了五個翻譯案例,為概念隱喻翻譯研究提供了翻譯策略參考[6]。Mandelblit提出認知翻譯說。對概念隱喻翻譯進行歸類:相似映射條件,不同映射條件。前者指源語中的隱喻與譯文形成了相同映射關(guān)系,后者指源語中的隱喻與譯文具有不同映射關(guān)系[7]。
三、《圍城》中有關(guān)人的概念隱喻翻譯
本文所選取的語料來源于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圍城》中英版。通過分析《圍城》中以人為目標域的概念隱喻,根據(jù)源域的不同類型,探析譯本對原著中有關(guān)人的概念隱喻三大主要素的不同處理方式。本文總結(jié)了《圍城》英文版中采用了四種概念隱喻翻譯策略。
(一) 保留源語概念隱喻
該翻譯策略即在譯文中對源語的概念隱喻進行保留。英漢雖差異明顯,但概念隱喻在英漢兩種語言體系中可構(gòu)成相同的概念系統(tǒng)。人的思維共性使得隱喻具有共通點?;谡J知上的相似性,翻譯得以實現(xiàn)。若兩種語言中具有相同的概念隱喻,可在翻譯時進行直譯處理。直譯是翻譯中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該方法我們可以在譯文中重現(xiàn)相同的意象。
例1.“鴻漸,你近三十歲的人了,自己該有分寸,照理用不到我們背時的老古董來多嘴?!保ㄥX鐘書,2003:236)
“Hung-chien, youre almost thirty now. You should know how to behave yourself. You shouldnt need outdated ‘a(chǎn)ntiques like us prattling on.” (Jeanne Kelly & Nathan K. Mao, 2003:237) [8]
例2.“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jù)說‘真理是赤裸裸的。”(Ibid:14)
“Others called her ‘Truth, since it is said that ‘the truth is naked.” (Ibid:15)
上述例子中的翻譯都對概念隱喻進行了保留。例1包含人是具體事物的概念隱喻。源域為“老古董”,目標域為“人”。將源域“老古董”映射到目標域“人”,從而構(gòu)成“人是老古董”這一概念隱喻。老古董指過時的、歷史久的東西。其特點映射到人時,指人思想腐朽陳舊。譯文將隱喻表達“老古董”直譯為“antiques”,原文的概念隱喻得以體現(xiàn)。這樣翻譯的原因是,目的語中有與源語相同的概念隱喻,該概念隱喻的映射關(guān)系在譯入語中同樣成立,源語讀者與目的語讀者對這個概念有相同的理解,直譯可引發(fā)讀者同樣的聯(lián)想。因此,該處進行直譯,使得在譯文中相同的意象得以呈現(xiàn)。
例2含有人是抽象事物的概念隱喻。其中,“真理”是源域,“鮑小姐”是目標域,“鮑小姐是真理”的概念隱喻由此呈現(xiàn)。通過使用該概念隱喻,指責鮑小姐不端正的衣著。譯文將隱喻表達直譯為“the truth is naked”,保留了原文的概念隱喻。這樣翻譯的原因是,漢語和英語母語者的認知模式很大程度上相同。為了忠實于原文,譯者保留了隱喻,目的語與源語喻義對等,利于理解。
(二)目的語概念隱喻替代源語概念隱喻
由于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等具有差異性,導致概念隱喻的經(jīng)驗基礎不同。某些情況下,源語中使用的隱喻意象可能與目的語中常見的意象不一致,造成讀者理解上的障礙。若進行直譯,無法達成良好的認知效果。翻譯時應依據(jù)目的語習慣做出恰當?shù)南鄳{(diào)整。用目的語隱喻對源語隱喻進行替代,喚起目的語讀者的相似聯(lián)想,從而理解源語意象,達成好的翻譯效果。
例3.“……明早夫婦間還是鴉雀無聲。”(Ibid:680)
“...and the next morning husband and wife continued to maintain a stony silence.” (Ibid:681)
例4.“鮑小姐外面彈艙壁,罵他‘懶蟲,叫他快起來?!保↖bid:38)
“Miss Pao tapped on the outside of his cabin, called him ‘Lazybones, and told him to hurry and get up so they could go ashore and have fun.” (Ibid:39)
例3中蘊含人是動物的概念隱喻。動物映射夫婦,“夫婦是鴉雀”的概念隱喻由此呈現(xiàn)?!傍f雀無聲”指靜謐,毫無鴉雀之聲。由于文化差異,若直接翻譯會破壞目的語讀者的閱讀體驗,因為這一成語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若直譯為“crows and sparrows are silent”,可能會使讀者疑惑,這樣翻譯也無法有效傳遞概念隱喻的內(nèi)涵。因此,譯者翻譯時,使用目的語熟悉的意象替換源語意象,譯為“maintain a stony silence”,利于讀者理解,從而達成更好的閱讀效果。
例4涉及人是動物的概念隱喻?!皯邢x”指懶惰的人,而在目的語中卻不使用這一概念隱喻,沒有此映射關(guān)系。因此,譯者使用目的語熟悉的意象“l(fā)azybones”替換源語意象,以貼近原文,便于讀者理解。
(三)概念隱喻譯為非隱喻表達
當目的語中缺乏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隱喻可以替代源語的概念隱喻時,譯者須將源語的隱喻表達去隱喻化,呈現(xiàn)于譯文中。概念隱喻轉(zhuǎn)化為非隱喻表達是目的論的結(jié)果。翻譯應面向讀者,翻譯概念隱喻時,應合理地關(guān)注譯入語讀者的反應。在翻譯中,共通的概念隱喻不構(gòu)成難點。而隱喻蘊含的文化差異則構(gòu)成了隱喻翻譯的要點。將概念隱喻轉(zhuǎn)化為非隱喻表達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理想途徑。
例5.“看見他那個四喜丸子的臉,人就飽了?!保↖bid: 164)
“Just looking at that meatball face of his will make people feel full.” (Ibid:165)
例6.“……我不像三妹,我知道自己是個飯桶,要自開門戶開不起來,還是混在大家庭里過糊涂日子罷?!保↖bid: 640)
“...Im not like Third Sister. I know I am useless. Id never manage if I had to run my own household. Better to muddle along in a large family.” (Ibid: 641)
例5中,包含人是具體事物的概念隱喻,以四喜丸子為源域,人臉為目的域,以四喜丸子映射曹元朗肥胖的圓臉。四喜寓意四大喜事,四喜丸子是中國著名菜肴。顧名思義,由四個寓意不同的肉丸構(gòu)成。該概念隱喻在目的語中缺失對應的表達,因此,譯者將其意譯為“meatball face”,點明了該詞所代表的具體含義。
例6涉及人是具體事物的概念隱喻。飯桶為源域,人為目的域。“飯桶”指只會吃飯的人、無用之人。因飲食差異,若進行直譯,目的語讀者無法理解其內(nèi)涵意,因此譯者將這一隱喻表達處理為非隱喻表達“useless”,點明了隱喻的含義,利于讀者理解。
(四)省略概念隱喻
省略概念隱喻,意指刪去譯文中的隱喻表達。當目的語中沒有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隱喻可以替代源語的概念隱喻,且刪去概念隱喻不會影響讀者對源語的整體理解時,可以采用省略概念隱喻的翻譯策略。
例7……太太不忠實,偷人,丈夫做了烏龜,買彩票準中頭獎,賭錢準贏。(Ibid: 5)
...If the wife is unfaithful and has an affair, the husband is sure to take first prize if he buys a lottery ticket, and he is sure to win if he gambles. (Ibid: 6)
例7中包含了人是動物的概念隱喻,以烏龜為源域,人為目的域。動物具有很強的隱喻性,動物往往會在讀者的腦海中產(chǎn)生直接的形象,從而使人們將其形象與其含義聯(lián)系起來。不同文化導致了不同的認知習慣。同一意象,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亦會引發(fā)不同聯(lián)想。在中國文化中,以烏龜映射人,意指此人膽小怕事或其妻子對其不忠。而西方文化中,烏龜?shù)囊庀髣t明顯不同——指移動緩慢或外表丑陋。若進行直譯會產(chǎn)生歧義。因此,譯者對該概念隱喻進行了省略處理,不會對讀者的理解造成影響和障礙。
四、結(jié)語
文學作品借用隱喻表述,使得文學色彩和可讀性大幅提升,深受讀者喜愛。本文通過探析《圍城》中的概念隱喻,從概念隱喻視角分析以人為目標域,以動物、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為源域的概念隱喻翻譯。根據(jù)譯文對源語概念隱喻的保留程度,本文對隱喻翻譯策略進行歸納,目的是探討不同類型概念隱喻的翻譯技巧,以實現(xiàn)目的語讀者對小說深入的理解。研究發(fā)現(xiàn),Jeanne Kelly和茅國權(quán)譯本對概念隱喻的主導譯法為直譯,有效保留了源語的意象,進而傳達源語內(nèi)涵;由于文化差異,無法對其進行保留時,則可輔助使用其他翻譯策略。因此,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蘊含的概念隱喻時,譯者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主導作用,積極構(gòu)建文本意義,力求展現(xiàn)源語文化內(nèi)涵。在雙語間搭建橋梁,并兼顧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差異,通過對源語和目的語中概念隱喻的相似程度進行區(qū)分,運用不同翻譯策略,最終達成較為理想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 George & Mark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s: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3]文旭,葉狂.概念隱喻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J].外語學刊,2003,(3):1-7.
[4]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胡壯麟.隱喻翻譯的方法與理論[J].當代修辭學, 2019(4):1-9.
[6]Schaffner,C.Metaphor and Translation:Some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ive Approach[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36):1253-1269.
[7]Mandelblit,N.The Cognitive View of Metapho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 Theory[G].//Marcel T,Barbara L T.Translation and Meaning. Maastricht:Universitaire Press,1995.
[8]錢鐘書.Fortress Besieged[M].Jeanne Kelly and Nathan K.Mao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03.
作者簡介:
郭薇雅,女,漢族,山西長治人,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朱寶鋒,男,漢族,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與跨文化研究。